太子他不肯和離 第113節
白殊也溫聲接道:“諸位放心,江南一日種不出糧食,太子與我便一日不會離開江南。” 幾位老人聞言,眼中燃起希冀,連聲應著是,又命各自村人趕緊給太子讓開路。 曹中丞神色復雜地看著謝煐和白殊穿過百姓當中往外走,想了想,還是快步跟上去。他一動,別的官員相互看看,也自發跟著走。 謝煐和白殊走出祭壇范圍,登上一輛無廂之車,扶桿而立。白殊回身摸摸白鹿的頭,白鹿輕巧一蹬,也跟上車去,繼續站在他身旁。 前方車夫一抖韁繩,馬車緩緩而動。東宮衛分為三隊,一隊前方開路,兩隊護持在車兩側,竟是留出車后空間。 曹中丞微一瞇眼,搶步過去,直接堵上車后方的位置。跟上來的官員們見狀,也紛紛行動,在車后排成兩列。 先前跪拜的百姓們此時都已起身,有自發跟著走的,也有得到長者授意跟上的。 隊伍浩浩蕩蕩地向著臨余城而去。 臨余如今是薛元承暫管,具體主事的是他夫人翁氏。翁夫人早已命人空出此方城門,肅清了街道,卻未阻止城中百姓圍觀。 謝煐始終握著白殊的手腕,兩人一鹿站于車上,手中稻穗輕輕搖擺。 隨著隊伍一路進城,祭祀時出現的異象也迅速在民間傳揚開去。 謝煐和白殊直到進了撫民使司衙門,方才下車,進衙入座。 待曹中丞帶著眾官員跟進堂中,謝煐沒等他催促,便將那支稻穗遞過去:“中丞與諸位都來看看,是否能看出門道。” 曹中丞壓下紛亂的思緒,上前接過稻穗,與眾官員們相互傳看。 趁著他們都在研究,白殊從知雨那悄悄拿過豆餅,側身喂給小鹿。小鹿美美地吃完一塊,又喝了水,便在白殊的椅子旁趴下,閉上眼睛睡覺。 曹中丞和眾官員議論一陣,蹙著眉頭將稻穗送回,猶豫著道:“此稻看起來個頭較小,且殼外無芒,與臣等所知之嘉禾并不相符……” 謝煐倒是不介意,只道:“如今春旱,諸位熟知的稻種難以成活。上蒼既送來此稻,或許便是表明它可耐這場春旱。” 江南畢竟是水鄉,河網遍布,并不缺水。只是如今人多地少,許多良田都開在山崗之上,需要積雨水以成水田。若是尋到耐旱的稻種,光挑水上去澆便能成活,自然也就可度過此難。 道理是這樣,曹中丞的眉頭卻未解開:“可這只有一根稻穗……” “讓人放到外頭去,召百姓們前來觀看,尤其是四處行走的商人。想來,總會有人能認得出,何處有此稻種。” 謝煐將稻穗交給跟在身邊的衛率,令他去辦此事,又對眾官員道:“辛苦諸位大清早參與祭祀,且先回去休息吧。有了消息,孤會再召諸位商議。” 眾官員面面相覷,不少人忍不住偷偷去看睡在白殊身邊的白鹿,總覺得今日發生的事太不真實。 白殊看他們像是腳下生了根,都不愿挪步,便向孟大使個眼色。 很快便有東宮衛抬著幾箱東西上來,不輕不重地放在眾人面前,再打開蓋子。 官員們看看上首兩人,得到謝煐頷首示意,紛紛彎身去取箱中的東西。 箱子里裝著滿滿的小冊子,用的是最近京中流行的新式線裝法,封皮上提字——木棉種植指導手冊。 白殊笑瞇瞇地道:“諸位既然不累,不如我們便來聊聊這推廣木棉種植的事吧。” * 翁夫人先前為了頒布戰時的各項臨時政令,在臨余的知州衙門前搭了個高臺。但凡有要事通知,就令人走街串巷的敲鑼,讓百姓都到高臺處去看告示,即使是不識字,也能聽到人講解。 現在那根“上蒼遣祥瑞白鹿送來的稻穗”,便放在這高臺上展示,凡想觀看者,皆可排隊上臺,若有人能認出是何處的稻種,還能得到重賞。 城中百姓們一聽到消息,立刻向高臺涌過來。白鹿先前太子進城時已經見到了,這嘉禾當時看不真切,此時有機會近看,誰又能沒點好奇心?更別說那還關系到江南今年能不能有收成! 群策群力,沒到天黑便有四五撥人找到撫民使司來。 因此,曹中丞還沒吃上晚飯,就又被謝煐召到跟前。 這回謝煐還特意讓人給他端了椅子上了茶,才道:“現下能夠確定,那稻種在廣南東、西路與福建路已廣泛種植多年,耐旱,高產,且種植期短,只須三月便能收成。” 曹中丞心情復雜地飲著茶。 其實聰明如他,哪里還看不出來,這事從頭到尾都是太子布置好的。就是那些來報稻種來源之人,也不一定真是百姓。 不過他也知道,謝煐并不需要他們相信。如今事情已在江南百姓中間傳開,無論如何,朝廷都得把這稻種給江南調過來。 他有點想問謝煐,既然知道嶺南與福建有這么一種耐旱高產的稻種,為何當初在朝堂上不直說。但轉念一想,若是謝煐當時便說,恐怕一時之間難以說服群臣。換稻種,畢竟不是小事,萬一什么都種不出來,誰敢擔這個責任? 而經過此番祭祀,謝煐和白殊便是將這擔子直接扛下來了。 想到此處,曹中丞有些動容。他抬眼凝視著謝煐,誠心誠意地問:“太子如今是何打算?” 謝煐拿過一份褶本:“自是上奏朝廷,盡快調撥糧種。福建路臨海,運送便捷,孤已寫下奏章,申請先從福建調一萬斛稻種。若是在兩浙試種成功,還可往淮南、江南推廣。” 曹中丞放下茶盞,接到手中快速看過,便放在案上,伸手問謝煐要筆:“臣與太子一同俱名上奏。” 片刻之后,謝煐送走曹中丞,又點出一名東宮衛,連夜啟程送奏章回京。 做完這事,他才起身走向官衙后方的暫住之處。 謝煐轉進用飯的花廳,屋內已經坐滿了人。 翁夫人見到他進來,趕忙招呼他入座,又催著人上菜。 謝煐走到白殊身旁坐下,見白殊正在給一貓一鹿喂食。 白殊抬頭對他一笑:“奏章送走了?” 謝煐略點頭:“剛送走。” 薛元承在旁邊接話:“臣的信下晌就送走了。等朝廷的旨意一到福建,那邊的稻種就能啟程。走海路很快,也就幾天功夫。” 他鄰案的賀蘭季南輕嘆:“去年時還想著在殿下的莊子上先試種,沒成想,今年就迫不得已要冒險。” 謝煐倒是比較淡定,只道:“先生既然去歲專程來過江南比對,想來不會有太大問題。” 事實上,他和白殊商量這件事的時候,小黑從那書庫中搜索出一些資料,書庫所在的他方世界也有類似的事情發生。兩人已整理出相應的種植要點,目前正讓城中書商加緊印刷。而且,趁著這次機會,還可以一并推廣一波曲轅犁。 白殊笑著接道:“幸好當時先生帶了幾根稻穗回來,不然這次也玩不成這個小把戲。只可惜,本該是讓先生揚名的事,如今卻無法提及先生之名。” 做戲做全套,要是提了是賀蘭季南發現此為南方良種,那就是東宮不打自招了。 賀蘭季南卻是渾不在意:“稻種既不是我發現的,也不是我引進的,我只是發散性想到能在江南種植而已。揚不揚名不重要,重要的是真能解江南之危。” 說話間,飯菜端了上來,薛元承先舉起酒盞。 “來來,預祝江南豐收,先干一杯!” 奏章傳回朝堂中一念,滿殿臣子盡皆愕然。 有那腦子轉得快的,將事情前前后后一聯系,便猜到太子必是早已知曉南邊有那良種,卻是不說,故意做一回戲。 嘉禧帝心里憋屈,又不能表現出來,就抓人遷怒:“南邊有這等良種,戶部竟然不知?!” 戶部尚書惶恐起身:“臣……只知南邊作物一年兩熟,確實不知有良種……請圣上罰臣失察之罪。” 只是,戶部雖管錢谷之政,但也只管糧稅收得夠不夠,哪里會管到各地具體下哪類種。 若是天子關注民生,那下方官員還會留意一二。可嘉禧帝何時關注過那些?他關注的只是怎么把國庫的錢多刮一些到內庫去! 戶部尚書苦著臉,委委屈屈地垂頭請罰。 白泊假咳一聲,起身替下屬求了句情:“大煜疆域遼闊,各地風土氣候皆有不同,戶部著重錢糧進出,難以想到此處。如今圣上申斥,的確是臣等有疏漏。” 他特意強調了一個“錢”字,嘉禧帝想起這臣屬也算兢兢業業替自己挪錢平賬,最終訓斥幾句就輕拿輕放。 議題繼續轉回到謝煐的奏章上來。 現下江南百姓苦苦期盼良種,朝廷對這奏章只能照準。不僅得準,還要高效執行。 不過,有一點卻出乎眾人意料——太子在奏章中特意提到,祥瑞白鹿是將嘉禾送到楚溪侯手中,許是上蒼感念其心至善。 雖說眾目睽睽,這功勞不好往自己身攬,卻也沒有春秋筆法掩飾過去。只是,什么祥瑞不好,偏偏是白鹿? 盡管此時距離去年冬至已經過去五個月,但沒有一個人忘記寧西王至今被囚府中的原因,就是“沖撞祥瑞,以致祥瑞喪命”。當時的祥瑞,也是白鹿。 先前剛死一頭,才五個月就又出現一頭……這實在是讓人不能不多想,冬至那天到底是出了什么事? 幾位知情的重臣俱是低頭不語,恨不得原地消失。 唯有謝元簡,想起在上景宮中見到的那頭親近白殊的小鹿,心中甚至有些好笑——那祥瑞,可不正是天子自己推出去的,如今也怪不得別人拿來用一用。 嘉禧帝想的還更多。 謝煐在祭祀中弄出良種便也罷了,偏偏還連白鹿都弄出來,這簡直是明晃晃打自己的臉。 唯一的一絲絲安慰,是得祥瑞獻禾的是白殊那個大善人,至少沒讓儲君越過他這個天子去。 但事已至此,嘉禧帝心中再嘔氣窩火也無法,只能忍著氣下旨令福建路往兩浙運稻種。 早朝在一種本該歡欣、卻又沉悶的古怪氣氛中結束。 下朝路上,尚書右仆射再次忍不住靠近御史大夫,難掩喜意地小聲道:“何公還真沒猜錯,太子果是早有腹案。” 說完,他又兀自感慨:“不過,薛將軍在泉州戍守海防,沒想到還會留心當地百姓種什么稻種……希望那良種也能在江南有個好收成。” 御史大夫瞥過去一眼:“李公認為,是薛將軍將良種告知太子的?” 右仆射微愣:“不是嗎?太子在福建的關系,好似也只有薛將軍了吧。” 御史大夫不動聲色地提醒:“不僅福建種那良種,嶺南地區也種。楚溪侯有個表兄,去年去了廣南西路的一個縣任知縣。” 右仆射想這話想了兩遍,有些詫異:“你的意思是,太子是通過楚溪侯的這層關系,才知南邊有良種?可是,太子與楚溪侯不是……” 御史大夫意味深長地道:“想想那頭白鹿。” 當時他們都知道,那白鹿是被白殊抱回去救治了。 御史大夫說完,緊走幾步先進了政事堂,徒留右仆射在原地茫然思索。 而隨著送奏章的東宮衛回京,江南祭祀的異象也迅速在京中傳開。當時做了祭幡,還到碼頭相送的百姓們也分外高興,家中供有白殊和謝煐兩人長生牌位的,當即多上了三柱香。 各處茶樓中的說書話本也立刻換新,繪聲繪色地講那心中至善的楚溪侯如何得白鹿銜嘉禾相贈。一時間,全城都在議論通靈祥瑞,念著太子與楚溪侯快快回京,讓大家都能見上一見。 之后沒過幾日,眾官員便聽聞,宮里有消息悄悄傳出,紫宸殿內一應易碎用品都換了個遍,甚至連案幾都換過一張。 作者有話要說: 第96章 兩浙 江南歷來被稱為魚米之鄉, 但隨著人口增多,人地矛盾也漸漸顯現。而在大片以丘陵山地為主的地區,人們便往山上開懇田地, 高田應運而生并迅速增長。 青禾村,村名便來自村子周圍開墾出的眾多高田。以前每年插上秧苗之后,村子就仿佛被青青禾苗所包裹,一出家門抬頭望見茁壯成長的青禾,便能感受到秋天迎來豐收的喜悅。 不過,自五六年前起, 許多禾苗慢慢被替換成了桑苗,村中養蠶的人家也越來越多。種桑養蠶賣生絲, 的確讓村民們的生活變得更好,但在去年官府鼓動村民將田地全用來種桑的時候, 村中不少老人還是察覺到了當中的隱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