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刀十六國 第385節
至于桓伊,大有儒將之風,音律兵略,冠絕一時,頗有周公瑾遺風。 兩人在尚武堂這么長時間,也該給他們機會。 將領是一個帝國的脊梁,最好形成一個梯次體系,名將多了,互相制衡,反而不易生亂。 如曹魏那般司馬懿鶴立雞群、萬馬齊喑的格局才最危險。 “慕容令、桓伊何在?”李躍詢問道。 劉應道:“二人皆為皂衣郎,一人巡視中原,一人巡視青徐?!?/br> 慕容令是質子,桓伊北上的目的也不太單純,作為重點關注對象,他們背后各有校事盯梢。 而放他們出去巡視,也是尚書臺同意的。 讓他們見見梁國治理的如何,能收一收他們的心。 “再增一路西軍,諸葛侃、慕容令、桓伊為將?!?/br> “唯!” 詔令擬好,送達尚書臺,常煒又苦著一張臉來勸諫。 三萬騎兵北上,雖是輪流出兵,但規模也不小。 出兵漠南要得到尚書臺的配合,然后才可以送達兵部安排出兵計劃,戶部準備糧草。 “令君,此乃一本萬利之事,只用兵漠南,不會動搖國本?!?/br> 如果是別人,李躍眼珠子一瞪,也就退讓了,但面對常煒,只能客客氣氣。 他有他的立場和難處。 好在他不是一個執拗之人,而且是柔然諸部先動的手,如果不施以懲戒,幽州的屯墾也就玩不下去,陰山牧場更弄不下去。 江淮豐收的糧草通過運河陸陸續續送達鄴城,維持三萬騎兵問題不大。 見李躍連玉璽都蓋上了,常煒無可奈何,“此戰不可超過兩個月,三萬騎兵,八萬戰馬,損耗非小?!?/br> “就依令君所言!”李躍哈哈一笑。 兩個月時間,足夠把漠南犁一遍。 說不定回來時,不止八萬戰馬和三萬人。 并州那邊也雙管齊下,諸葛侃、慕容令、桓伊率五千騎從河東出兵,與慕容垂一同掃蕩河南地。 喂到嘴的rou,拓跋什翼健不吃,李躍只能自己吃。 第五百零七章 投敵 淮北歸入大梁雖然不到四年,但在周牽的治理下,早已成了一片沃野,成了梁國的糧倉。 淮河兩岸的糧食通過漕運可以快速輸送至鄴城。 桓伊騎著青驢,晃晃悠悠從北向南,說是體察民情,更像是游山玩水。 百姓都要么忙著開墾荒地,要么忙著捕魚打獵。 而地方官府比百姓還忙,整天撮合成年男女成親,鼓勵生育。 畢竟人口增長直接跟政績掛鉤,縣令們最是熱心。 豪強們前所未有的老實,稍有不法,一旦被人告到官府,官府紅著眼聞著味就來了。 這些官員都是朝廷委任的流官,與地方沒有利益關聯。 國策上雖然沒提抑制豪強,但這些早已是心照不宣的東西,地方官吏想要爬上去,有兩種途徑,一是靠政績,老老實實勸課農桑,鼓勵生育,另一條則是打擊豪強,獲得朝廷的賞識,如當年王猛一般,直接出將入相。 豪強也要過日子,誰也不想提著腦袋殺來殺去。 梁國減免賦稅,他們也享受到了好處。 而且朝廷也沒禁止他們開墾荒田,只要登記在冊,按時繳納賦稅即可。 正當途徑,合法規則下,能得到各自的利益,違法成本太高,自然就都遵紀守法起來,根本沒桓伊這個皂衣使什么事。 干脆一心游覽山河起來,尋訪山野隱士,日子倒也快活。 不知不覺就渡過了淮水,來到合肥。 戰場上的血跡早已消散,遍地的尸體早被收斂,才三四個月,便荒草漫天。 望著南方天邊的連綿青山,心中不免惆悵起來,一種荒蕪感在心中漫延,仿佛也生滿了野草。 南邊有他的故國,有他的故友,還有他的家人…… 桓溫北伐失敗,梁國蒸蒸日上,江東內憂外患,如此下去,能支撐幾年? 桓伊在講武堂最欣賞的一句話便是:兵者以戰為本,戰者以政為本。 梁國的強大絕非戰力,而是政通人和。 咴—— 胯下的青驢打了個響鼻,似在提醒他到地方了。 桓伊抽出長笛,清脆婉轉的笛聲在田野間響起。 淝水之上,水草之中,一條小船悠悠劃出,船首站著一人,雖穿短褐,但從他臉上的刀疤挺拔的身姿,不難看出是軍士。 “桓參軍,在下檀玄奉命等候多日,快請上船?!?/br> 桓伊下驢,靠近河邊,卻沒有上船,“北伐失敗,伊未完成使命,回不回去已不重要,有書一封,還望回呈建康。” 留在梁國一年,不知不覺被北國的朝氣感染,不必勾心斗角,做好自己的事便可。 這一年來,桓伊音律和武藝大有長進。 而鄴城之中,同樣有他的同窗和袍澤。 回到江東有什么? 桓溫北伐失敗,耗盡了江東數年積累起來的元氣和精力,雖然荊襄、建康兩邊妥協了,但舔舐好傷口之后,下一輪的內斗會重新開始。 桓溫不會停止前進的步伐,江東內斗的根源也就無法清除。 東晉立國距今也才四十年,權臣此起彼伏,內亂不斷,一眼望到了盡頭,桓伊有些厭倦這種日子。 即便桓溫被壓制下去,以江東目前的狀態,會有方溫、李溫取而代之。 江東是在士族的支持下建立起來的,而梁國是在血火間一刀一矛殺出來的…… 桓伊今年剛過二十,胸中自有建功立業抱負。 天下間能讓他一展所長者,唯有大梁。 以他的家世和出身,如今的江東難有用武之地,除非熬上個一二十年,或者投靠桓溫,才有那么一絲希望。 “桓參軍莫非要投敵?”檀玄目光陡然銳利起來,手按刀柄。 “我奉命北上,本來就是投靠北國,如今朝廷都認大梁為上國,何來投敵之說?” 桓伊神色從容,沒有絲毫畏懼之色。 袁真投梁對江東沖擊極大,明眼人都知道袁真是內斗的犧牲品,被雙方拋棄,換做任何人,都會選擇投奔梁國。 檀玄手中的刀抽出半寸,盯著桓伊,“投敵就是投敵,休要狡辯!” “我在大梁,他日說不得能勸阻陛下南征,為江東多爭取幾年國祚,閣下若覺得是投敵,那便是了?!被敢辽駪B依舊從容,瀟灑的張開雙手,仿佛在等待檀玄的刀鋒落下。 不過刀最終還是合上,無力的垂下,桓溫北伐大敗,梁軍飲馬長江,窺望建康,雖然退走,但狠狠動搖了江東的士氣和人心。 對同樣是華夏王朝的大梁并不抵觸。 檀玄接過桓伊手上的書信,貼身放好,“梁軍戒備森嚴,此非久留之地,既然如此,在下這就告辭,閣下在大梁好自為之!” 桓伊輕輕點頭,“我已被校事府盯上,閣下萬不可走水路,先西去六安蟄伏數日,然后走淮西,至南陽而下荊州,方可逃脫追捕,返回建康?!?/br> 檀玄一臉驚訝之色,拱手一禮,“多謝,在下明白了。” 桓伊翻身上驢,向東吹笛而行,沒走幾里,迎面撞上十幾騎,為首一人,異常雄壯,殺氣騰騰,“汝便是桓伊?” 騎兵四散圍攏,堵住桓伊所有退路。 不過桓伊沒打算逃,真想逃走,也不會故意吹笛,吸引追兵,“桓伊何德何能,竟能勞煩鄧將軍親至?!?/br> “哦?你竟能認出本將?”鄧遐臉上的驚訝之色沖淡了殺氣。 “鄧將軍拔劍入水斬蛟而出,名震江東,伊早年游歷洞庭,如雷貫耳。” 幾句話大大消解了鄧遐的敵意和殺氣,只要桓伊沒有南逃江東,鄧遐無論如何都不能動手,校事也只是說緝拿,而非斬殺。 鄧遐最近意氣風發,不僅封侯,還直接提為右撫軍將軍,與黑云大將平級,對朝廷的任何事都異常重視,所以親自領人前來。 “朝廷有詔令至,閣下請隨我回合肥?!?/br> 人找到了,也就沒什么大事,就算有,也是校事府來管。 都是江東北投之人,鄧遐天然對桓伊生出親近之心。 “唯。”桓伊拱手一禮,跟在鄧遐身后,一起回返合肥。 一路有說有笑,論斷天下形勢,古今趣聞,煩悶時吹笛解乏,令鄧遐大為佩服,竟然改成“先生”起來…… 第五百零八章 聯姻 檀玄并未完全聽從桓伊之計,在六安躲了數日,逃過校事府的搜捕后,從弋陽南下,穿過大別山,至武昌,然后順江而下,返回建康,將信送到謝安面前。 謝安好游山玩水,好結交名士,與王羲之、許詢、支道林、桓伊、孫綽等人交游。 桓伊北上鄴城,一是為了瀏覽北國風土人情山川地理,其二,則是為了窺探梁國形勢,恰巧趕上文英會武英會。 索性就潛伏在鄴城。 “大梁之盛,譬如朝陽,廣明大街,楊槐蔥蘢,下馳華車,上棲鸞鳳,英才云集,百姓安康,內有勤勉之士,外鎮虎狼之將,胡風盡掃,四方用命,百夷俯首,諸國稱降,漢魏以來,未有如斯之氣象也,兄若有匡濟江東之志,宜速也,十年之內,弟定使北鋒不南向……” 桓伊本就是文采斐然之人,信很長,除了北國見聞,還總結了不少梁國的各種制度,江東可以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