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頁
按理說,與皇帝同信天主教的其他國家的君主有義務團結一致反對新的異端邪說。然而,在統一信仰和搶占戰略優勢之間,不少君主選擇了后者,尤其是法國。 天下大亂之時,政權鞏固的國家可以利用四周鄰國的亂局實現自己更大的國際目標。一些工于心計、冷酷無情的法國大臣果斷地抓住了機會。法蘭西王國首先改革了自己的制度。在封建制度下,權威來自一個人。國家治理反映了統治者的意志,同時統治者也受到習俗的制約,從而限制了一國在國內或國外采取行動時所能動用的資源。1624~1642年任法國首輔大臣的阿爾芒middot;讓middot;迪普萊西middot;德middot;黎塞留樞機主教成為掙脫了以上束縛的首位政治家。 黎塞留深諳宮廷權術,在一個宗教紛爭和舊制度搖搖欲墜的時代里游刃有余。他出生于一個小貴族家庭,是三個男孩中最小的一個。黎塞留年輕時投身軍旅,一個哥哥出人意料地辭去非他家族莫屬的呂宋主教一職后,黎塞留又改學神學。傳說他只用了很短的時間就完成了學業,因年紀太輕無法出任教士。他于是去了羅馬,親口對教皇謊報自己的年齡,終于如愿以償。黎塞留得到教士一職后,旋即卷入了法國王室的宮廷政治中,最初擔任瑪麗middot;德middot;美第奇女王的心腹謀士,之后又出任女王的頭號政治對手、她的幼子國王路易十三的顧問。女王和路易十三都對黎塞留深存戒心,但兩人因法國國內胡格諾派新教徒問題焦頭爛額,難以割舍政治和行政才干兼備的黎塞留。這位年輕教士因調解王室成員之間的爭斗被推薦給了羅馬,晉升為紅衣主教,居國王樞密院之首。黎塞留作為紅衣主教9任職將近20年后,同時兼任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法國首輔大臣。這位深謀遠慮的天才人物提出了基于均勢和強調中央集權的治國韜略和對外政策新概念。 黎塞留推行本國政策時期,也是馬基雅維利論述治國方略的著述傳播之時。黎塞留是否熟讀過馬基雅維利論述權謀的小冊子不得而知,但他毫無疑問踐行了馬基雅維利的思想精髓。10黎塞留的國際秩序觀一反從前,提出國家是一個具有自身存在價值的抽象的永恒實體。國家的需求不是由統治者的個性、家族利益或追求向全世界傳播宗教的目標決定的,而是由基于具體原則的國家利益決定的,即日后所謂的國家理由。國家理由才應該是國際關系的基本要素。 黎塞留把新生的國家作為推行治國大計的工具。他把權力集中在巴黎,組建了一支由省長或職業管家構成的隊伍,在王國的每一個區內行使政府權力。他提高了稅收效率,從根本上撼動了一直由舊貴族控制的地方政權。國王作為主權國家的象征和國家利益的代表將繼續行使王權。 黎塞留沒有把中歐的混亂看作起兵捍衛教會的號角,而是把它視為遏制勢力強大的哈布斯堡帝國的手段。自從14世紀以來,法國的國王一直有最虔誠的天主教國王之稱。然而這并不妨礙法國根據對國家利益的冷靜考量采取行動,支持(由瑞典、普魯士和德意志北部諸君主組成的)新教聯盟。起初法國不動聲色地暗地支持,之后變成公開支持。 黎塞留的舉動引起大嘩。11指責他的人抱怨說,作為紅衣主教,他對永恒的普世天主教會負有義務,言外之意是他應該加入反對北歐和中歐叛逆的新教君主的行列。黎塞留反駁道,身為一個脆弱的世俗政治實體的大臣,他同樣對國家負有義務。宗教救贖或許是他個人的目標,然而作為一個政治家,他要為一個政治實體負責。而政治實體沒有需要救贖的永恒靈魂。他說:人是不朽的,人的救贖可以等到來世。但國家沒有不朽一說。現在不拯救它,以后就沒機會了。 黎塞留把中歐的分裂看作政治和軍事上的需要。12法國面臨的根本威脅是戰略性的威脅,而不是形而上學或宗教意義上的威脅。一個統一的中歐會控制歐洲大陸的其余地區,因此阻止中歐走向統一符合法國的國家利益。倘若新教徒一方被徹底打垮,奧地利王室的劍鋒就會直指法國。通過支持中歐一批小國削弱奧地利,法國實現了自己的戰略目標。 黎塞留的構想歷經劇烈動蕩的歲月而得以延續。在長達兩個半世紀的時期內,從1624年黎塞留飛黃騰達開始,到1871年俾斯麥宣布成立德意志帝國為止,保持中歐(大致相當于今天的德國、奧地利和意大利北部)處于分裂狀態始終是法國對外政策的指導方針。因為只要這一理念構成歐洲秩序的核心,法國即可稱雄歐洲大陸。當這一理念不再支撐歐洲秩序時,法國的統治地位也隨之坍塌。 從黎塞留的一生中可以得出三點結論。第一,成功的外交政策有一項內容不可或缺:一個基于通盤分析的長期戰略觀。第二,政治家需要認真分析曖昧不清而且往往相互抵觸的紛雜外力,把它們引向服務于一定目標的一致方向,并通過這一過程形成長期戰略觀。政治家必須了解這一戰略的走勢及其原因。第三,一位政治家必須盡最大之可能彌合本國社會的現實與所追求目標之間的差距。循規蹈矩會導致僵滯,因此需要敢作敢為。 威斯特伐利亞和約 在當今時代,威斯特伐利亞和約因開創了遍及全球的一種新國際秩序觀而具有特殊意義。其實當時參加和約談判的各國代表更留意禮賓待遇和自己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