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草草色a免费观看在线,亚洲精品国产首次亮相,狠狠躁夜夜躁av网站中文字幕,综合激情五月丁香久久

筆趣閣 - 歷史小說 - 穿到明朝考科舉在線閱讀 - 穿到明朝考科舉_分節閱讀_65

穿到明朝考科舉_分節閱讀_65

    右都御史李裕自從崔燮那本《四書對句》被張鵬擺進武學,就覺得他們父子有沽名釣譽之嫌。不過之前張鵬喜歡崔燮,他又不是說一個孩子不是的人,一直忍著不提此事。如今崔家又鬧出個被騙捐書院的笑話,便忍不住跟耿裕說:“崔榷欲圖名而不能舍小利,不是能大用的人。”

    戚勝被彈劾,耿裕這個推舉的人面上也不光彩,淡淡哼了一聲,又問李大人那位彈劾遷安知縣的是什么情況——雖說御史是風聞奏事,但一般也風不到知縣頭上,更何況朝覲大計都過了一個多月了,真能查出他有什么罪名,拾遺時怎么不來彈劾?

    李裕說:“也是有人給河南、山東、山西幾道御史偷偷地投了帖兒,也不曾注名。畢竟事涉朝中大臣,又干著吏部新推升的外官,他們也不能全然不問。”

    不過此事有錦衣衛跟去查,都察院的巡案御史怕就只是個擺設了。但愿這回錦衣衛派得不是太過貪狠之輩,不然那戚勝……

    耿裕眼前浮現出《戚志遠公文集》上那道憂國憂民的清瘦身影,暗暗搖頭。

    部院中有人關心這案子,錦衣衛自更關心,畢竟是要派人下去查案的。這案子落到了北鎮撫司,都指揮朱驥要點人去,謝瑛便主動說:“我是曾去過遷安的,又認得崔榷之子,此事還由我承擔就是了。”

    朱驥拊掌道:“我正想叫你!你這些日子閉門讀書,真要讀成個書生了,也合該出去跑一跑……你不會是因遷安有個圖書館,就為了?”

    千戶陸璽笑道:“那可不光是圖書館,還曾是崔美人兒的香閨哩!我本還想去看看那崔美人住過的地方,不過既然謝兄要去見故人,便由你去吧。”

    另一位千戶姚福員說:“罷了,聽說崔美人住的地方改成了藏,里面的擺設一點兒不剩,也沒什么看頭。謝賢弟去時順便幫我看一眼,書館里面是不是合那本《戚志遠公文集》封皮畫的一樣。”

    謝瑛深深坐在椅子里,笑著應下來:“我到那兒看看有什么新鮮有趣的書,也給你們帶回來。”

    朱僉事又安排了緹騎隨行,都察院也選了個年輕的巡按御史劉瓚,和錦衣衛緹騎一并出京,快馬奔赴遷安。

    趕到遷安縣時,已是三月初了。

    戚縣令聽聞有御史和錦衣衛下縣巡按,連忙帶人到城門口迎接。見到是曾來給崔燮送旌表圣旨的謝瑛,更覺親切,連忙矮身行禮,請他們回縣衙下榻,又問他們這回是因何事下縣的。

    巡按御史劉瓚在京里看過他的書,對著這位畫里清矍英俊,現實中……胡須和身形也頗有雅人風致的戚縣令猛看了幾眼,下了車卻要裝出一副不在意這么個七品小官的樣子,淡淡地說:“我等奉圣旨來查案,回到縣衙自會宣旨。請戚大人前方帶路,再把本縣一個叫崔燮的官家子弟帶來。”

    查案?崔燮小小年紀,又長在他眼皮子底下,能攙和到什么御前的案子里?戚勝下意識維護了他一句:“那崔燮是朝廷旌表過的義民,又曾為本縣捐贈宅院作圖書館,當下官考察時,總憲李大人也曾夸過他。卻不知他有什么過犯?”

    劉瓚咀嚼著他這番話,只覺其中情誼歷歷可見,一時并沒答話。謝瑛翻身下馬,走到戚縣令面前問:“崔燮在么?大人這就叫人把他帶到衙門吧,劉大人與本官有些事要問大人,也要問問他。”

    戚縣令越發感覺不對,身子繃得筆直,替他求情:“他去府里應考了。兩位大人見諒,科舉乃是朝廷大事,縱有什么事,又何妨等崔燮院試回來再說?”

    府考?

    崔郎中在都察院里雖然說了是把兒子送回鄉科考的,卻沒提他今年就考過了縣試。那有人投帖指稱戚勝騙奪崔家的宅院,跟崔燮如今能去府考是否又有關系?

    是戚勝主動要的,還是他為了縣試或是別的什么目的給的?

    他不禁問道:“那崔燮考了第幾?”

    戚縣令自豪地說:“縣試自是第一。這孩子乃是天縱之才,過目不忘,我從未見過這等神童!上回謝千戶來旌獎他之后,我親自試過他,那時候還不怎么會作文章呢,如今寫出來的就已經頗具法度了!”

    一個去年還不怎么會作文章的人,今年就考到了縣試案首?偏偏這個小童又獻了個圖書館給遷安縣?劉瓚一怔,臉色又沉了幾分。

    謝瑛倒是一直笑意盈盈,只是他那笑容從來都那么精細地掛在臉上,不多一分,不少一分,誰也透不過那笑容看出什么來。

    回到縣衙里,劉瓚便展開圣旨,宣讀了天子詔令,命戚縣令暫時待罪,又要叫人拿崔燮回來作證。戚勝和縣丞、典史、書辦皂隸等人都連連喊冤,說那圖書館是崔燮主動捐獻出來的,他本人就有辦館的貪頭,只是知縣看他家底寒薄,不忍心叫他這們花錢,才攬到縣里的。

    謝瑛攔了他一把,溫聲說:“劉大人,咱們雖是受了皇命來查案的,但國家考試之事更是至關重大,大人是讀書人,更該曉得你們讀書人的科考的不易,何必這時候叫他回來?咱們不如先問縣里知情人取了口供,若定要查崔燮,就到府里找他便是。”

    劉瓚看著戚縣令,心里卻想著他在書上那些不沾世俗名利的樣子,忍著被人騙身騙心的憤郁說:“不急,還是請戚大人先把崔燮今年縣考的卷子拿出來叫本官看看。”

    戚縣令也看出了他的意思,臉同樣沉了下去,壓著嗓子說:“大人是懷疑本官敢在縣試舞弊么?”他的聲音微微顫抖,青衫下的身形卻越發挺拔,沉聲吩咐:“取崔案首三場的卷子來,請劉大人點評!”

    第61章

    崔燮的案首的確是自己考的。

    二月十三縣考, 月初他就拿出自家預備的打格考卷紙和草稿紙各十二張, 到縣禮房填錄祖上三代姓名,出身, 籍貫, 本經, 具保人……寫好后交給書辦在登記表上印了騎縫章,由禮房收著。

    隔壁趙家知道他要考縣試, 趙奶奶叫人按著孫兒當初考試時經驗, 提前給他備了一考籃的東西送過來。籃里有卷袋,有盛文房四寶的竹盒, 有臂擱、鎮紙、銅字格等小物件, 還有個對折的小板凳, 可以在考場外坐著等進場。

    她另叫人端了幾樣點心來,讓他嘗嘗哪樣合口味,等考試那天給他做了帶上:有蛋糕一樣細膩的大米發糕,茯苓餅似的雪白的薄煎餅, 夾豆餡和棗泥的千層酥皮小點心, 還有攤的軟軟的咸食和蛋rou餅, 都是好吃又易消化的東西。

    崔燮接過點心嘗了幾口,覺著味道都十分不錯,連連夸贊。趙奶奶聽得高興,笑著說考試那天要給他親手做點心,他連忙攔住了老太太:“考試那天我半夜就要起來,怎么好麻煩奶奶跟著折騰?我家新雇的這個廚子也挺能干的, 趙奶若不嫌棄,就叫人指點他一二,讓他給我做吧。”

    趙奶奶嘖嘖嘆道:“這有什么麻煩的,你小人家家倒愛客氣……罷啦,別的倒不是什么稀罕東西,我回頭把家里那個打成圓頭的銅夾剪兒給你,教你家廚子做飛面綿餅。”

    為了吃個薄餅還要用家什?崔燮一個大男人也不怎么愛吃甜點,就勸趙奶奶不必送家什過來,能叫人指點他家廚子做些綿軟的蒸糕就行。

    臨考前幾天,崔燮悶頭把孟子去齊一段能出的題目都做了幾篇,崔源父子和雇來的廚子、 長工幫他準備考試的東西,日子一天天過得飛快,轉眼間就到了第一場的正日子。

    應考那天凌晨三更入場,牛廚子半夜就起來蒸了發糕、蒸餅,配上切成小塊的蒸臘腸和千里脯裝進食盒里。崔源父子一宿沒睡著,夜里聽著梆子早早地起來,催著他起床洗漱,給他換上了六層拆縫單衣,薄底的單鞋,外頭裹了一件不上面兒的大毛衣裳。

    這次考試是林先生親自帶著崔燮過去的。他自己因是廩生,要給考生當保人的,順便也給弟子找了幾個相熟書生教的小學生相互結保。學生考試時,他也要站在龍門外,候著監場的吏員呼名時擔保。

    凌晨的寒風呼呼地吹,考生們就在風里瑟瑟地抖,幸好前后都是人rou陣,能稍稍擋點兒風,只是耳朵和鼻子凍得發疼。

    排了一會兒,便有巡場的皂隸認出他來,扯著他說:“崔公子快別在這兒待著了,跟我到考場里暖和暖和。”

    上頭有人畢竟不一樣。

    他跟結保的幾個小學生一并享受了先檢先進的待遇。安檢皂隸待他也特別溫柔,只叫他自己脫了衣裳、鞋襪、拆了頭發,又隨便翻了翻考籃就放他進場了,并沒像對別人那樣恨不能檢查到菊花里。林先生站在旁邊替他們證明身份,書辦翻出卷子遞到他手里,讓他進去按上面印的號數尋座位。

    文廟里那個考棚是臨時搭建的,但棚子高有二三丈,極其通透朗闊,四面苫得嚴嚴實實的。此時還未開考,考棚的窗戶關著,從外頭進來頓覺溫暖如春。考棚里面是一排排用竹竿連起來的桌椅,坐進去就想動也動不了,以防作弊。

    桌角上按“甲乙丙丁”“一二三四”的順序貼著考號。崔燮打開卷子,按著卷首朱筆寫的“甲四”號找到位子,坐進去擺好了文房四寶,伏在桌上先睡了一會兒。之后陸陸續續進人,有皂隸巡場,提著熱水、拿著炊餅賣給這群考生。

    巡到崔燮這兒時,他已經歇清了腦子,拿出點心來吃,那皂隸給他倒了一盞茶,笑笑就走了。崔燮也感激地朝他笑了笑,就著熱水吃了兩塊蒸糕,幾片豬rou脯,擦干凈手準備考試。

    天色將明,有衙役進來打開考棚窗戶。陽光與寒氣同時涌入,眾生直打哆嗦,折騰一早上的困倦倒叫風吹跑了些。戚縣令踏著陽光走進考棚里,威嚴地掃視過滿座童子,從袖中拿出新出的題目,吩咐皂隸:“把試題拿下去叫他們抄寫。”

    幾名皂隸捧著木板在考生間來回走,讓他們抄下試題。

    縣試第一天只兩道題,一道四書義,一道五經義。四書義只出一道,果然就是他掉著花樣兒練了許多遍的“天下之民舉安”;五經義則是五道題在一個題板上,由學生按著自己的本經來答,詩經題出的是《南山有臺》中的“樂只君子,民之父母”一句。

    他自己出模擬題做時,還把那句“天下之民舉安”截上、截下、承上、冒下、隔章搭、無情搭……地折騰出許多小題來。想不到戚縣令就簡簡單單地出了一個單句題,真是這滿是小題的童試世界的一股清流。詩經題也是一整句,還是引進過《四書》的經句,哪怕《詩》學得不好,念四書時肯定也記住了朱子對這句話的解釋,不至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