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節
書迷正在閱讀:[綜漫]在下千手、紅顏風華錄、[綜漫]游戲才不會變成現實、[綜漫]琴酒和紅方稱兄道弟、朕有特殊和諧技巧、香濃入骨、鐵骨英姿之小妻要逆襲、(穿越、重生)軟男嫩女H、嬌養成歡:鞏爺的隱婚夫人、我有一個恐怖直播間
楊瓚跪在地上,重重磕頭。 事難兩全。 原身已逝,他必代其侍奉尊長,全盡孝道。然而,有再多的愧疚,他都不能娶妻,不能生子。 做人當有底線。 為了世人的目光,便違心娶妻,害一個無辜女子的終身,他做不到。 偽善也好,偽君子也罷。 前世今生,他真的做不到。 牌位前,楊瓚不停的磕頭。很快,額前一片青腫,地面染上血痕。 楊廉年幼,不知小叔為何這般,又驚又嚇,竟大哭起來。 哭聲傳出祠堂,不知發生何事,楊嚴氏面色蒼白,不是被楊劉氏死命拉住,早已沖進祠堂大門。 “三弟,”族長勸慰楊樅,“四郎重情誼,記掛兄弟,愛護侄子,你當欣慰才是。” 看著長跪不起的兒子,楊樅似瞬間蒼老十歲,終究啞著聲音道:“起來吧。” “爹?” “既在祖宗牌位前立誓,便要做到。” 扣著族長前臂,楊樅費力站起身,面向祖宗牌位,重新跪倒,行大禮。 “祖先在上,自今日起,樅之一脈傳于四男瓚,后續于長孫廉。” “長孫成年,尊父為先,孝叔為重。為父斬衰,為叔齊衰不杖。” “列祖在上,族人為證!” 三叩首后,楊樅對楊廉道:“廉兒,給祖宗磕頭。” 楊廉仍掛著眼淚,懵懵懂懂,不明祖父之意。 “廉兒,聽話。” 楊珁有兩個孩子,見楊廉這般模樣,不由心生憐意,輕輕推著他的背,讓其跪在蒲團之上。 楊瓚額頭流血,費力轉向楊珁,頷首道謝。后者輕輕搖頭,于楊瓚要立下重誓,仍存幾分不解。 “廉兒,別怕。” 楊瓚舉起衣袖,揩去額角鮮紅,帶著楊廉行禮。 見祖孫三人這般,在場老人們均眼角濕潤。 “祖宗庇佑,四郎這般重情義,誰敢亂嚼舌頭,必行宗法!” 拆了牌坊,明言不娶,了結兩樁心事。 緊繃的神經放松,楊瓚起身,不及站穩,忽感一陣天旋地轉,眼前發黑,踉蹌兩步,就要栽倒在地。 “四郎!” 眾人大驚,顧不得其他,忙將楊瓚扶出祠堂。 “快,請大夫!” 剛行過窄路,忽見遠處有快馬飛馳而來。 當先騎士一身緋紅錦衣,頭戴繡金烏紗帽,長眉入鬢,目含冷霜。 行到近前,見被眾人攙扶的楊瓚,立刻翻身下馬,半句不言,將人“搶”過,安置到馬背。 事發突然,眾人都愣在當場。 這人是誰? 看樣子是個武官,怎么一聲不出就搶人? “你、你是何人?” 見兒子被“搶”,楊樅顧不得畏懼,上前就要理論。 顧卿按過楊瓚脈搏,自懷中取出瓷瓶,倒出兩粒丸藥,喂入楊瓚口中。 因水囊已空,只能掰開楊瓚的下巴,手指順過頸喉,將丸藥“順”了下去。 當真該感謝顧千戶情商頗高,知曉地點不對。不然的話,再來一次“不得已”,楊氏全族都將和京城的李大夫一樣,石化風中,重塑人生三觀。 “本官顧卿,錦衣衛北鎮撫司千戶。奉天子命,賜翰林院侍讀楊瓚冠帶,召其還朝。” 聽聞此言,楊氏族人均是愣住。 人群后的楊山楊崗認出顧卿,忙推推身邊的同伴,“瞧見沒有?那位就是長安伯!” 長安伯? 少年們壯起膽,紛紛踮腳。 待看清顧卿的五官樣貌,終于相信了楊山兄弟的話。 長得好,不假。 冰冷嚇人,更是不假。 顧卿視線掃過,少年們齊齊縮回脖子,心中打鼓,再不敢多看一眼。 能與之交好,四郎果真是文曲星下凡,了不得! 第七十一章 回京一 “顧千戶,小民有禮!” 祭禮已畢,族長親自上前,言明楊瓚于祠堂暈倒,至今未醒,立即啟程實不可能。 “四郎有些不妥,需得看過大夫,還請顧千戶通融。” 天子宣召回京,不容爭辯,更不可拖延。皇命難違,即便有再多不舍,也要強作笑顏。 看著兒子,楊樅眼角發酸,口中發澀,只望顧卿能夠容情,等楊瓚醒來,確診無礙再啟程。 “這是自然。” 顧卿點頭,親自牽馬,送楊瓚還家。 “讓顧千戶為難,小民甚是過意不去。” “老人家切莫如此。” 與第一印象不同,顧卿貌似冰冷,實則態度溫和,對楊樅很是尊重,如敬家中長輩。 面對如此情況,楊樅滿頭霧水,摸不到頭緒。他人更是云里霧里,想不明白。 按照世人觀念,錦衣衛該是虎背熊腰,兇神惡煞,出則拿人,入則解囚,其兇名能止小兒夜啼。 這位顧千戶卻打破眾人常識。 長得好,人也和氣。別說錦衣衛,武官都不像,倒似王孫公子,鳳骨龍姿,金鑲玉砌。 對比宣府衛城的邊軍壯漢,更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猶如云泥之別,完全兩樣。 這樣人物,在楊樅面前執子侄禮? 越想越不可能,著實是糊涂。 最后,只能從楊慶三人的話推測,顧千戶和楊瓚相交莫逆,實為摯友,才會如此禮待楊家長輩。 有些見識的老人,多從另一個方面考慮。 錦衣衛是天子親軍,凡事只聽命天子,自有一股傲氣。如此放下身段,可見四郎皇恩之重,必定前途可期。 眾人各有思量,猜測不易。 無一例外,都對楊瓚有了進一步認識。 先得天子欽點,金榜登科,打馬御前。后入翰林院,短短時間內官至正五品。這樣的經歷,實是話本中才有。 單是耳中聽聞,已有震驚之感。顧卿的出現,更證實眾人所想。 楊瓚,四郎,果真是全族的希望! 自今往后,凡楊氏族人教育子孫,必舉楊瓚為例。 “學文不成,習武不行,整日不知上進,下田還要偷懶,慚愧不慚愧!” “瞧瞧人家四郎,不求你及上一半,只要能學到一分,你老子也能樂上整月!” 敢反駁? 以何為借口? 楊瓚不成親,不生娃,無后為大? 下場只有一個,引來父親大人暴怒,抓起趁手的“兵器”,一頓狠抽。 兵器無有,鞋底也能湊合。 朝廷有律,許北疆庶民穿靴。皮面硬底,為防路滑,常在鞋底訂細木條。落到身上,必留下成排紅印,排列整齊,無比的酸爽。 抽且不算,更要大罵:“四郎為何不成親?為的兄弟情義!為的是侄子!你若也能這樣,老子都能在祖宗面前燒高香!” 何謂別人家的孩子? 正如這般。 有楊瓚在前,楊氏兒郎上進則罷,不上進,必將水深火熱,日日酸爽。 離開祠堂后,族人各自還家,換衣洗漱,準備表禮,送楊瓚還京。 “多備些面餅,給四郎路上吃。” “這些粗淺吃食,四郎能看得上?” “你都見著了,四郎重情義,如何會看不上。” 回家之后,族長親自到庫房里扛出白面,吩咐媳婦做餅。待廚房升火,才端起熱湯,喝下大半碗,逼出額上細汗,頓覺松快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