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說書人(上)
書迷正在閱讀:我就是能進球、新歡、輕舟萬重山、體面(NPH)、懸局詭探、莽西游、帶著生活游戲去古代、不遇(親叔侄骨科1v1)、非常之罪、影帝只想咸魚(穿書)
1980年 于老四正躺在圖書館庫房的桌子上,抱著一本只剩一半封皮的《岳飛傳》看的津津有味,突然門外傳來一個年輕女人的叫聲“于建軍!于建軍!于老四!人呢!” 于老四厭煩的合上書墊在腦袋下,翻了個身,臉沖墻假裝打起了呼嚕,可剛打了沒幾下,后背傳來一股鉆心的劇痛,他“騰”的一聲坐起來,惡狠狠的瞪著身后的那個梳著大長辮子的年輕姑娘。 姑娘沒想到于老四反應這么大,把她自己也嚇了一跳,剛剛掐完人的手指還沒來得及收回去,張著大嘴喊道“媽呀,嚇死我了。” 于老四不耐煩的問“張曉花,你找我干嘛?” “我才不找你呢,是館長找你,讓你去趟館長室。”張曉花話一說完不等答復轉頭就走。 “他娘的,一睡覺就有事。”于老四不情愿的從桌上下來,一邊穿鞋一邊低聲暗罵。 “誰讓你一上班就睡覺,你說說,光我就逮到你幾回了?要是讓館長發現了,一準讓你在大會上做檢討,你說,是不是得好好謝謝我?”張曉花站在門口,吊著眉毛說。 “謝謝,謝謝張同志保守秘密,等我回頭找老婆就找張同志這樣能夠想人之所想,急人之所急的好同志。”于老四怪聲怪氣的揶揄道。 “誰要嫁你這種懶漢,呸,臭流氓”張曉花滿上一陣緋紅,大辮子一甩跑走了。 于老四嘴上占了便宜,嘿嘿笑著,順手把《岳飛傳》藏在一旁空空蕩蕩的書架頂上,轉身走出了庫房。 于老四站在館長室外,聽到里面館長李墨儒正低聲下氣的打電話“老劉啊,我們這么大的一個圖書館你們新華書店才給這么點書,是不是太少了?現在有一多半的架子還是空的,我知道,我知道你們有困難,但是看在咱們這么多年老戰友的面子上,就不能再通融通融?我知道上面有計劃,是,原則,原則是一定要有的,哎,那也就只能這樣了,好,好,再見,再見。” 于老四聽里面沒聲音了,又默數了十下才輕輕敲了敲門,李墨儒喊了聲“進來”于老四立刻諂媚的笑的如同一個爛桃般打開道門縫,鉆進了館長室。 “于建軍啊,于建軍,你說說你,一到工作時間就躲起來睡覺,你知道影響有多么惡略嗎?如果每一個同志都像你一樣,我們圖書館還怎么在全省文化部門大比武中奪第一?還怎么早日實現“四個現代化”?這不是你一個人的問題,這是影響到圖書館形象的問題!”李墨儒劈頭蓋臉就是一頓教育,于老四笑著說“館長,我這不是身體不好嘛。”而在他心里早已經把張曉花罵了一萬遍。 “哼!我看你不是身體有問題,而是覺悟有問題,去!寫一個三千字的檢查,后天大會上當著全館同志的面好好念一念,寫不好看我怎么收拾你。” 于老四一聽三千字的檢查,頓時xiele氣,低著頭,一邊嘴里答應著“是,是”一邊眼珠亂轉,突然他抬起頭,小聲問道“哎,館長,省里的參觀團是下周來嗎?” 李墨儒橫著眼問他“是啊,怎么了?” “可咱們這書是不是少了點?”于老四非常清楚李墨儒的難處,這平海市圖書館剛剛從一個只能容納幾十人的小平房一下擴建成可容兩百人的東南省第一圖書館,最大的問題就是書不夠,而這即將到來的參觀團更是讓李墨儒一籌莫展,到時候丟的可不光是李墨儒的臉,負責籌建圖書館的上級領導也是顏面喪盡。 “少怎么了?上級暫時沒有調配計劃,等有了計劃,書自然就多了,你小子不要一天到晚的瞎琢磨,好好想想如何端正自己的工作態度,如何提高工作積極性才是當務之急。”李墨儒嘴上這么說,可手卻摸著煙盒,暗自發呆。 “是,是,您說的對,不過我有個不成熟的小想法,或許能緩一下燃眉之急。”于老四低聲下氣的說。 “哦?你能有什么好想法?說來聽聽” “館長,您知道廢品回收站嗎?”盡管于老四說的小心翼翼,李墨儒還是一拍桌子瞪著眼喝道“你說咱們圖書館是廢品回收站?!” “不是,不是,您誤會了”于老四嚇了一跳,兩只手擺的好似撥浪鼓般,急赤白臉的辯解說“我是說,我們可以向廢品回收站學習,發動群眾的力量,以低價回收舊書,這樣即提高了群眾來咱們圖書館的積極性,也充實了咱們館的書籍,您看這樣算不算是源于群眾而又利于群眾呢?當然,這是我一時瞎想,關鍵還需要領導您來決定。” 李墨儒一聽,慢慢又坐了下來,沉吟了一番后,試探著問道“那你說咱們按什么價格收?” “按斤啊,一斤呢比廢紙高五分錢,我跟您說,就這價,那書是要多少就有多少,但是咱也得有要求,殘污破損的不要,課本寫字本不要,什么家書族譜之類的一概不要,您說呢?”于老四覺的自己說的有點忘形了,急忙收斂態度,恭謙的看著李墨儒。 李墨儒沉默了片刻,大手一揮說“這個事我還得跟上級領導請示一下,你先去吧,哎,組織上沒有決定之前,不許到處亂說。” “哎,哎,館長放心,不過…我那個檢查…”于老四抓住這個稍縱即逝的機會,希望李墨儒能夠撤銷寫檢查的決定。 “檢查怎么了?檢查是對你工作態度的批評和警示,你以為讓你寫檢查是為了我啊?那是為了你,小事不注意今后是要犯大錯的,回去好好想,好好寫,一定要深挖自己的思想錯誤,啊,去吧”,李墨儒大手一揮將于老四攆了出來,于老四站在門口狠狠瞪了“館長室”三個字一眼,轉身吹著口哨走了。 第二天,平海市圖書館外張貼出關于收書的通告,只用了一上午的時間消息就傳遍了平海市的大街小巷,家家戶戶的男女老少開始翻箱倒柜,只要是帶字的,不管是雜志還是畫報,字典還是說明書,統統打好捆,肩扛手提,二八橫梁,拖家帶口浩浩蕩蕩直奔圖書館。 圖書館瞬間從書海殿堂轉變為農貿市場,平時空空蕩蕩的大廳此時是人滿為患,所有館員集體出動,從農貿市場借來了四個大地秤,于老四和另外三個同事,每人一個秤,專管稱重,其他人員有負責篩書的,有維持秩序的,館長李墨儒不知從哪弄了個硬紙筒做的大喇叭,站在大門口踩著凳子,聲嘶力竭的一遍遍喊著“同志們不要擠,不要擠!排好隊排好隊!” 就這樣,只用了兩天時間,平海市圖書館的藏書瞬間增加了三分之一,不管書籍質量如何,單從數量上看,已經達到了李墨儒預期的震撼效果。 第三天一早平海市下起了雨,時大時小的雨斷斷續續的下了一整天,因為下雨,館里沒人來賣書,大家終于有了難得的清靜,都窩在椅子上,聊天的聊天,打瞌睡的打瞌睡,李墨儒則組織了幾個年輕的女館員在大廳角落里練習歡迎參觀團的口號和動作。 這時,一個穿著軍綠色雨衣的干癟老頭走進了館里,徑直走到于老四面前問“小伙子,你們這收書能給多少錢?” 于老四剛把手中的《三俠五義》放下,準備閉目養神一會,被他這一攪,好好的哈欠活活給憋了回去,攪的心情煩亂,沒好氣的白了他一眼說“我們這是國營圖書館,收書賣書都是為國家做貢獻,你這個老同志張口閉口就是錢,咱們覺悟可不能這么低啊。” 老頭連連答道“是,是。”邊說邊把雨衣脫了,卷了卷扔在腳邊。 從臉上刀砍斧剁的溝壑來看,老頭大約在60歲左右,一雙小眼射出道道精光滴溜亂轉,上身敞著懷穿著一件臟兮兮的綠軍裝,紅色的背心一半收在褲子里一半翻在外面,下身的軍褲過于肥大,腰上層層疊疊挽了好幾褶,用根紅繩子系緊了,兩個褲腿翻到膝蓋的位置,光著腳趿拉著一雙黑布鞋,斜挎著一個黑色人造革的提包,提包上印著“北京旅游紀念”幾個白字。 老頭不著急拿書,而是拎過一疊捆好的書,徑直坐在于老四對面,咧著一嘴的大黃牙開始聊家常扯閑篇,說什么他家在明朝的時候出過幾任大官,曾給一個叫什么大夏的人做過千總,統領過千軍萬馬,又說他的書是從家里祖傳的一個盒子里找到的,是個寶貝。 老頭絮絮叨叨的說了半天,于老四起初還聽,可他絮叨起來沒個完,于老四這點耐性就全磨沒了,抽冷子打斷他的話,斜著眼問“你是賣書還是說書?到底賣不賣?” 老頭急忙點點頭,拉開提包從里面小心翼翼的拿出一個黃布包,恭恭敬敬的將布包放在桌上,輕輕的一層層慢慢打開,動作極其虔誠。 老頭這陣仗太唬人了,原本還打盹聊天的同事此時呼啦啦全圍了上來,一個個瞪大了雙眼,好奇的盯著黃布包小聲議論著,有人猜里面是家傳族譜,也有人猜是古籍珍本,甚至有人猜里面包的是武俠秘籍,反正說什么的都有,原本冷清的大廳一下熱鬧了起來。 老頭絲毫不被外界干擾,一絲不茍的拆開布包,將里面的東西攤在桌上,眾人只看了一眼,就一哄而散,有人邊走邊說“這老頭腦子有問題吧,幾片燒過的廢紙也當寶貝。” 于老四起初也以為布包里是什么了不得的寶貝,伸長脖子瞪大眼睛死死盯著老頭的每一個動作,結果一看里面真的就是幾張燒的只剩一半的廢紙,心頭頓時一涼,紙上倒是有些字,而且還是豎排寫的,并且根據紙張的發黃程度來看,應該是有些年頭的,可即便如此也不過就是幾頁有些年頭的廢紙而已,于老四當即調笑著說“大爺,您這個廢紙我們不要,您老要不留著上廁所用?” 那些還沒走遠的人被他這一句逗的哈哈大笑,老頭居然一點都不生氣,而是將紙片往于老四面前一推說“后生啊,我看你是不懂啊,鄭和你知道不?” “誰?鄭和?你說下西洋的哪個?咋啦,你認識啊?哈哈哈” 老頭沒理他,而是把身子向前探了探,清清嗓子開始講起了故事“鄭和下西洋,前后七次,從永樂三年始止于宣德八年,共計二十九年,依照當時朝廷規矩,鄭和將沿途的所見所聞,行船歷程全部編寫成冊,名為《鄭和出使水程》,據說那上面記錄了許多不為人知的高度機密,因此被收藏在了兵部的架閣庫中。 鄭和去世三十多年后,到了成化年間,皇帝朱見深受大太監汪直攛掇,以“彰顯大明國力之強,重現萬邦來朝盛景”為由,打算再下西洋,便命令當時的兵部尚書項忠找出《鄭和出使水程》以供借鑒,那時候的兵部尚書相當于現在的國防部長,你可知這項忠的官有多大了吧。 沒想到項忠把兵部架閣庫翻了個底朝天,居然沒找到,你要知道,那可是兵部,等于現在的國防部啊,那里面的檔案豈能是說丟就丟的?而且丟了檔案,第一個倒霉的就是項忠,他和西廠提督大太監汪直一向不和,這次丟了檔案,正好給了汪直把柄,丟官罷爵不說,弄不好還得拉到西廠大獄嚴刑逼供、屈打成招,最后能不能留個全尸都成問題。 想自己戎馬一生,忠心為國,老了老了,一世名節竟然毀在了一本書上,項忠一籌莫展,只能枯坐家中,黯然神傷,就在這時車駕郎中劉大夏前來求見。 這劉大夏可是個能人,前后共出任了英宗、代宗、憲宗、孝宗、武宗五朝大官,到成化時期,已經是名副其實的三朝元老了,他這人跟項忠一樣為人耿直,與汪直也是形同水火,劉大夏一見項忠,問道“大人因何事如此難過?” 項忠和劉大夏同朝為官多年,關系不錯,加上兩人同屬反對閹黨一派,所以毫不隱瞞的將《鄭和出使水程》丟失一事,一五一十的說給劉大夏聽。 劉大夏聽完,默不作聲的點點頭,神不知鬼不覺的從懷里拿出一卷東西遞給了項忠,項忠接過來一看,眼珠子差點沒掉出來,正是那本險些讓自己人頭不保的《鄭和出使水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