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于無聲處落驚雷
向潘富索捐了三千兩銀子后,梅府門口的粥棚便搭建起來了,曹唯以梅公博的名義行走于幾位大戶人家中,經過一番扯皮推諉,最終以相對低價購買了許多糙米。 每日排在梅府門口等候領粥的人很多,甚至有很多窮苦人家在門口搭著簡陋帳篷住下。曹唯每天都要去米店拉回當日的米糧,生活忙碌卻有意義。 跟往常一樣去劉家糧店運回米糧,今日曹唯覺得似乎有些不同,街上見不得一個人影,多數商家都關門了,沿途左右兩邊似乎多了不少的差役。 曹唯心里生出疑竇,他加急了步子,本要靠近米店時,卻被幾個差人遠遠截住,差人們都用粗布裹住嘴鼻,為首的正是知府衙門的馬捕頭。馬捕頭見曹唯打扮舉止不像一般人家,不敢無禮,連忙上前問道:“這位公子要往哪里去?” 曹唯也上前幾步,朝馬捕頭拱手道:“在下要去劉記米店買糧,敢問差人發生了何事?” “不能去了。”馬捕頭欲言又止的樣子,臉上顯得凝重:“昨日傍晚出了事,在一座破舊的土地廟里,出現了疫病,似乎是從一位死了好幾天的乞丐身上傳染下來的。 而今,知府大人已經下令,燒掉近期死者的尸體,并封鎖這一帶的街巷,嚴防死守,決不可將疫情感染出去。里頭的人,一個都不準出,而外間的人,也一個都不許進?!?/br> 曹唯心里暗道一聲果然,早早看到差役的樣子便覺得不妙,隨即問道:“家中糧食不多了,城中糧店多在這一段街域,能否請差人通融一二?在下是梅御史府上的,出來為災民買糧熬粥?!?/br> 馬捕頭聽此肅然起敬,現在揚州城誰不知道梅御史活人性命,不少人家在家里還給他建了生祠,然而馬捕頭還是搖頭道: “這位公子,真的不能進去,否則公子便不能出來了,公子可知道,就在二十年前,整個江南爆發了一場疫病,屋子里和街道上到處都是尸體,每家每戶都在辦喪事,整個江南一片白綾,到處都是墓地墳頭,說是人間煉獄都不為過,最后清算下來,整個江南病死超過二十萬眾。 揚州府經過二十年的休養生息才達到今天的模樣,然而,一場疫病卻又將毀了一場繁華…… 因此,為了防微杜漸,控制疫情的擴散,知府下了死令,便是一只蒼蠅,都不得過,還請公子不要為難我等,否則我等性命不保?!?/br> 曹唯聽馬捕頭這樣說,也明白了即便一個簡單的疫病對于這個時代來說也不異于一道驚雷,恐慌和逃離是正常人家在聽說疫病后第一時間想做的。 醫療落后的古代,對疾病和瘟疫的控制是很無力的,最常見也最有效的處理方式便是將染病的人集中在一起,等死完了之后在集體火化掩埋,也許還有人沒死,但是所有人都顧不得許多。 每逢疫病產生,皇帝便會覺得是上天在懲罰自己,所以派瘟神荼毒人間,于是皇帝只能領著大臣們祭天罪己,然后盡量控制疫情范圍。 隨后幾日,靠近土地廟邊緣街道也相繼有百姓染病,事情已經遮蓋不住,周知府連忙向朝廷奏報,揚州府的百姓全部陷入恐慌之中。 比瘟疫更可怕的是恐慌和流言,它們比疾病更令人崩潰。揚州府的百姓害怕了,拖家帶口往揚州城外趕,想要離開這即將變成地獄的揚州城,經歷過二十年前那場疫病的老人離開揚州城的態度更是堅決。 只是揚州府的城門早早便被剛調過來的將士們牢牢看守著,警告民眾不得靠近,若有人靠近便會放箭。災難像陽光下的鏡子,將人心照得雪亮透徹,痛苦和恐懼在揚州城里被無限放大。 京城內,一封封奏疏遞到弘治皇帝朱祐樘的案頭,滿朝震動,誰都知道疫病代表的是什么,那一個個觸目驚心的數字下面代表的是一條條鮮活的人命。隨即朱祐樘召集內閣大學士及六部尚書、侍郎舉行朝議。 朱祐樘臉色鐵青地坐在龍椅上,一言不發,諸位大臣眼看老板不開心,一個個也是噤若寒蟬,生怕觸了霉頭。 皇帝紋絲不動,朝堂則陷入了短暫的沉默,過了半響,大學士謝遷出列道:“陛下,揚州府爆發疫病,臣以為還是要早做打算,盡量控制疫情范圍,同時朝廷當派遣大夫趕赴揚州,調動天下藥材運往揚州……百姓無辜,何來如此噩難,然而,如果無法控制疫病,非常之時,還要行非常之舉……” 謝遷說到這里便說不下去了,朝堂現場還是一片默然,大臣們包括皇帝都知道非常之舉代表著什么,代表著放棄一城百姓,甚至代表著屠殺。 然而眾人卻知道謝遷說得沒錯,為了更多的人,犧牲小部分人,這是最明智的,只是這樣非常不符合讀書人治國安民的道義,所以謝遷在說此話時非常痛苦。 “臣附議。” “臣附議?!?/br> “臣……也附議?!?/br> 隨著大臣們一句句表態,皇帝朱祐樘臉色更加難看,他本是以仁厚待民而譽滿天下,現在要自己放棄或者屠殺自己的百姓,哪怕只是可能,朱祐樘都無法頒發這道圣旨。 良久,李東陽上前一步,躬身道:“陛下,事不宜遲啊……” 朱祐樘狠狠吸了一口氣,打開了一張黃絹,落筆寫道:“……揚州疫病,朕之過也,朕請齋戒一月罪己。諸罪即加于朕一身,勿傷朕之百姓子民。今調太醫院官員即刻趕赴揚州府,治理疫病。另錦衣衛指揮使牟斌親督天下藥材,盡運至揚州府……” 朱祐樘寫完圣旨后,雙手顫抖著在圣旨上加蓋玉璽,再由內閣頒發下去,整個國家如同機器一般高速運轉。 錦衣衛指揮使牟斌趕赴揚州前,朱祐樘將其召至面前道:“揚州百姓,盡托付牟卿,萬望卿家回京時,給朕一個交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