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門之士[科舉] 第154節
他老人家實在太難討好了,柳賀只想問,這世間哪里有發自真心的馬屁? 拍馬屁顯然是一門技術,很抱歉,他暫時還沒有修煉到家。 張居正又留了柳賀片刻,問他削藩有關的事宜,除此之外,一條鞭法施行中也出現了種種問題,此事雖與柳賀不相干,張居正卻仍是拿來考問柳賀。 柳賀把心中所想照實答了。 “唐元卿與你相交莫逆,我有意令他為禮科給事中,你看如何?” 張居正忽然這般發問,柳賀怔住,過了許久才道:“元卿兄為人正派又有實學,應當能擔此任。” 只是唐鶴征自考中進士以來都在清貴衙門,他于官場也不十分熱衷,貿然將之轉至言道,柳賀也不知他究竟能不能適應。 張居正道:“京中的有識之士,你也應當多多與之交集才對。” 柳賀才名自他連中三元那日已是彰顯,之后在揚州任上,他治水護民,肅貪濟困,揚州百姓至今感念他的恩德。 柳賀的官聲倒是不必憂心,他最欠缺之處便是在官場上的人脈,官場的交情皆是自利字而起,柳賀如今還拿不出能和人交換的本錢。 此前張居正并未與柳賀提過這些,今日又是說唐鶴征,又是提醒柳賀廣結善緣,柳賀不由道:“恩師對弟子的心意,弟子心中是知曉的。” 張居正如今的名聲真的算不上好,天子已成人,他卻久久不肯歸政,朝中官員礙于他的威勢不敢直言,心中卻也是有不滿的。 但對柳賀這個門生,他當真是仁至義盡。 第202章 雜事 天子圣壽一過,隸屬于禮部的事務就少了許多,朝鮮使臣歸了國,但柳賀名揚外邦之事依然在京中流傳開來。 天子追贈孫夫子官職一事更是引得天下讀書人稱贊,館師蒙師等皆稱,弟子當如柳三元也。 “師娘此刻想必很欣慰。”紀娘子道,“你爹若是知曉,想必也會安心。” 柳信去得早,他病得厲害時還惦記著紀娘子和柳賀,怕他們被人欺負,又怪自己太縱容柳義,留了一個爛攤子給紀娘子母子倆。 不過過去種種都已化為煙塵,紀娘子也非沉浸過去不肯抽身之人,只是偶爾感慨兩句罷了。 …… 鎮江府。 長江緩緩流著,和柳賀年少時并無什么變化,西津渡口漕船商船仍舊熱鬧,自吳桂芳治淮后,大運河更為通暢,南北的商人皆乘船到各地進行商貿往來。 府衙前那條大街上,一匹快馬突至,鎮江知府隨后從衙中走出:“隨本官去清風橋宣旨。” 提起清風橋,鎮江府無人不知無人不曉,清風橋出了兩位解元和兩位宗伯,如今正是鎮江府文運最昌盛之處。 兩位解元和兩位宗伯說的正是靳貴和柳賀,論科第,二人都是一甲,連中三元的柳賀顯然更勝一籌,而在官場上,靳貴和柳賀都任過禮部侍郎,靳貴最后以武英殿大學士身份致仕,而柳賀,自隆慶五年中進士以來,短短八年便晉為禮部右侍郎,焉能說他沒有入閣的一日? 見知府大人要去清風橋宣旨,鎮江百姓議論紛紛:“這是柳三元又得了功勞嗎?” 鎮江府在朝官員中,以柳賀官位最大,也因此,清風橋柳宅雖不壯觀,鎮江府官及丹徒縣官上任時,卻總要去柳家拜會。 “我記得,柳家老夫人似是進了京了,知府大人又去做甚?” 柳賀中進士為官后,鎮江百姓皆知,他娘一個寡婦辛辛苦苦供他讀書,母子倆先在府里賃了座宅子,之后才買下這清風橋的柳宅。 柳賀的例子就在眼前,鎮江百姓無論富貴貧窮,都激勵自家兒孫要讀書上進,日后便是不能如柳賀般當大官,能撐起家業也是不錯。 清風橋與柳賀中舉之后的模樣也是不同了,柳宅門匾寫著“解元第”字樣,清風橋前,一座“狀元坊”高高佇立著,其上書著“隆慶元年丁卯科應天鄉試解元”、“隆慶五年辛未科會試會元”和“隆慶五年辛未科殿試一甲狀元”三行字。 鎮江府及丹徒縣為表彰文教,將清風橋附近翻修一新,路面重鋪了,商人在此處開書肆、茶樓,每半月間,讀書人在此售賣字畫,因而漸漸地,清風橋反倒比府學、縣學所在地更為熱鬧。 可惜自柳賀中了狀元后,鎮江府便少有士子如他一般科名位居前列了。 過了一會,鎮江百姓的疑惑得到了解答——因那篇《祭師文》,柳賀蒙師之名竟為朝鮮臣民所知,孫夫子生前是秀才,死后竟被天子封了官! “天子對柳三元當真恩重。” “柳三元還在鎮江時常買我家的燒餅,這位客官要不要嘗一嘗?” “能有柳三元這般出眾的學生,孫夫子這一生是值了。” 柳賀讀書時勤懇上進,為鎮江一府百姓爭了光,當官以后官聲又是極佳,鎮江府與揚州府接壤,揚州府百姓夸起柳賀的時候,鎮江百姓也是與有榮焉。 人群之中,楚舉人楚賢靜看著這一幕,心中五味雜陳。 事情已過去多年,他仍是十分不平,雖心中清楚柳賀已并不在意他,可他本身就是重富貴之人,眼睜睜看著富貴從自己手中溜走,他又如何能甘心? 他看不上的柳賀官至右宗伯,孫夫子、柳信都追了官,紀娘子也有了誥 命,當初聽說柳賀得罪了首輔時,他心中還暗暗有些高興。 誰知得罪首輔后,柳賀這官竟升得更快了! 真是一步錯步步錯,他懊悔也是無用。 …… 孫夫子追贈的官雖只是散階,但因是天子剛賜的,因而免丁役的待遇也能享受,除了封官外,孫夫子的家人也獲贈天子賞銀。 有這一封圣旨在,師娘更無需為日后擔憂了,原本柳賀就決定護她一生安穩,天子的圣旨就是加了一分保險。 鎮江府百姓自然議論紛紛,府、縣學的教授訓導們對生員們更為嚴厲,士子們則一邊抱怨,一邊期盼自己日后能如柳賀一般。 在朝掌握大權、恩蔭家人,在外有文名流傳、人人敬佩,加之柳賀又并非旁人,有關他的傳聞鎮江府不少人都知曉,仿佛只要他們稍刻苦一些,就能觸及到柳賀。 生子當如柳澤遠一句,在鎮江府早已傳遍了。 …… 天子圣壽的后一月,他不忍張居正與母親分離,便命人將張母自荊州接來京,賜張母寶石珍珠蟒衣等,恩遇可謂到了極致,張居正特意上疏謝天子恩典。 觀天子今日,恐怕無人能想到,日后張家會是那般慘烈的場景。 朝鮮使臣返回后,因柳賀提議,四夷館便增加了對熟知朝鮮語和倭國語官吏的訓練,四夷館原先隸屬于翰林院,現在則屬太常寺管轄。 四夷館中,會朝鮮語及倭國語的官吏其實并不多,張居正一下令,四夷館自然立刻行動起來。 柳賀也默默去蹭了幾堂課。 他往四夷館中一坐下,授課的先生戰戰兢兢,不知他禮部右侍郎做什么來了。 但見柳賀課聽得認真,神態與其他官吏并無不同,先生也就由他去了。 柳賀無非是未雨綢繆,近日禮部沒什么事,他當值完經筵便過來了,來之前,他特意向天子稟報過此事。 天子笑道:“待柳先生學了他們的話,也說來給朕聽聽。” 柳賀記憶力一直不錯,何況朝鮮語和倭語學起來還不如漢語復雜,他當初可是在四書五經的磨練下成長起來的,區區兩門外語自然算不上什么。 學語言的同時,柳賀又和四夷館招呼了一聲,請他們將手中有的朝鮮語、倭國語的文書暫借給自己。 柳賀聽聽課,再看一看文書,并未耗費太久就將兩國語言學得差不多了,這并非什么緊急事,忙碌之余還能調節一下生活。柳賀也是樂在其中。 到了月底,唐鶴征的新職務下來了——禮科都給事中,這一職位的主要職責就是監督禮部,可不少人都知道,唐鶴征與柳賀關系親近,兩人既是同年又是同鄉。 唐鶴征任禮科都給事中的意義不言自明。 這禮科都給事中的任命是何人下的?自然是張居正。 唐鶴征雖為張居正門生,張居正卻并不推崇其父唐順之,唐鶴征中進士后,進的衙門也是禮部、尚寶司、太常寺這種清貴衙門。 自閑職躍至言道,莫非是張居正忽然發現了唐鶴征能言善辯? 顯然不是。 有心之人立刻能夠察覺,這其中或許有柳賀的作用在。 “張相對這柳澤遠實在太過偏袒,連禮科的官位都給拿下了。” 京中一處酒樓中,推杯換盞之后,許國提起此事便牢sao滿腹。 他是嘉靖四十四年的進士,在官場上卻還要屈居柳賀之下,原以為柳賀去了揚州,翰林院諸事就和他無關了,誰知柳賀不僅殺了回來,現在還在禮部右侍郎的位子上坐得穩穩的。 《宗藩條例》推出以前,柳賀的官位還不夠穩,朝中許多官員都懷疑他當不好這禮部右侍郎,可削藩至今日,加之設宴待朝鮮使臣,柳 賀事事做得完美,這下沒人能將他從右宗伯之位擠下去了。 “我聽聞,柳澤遠似是找上戶部與工部,想插手農事與水利。”沈一貫在許國耳邊低聲道,“大司徒與大司空確有不滿。” “大司徒與大司空皆是張相的人。”許國道。 沈一貫微微一笑:“但這兩人都不是他柳澤遠的人。” 許國沉吟半晌:“工科和戶科也不必給他柳澤遠面子。” 以兩人的本事,自是勸不動張學顏與曾省吾,然而為官之人最忌諱旁人對自己指手畫腳,他們只要稍想辦法,給柳賀找些麻煩就足夠了。 許國倒是還好,他的不滿還會表露一二,畢竟他科第比柳賀高了足足兩科,之后無論任何職都落后柳賀一步。 在官場上,落后一步或許就要用數年來彌補。 君不見申時行與王錫爵乃是同年,王錫爵才干并不遜于申時行,然而申時行如今是內閣輔臣,王錫爵還在爭少司寇之位。 沈一貫的不滿卻不會表露在明面上,他行事甚是圓滑,不動聲色間就能將事情給辦了,因而在翰林院中,他起步雖遜色于王家屏、于慎行兩位同年,如今也是奮起直追,頗受內閣及掌院學士的器重。 柳賀自然不知道此時有人惦記著自己。 他之前和張居正談了朝鮮和倭寇之事,但那只是淺談,具體細節張居正要求他詳盡列出。 柳賀想,恐怕張居正自戚繼光那里問到了答案。 戚繼光畢竟有和倭寇戰斗的豐富經驗,倭寇之狡詐,他比朝中的文臣清楚太多。 張居正這才覺得柳賀所言并非虛妄,柳賀語氣中如此篤定,然大明對倭國、對朝鮮的內部形勢了解都不足。 兵暫時是不能動的,但正如柳賀所說,加強探查倒也并無不可。 張居正便將此事托付給了戚繼光。 四夷館那邊,學習朝鮮語的官吏則以出訪的形式前往朝鮮。 此事進行得很是小心,若是被兩國知曉,探查的意義也就沒有了。 第203章 查實 一轉眼,萬歷六年就到了十月,這一月中,馬自強從病危至病故,天子贈他為太子太保,并蔭其一子為中書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