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門之士[科舉] 第141節
且禮部侍郎的位置離柳賀著實遠了一些,禮部侍郎是三品大員,論職權遠非一個詹事府少詹事可比,且柳賀如今只是四品,京官自四品升至三品可謂一大跨越,王錫爵任了詹事府詹事后不過三品,柳賀的資歷可比他淺太多了。 侍郎為三品,自成化以后,京官中,凡遇尚書、侍郎、都御史、通政使、大理寺正卿員缺,都由九卿衙門正三品以上官員推舉,通常來說,內閣及科道的掌印官也有推舉之權。(注) 不過張居正眼下大權在握,若他不經廷推任命柳賀為禮部侍郎,朝臣們也莫可奈何。 但廷推的流程還是要走的,全不講規矩也是不行。 “澤遠你倒是能安坐。” 柳賀合上書卷,就見王錫爵風塵仆仆進來,天子大婚事一了,他手頭的事務便不多了,因而常來翰林院走動,反正兩三步路也就到了。 “詹事,你也知,更進一步談何容易?”柳賀倒了一杯茶水,用的還是王錫爵上回送他的茶葉,“我卻不知,詹事為何不爭一爭?” 柳賀其實也聽到一些消息,諸如北監祭酒呂旻、詹事府少詹事余有丁也在候選之列,呂旻是嘉靖三十二年進士,張四維與馬自強的同年,余有丁則是申時行與王錫爵的同年,嘉靖四十一年的探花。 若是爭這禮部侍郎之位,王錫爵的贏面其實更大一些。 “若是爭這禮部侍郎之位,我或許合適,可削藩之事非能者不可爭。”王錫爵望了柳賀一眼,“在朝三品以下官員中,唯獨澤遠你最合適。” 削藩是得罪人的事,必然得用強勢的官員,吏部推選的官員中,呂旻先在翰林院任檢討、編修,之后任國子監祭酒,余有丁官途也與呂旻相似,嘉靖四十一年一甲三人中,余有丁為人最是淳實,胸懷坦蕩,王錫爵提起來也是佩服不已。 但這兩人經手的庶務少,加之性子平和,恐怕壓不住那些驕橫的藩王們。 柳賀則是該和氣時和氣,該動手時,他一點不會手軟。 尤其年初裴應章所參之事涉鹽政、兩漕、言道及地方,柳賀稍一出手,鹽政司衙門便熄了聲,鹽商們也乖覺了許多,經此一事,京中官員狠狠體會了一番柳賀的本事。 且柳賀連當朝首輔也不懼,又如何會畏懼藩王? 柳賀笑道:“詹事實在是高看我了。” 柳賀自了解到自己可能會去削藩之后,便將翰林院館藏的文書翻了出來,有關藩王的記述浩如煙海,總結下來,朱家的龍子鳳孫不干人事的不在少數,還特別能花錢。 事實上,大明朝當下的許多問題在立朝時已經埋下了禍根。 如田畝兼并之事,是因為國初便已對士人群體十 分優容,洪武朝時人口數遠不及萬歷朝時,到如今,人越來越多,士人也越來越多,分到百姓手中的田地自然越來越少。 還有宗藩之事,明初的規定等于是將宗室圈養了起來,藩王們在封地上無事可做,除了生孩子就是花錢,也不需要任何人生追求。 削藩之事,絕不是朝廷政令一下就能輕易辦成的。 在柳賀印象中,張居正改革所涉的層面似乎也不包括削藩,可以想見,削藩的阻力絕對不會小。 這個問題其實很好理解,藩王從何而來?自然都是朱家子孫。 當今天子登位,天子之弟潞王便是藩王。 今后天子誕下皇子,除太子外,其余皇子都是藩王,既是當父親的,又如何不能為自家子孫爭取一個好待遇? 歷史上,李自成攻破洛陽城,官員們請求福王朱常洵出些銀兩資助軍民,朱常洵卻仍無事百姓疾苦,在府中花天酒地,直至被起義軍捉住,野史有傳福王一身肥rou都被片下來當下酒菜了。 從某種程度上說,削藩就是削天子自家。 柳賀明白張居正挽救國民于危難之中的想法,但萬歷六年已過了正旦,還有短短四年可任他施為,即便此時他將削藩事推行了下去,待日后天子親政,又將他今日之所為推翻,到時該如何? …… 到了午后,柳賀聽聞,張居正召集閣臣等,決定于明日進行會推。 除庶吉士考選外,大明朝選官通常有進士聽選、舉貢銓選、吏員出職等各種形式,而會推制中,廷推與會推流程相似,敕推則主要是內閣大學士與吏部尚書,直至嘉靖三十年起,才有將兵部尚書納入會推的例子。 會推還未開始,吏部文選司郎中鄭汝璧便附信給柳賀,他是替吏部尚書王國光來遞消息的——柳賀此次的確在會推之列,但候選名單中,他只排名第二。 這也在柳賀意料之中。 到了第二日時,柳賀仍在翰林院中,他雖在備選官員之列,卻沒有資格出現在會推現場,這是三品以上京官才能享受的榮耀。 在昨日,六部堂官及通政使、大理寺卿等官員都已具知帖,第二日早朝后,眾官員齊聚在文淵閣中。 從某種程度上說,京官的傲氣便是來于此,會推既可推在京三品以上大員,也可推地方總督、巡撫等二品大官,此刻文淵閣中清一色皆是緋袍文官,官袍或佩玉帶,或配犀帶,大明朝的政令便是自這小小的文淵閣中下發,在場的官員無疑都是本朝最具權勢之人。 張居正神情嚴肅,在他身后,張四維、馬自強、申時行等人同樣一臉肅容。 待人到齊了,張居正看向王國光:“汝觀兄,便開始吧。” 王國光上前一步,稱禮部右侍郎之位因何故有缺,此次舉行會推,是想選出一位有才有德的禮部右侍郎。 眾官員手中都有一稿簿,只見稿簿之上書著三個名字,呂旻在最前,他名字之后則有一個“正”字,柳賀與余有丁后都是“陪”字。 九卿正官早知備選是何人,這排列的順序代表吏部在此事上的態度,也就是說,三名候選中,吏部最為看好呂旻。 三人之中,呂旻資歷無疑是最老的,嘉靖三十二年這一榜,他是二甲的庶吉士,這一榜中能臣不少,呂旻建樹不及同年張四維、馬自強,也比不過因功封伯的李如松,但在官員中的支持者也不少。 此刻,在場官員的視線都默默看向了張居正。 此前京中風傳的都是柳賀將任這禮部右侍郎一職,但吏部選出的正推卻是呂旻,眾人皆知,吏部尚書王國光乃是張居正的鐵桿,他推選呂旻,究竟是張居正默許,還是…… 官員們不由猜測紛紛。 能位列九卿者,何人不是心機深沉 之人?盡管心中思緒萬千,眾人卻皆未表露出來。 文選司郎中鄭汝璧候在一旁,將筆墨呈給各位主官。 九卿們心中早已敲定了人選,會推之時只需將各自選中的官員名單后寫一個“正”即可,票數多者即為會推的正推,之后其名單將呈給天子,以此體現百官的意志。 張居正任首輔后,這會推之制為何形同虛設,其實是因為最后一步是由他來決定的。 但即使強勢如他,也不好將會推的結果直接反駁,否則他面上難看,九卿官員也會覺得被下了面子。 能任部堂者,可以服軟一時,卻不能服軟一世,正如前吏部尚書張瀚,他在任上時,強勢甚至不如工部、刑部的尚書,可在奪情一事上,他卻罕見地強硬了一回,這官雖然丟了,卻博得了一個不錯的名聲。 鄭汝璧候了片刻,戶部尚書張學顏先將帖子交予鄭汝璧,鄭汝璧恭敬接過,之后便在紙上、柳賀名字之后寫下一個“正”字。 之后通政使倪光薦、刑部尚書嚴清與兵部尚書方逢時也各自擇定了人選。 這三人三票竟都歸了柳賀。 眾人視線便朝王國光投過去。 吏部的正推明明是呂旻,九卿官員中卻已有足足四票給了柳賀。 卻不知,四位閣老心下更倚重何人? 文淵閣中靜得針落可聞,唯有鄭汝璧在不斷忙碌著。 寫下人選時,申時行面帶微笑,與平日并無不同,張四維則眉頭緊皺著,似是人選令他為難,但片刻之后,幾人所定的人選也被人知曉——柳賀再得兩“正”兩“陪”,呂旻所得與柳賀一樣。 那么,究竟何人以柳賀為正推,又是何人以他為陪推呢? 此事唯有計票的鄭汝璧知曉,然而會推這樣的大事,鄭汝璧是決計不會多透露半句的。 第186章 升官 之后,大理寺卿、五軍都督、各部左右侍郎等也俱向鄭汝璧遞交了自己心目中的人選,眾人本以為,呂旻得了王國光首肯,此次這禮部右侍郎之位恐怕會落到他頭上。 然而會推的情形卻出乎眾人意料。 票數位列第一的竟是柳賀。 待鄭汝璧計完票,他赫然發現,柳賀的票數竟是呂旻的數倍,此時票數已計滿,柳賀為正推,呂旻為陪推,其余則交由天子定奪。 絕大多數情形下,天子并不會駁回會推的結果,畢竟這是由京中大員共同推選的,即便天子摒棄正推而擇陪推,或正陪皆不選,此人就算任了官,恐怕也難獲百官認同。 何況柳賀與天子的關系非同一般,天子還在東宮時,柳賀便是他的講官。 呂旻在隆慶朝時也是天子講官,排名甚至在王希烈之前,但不知為何,他之后的官途便不如張四維順暢,想必是少人提攜的緣故。 “未及弱冠便官至部堂,實在是后生可畏啊。” “這般算來,柳澤遠恐怕是我大明朝最年輕的部堂了。” “當年于少保任刑部右侍郎時年方三十二,今日這柳澤遠竟比于少保還要年少。” “眼下會推雖定了柳澤遠,然而官位究竟落在誰頭上,恐怕還要待元輔決斷。” 一些官員此刻正感慨著柳賀的年輕,但也有人細細琢磨著方才的會推。 張居正、張四維、馬自強與申時行四人中,兩人選了呂旻,兩人選了柳賀,然而誰選了誰,此時著實值得玩味。 “今日我等在會推上選了柳澤遠,再過幾日,少不得要稱他一聲少宗伯了。”刑部尚書嚴清感慨道。 嚴清為人最是方正,六部尚書中,唯有嚴清不攀附張居正,柳賀雖是張居正的門生,但嚴清等官員知曉,若為削藩計,必得挑出一位肯干事的官員,年歲輕是柳賀的缺點,然而削藩事卻需要一位年輕氣盛的官員挑起擔子。 但柳賀這官也著實升得太快了。 與他競爭的呂旻比他早了足足六科,余有丁中進士也比他早了三科,他的同年們甚至連展書官也未當上,柳賀卻已將邁入部堂的序列。 細細想來,也是因為翰院中無人可選。 禮部侍郎通常由詞臣選任,但詞臣辦實事的經驗卻并不多,翰林們最多出趟京冊封王府而已,選來選去,有可能壓制住那些驕橫藩王的唯有柳賀一人。 不管怎么說,他也是張居正的門生,若事情真到了難以收拾的地步,張居正必然是會出手的。 …… 會推的結果剛出,鄭汝璧就使人送至柳賀這邊,翰林院中同樣有消息靈通者,柳賀剛接到鄭汝璧的口信,王家屏、于慎行等人就到他面前道賀。 “恭賀學士,如此喜事,學士定要請我等喝杯酒。” 柳賀剛來翰林院時,眾人就覺他并非常人,可誰也沒有料到,柳賀竟在八年內一躍升至京官三品,還是各部侍郎中分量最重的禮部侍郎。 雖眼下柳賀只是右侍郎,但由右向左不過是時間問題罷了。 會推的消息剛傳來時,翰林們都十分驚訝,但也有人在心中琢磨,以柳賀這般的升官速度,不久之后他恐怕就能位列部堂,甚至入閣辦事了。 就如申時行,雖申時行的入閣與張居正歸鄉有關聯,可申時行萬歷二年時才是左春坊左庶子,如今才過四年,他卻已是閣臣之一,只要張居正肯提攜,這官晉升起來可以非常快。 柳賀并非沒有那樣的才干。 盡管柳賀這禮部右侍郎是為削藩而設的,然而俗語有云,一個蘿卜一個坑,不管將來如何,先將這坑占住才是最緊要的。 柳賀晉了三品官,距離他回京不過一年。 他在揚州知府任上的行事先不必提,在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院侍講學士任上,他核審《大明會典》可謂十分細致,自申時行入閣后,翰林院院事無人接掌,柳賀卻依舊兢兢業業,將分內之事辦好。 若非出了張居正奪情之事,京中官員恐怕還不會注意到他。 在詹事府少詹事任上,柳賀為人十分低調,絲毫不見傲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