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門之士[科舉] 第63節
待眾臣退去,隆慶帝也有幾分無可奈何,眼下朝局仍舊不穩,首輔李春芳被高拱與張居正架空,高張二人間的矛盾也日益凸顯,陳以勤被高拱排擠回老家丁憂,隆慶帝心中也是知曉的。 但帝王需懂御下制衡之術,他身體并不強健,因而對朝事也比較隨意,當然,比起他父親還是略勝一些的。 眼下隆慶帝身體一日不如一日,自是希望有幾位器重的臣屬來輔佐太子,若是內閣斗爭太混亂,太子恐怕也駕馭不住,隆慶帝便將目光轉向了更年輕的臣子。 兩科殿試取中的進士,即便不能為他所用,日后能輔佐太子也是極好的。 隆慶又將辛未年這科《會試錄》仔細閱覽了一遍,讀到稱心的文章便將士子名字記下來。 …… 自去沈鯉府上后,柳賀便在會館內閉門讀書,不僅他如此,荊光裕、楊維新二人也是如此,畢竟會試中是中了,但殿試的名次卻決定了士子們日后的前程,名次靠后的士子想搏一搏進入二甲,排名靠前的士子們則力爭在殿試中依舊名列前茅。 沒有人被會試上榜一時的榮耀所迷,柳賀自然也是如此,他知曉京中此時有士子在想辦法與讀卷官們搭上線,但人家有人家的門路,柳賀既然沒有門路,讀書時自然要更努力一些。 他讀完一冊書,正要練一練文章,毛筆剛蘸上墨,施允與紀文選便推門進來。 “你讀書有半日了吧?歇一歇再讀也不遲。” 他話剛說完,會館中伙計便端了一籠屜的饅頭上來:“都是新蒸的饅頭,很有嚼頭,會元老爺嘗嘗。” 鎮江府不吃饅頭,到了京里,柳賀卻是面也吃饅頭也吃,北方的饅頭滋味還不錯,雖然樸素了些,但殿試前柳賀不想吃大魚大rou,吃些小菜反倒有滋有味。 “我們今日在京里逛了逛,買了些吃食和小玩意兒。”紀文選一口咬了半個饅頭,“等你殿試考完,我倆便先回去,過段時日再……” 柳賀點頭:“嗯。” 施允此次會試未中,已決心回去再讀三年,他比柳賀還小一些,再讀幾年倒也耗得起 。 而紀文選則在考慮是否留在京中幫柳賀,柳賀過了會試,中進士是板上釘釘的事,而他對做官之事雖不了解,聽會館中眾人議論卻也知道,柳賀留京的希望極大。 若是柳賀在京中為官,他一人絕對處理不好諸項事務,飲食灑掃這些倒也罷了,雇人便可,而迎來送往、與其他官員交游這些,卻需要一個得力的管家來幫忙。 紀文選性子還算靈活,這次柳賀和施允來京考試,他替兩人跑了不少地方,但他一是不適應京中的氣候,二是爹娘家人都在鎮江,京城著實有些遠了。 除此之外還有一點,這正是柳賀與紀文選都顧慮的地方。 柳賀與紀文選一直是以好友的身份相處,不管柳賀過了鄉試會試都一樣,而如果紀文選來幫他的忙,身份就是他的管家,兩人相處是否還能與以往一樣? 這一點柳賀無法確定。 因為人性本身就是會變化的。 …… 等到晚上,柳賀字快要寫完了,紀文選敲門找他:“我認真想了想,賀哥,我還是回家去吧,跟著賀哥你會有富貴,這我知道,但我……見到那些人會無措。” 來了一趟京城,見到柳賀結交的士子,紀文選幾乎不敢相信他和柳賀都是通濟社學出身。 在鎮江府時他知曉柳賀厲害,因為人人提起柳賀都是夸贊。 而到了京中,偌大的京城,有那么多官僚、士子與富商,柳賀面對這些人時卻很從容。 紀文選意識到自己與柳賀已處在截然不同的世界,他并不羨慕,反而為柳賀高興。 因為柳賀是他的好友。 他想一直與柳賀當好友。 京城的風光實在太迷人,一不小心就會沉迷其中,他覺得自己還是更適應在鎮江府的生活,時不時在街上晃兩下,再挨他爹罵兩聲,心中反而更踏實。 第85章 殿試 施允和紀文選雖說要回去,卻必須見識過柳賀在殿試中的名次才動身,兩人在會館中住了幾日,每日游山玩水好不愜意,而柳賀則繼續練字讀書。 殿試將近,因柳賀奪了會元的緣故,不少士子都對他的一言一行極為關注,也在猜測柳賀此次殿試中的排名。 大明開國至今二百年,會元能中狀元的僅黃觀、商輅、吳寬及錢福四人,連中三元的僅有黃觀與商輅,且黃觀姓名被永樂帝自登科錄上除去,因而在大明士人心中,大明朝唯一一位連中三元的便是商輅,他也是大明歷代狀元中少有的重臣之一。 眼下柳賀是應天鄉試的解元,又是辛未會試的會元,若是再中一個狀元,豈不是要繼商文毅公之后創下連中三元的傳奇? “我看未必,本朝開科數載,會元能中狀元者少之有少,何況上一科會元的文章就不得天子喜愛,這一科恐怕也是如此。” “這三元怕不是那么好得的,若是柳澤遠連中三元,論及科第甲次,還有誰能與他爭鋒?” 在大明朝為官,進士出身的官員向來不與舉人出身的官員交游,而進士之中也分科甲前后,隆慶二年的進士便是隆慶五年的進士的前輩,除此之外,進士們之間也會比較自身的科甲,一甲出身自然別有一番尊貴,若是狀元,那更是尊貴中的尊貴。 狀元已是如此,何況是連中三元? 事實上,大明官場對狀元還是有優待的,隆慶二年一甲三人中,狀元羅萬化入翰林院后便授了翰林院修撰的官職,榜眼黃鳳翔和趙志皋則被授予編修之職,翰林院修撰為從六品,編修則是正七品。 盡管外界猜測紛紛,柳賀自己卻很淡然,就算即將踏入殿試的考場,他卻絲毫不煩擾,他一直清楚地記得,自己剛剛讀書時的目標不過是考個秀才罷了,然而一步一步地前行,進士距離他只有一小步了。 考會試時柳賀也未想太多,考官出題,他作答,只要將他讀書的所得寫在題紙上、竭盡所能地完成便足夠了。 …… 一轉眼,時間便到了殿試之日。 鎮江會館中,柳賀、荊光裕與楊維新三人俱是收拾妥當,帶上筆墨等,乘著馬車抵達了紫禁城,新科貢士們俱是一身嶄新衣袍,在城門外等候。 在寒風中稍候了片刻,便有禮部的官員上前,引新科貢士們進入宮城內。 “會元郎何在?請站在第一位。” 柳賀便在眾士子關注的視線中緩步上前,居于眾人之首。 “那便是會元柳澤遠?果然十分年輕。” “聽聞他的文章有五篇選入了《會試錄》,待殿試結束后,我定要拜讀一二。” “殿試僅考一場策問,這柳澤遠或許只擅經義文章,策問未必出彩。” 眾士子們低語了幾句,宮城便大開了,宮城巍峨壯麗,紅日自城外緩緩升起,走在石階之上,眾士子均是神色嚴肅,他們所在的便是這大明朝最為神秘、也最令人向往的皇宮。 苦讀數十載是為何?不過是一片丹心報天子罷了。 在官員的引導下,士子們逐漸抵達了殿試的所在地皇極殿。 紫禁城乃是永樂帝遷都后所建,皇極殿原為奉天殿,即大眾意義上的金鑾殿,清時至后世名為太和殿,奉天殿在嘉靖年間發生大火,后改名為皇極殿。 皇極殿內已有數名官員在等候,立于其中的幾乎都身著緋袍,皆是朝中重臣,還在鎮江府時,柳賀見過的最大的官不過是鎮江知府,而在皇極殿中,隨意一位官員的威勢都超出鎮江知府許多。 被眾官員圍著的,便有柳賀會試中的座師張居正,而在張居正身側的,面容和善且年老一些的,恐怕就是首 輔李春芳,另一位應當是高拱,據說這位繼任首輔性格頗為嚴厲,看面相也能分辨出一二。 李春芳是嘉靖丁未科的狀元,在朝的狀元中,屬他官做得最大。 李春芳為官政績可謂平庸,但官運極佳,在嘉萬年間能官至首輔而全身而退者,他著實有自己的生存之道。 嘉萬朝的首輔,自楊廷和起,到后來的張璁、夏言、嚴嵩,再到徐階、高拱、張居正,可謂群魔亂舞,能得善終的沒有幾位。 眾士子候了片刻,見得殿內眾官端肅而立,之后,一身明黃龍袍的天子出現,眾官員紛紛行叩頭禮。 柳賀等新科貢士則踏入丹墀內,東西向列隊,面朝北站立。 隆慶帝的長相如何柳賀看得不甚清晰,他眼下心思也不在這上面,天子登上御座后,便有執事官舉起策題,內侍太監將策題交給禮部官員。 在鴻臚寺官員的引導下,眾位貢士到各自座位就座,之后在贊禮官的主持下行五拜三叩頭禮,此時鞭炮聲響起,隆慶帝及百官退朝,考試便正式開始。 辛未年這科殿試,提調官為禮部尚書及左、右侍郎,受卷官、監試官、彌封官也大多由翰林院及九卿衙門的官員擔任,場面可謂極其嚴肅。 若是穿越之前,柳賀自然記不住這套繁復冗雜的程序,但自縣試時起,無論考試還是面見考官都有一套流程在,柳賀已是十分熟稔了。 從這個角度上說,他已經被這大明朝同化得很深了。 柳賀看向考題,由于殿試只考策問一道,可以說是一題定生死。 辛未年這道策問題很長,隆慶帝問的是和平之法,他說自己想與百姓共享和平之福,然而成效甚微,又舉了《周禮》與漢治的例子,再夸了一通太/祖朱元璋,說朱元璋制定的《洪武禮制》、《禮儀定式》等制度精詳,若能“達于上下”,則可萬世行之。 然而如今世風浮躁,長厚之意薄,虛偽之習滋,他想興教化、厚風俗,使天下之人處于和平之治中,禮讓之風能夠與成周相媲美,該用什么法子才能做到? 隆慶帝以這題考查諸生,題中寫,“眾士子綜古度今,試究其說,朕將采而行焉。” 柳賀本以為殿試會考察更實際的策問題,卻沒想,竟然考了禮。 殿試這一場考到申時,一道題看似容易,但寫起來并非那么輕易,因為考卷的版面足夠長,考生又要“綜古度今”,又要充分展現才華寫出合皇帝心意的文章,難度值其實是max的。 柳賀先閉目沉思了片刻,不管怎么說,他得先分析一下考題,之后再思考該如何下筆。 殿試文章的確該慎之又慎,而這道題考察的是禮,其實說的就是該如何究治教化的問題。 此時考場中,其余士子也都在埋頭苦思。 在殿試之前,柳賀也曾認真磨煉過自己的策問,這道考題雖長,但只要將核心找到,對皇帝的想法進行肯定,再從古今禮儀教化之范例中選到實用的、能夠用于明王朝實際的。 從某種程度上說,殿試考的其實是士子的立場問題。 就以這道題為例,如果隆慶帝真的需要興禮教的方法,滿朝文武臣工誰人說不出幾十條?嘉靖初的大禮議大臣們可是與皇帝們拉鋸了數年,圍繞的核心便是一個“禮”字。 柳賀思索的時間夠久,他身旁的黃洪憲等人都已經開始動筆了,他仍不緊不慢地思索著。 “會元似是遇了阻礙?”工部尚書朱衡笑道。 “莫耽誤了時間才好。”兵部尚書郭乾道。 郭乾與朱衡俱是老儒,兩人雖未入閣,但朱衡是嘉靖十一年的進士,滿朝臣工中,官齡比他早的也不多,郭乾則是嘉靖十七年的進士,這兩人和大學士高拱、張居正都不和睦,但既是 資格老,在殿上總能說上幾句話。 過了一會兒,柳賀先在稿紙上將文章框架寫下,反正時間還早,他可以慢慢構思。 柳賀雖覺得文章要順著皇帝心意寫,但也不能事事捧著皇帝,這涉及到為官之人的節cao。 大明朝的讀書人信奉的是士大夫與天子共治天下,在禮法上,部分士人甚至是可以“為天子之師”的,雖然這只是一個美好的愿景,畢竟除了正德這種全不管事的皇帝,誰也不想輕易把手中的權力讓出。 所謂共治從一開始就不存在。 然而若為臣子,若是事事依附皇帝,便失去了為士的尊嚴。因而大明一朝也有那等每日屁事不干只和皇帝做對的,若是內閣大學士在某些事情上順從皇帝,他必嚷嚷得人盡皆知,為自己搏一個清名。 柳賀又思索了一陣,此時其余士子寫得快的已經寫滿一頁了,他仍未動筆。 但柳賀面上卻并不驚慌。 殿試考的就是考生的心理狀態,皇極殿氣氛莊嚴,監督的官員官位都極高,考生們下筆時多少有些戰戰兢兢的,若是因此慌亂,原本的二甲說不準就要跌落三甲之列了。 日頭已漸漸高起,柳賀一篇文章也醞釀完畢。 “臣柳賀對:聞帝王之繼天而立極也,有齊一天下之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