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119
大鼓舞,盡管是作為顧臨宗的附庸存在,她也確實找到了自己存在的意義。對于曾經也是獨立養活自己的徐玉婷來說,這個發現不啻于讓她重獲新生。 此后,她就把手伸向了其他領域,比如宣傳和教育。 秋露正在看的這一部分,就是徐玉婷所主導的與南方革命黨的論戰。革命黨的理論基礎是自由民主,他們也一直是這樣宣傳的。基于這個基本理念,革命黨不僅反對朝廷,也反對顧家,說顧家是軍閥,□□而且反動,革命黨的軍隊打不過顧家的軍隊,就在報紙上痛罵痛批顧家。換成別家,因為理論不足,或許就忍了,全當革命黨在胡吠,徐玉婷卻受不了,當即組織起一批人來與革命黨對罵,罵革命黨是自私自利的小人,顧家在前頭抗擊外敵,革命黨在后頭一個勁兒的拆臺,小人行徑,令人不恥,占據了道德制高點后,又爆出了一批革命黨首領的黑料,攻擊其首領的私德。也不知是哪個文人寫的文章,文筆犀利辛辣,頗有些文化人才能懂的妙處,每每令秋露忍俊不禁。 燭火晃了一下,秋露傾身過去,指了那篇罵戰文章給重嘉看。重嘉從頭看了,嗤笑一聲,不作評論。 “你心里肯定有事兒。”秋露把臉湊到她面前,鼻尖幾乎貼上她的鼻尖。 她湊得這么近,重嘉感到不適,五指貼上她的臉,把她的大臉推開,笑容極輕極淡,在嘴角一閃而沒。 “人很難擺脫自己的出身。”重嘉的聲音又輕又冷,秋露滾下去,順勢躺在她腿上,聞言眨巴了眨巴眼,安靜地聽著。 重嘉把手插?進她頭發里,一下下地捋著,眼神悠遠:“你我都知道未來的世界什么樣子,封建的那一套會被徹底掃進歷史的垃圾堆,權力繼承是行不通的……” 她的動作不疾不徐,秋露覺得舒服,就沒動。她不是jiejie的木偶,很多事情她不說,不代表她沒有想過。 有時候想起jiejie的處境,她都愁得想撓頭。她jiejie什么都好,只有一條,太追求完美,換言之,過分求全。在危急的環境下,她這個問題還不顯,但在安寧的時候,這個問題就嚴重了。 在她看來,jiejie一開始就不應該摻合進姜家的集團里去,走的方向不對,拉車的馬越好,車子離目的地就越遠。 依托姜家的威勢資源,一開始倒是發展得很好,但到了現在這個地步就是極限了,再往上走也是不能。與其這樣,還不如一開始就撇開姜家自己干。 jiejie又想為國家做事,又想當個好女兒,可惜世上沒有兩全其美,魚和熊掌,終究是不能兼得。 她能想到的事,沒道理jiejie想不到,秋露無奈地想,還是不要說出來引jiejie難受了吧。 jiejie的聲音輕緩,過了會兒,她枕著jiejie的腿幾乎要睡著了,恍惚聽見jiejie低聲道:“歷史的祭壇上總要有夠分量的祭品,或許有一天,這祭品就是我呢……” 第85章 烽煙佳人30 為了應對外來的扶桑軍隊的威脅, 作為中國最大的兩支勢力,西北姜家和中都顧家雖然沒有達成聯合統一作戰, 卻有實實在在的聯系的。 兩方專門挑選了精干人員駐扎在對方軍中作為聯絡員,一般二般的重大行動, 雙方都會互相通個氣, 以避免引起不必要的誤會糾紛。 以顧大帥和姜大帥的見識,他們自然彼此心知肚明,朝廷已經是徹底不行了,未來己方集團要奪取中國的領導權,真正的對手只有彼此而已。 但如果撐不住, 被扶桑人滅了國, 那一切都是空的。不管扶桑人嘴上說得多么好聽,一旦被他們占據了主導權,到嘴邊的rou還會有人愿意吐出來么?反正換成他們自己, 這是絕無可能的。 姜大帥秉承著樸素的土匪邏輯,絕不肯當那個跟在老大后頭啃骨頭的嘍啰。 而顧大帥的出身更好, 少年時還認真地讀過幾年書,又掌權多年, 對國家和朝廷的存在意義有更深刻的認識。 別看外頭的年青人們整天喊著民主革命之類, 把民主二字奉為圭臬,更有激進的, 認為當今中國所遭受的一切苦難都是因為皇帝制度的存在, 顧大帥是完全不信這些說法的。 皇帝只是一個人,這一個人能干什么呢?他就是集歷史上所有昏君暴君的缺點于一身, 沒有人服從他,沒有人執行他的命令,又怎么可能危害天下呢?中國有皇帝,但是德國也有皇帝,英國法國也有國王,如果皇帝的存在能造成這么大的影響,那為什么這些保留了皇帝的國家就這么強大呢?由此可推知,有沒有皇帝并不是國家衰弱或強大的關鍵。 顧大帥雖然沒有接受過任何現代教育,無法用簡明直接的話語表達自己的想法,他心里知道,把一切推到皇帝頭上的做法純粹是扯淡。 要說朝廷有哪里不好,那也不是制度上的問題,而是人事上的問題。 遙想本朝建立之初,也是人人奮發,風氣清新,朝堂上的大臣一心為公,不到十年,天下就恢復了繁榮。后來隨著時間的推移,國家的穩定,政治斗爭越來越向著無底線謀取私利的深淵滑落,寶座上的皇帝非但不制止這種行為,反而有意無意的加以鼓勵。 “異論相攪”也不是什么稀奇的玩意兒,千百年來一脈相承的東西,這套權術手段的高明之處在于能很好地穩固上位者的權力,缺點在于有害國家。 想實施這套理論也很簡單,就是不能讓朝堂上只有一個聲音、一個意見,至少要分兩派,壓一派抬一派。 歷史無數次不厭其煩地告訴人們黨爭的危害性,但新建的王朝還是會忍不住陷入這個漩渦中去,蓋因黨同伐異是人的本能,在如何占有更多資源這個命題上,大部分人想的都是搶別人那里的蛋糕,而不是想著如何把蛋糕做大。 王朝末期的一個征兆就是小人庸人充斥朝堂上下,買官賣官成風。顧大帥還記得,在他少年時期,盡管國家也出現了一批救時之臣,興辦了些洋務,但整個官場上下已經爛完了,什么官職交納多少錢財,那已經不是潛規則,而是明碼標價的規矩。想上任,先交錢,哪怕是有吏部正經文書告身的官員,沒錢孝敬,也是上不了任,當不了官。 朝政腐敗至此,縱是諸葛伊尹再生,只怕也挽回不了這將傾的大廈。 顧大帥自認識時務,雖然做著朝廷的官兒,按過去的說法,那叫“深受皇恩”,可他一點兒給朝廷陪葬的想法都沒有。 同樣的,他對革命也沒什么興趣,他心里想的,是建立起他顧家的千秋大業。 在這一點上,他那個大概是留洋留得腦子里進了水的大兒子和他不是一條心,剩下的兒子無足輕重,提不出什么具有建設性的意見來,倒是大兒媳婦徐氏和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