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194
涵馥親娘低眉順眼地說:“雖然都是兒媳準備的,可絕對沒有擱過這個呀!” “嗨,許是哪個癟犢子的褲子沒系牢,從身上掉下來的就混在里面了唄。”一貫刻薄的五奶奶打趣著說,得到一眾笑聲的附和。 “既是混在里面的就不算,再抓一次,再抓一次。”三老爺試圖指揮場面,卻得不到響應。 “就算是混在里面的,這么多東西不抓,怎就偏抓這個?”四房的快嘴媳婦又一次說出眾人的心聲,仍是一眾笑聲的附和。 “哼!沒出息!沒廉恥!辱沒家風!”雒老太爺起身被二老爺扶走了,氣哼哼的模樣仿佛這剛滿一歲的小女娃已經墮落風塵了似的。 本來是想出風頭,結果大大丟了面子。雒涵馥的“抓周”禮成為許多年里雒家內院經久不衰的笑料。那東西到底是誰的,三老爺發狠查了個底朝天卻也沒查出來所以然。查得出來才怪!三房不會自己害自己,別房就算做了壞事還能讓你查出來嗎?說到底,誰讓你三老爺雞賊呢?活該現眼! 雒涵馥還小,讀不懂大人眼里的戲謔,只知道自己在家中有些不同。玩耍的時候,一遇爭執,兄弟們會把手護在腰上嚷嚷“別脫我褲子,別脫我褲子”。姐妹們會用手絹遮住臉,笑著說“別帶壞我,別帶壞我”。小涵馥不明白,她從沒想過脫男孩們的褲子,也不知要如何帶壞女孩們。一傾訴委屈,涵馥親娘只說,別再跟他們玩了。于是,涵馥的玩伴越來越少。略大些,涵馥終于從眾人的嘀嘀咕咕里拼出了事情的原委,雖然覺得荒謬,倒也未太放在心上,因為她還不懂“積毀銷骨”的道理。 雒涵馥一年年長大,出落成亭亭玉立的少女。連那些把她當笑料的內院婦人們都不得不承認,涵馥是雒家最好看的姑娘。或許桃色預言本就該附在一個美人身上,雒涵馥越長得美,人們對當年“抓周”的某種暗示就越相信。 到了年紀,雒涵馥的婚事成了一件眾人矚目的大事。涵馥的爹娘矚目是關心女兒,其他人的矚目總有些看熱鬧的意思。不是說她能嫁貴人為妻嗎?倒要看看,究竟是哪個貴人。 雒家居于同州。同州不大,雒家又是名門。雒涵馥雖是閨閣女眷,外人不得見,卻早在多年的口口相傳中成了同州的名人。來雒家提親的,都是求娶別的女兒,雒涵馥無人問津。在同州,無人家愿娶她。 說起來,雒老太爺和這個重孫女似乎是格外有緣的。春和二十五年,雒涵馥十六歲,雒老太爺正是九十大壽。能活到這個歲數不容易,已是人瑞,見到都是吉利。雒家要大辦壽宴,往親朋好友處都發了請帖,也發了一份往京都的誠郡王府。雒家本沒想郡王府能派人來赴宴的。同州離京都有七、八天的行程,不是說來就來的。雒老太爺雖在王府當過老師,也是四十多年前的事了,當年的小世子已是老王爺了,不知還記不記得這份師生情誼。讓雒家人驚喜的是,郡王府的來人是誠郡王的親長孫,雒家蓬蓽生輝。 那誠郡王長孫看著談吐不凡,骨子里卻是個輕浮鬼,在富貴權勢中浸yin久了,到哪兒都是享樂心態。來雒府拜壽卻不在堂前好好飲酒,借著醉意溜達到內院去了。大喜的日子,女眷們也聚在一處飲樂,唯獨雒涵馥不招長輩們待見,為了少聽幾句譏諷,索性躲在園里閑逛。園中海棠正艷,雒涵馥顧著賞花,沒承想在□□拐彎處與一陌生男子幾乎撞了個滿懷。雒涵馥忙退后幾步,藏在花樹后面,待男子先行走過。那誠郡王長孫卻看雒涵馥看愣了神。兩人就這么僵在那兒半天,誰也不動。 “涵馥,你跟誰在那兒吶?”是四房堂妹的聲音。 “我……不認識。”雒涵馥借機跑了。 那誠郡王長孫轉身回到堂前,借著酒勁和色勁寫下四句小詩:“聘婷游女步東園,曲徑相逢一少年。不肯比肩花下過,含羞卻立海棠邊。”眾人一致稱贊。可笑那王孫十九歲,自稱“少年”已是勉強。小詩流傳甚廣,成為“抓周”之后雒涵馥無意中貢獻給雒家和同州的又一樁足以消遣多年的樂事。壽宴后不到一月,替誠郡王長孫向雒氏涵馥提親的媒人就上門了。郡王府第的確配得上一個“貴”字,長孫就是將來的世子、王爺,也稱得上“貴人”了。批命的話竟然應驗了!第二年,十七歲的雒涵馥離開了同州,嫁入京都誠郡王府,成為王府長孫劉儼的媳婦。 同州人不明就里以為雒涵馥從此當了金鳳凰,只有她自己知道苦日子才剛開始。劉儼其人,說好聽是個情種,說不好聽就是爛人,一天都離不了女人,哪肯只守著雒涵馥一人過日子。劉儼原本與一個侍郎的孫女有過婚約,還未成婚。他成日里出入娼館花樓,為戲子歌女一擲千金不說,還和別的權貴公子爭風吃醋,打架斗毆的案子鬧得京都無人不知,被京兆尹關了幾日牢房,最后是誠郡王府花錢給贖出來的。劉儼父親就是獨子,到劉儼這一輩又只有一個兒子,這個長孫被誠郡王府當心肝寶貝一樣供著,供得他真把自己當成祖宗了。侍郎家的孫女不愿接受一個注定要受辱的婚姻,在家中自盡未遂。侍郎家遂以孫女抱恙為由,退了婚約。于是劉儼雖頂著個郡王長孫的名頭,在京都卻無一人家愿把女兒嫁他。劉儼看中了雒涵馥的美貌。郡王府覺得雒家門第不錯,又不清楚劉儼的劣跡,便樂得促成這樁婚事。所以說啊,哪兒有天上掉餡餅的好事呢?雒涵馥和劉儼沒有子女,兩人做了八年夫妻統共就頭一年溫存繾綣些,劉儼很快就對雒涵馥失去了新鮮感,以一年兩個新人的速度往府里領女人。 不過,還有一句話叫“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平和二年,大將軍吳執抵制裁軍,掀起叛亂,轉眼就席卷了大半疆域。涵馥聽從同州逃到京都的同鄉說,雒老太爺已經過世,幾房兒孫心思不一,長房堅持死守同州祖宅,而其余幾房都逃離了同州。同州很快被吳軍拿下,之后就再也沒有家鄉和家人的消息。京都也早亂成一團,每天都有官軍叛逃的消息。一旦吳執殺入京都,姓劉的皇親們肯定都沒有好下場。誠郡王一家也張羅著逃跑,只是家大業大,許多值錢的東西一時也帶不走,丟下又舍不得,拖拖拉拉,猶豫不決。老王爺身體也不好,禁不住倉促出行。磨蹭到吳軍離京都不過兩日路程了,連皇帝陛下都離宮了,誠郡王府的人才走,趁夜走的,做賊似的。因為一直與劉儼分居,劉家人是什么時候走的,雒涵馥不清楚。早上醒來對著空蕩蕩的郡王府,雒涵馥以為自己還在夢中。夫妻一場,劉儼只給雒涵馥留下一張字條,寫著:“夫妻本是同林鳥,大難臨頭各自飛。前路未卜,福禍難料,不如各自珍重,我也是為了你好。”姓劉的自己逃了,那些被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