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大軍閥 第224節
多爾袞與濟爾哈朗久在前線,最知道錦州當地的情形。他們圍困錦州時,薊遼總督洪承疇。就組織了數次薊遼援軍往救。雖然暫時失利退卻,聚集在寧遠城觀望。但前線的清軍應付他們,也有些吃力。 更何況現在更有二十多萬明軍即將到來,還有威名遠播的青萊鎮新軍在,洪承疇手中已經有了足夠的籌碼,多爾袞與濟爾哈朗都感覺壓力極大。 二人都希望皇太極盡快派出援軍,總兵力最好不要少于二十萬,特別是濟爾哈朗,更是直接建議皇太極御駕親征。 濟爾哈朗大聲說道:“我軍盤據錦昌堡、乳峰山一帶,前有明營,后有錦州之敵,此為腹背受敵之勢。洪承疇幾次往救,每每自南山向北開炮,祖大壽則從錦州城頭向南開炮,我軍前后被擊,無地容身,然不扎營二處,又無圍困之勢。現洪承疇趕回關內搬來了明國大軍,我前線大軍兵力不敷使用,形勢非常兇險!此戰關乎我大清國運,奴才懇請皇上,御駕親征。” 鑲藍旗主濟爾哈朗,此時四十余歲,在滿清素有處變不驚、有勇有謀、謹慎穩重之議。現在就連濟爾哈朗都這樣說了,可見錦州之勢確實危急,已經到了最緊要的關頭。 不過濟爾哈朗要求皇太極御駕親征,還要求錦州的兵力不得少于明軍,在殿中眾臣看來,有長他人志氣,滅自己威風之嫌。畢竟自從薩爾滸之戰以來,清軍對戰明軍一向是以少勝多,數百清軍就敢進攻數千明軍,而且還能戰而勝之,這樣的觀念已經深入滿清文武大臣的骨髓,輕易是改變不了的了。 而現在濟爾哈朗要求前線總兵力不要少于二十萬,這是什么意思? 面對眾人的攻擊非議,濟爾哈朗耐心解釋道:“今時不同往日,明軍戰力不可小視。我大清兵圍困錦州來,攻打錦州,松山,杏山各城不下百次,紅夷炮狠打,挖掘地道,火藥炸城,明軍都死戰不退。遼人守遼土,他們奮戰之心,不會少于我大清勇士。現在明國二十數萬精銳到來,更有劉衍這種狠人在,豈可等閑視之?要知道輸了,我大清就有亡國之憂,怎可輕慢小視?” 殿內眾人都是沉默,連非議最響的豪格等人,都是閉口不言。豪格即使沒與劉衍交過手,但是劉衍的戰績擺在那里,雖然豪格看不起多爾袞和多鐸,但是并不否認他們二人的能力,連他們二人都在劉衍手中幾次吃大虧,可見劉衍新軍的強悍。 雖然清軍圍困錦州,并不是真想攻下城池,不過從崇德五年起,清軍多次攻打松山諸堡,有時假打,有時真打,都可看出遼軍與往年大不相同,洪承疇任薊遼總督以來,確實有自己的一套,現又有無數明國九邊精銳到來…… 面對濟爾哈朗的請求,皇太極只是擺擺手:“朕知道了。” 接著皇太極問道:“朕只想知道,若明軍二十數萬援兵到來,我大清如何應對?” 多爾袞說道:“只要皇上御駕親征,盛威之下,明虜定然灰飛煙滅。” 皇太極雙目一冷,又轉到了濟爾哈朗頭上。 濟爾哈朗從去年起,奉命到錦州一帶與明軍作戰,也是竭盡全力,了解錦州各處情形,也非常關注大明援軍的動靜。 對洪承疇此人,他仔細了解過,知道他很有戰事閱歷,在遼軍中很有威望,不是個容易對付的人手,現在更加上威名赫赫的劉衍,他更慎重了。 想了想,濟爾哈朗說道:“明國兵力雄厚,糧草也充足,對付他們,需以謹慎之心,奴才在錦州時,也實地了解過錦州各處地勢。” 在他請求下,皇太極在崇政殿展開了一副巨大的遼西輿圖,同樣繪制精確,連皇太極,還有殿內眾臣,都圍繞輿圖前觀看。 濟爾哈朗說道:“我軍細作早己探明,洪承疇的救援方略,就是與祖大壽商定的‘建立餉道,步步為營,邊戰邊進,解圍錦州’之策。洪承疇這人謹慎,兩年來,他自寧遠數救錦州,每次都是集兵一處,逼以車營,不言輕戰,若到時他還是集兵一處,我大清就有可趁之機。” 他指著輿圖上,松山堡、杏山堡、塔山堡幾個城池,說道:“明國的糧草,多集于杏山與塔山等處,到時我大清軍,可在松山和杏山間橫截大路,綿亙駐營。可如在錦州一樣,挖掘長壕,隔斷明軍聯絡,使錦州、松山、寧遠成為三個孤立的城堡,無法相互援救,這樣一來,明軍定敗。” 殿內眾人轟然議論,都覺得鑲藍旗主這方略很高明,很有可行性。 皇太極只是搖頭,說道:“若明軍只有洪承疇一人,此略可行,然現有劉衍在,他們定然重視糧道。光是劉衍一人的兵馬就有八萬多人,劉衍的建議,定可得到大部分明將的支持,就連洪承疇都會重視起來,此舉怕是不行。” 殿內眾臣同聲嘆息,這些年眾人對劉衍都下苦心研究,知道劉衍這人,重視糧道到了變態的地步。連自家的輜重營,往往有隨軍食用一到幾個月的糧草,想斷他糧道?難! 皇太極久久看著輿圖上的杏山堡,冷笑道:“不過,斷其糧道,還是可行的!” 看眾人不明白,他說道:“我大清方略,可分兩步而行,若明軍還是如洪承疇之略,且戰且守,云集松山,我軍就趁機偷襲后路的杏山、高橋、塔山諸城,斷其糧道。若其分兵,一一駐守杏山、塔山等處,我大清則效薩爾滸之策,將他們各個擊破。他們一一分守各處,兵力薄弱,我大軍可乘之機太多了。” 皇太極的話,點燃殿內各臣的興奮處,眾人七嘴八舌的獻計,各蒙古旗主言可不斷的夜襲,奔襲,襲其糧道,讓其疲于奔命。 各滿洲旗主則言,可引誘杏山,松山等處的明軍出戰,不斷的設伏,將他們一一消滅。 畢竟明軍戰力這些年雖有長進,但野戰方面,還是短于清兵的。來回多次后,定然讓松山、杏山等處的明軍疲憊不堪,若他們不想再出城野戰,糧道防線,等于蕩然無存。 各方興致勃勃中,皇太極看向多爾袞,濟爾哈朗:“睿親王、鄭親王。” 二人忙道:“奴才在。” 皇太極說道:“援軍之事,你等不必憂心,你二人這就回到錦州去,在西王寶山下、湯河子邊筑堡,以為日后攻打杏山等屯兵要處。務要捕殺明軍斥候,特別劉衍軍斥候,不讓其發覺意圖!” “明軍援兵到達寧遠后,可猛攻錦州、松山各堡,紅夷炮日夜不停轟打,務要逼迫明軍加快進軍。其大部到來,可在杏山等處設伏,引誘其軍交戰,務要挫其銳氣!” 多爾袞,濟爾哈朗恭敬領命。 多爾袞心中嫉妒,皇太極謀略,就是勝過自己一籌,若是錦州再勝,以后大滿清內,怕再無自己容身之所。 此后滿清君臣仔細商議,推敲錦州之事。 隨后軍議結束,皇太極詔令為錦州前線集結援軍,按照皇太極的詔令,滿蒙漢各旗,凡是年十五歲以上的男丁,不管是正丁還是余丁,全部都要出征。 十天之后,皇太極親自率軍馳援錦州前線,傾巢而來。 第三百二十二章 抵達寧遠 五月中旬,入援大軍抵達寧遠前屯衛的沙河驛。 明軍各路將士從沙河驛的堡壘外經過,一路向北挺進。劉衍策馬走在這塊土地上,一般荒蕪蒼涼的感覺迎面而來,心中還有一股難以言說的悲壯豪情。 自萬歷年間滿清崛起以來,大明多少將士在此處血戰?這些將士前仆后繼,不斷倒在這片土地上,眾英烈的尸骸,就埋骨于此,只為捍衛華夏疆域不失。 蒼涼的遼東地區,華夏先民在這里演繹了多少驚心動魄的故事,這片蒼涼的大地,又流了太多忠義將士的血。 遼東留給后世印象最深的,便是一望無際的黑土地,不過那只是在遼中,不是這塊狹長的遼西山地。而且眼下小冰河時期,也沒有所謂黑土地,怪不得滿清占據遼東大片土地,也無法養活自己的國民,不得不接連入關劫掠。 自從進入遼東以后,給劉衍印象最深的,就是此地火路墩和屯堡數量之多,遼西丘陵山地起伏,建立煙墩優勢得天獨厚。 遼東鎮火路墩的修筑,在大明九邊各鎮也是居于首位,是名副其實的三里一墩,五里一臺。而在山東各處,只是五里一墩,十里一臺,甚至在山東腹地比這還要稀疏。不過到了現在,遼東各地許多墩臺都荒廢了,只余一些殘基在此。 荒廢,又是劉衍的印象,境內各處堡地,大多破爛,官道殘破,真不知道每年數額巨大的遼餉花到哪去了。 劉衍身邊的苗紹、許銘、荀景云等人看了一路,此時也是憤憤不平。 苗紹說道:“朝廷每年發給山海關、寧前的糧餉都有幾百萬,如今就剩下這些破爛的城池?聽說遼東現在只余八大堡?這么多的錢糧要是給咱們青萊鎮,不說別的,至少新軍的兵力能再擴充一倍。到時候別說的平定李自成的流賊,就算是出關收復遼東也是指日可待!” 許銘也附合道:“就是,國朝大部分糧餉都扔在了這里,可還是擋不住賊奴從別處入寇,這么多年了有什么用?要我看,朝廷應該將遼餉裁撤部分,用來打造精銳野戰兵馬,如此才能扭轉眼下被動挨打的局面!” 一路行軍來,青萊鎮各營都指揮使的議論就沒停過,監軍張若麒與馬紹愉也曾幾次聽到,但是二人都是人精,知道劉衍不是省油的燈,二人開罪不起,便只當不知。 此時劉衍聽了苗紹、許銘的話,也是感慨萬千。 其實遼東問題不是簡單的錢糧供給問題,其中有著極為復雜的政治及利益考量在內,便是張若麒及兵部眾人,每年能從中分潤多少好處?以吳三桂和祖大壽等人為首的遼東將領集團每年給朝廷百官的“孝敬”就有百萬兩之巨,所以對于遼餉,張若麒、馬紹愉等兵部官員也是支持的。 至于別的軍鎮將官雖然抱怨不平,不過遼東眾將并不好惹,再加上兵部的偏袒,所以遼餉之事便年年如此。 劉衍其實也認為關寧防線,消耗的國力財富與它的效用不成正比。財政糧餉的運用,應該從全局入手,而不是偏心一處。清兵雖然不能從遼鎮入口,但從九邊其余軍鎮破口,那遼東鎮設立的防線又有何用?九邊,應該是一個整體。 不過遼餉,就與士紳納糧一樣,是一個龐大的勢力及利益問題,現在也不是劉衍可以撼動的。 此后一路行軍無話,對入援大軍的到來,不論前屯衛官將,還是寧遠衛官將,都表示降重的歡迎。所到之處,鑼鼓喧天,軍戶軍士列隊歡呼,充分表示了遼東人民的熱情。 浩浩蕩蕩的援軍到來,所到之處如得到了強心針一般,讓遼東各地的明軍,對將要來臨的戰事,都充滿信心。 五月底,寧遠城外城,南面的永清門,城樓上的守軍,首先發現一些明軍夜不收出現在自己的視野之內。 只見那些夜不收策馬飛馳,遠在數里之外,靜靜打量自家城池,慢慢的,那幾個夜不收身后的明軍騎兵與夜不收越來越多,都如先前將士那樣,往寧遠城的方向張望。 援軍到了! 城樓上的守軍鑼鼓打得咣咣響,大聲向城內報喜。 得知消息的遼東巡撫邱民仰、兵備道張斗、姚恭、蔡懋德,還有無數的軍將都急急奔上城樓,往南方興奮眺望。 就見南邊的平原上,明軍騎兵越集越多,他們一隊隊奔來,在城南數里匯集,密密層層,前后也不知排了多少層。 再往后看去,又見旗幟如海,大股大股的步軍踏步而來,旗海中,數桿大纛旗分外醒目。 “萬勝!”聲中,前后步騎大軍匯合,無數大軍往寧遠城列陣而來。 看遠處的大軍無邊無際,那浩瀚的人海從山到海處,似乎鋪滿了大地。 援軍確實到了,還如此威勢,不說遼東巡撫邱民仰、兵備道張斗、姚恭、蔡懋德等人興奮得大笑不止,便是城內的兵馬軍戶們,也個個歡呼雀躍。他們潮水般的歡呼,與城外“萬勝”聲隱隱相合,形成勢不可擋的威武之音。 遼東巡撫邱民仰、兵備道張斗、姚恭、蔡懋德領寧遠一眾將領、官員出城迎接的時候,洪承疇帶著劉衍、楊國柱、王樸、吳三桂、馬紹愉、張若麒等人來到大軍前面。此時劉衍也趁機打量這個聞名遐邇的寧遠城池。 寧遠便是寧遠衛衛城,始建于明宣德三年。后世滿清改稱寧遠州城。到后世,又改名為興城。明宣德三年,城周五里九十六步。墻高三丈,有門四,宣德五年。又增筑外城,周九里一百二十四步。 自遼東戰事起,寧遠城經過不斷的修繕,此時城墻高三丈二尺,又雉高六尺,每門皆有甕城,上有城樓與角臺。城內有鐘鼓樓,與城墻四座城樓遙相呼應,戰起則登臨樓頂,城墻與城內景觀盡收眼底。 寧遠城的城墻頗有特色,當年修建的時候為使城墻堅固,曾大量使用不規則的城石砌筑內壁,然后將壁面鑿平。所以稱為“毛石墻”,由于石料大多就地取材,遠望其色似若虎皮,又稱“虎皮毛石墻”。 此時劉衍隨著大隊人馬來到近處,可以看出遼東巡撫邱民仰、兵備道張斗、姚恭、蔡懋德等人,對入援大軍的到來是花了心思迎接的,他們出城數里,在鑼鼓喧天中,將洪承疇等將領與監軍們,熱情萬分的迎進城去。 至于入援的軍士們,則在城外扎營,現在寧遠城內外已經有大軍二十幾萬之多,城內的民房官房占盡了都堆不下。 援軍各鎮兵馬大部分在涼風習習的山地上,如城東五里的三首山,城東北五里的螺峰山,城東北十五里的干柴嶺,城西北八里的棗兒山,城西北的黃土坎山,摩訶羅山等等。 劉衍也早早的派了夜不收提前到這邊打探地形,在進城之前,便命荀景云暫時主持軍中事務,帶著各營將士,根據夜不收的探查回報,移營到城西北的磨盤山、九嶐山、荊條山一帶去,擇地安營扎寨涼快避暑。 在軍民盛大的迎接儀式中,劉衍等各鎮總兵官跟在洪承疇的身后,還有大隊的護衛親將們進入城池。 寧遠城內有四條大街,當地人稱為東街、南街、西街和北街。此城的周長及城門數、街路數均為偶數,也算寧遠一奇。 總督行轅在內城,鼓樓西南,眾人由南門延暉門入,進入總督行轅內。 洪承疇此前就已經進駐這里,并且指揮寧遠等地的明軍試圖救援錦州城,可是兵力不堪大用,幾次出兵救援,都被清軍打了回來。不得已之下,洪承疇才向兵部請求援兵,甚至親自趕回京師督促此事,這才帶來二十幾萬援兵。 眾人喜氣洋洋的進入寬闊的大廳,就見內中己經擺滿一桌桌酒席,飯菜非常豐盛,卻是大軍未到達之時,洪承疇己快馬通知遼東巡撫邱民仰、兵備道張斗、姚恭、蔡懋德等人,算好大軍到來的時辰,早讓眾人準備妥當迎接事宜。 看見這樣的情形,監軍馬紹愉、張若麒都表示非常滿意,這一路上二人也是非常辛苦,基本上沒吃過一頓順口的飯菜,現在終于可以舒舒服服的吃喝一頓了。 只見眾人一團和氣,互相謙讓著一一入座。 此時座位排列,劉衍與洪承疇、邱民仰、馬紹愉、張若麒等人一桌,此外還有兵備道張斗、姚恭、蔡懋德眾人作陪。楊國柱、王樸、曹變蛟、吳三桂等人,則與入援各大總兵相坐。 如此安排,吳三桂微微皺眉,馬科、唐通則是面露不悅。唐通還低聲與馬科說道:“那劉衍也是總兵官,憑什么坐在主桌?” 吳三桂輕輕咳嗽了一聲,示意二人不要多事,馬科和唐通不情愿的不再提及。 眾人麾下的游擊將軍、副將、守備等人,則是在安頓好各部將士之后,會在城外督標營內設宴,有專人陪同照顧。城外各路大軍,也有人安排酒rou犒軍。 洪承疇經過長途跋涉也還是那樣溫文儒雅,一舉一動都有一股難言的優美風范,他身上的大紅蟒服,三絡長須,均修飾得一絲不亂。 或許遼東諸事讓洪承疇cao心憂慮,比起從京師出發的時候,洪承疇的面目略顯清癯,不過這樣看起來,洪承疇卻越發內斂深沉,一雙眼睛,充滿了故事。 洪承疇見眾人坐定,便舉起酒杯站起,先對馬紹愉、張若麒含笑致意,又對劉衍微笑點頭,特別在劉衍身上略略停頓,隨后以帶著閩地口音的官話說道:“遼東戰局,圣上憂切,夙夜祗慎。國危主憂,為人臣子,敢不肝腦涂地?今圣恩浩蕩,王師云集,有青萊鎮總兵官劉衍等諸入援大將,亦有本鎮忠勇將官在此,更有馬總監、張監軍諸公贊畫軍務,勤送糧餉,何愁東事不興,諸奴不懼?諸君,請滿飲此杯,為我大明賀,為將士賀!” 一番話,說得眾人心中暖融融的,皆高聲道:“為大明賀,為將士賀!” 第三百二十三章 酒宴 洪承疇說完坐下后,笑著讓馬紹愉、張若麒、劉衍三人也說兩句。 馬紹愉與張若麒身為監軍,掌握大軍糧秣的分發與功次核對,監督諸軍勇怯,權力非常大,洪承疇讓二人講兩句,也是給足了二人面子。 而劉衍作為各鎮之中兵力最強的總兵官,同樣被洪承疇看重,此時讓劉衍講話,也是洪承疇在向劉衍表明態度,主動示好。 劉衍與二人謙讓了一番,馬紹愉便抱拳含笑站起來,率先說道:“其實本官也沒什么好說的,只是此番本官受陛下重托,定然不負圣恩。糧秣運送,一定督送到位,不讓前線將士短了衣食。有立功的,本官也定會實場核較,不使立功將士心寒。當然,有敢畏怯后退,不盡為國作戰者,到時也別怪本官不顧情面。總的一句話,一切為了遼東勝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