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第1014節
作為經歷過戰爭的人,都清楚多線作戰是兵家大忌,別說五線了,兩線作戰吃大虧的就太多了。 “楊烽火,你似有話說。” 朱允炆看到仰頭,鼻子朝屋頂看的楊烽火。 楊烽火想打個噴嚏,聽到朱允炆喊,頓時打了個激靈,噴嚏的事也忘了,站出兩步,嚴厲地說:“老楊我是粗人,沒文化,還請皇上免我不敬之罪。” “說吧。” 朱允炆淡然一笑。 楊烽火清了清嗓子,握拳用力地喊道:“五線作戰,可怕嗎?瓦剌、韃靼、兀良哈可怕嗎?在我看來,別說什么五線作戰,就是八方來戰,我堂堂大明也能應對自如!此時之大明,絕非十年之前之大明!此時大明,也非五年前委魯母對戰帖木兒之大明!游牧之人在外,豈知我大明之國力之盛?” “臣在京軍,知京軍戰力。臣曾出征,見識過帖木兒的騎兵重甲!不是我等不自量、狂悖,看遍天下雄兵,唯大明軍士堪稱精銳!游牧騎兵,已沒資格再欺負我等,去他娘的,不來還好,既然要來,那就往死里干!” “杭愛山,咱也愛,拿回來!聽說和林附近牧場不錯,拿來養養大明的牛羊不是挺好!皇上,若要打仗,我楊烽火愿當先鋒,至于打韃靼、還是瓦剌、亦或是兀良哈,皇上指向哪里,咱就打向哪里!” 鐵鉉、徐輝祖捂著額頭,這個大督官還真是粗俗,不過他說得確實振奮人心,令人安心,聽著還有些舒坦…… 朱允炆微微點頭,看向眾人:“五線作戰的格局若當真出現,我們面對的將是瓦剌、韃靼、兀良哈全族之力。楊烽火的自信可嘉,但也不能小看了他們的力量。朕已下旨,自天山馬場、山丹馬場抽調五萬戰馬,補充大同、北平、薊州。只是朕在想,這一道旨意恐怕是來不及了,我們需要做其他安排。” 鄭賜顫顫巍巍地走出來,老臉的皮耷拉著:“皇上,臣就問一句,這瓦剌、韃靼、兀良哈,當真會對大明出手嗎?” 眾人看向朱允炆,這確實是一個需要確認的要命問題。 朱允炆默然沉思。 沫兒提供的情報到底準不準確,目前尚沒有其他消息可以佐證。 棋手是不是在籌謀大局,風雨是不是正在來,沒有其他人可以證明。 若斷定瓦剌、韃靼、兀良哈群起而攻大明,結果什么事都沒有,這將極大損傷自己的威信,也將挫傷磨刀霍霍的軍心。 此時還是盛夏,軍隊后勤剛剛革新,支撐不了十萬級的后勤,一旦大規模準備作戰,估計少不了征調民力! 如果沒這些事,那所有的舉動,都會造成浪費! 可馬哈木本身就是一匹桀驁不馴的野狼,他從來沒服過誰,讓他真正臣服大明,不太可能。 本雅失里就不需要考慮了,阿魯臺一心想要恢復大元,時不時犯邊大明,本來就是大明的敵人,這個時候抽刀子對付大明是可以理解的。 至于兀良哈,朵顏衛與福余衛,長期以來都有消息說他們想要脫離大明。只是大閱兵之后,他們應該老實點才對,但這種老實,未必能抵得過空虛東北的誘惑,他們一直都想要大寧,想要遼東與東北,作為他們的住牧地,從而形成瓦剌居西、韃靼居中,兀良哈居東的格局。 最令人擔憂的還是隱在暗處的古今與棋手,沒有人知道他們策劃了多久,等待了多久,沒有人知道他們給瓦剌、韃靼、兀良哈說了什么。 是告訴他們,大明遲早會滅了他們,這個時候再不動手就晚了? 還是告訴他們,等打完之后四分大明,瓦剌你拿走西疆省、甘肅等地,韃靼你拿走河套與陜西、山西等地,兀良哈你拿走關外遼東、東北甚至包括朝鮮? 朱允炆看不穿暗處的布置,換位思考,若有人慫恿,說明厲害關系,瓜分利益,馬哈木未必不會不動心,阿魯臺動不動心都會動手,兀良哈,歷史上就是反骨仔啊…… 但國之大事,只靠著沫兒提供的八個來歷不明的情報,靠著揣測,能做出決斷嗎? 朱允炆深深吸了一口氣。 長期以來,朱允炆可以靠著歷史的脈絡掌握先機,從容應對。可歷史已經不再是按照既定的軌跡運轉,它沒有再給自己提供預見的可能。 現在,此時! 拿什么給出決斷? 朱允炆有一種直覺,相信局勢會發生突變,變得暴走。 可作為帝王,不可能只靠著直覺去說服文武! 楊士奇感覺到了朱允炆的困難,走出來說了句:“皇上,北平新都雖沒有建造完成,但三大營的軍營已修筑完畢。臣以為,可派駐部分京軍前往驗收……” 朱允炆看向楊士奇,豁然開朗,走向鄭賜,握著鄭賜的手,認真地說:“鄭尚書,據絕密情報,瓦剌極有可能會對大明動兵。雖然準確情報并沒有傳到,但朕相信,用不了多久,事情就會確定下來。但在這之前,朕需要安排軍略,有備無患!” 鄭賜連連點頭:“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既然朝廷收到了消息,依我看,哪怕后面證實是虛驚一場,也須十分認真對待。皇上,諸位,戰爭不是兒戲,莫要因為僥幸,讓我們的軍士、百姓受難!臣請皇上,下旨動員京軍,各地衛所、各地府州縣,全力備戰,以應不測之變!” 兵部侍郎古樸站出來支持鄭賜:“皇上,戰場之上,局勢瞬間就變,我們居金陵,所得消息緩慢。當先下旨備戰,調動京軍向北。正如楊閣所言,我們可借接收北平新軍營的機會,不驚擾百姓生活,先行行軍。” 解縉微微點頭:“接收北平軍營是一個好主意,同時以練兵名義,督促各地衛所進行作戰演練,下旨各地盤查糧,籌備可能的戰事。避免當真瓦剌、韃靼、兀良哈出手,我們倉促之間無以應對。” 徐凱皺眉,你們這些人到底在說什么? 無以應對? 開什么玩笑。 你們到底知不知道前線是什么情況,前線城池是什么武器配置? 韃靼有膽量來,也要看看他有沒有本事打開大同啊。瓦剌有大量動手,也得看看他到底能不能打下烏魯木齊或嘉峪關。 只有兀良哈是個麻煩,大寧、遼東抽調至鴨綠江頗多,而東北地界上還有大量百姓。 大佬們,你們能不能說點我們聽得懂的話? 瓦剌要打,那就讓他打嘛。 城多的是,他們愿意啃就啃,看看他有幾口好牙。 韃靼要打,讓他撒馬來唄。 長城一線,還能讓他馬飛過來不成? 這個時候就調京軍北上,動員天下衛所、府州縣的,沒這個必要吧? 段云、高忠光也有些迷糊。 一開始聽五線作戰,好像多厲害,但仔細一想,咋滴,五線有敵人,天還能塌了不成? 咱北面前線可都是新軍之策,要軍心有軍心,有火器有火器,神機炮也擺上城墻了,虎蹲炮也送過去了,雖然火藥彈數量有限,但合理使用,擋住敵人十天進攻不成問題啊。 十天,足夠大明軍隊機動支援的了,怕個鳥! “宣青書,他們在說什么?” 劉啟夏湊過來問。 宣青書看了一眼與大臣商議的朱允炆,低聲說:“哦,他們在商議,怎么一次性把瓦剌、韃靼、兀良哈都滅了……” —— 很感謝大家的催更與投票,感謝每一位讀者對大明的認可與支持。 最近看到有人指責與埋怨,讓驚雪全力寫大明。 我知道這也是對我的認可,謝謝。 只是具體緣由說了許多遍了,已不想再多作解釋,更不想賣慘。 只想說,可以理解的話,盡量理解下吧,我是一個需要生活、需要養家的人,不再是過去那樣,一個人吃飽全家不餓。 六月可能還是無法多更,給大家說聲抱歉。 所以,不求票了。 接下來是一場恢弘無比的戰爭,我將盡力寫好我心中的大明。 戰爭不是結束,還有未來。 感謝你們。 第一千二百六十二章 第三級局部動員令 燈火漸疏,星光凝視著人間。 東安門緩緩打開,解縉、鐵鉉、夏元吉、鄭賜、徐凱等人緩緩走出宮門。 解縉抬頭看了看星空,凝重地對夏元吉說:“這一次戰爭,事關百年國運。戶部需全力支持,無論有多大壓力,多大困難,需要的錢財,都必須拿出來!” 夏元吉苦澀不已:“說說倒是輕松,可戶部畢竟不是財神,想要多少就能拿出多少。” 鐵鉉體諒夏元吉的難處,開口道:“我的俸祿,自免半年,支給軍士吧!” “既是如此,那也免我半年俸祿吧。” 解縉瞥了一眼鐵鉉,無奈跟進。 內閣同進退,你都表態了,我若不表態,豈不是被皇上看作不識大體,無大局觀? 鄭賜聽聞,顫顫巍巍地說:“我老了,俸祿就不需要發了。解閣說得對,這一次關系百年國運,贏了,百年無戰事。為了子孫后代,我少吃一口飯,不妨事。” 夏元吉被觸動了,雖說鄭賜有兒孫,沒俸祿也餓不著,但畢竟是一大筆收入:“既然如此,那我就不與你等客氣了。此番戰爭倘若真如皇上所想,那戶部支給的財力,恐怕是前所未有。” 鄭賜呵呵笑了笑:“你們還得在朝為官,這種自免俸祿的事就莫要帶頭了,明日我上早朝提議,活不多久的人了,不怕得罪人。” 夏元吉有些悲傷:“鄭尚書身體康健,不可說這話……” 鄭賜擺了擺手,在黃福的攙扶下走遠。 俸祿是官員的重要收入,提出免俸祿的人,確實很得罪人,跟吧rou疼,不跟吧腦袋疼,rou疼容易罵人,腦袋疼還是容易罵人…… 夏元吉也沒辦法,對卓敬說:“準備明日下發文書,催促各地府縣,今年早日征收夏稅。” 卓敬肅然答應:“沒問題,我今晚就擬好文書。” 鐵鉉走到徐輝祖一旁,臉色凝重地說:“京軍乃是天下之本,不可輕易調離過多。目前局勢不明,在調動上,還需留有分寸。” 徐輝祖看著鐵鉉,輕聲問:“那依你之見,京軍向北調動多少合適?” 鐵鉉低頭盤算,伸出一只手,張開五指:“五萬,不能再多了。” 徐輝祖搖了搖頭,正色說:“五萬京軍,是去對付兀良哈,還是去對付韃靼?你應該清楚,若情報屬實,韃靼、兀良哈、瓦剌將舉全族之力出手。五萬京軍,可無法在大草原上硬抗兩方勢力。軍士扛得住城防之下的五線作戰,可扛不住草原之上的三線、乃是兩線作戰!” 鐵鉉咬牙:“可你也要清楚,京軍調動過多,容易讓京師陷入空虛。大軍在外,皇帝未必能睡得安穩啊。” 徐輝祖搖頭:“你還是小看了軍中督官與新軍之策的思想,三十萬京軍哪怕是全部被帶到貝加爾湖釣魚去,皇上也能安枕無憂。” 鐵鉉白了一眼徐輝祖:“我說的并非趙家的事,而是京城中的事!京軍乃是金陵城安穩之根本,若抽調過多,其他地方出點事,皇上手中無可調遣兵將,該如何是好?你也知道,白蓮教是百足之蟲死而不僵,誰知他們會不會趁亂起事!” “你總得留下足夠多的兵力,以備不時之需吧。再說了,前線情況不明,倉促調動過多兵力,沿途的糧倉也無法承受。我說五萬,只是先頭部隊。若后續情報證實,再增派兵將也不遲。” 徐輝祖沉思一番,點了點頭:“我會奏報先派遣五萬,具體還需皇上裁定。” 鐵鉉長長嘆息:“看來這一晚上,我們是別想休息了。” 休息? 沒時間了。 朱允炆下達了大明王朝第三級的局部動員令。 京軍大營,初設的后勤局開始運作起來,一道道命令隨著軍士出城,傳至長江南北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