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草草色a免费观看在线,亚洲精品国产首次亮相,狠狠躁夜夜躁av网站中文字幕,综合激情五月丁香久久

筆趣閣 - 歷史小說 - 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在線閱讀 - 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第909節

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第909節

    兩年之后,瓦剌與大明的關系如何,兵部也不敢下定論,在情況沒有明朗之前,沒有人愿意用一紙盟約束縛住手腳。

    雖是如此,把禿孛羅還是聽到了大明朝廷的表態,摸清楚了大明主戰派的想法,那就是支持瓦剌收拾韃靼。

    不管大明愿不愿意給瓦剌提供武器、后勤、物資等支持,把禿孛羅都很滿意,至少說明了一點,大明忙著建造國內,重振絲綢之路,沒心思管草原的事,哪怕是瓦剌東征韃靼,收拾本雅失里與阿魯臺,大明至少不會抄了瓦剌的老家。

    這是瓦剌的外交,也是大明的外交,決定的卻是韃靼的命運……

    第一千一百二十八章 南洋外交,孔子學院

    往年十二月,衙署多封印,只留三五官員值守。可建文九年的十二月,京師衙署均沒有封印,各部院官員全員值守,一如往日。

    無他,朝廷大外交絕非是建文皇帝一個人的外交,而是大明官員、商人、百姓的外交。

    禮部官員可以向各國使臣介紹大明的禮儀、衣裳、規制與祭祀,可以引導使臣帶隊參觀國子監,了解大明的文教、先進技術。

    工部官員可以向各國使臣展示制造工藝,魯班鎖更是成為了一種國禮,送給了各國使臣,雕刻技藝、鍛造技藝、鑄造技藝等,也開放給了眾人觀覽。

    兵部官員負責講解大明的征戰歷史,說清楚來龍去脈,比如琉球三國為啥沒了,帖木兒為啥會失敗,渤泥島為啥會成為大明的地盤,這樣做對各國的好處是什么,威脅,不,不存在,大家都是一家人,大明在南洋八九年了,欺負過你們沒,沒有吧。

    各國使臣還向吏部取經,吸取大明先進的考核機制,了解國家官員治理、地方監察的制度,回去之后也好打造一套體系,強化國王對國內的控制。

    刑部大牢也迎接了一批使臣,想要看看大明的律法,甚至有幾個大膽去了一趟地牢,觀察學習了下大明的刑具,還打算進口一些枷鎖鐐銬,老家總用繩子也不是個事。

    令人意外的是,戶部竟然是南洋諸國最青睞的地方,幾位國王扎堆在戶部,命令隨行官員學習大明戶部的運作。

    受大明遠航貿易拉動,南洋諸國受益巨大,在海利驅動下,自然而然加入到了貿易之中。但如何讓海利最大化,如何管理航海貿易,如何征收商稅,這些對于落后的南洋諸國而言,沒有完整的制度。

    學習制度,做好商貿管理,成為了南洋諸國必須考慮的事。

    夏元吉不失時機地勸說南洋諸位國王與王子,應選擇適合大船停泊之地,開設港口,打造倉庫,集中管理,減少走私,順帶還將大明需要的各類貨物清單拿了出來,各位回家刨刨地,轉轉山,看看有什么好東西,大明商人青睞啊。

    什么,沒力量打造大型港口,這沒關系,大明可以幫你們修,倒日后這港口的稅收里面,大明可是要占百分之二十,這不過分吧?

    我們出人、出材料,出技術,你們白得一座大港口,事成之后,大明享受一點飄紅利,合情合理,雙贏啊。

    面對這種從未有過的合作方式,占城國王占巴的賴當即答應下來,與大明戶部、工部、水師都督府簽署了《大明與占城開發商貿港口》的文書。

    文書中規定,港口所有權歸屬所在國家王室,為商貿性質,大明水師在沒有得到允許之下,不進駐港口。

    這一條的存在,讓占城國王高度贊賞大明,也抵消了許多國王的顧慮。

    占城是商貿港口開發的絕佳之地,畢竟南下與北往,多需要經過占城國外海。而其他南洋諸國,都有出海口,卻苦于沒多大的港口,以致于許多商人抵達之后,大船無法靠岸,只能依靠擺渡船上下運輸貨物,耽誤時間也耗了人力。

    渤泥國王艾哈邁德沒有猶豫,緊隨占城國簽署了《大明與渤泥開發商貿港口》的文書。渤泥國現在就剩下一個小不點了,大部分地方都是明朝南洋水師的地盤了,如果不抓緊時間弄一座港口,一旦南洋水師開放了自己的軍港作為民用,那渤泥國就徹底沒有外來商人了。

    滿者伯夷國王維卡拉瑪瓦哈納很是高興,一連簽下了三座港口,這個貪婪的家伙甚至想要打造更多港口,但大明考慮太多了成本收回來太難,以人手、材料有限婉拒了。

    通過一連串的開發文書,大明基建開始深入南洋。而這些港口的未來收益與航海貿易的利潤,將成為支撐大明水師的重要財政來源,保證大明水師始終有一筆穩健的財政,可以維持龐大的規模與持續的發展。

    面對誘人的條件,朝……鮮國王李芳遠也參與進來,簽下了兩座港口。

    帖木兒國、瓦剌等使臣看著這一幕幕,對大明的影響力感覺到一陣陣害怕,大明如同一個老大哥,這些南洋諸國就是小弟弟,跟著老大哥過日子,團結的樣子,幾乎讓他們以為是一家人。

    最令人震驚的是,為了迎合大明,做好商貿,南洋諸國國王、王子,紛紛請求大明放開國子監的名額,讓各國可以派遣更多的年輕人進入國子監修習課業,掌握更先進的知識。

    陳性善與胡濙等人商議之后,報請內閣復議,最終經朱允炆批準,國子監允許南洋諸國人才進入,條件是通曉漢話,會書寫漢字。

    若語言不通,文字不明,可暫入私塾、社學、書院等先修習兩年,通過國子監基礎考核之后再入國子監進修。

    朝……鮮國王李芳遠聽聞之后,頓時笑開了花,大筆一揮,決定派遣三百青年才俊進入國子監修習課業。

    無他,朝……鮮是華夏文化圈,主要使用的是華夏語言,國內科舉照搬中原,典籍都是漢字寫的,官方正統文字就是漢字,民間語言尚未形成書面語言。

    李芳遠看清楚了,國子監是大明人才搖籃,自己也得安排一些人住在搖籃里,說不得未來也能掌握一些先進的技術,拉進與大明的差距。

    看著嘚瑟的李芳遠,南洋諸國心里滿不是滋味,尤其是聽說蒸汽機船就誕生在國子監匠學院時,一個個很不淡定。

    占城國王占巴的賴咬了咬牙,希望可以聘請一些先生至占城國開設學堂,幫助占城國王室、貴族了解漢文化。

    楊士奇、胡濙等人聽到這個消息,幾乎被震驚了。

    朱允炆得到消息后,不由地哼唱起:“扁擔寬,板凳長,扁擔想綁在板凳上。扁擔寬,板凳長,扁擔想綁在板凳上……”

    馬恩慧聽聞之后,不由有些好奇,皇上什么時候對繞口令感興趣了。靠近了一聽,后面竟然還有調,什么“全世界都在學中國話,孔夫子的話,越來越國際化”。

    國家強大,帶來的影響力是不可估量的,尤其是軟文化的輸出,更是影響深遠。

    朱允炆立即傳楊士奇、胡濙、陳性善等人入殿,商議文教傳播。

    胡濙進言:“皇上,這是一次絕佳的機會,南洋諸國尚佛,如今王室青睞大明文化,渴望加入華夏禮儀,朝廷應給予恩準。”

    陳性善也清楚背后的巨大影響,附議胡濙:“一旦南洋諸國王室受教漢文化,他日改國內教育,興盛華夏文教也未嘗不可期。讓文教輻射南洋,有利宗藩穩固,可成天下一家。”

    朱允炆看向楊士奇。

    楊士奇肅然道:“南洋諸國王室與貴族,見識到了大明的強大,他們希望追隨大明,渴望加入大明文化圈。臣以為,應借此機會,讓華夏禮儀、教化典籍走向南洋,對凝聚宗藩,強化大明宗主國地位極是有利,對穩固南洋也極有幫助。”

    朱允炆擺了擺手,笑著說:“你們說的都有道理,可你們還沒有說到關鍵處。在朕看來,讓漢文化走向南洋,是一種軟實力,是武力征服之外的另一種征服。一旦南洋接受了漢文化,就會形成一種屏障,可以抵抗、抵消其他文化的進入。”

    “軟實力?”

    楊士奇等人瞇著眼,并不太清楚這個詞匯的意思。

    朱允炆沒有解釋,不打算放棄這個絕佳的機會,看向胡濙:“李……志剛如今去了北平,督造北平國子監。你是國子監司業,對推漢文化于南洋可有方略?”

    胡濙心思急轉,連忙說:“據目前國王所請,他們希望聘請先生至王宮,教導王子、貴族子弟。”

    朱允炆搖頭說:“這種方式過于局限,朕以為可以大膽一些,直接在南洋設置學院,就命名為孔子學院,招攬南洋學子,著漢家衣裳,習漢家禮儀,通過考核,便可送國子監進修。”

    “設孔子學院?”

    楊士奇眼神發亮。

    孔夫子的招牌自然是比任何人都好用的,以前的安南現在的交趾,朝……鮮,都是奉孔子為師的,現在南洋諸國想要學習漢文化,打造孔子學院是合適的。

    陳性善有些擔憂:“皇上,直接設置孔子學院,恐怕會引起南洋諸國顧慮。”

    胡濙連連點頭,贊同陳性善的觀點,文化教化這些事,需要慢慢來,太過猛烈了未必好。

    朱允炆笑著說:“在舊港、在渤泥島、在交趾設置孔子學院,他們有什么好顧慮的。想派遣子弟來學習,那就派,不想派,那就不派。不過在朕看來,他們是不會拒絕的,他們想要變得強大,不落后太多,就不能不了解大明,不能不派人來大明進修。”

    楊士奇拍手贊嘆,沒錯啊,舊港、渤泥、交趾這三個地方,可謂是輻射了整個南洋,這些藩屬國直接派學生到大明修習基礎,還不如加入家門口的孔子學院……

    第一千一百二十九章 朱允炆教子

    對于孔子學院的消息,占城國、渤泥國欣喜,暹羅、滿者伯夷、真臘等國選擇了觀望。

    禮部不作強求,不管南洋諸國愿不愿意加入,都不可能阻止孔子學院出現在南洋,實在沒有學生,先生們還可以教導舊港衛軍士、南洋水師軍士與移民子弟,不會浪費資源。

    武英殿。

    朱文奎站在桌案旁,翻閱著一本本大明與藩屬國簽署過的文書,厚厚一疊,積高過肘。

    朱允炆倒顯得格外愜意,把玩著兩枚玄鐵令牌,一枚背后“善”字,一枚背后“死”字。令朱允炆有些不滿的是,劉伯完手中的“溫”字令始終沒有找到。

    古今令有什么隱秘,其背后隱藏著多少能量,棋手是誰,白蓮教楊五山在何處,這些都成了懸疑。縱然安全局不斷調查,也沒有搜尋出多少線索,反而牽連了不少無辜之人。

    余十舍絕食自盡了。

    傅添錫咬斷了舌頭,成了啞巴。

    彭與明還活著,也是一個硬骨頭,和劉伯完、李祺等人一樣,打斷骨頭也不愿意交代。

    好在劉寡婦等人交代了一些線索,結合種種,可以確定的是,楊五山就在江北的揚州府、鳳陽府、淮安府之中,但想要在茫茫人海里搜尋出來,并不容易。

    朱文奎將最后一本文書放下,看向朱允炆:“父皇,這些文書已看過。”

    朱允炆將令牌握在手中,詢問:“可有什么疑惑?”

    朱文奎點了點頭,有些迷茫地說:“父皇,朝廷與藩屬國簽署文書中,多是港口修筑、商人貿易、遠航安全、打擊海賊等,這些都可理解。可這里為何會有四本,是我大明朝向藩屬國購買糧食的文書?”

    朱允炆身體向前傾,問:“購買糧食,有什么可疑惑的?”

    朱文奎從袖子里拿出了一本小冊子,翻看其中一頁,遞給朱允炆:“父皇,你看,去年中戶部統算十五大糧倉存糧,合計超出了四千萬石,這還沒有統算地方備災糧。按理說,戶部并不缺糧,為何還要花一筆錢購置糧食?”

    朱允炆接過小冊子,看著朱文奎用心記錄的數據,微微點頭,耐心解釋:“為何要進口糧食,這確實讓許多人費解。可奎兒,你還記得父皇告訴過你,百姓為何會造反嗎?”

    朱文奎重重點頭:“因為沒有飯吃。”

    朱允炆臉色變得嚴厲:“沒錯,因為沒有飯吃,所以人會鋌而走險,會造反,會毀天滅地,直至用生命燃燒出一個新天地來。莫要小看了那些沿街乞討的小人物,也莫要鄙視驛站里的驛卒,沒有飯吃的時候,人是會造反的。”

    朱文奎握著拳頭,咬牙說:“誰敢造反,就砍了他的腦袋!”

    朱允炆抬手,敲了下朱文奎的腦袋:“大明天下,不就是你曾祖父帶著一群吃不起飯的人打出來的?”

    朱文奎張了張嘴,不知道如何應對。

    朱允炆生怕朱文奎接受不了辯證觀,先輸入了一個認識:“造反時,我們有理,殺地主,殺官,打天下,都行。可如今這一方天地歸屬朱氏王朝,我們是皇室,你是大明未來的帝王,面對造反的百姓,自不能心慈手軟,該鎮壓則鎮壓,該殺則殺。”

    朱文奎牢記在心。

    朱允炆繼續說:“可孩子,你更應該記住一點,百姓有吃的,沒有人逼迫他活不下去,是不會造反的。他們若是造了反,說明有人讓他們走投無路了,你要想想,到底是誰搶走了他們的飯碗,是知縣,知府,布政使,還是六部尚書,亦或是你自己。若是你不清明,貪婪蒙昧,聽信jian邪,百姓造反,是給你警醒。”

    朱文奎看著朱允炆,認真地保證:“父皇教兒臣多年,是非二字還是知曉。日后定會多修習品性,博覽群書,以史為鑒,以民與江山為重。”

    朱允炆滿意地說:“很好,話說回來,朝廷自南洋采買糧食,是為了增加糧食儲備,平抑物價,也是為了應對災荒,救濟百姓。當然,這些并不是最主要的考慮。”

    朱文奎有些驚訝:“這些還不是最主要的考慮,那還有什么更重要?”

    朱允炆笑了笑,說:“更重要的是開發南洋諸國。這些國家雖小,然地理位置極是重要,是我朝的南大門所在,那里應該維持穩定,避免藩屬國國內發生戰亂。”

    朱文奎明白過來。

    大明通過采購南洋諸國糧食的方式,讓各國國王見到了利,在利益的驅動下,會更為重視農業。農業興盛起來,至少百姓會有飯吃,有飯吃就不會造反,南洋諸國就能安定,大明的南洋貿易就能一直做下去。

    花一筆錢,確保南洋穩定,這就是父皇的智慧。

    朱允炆收起令牌,放入木匣中,拉著朱文奎離開溫暖的武英殿,走在風中,對朱文奎說:“要永遠記住,大明就如一艘寶船,糧食是壓艙石。解決了百姓吃飯問題,就沒有人反對你。對于底層的百姓而言,沒有糧食解決不了的問題,如果有,那就是更多的糧食。”

    朱文奎將這些話語深深記在心中。

    大明的官員在教導藩屬國新的知識,大明的帝王在教導接班人江山的意志。

    會同館。

    李芳遠正在用膳,河侖、金士衡走了進來。

    河侖低聲對李芳遠說:“朵顏衛首領脫魯忽察兒托人送來消息,想要在返程途中,尋機見上一面。”

    李芳遠看著河侖,冷冷呵斥:“日后這種消息收都不要收,更不需奏報。朵顏衛是什么情況你不知曉,他們被明軍打到簽下投降盟約,這才得以存活下來,如今不過是大明的牧馬人而已。何況東北衛所已定,朵顏衛距離我國路途遙遠,沿途無法呼應,與他們見面,一旦消息走漏,大禍將至。”

    河侖低頭受教。

    金士衡明白李芳遠是對的,朵顏衛、福余衛曾經是輝煌的,但此時的他們已經不再是明軍的對手,想要拖朝……鮮下水,顯然是不安好心。

    河侖對小酌的李芳遠說:“朵顏衛首領有如此動向,恐怕是有其他心思,我們要不要將消息告知天朝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