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第892節
若是戰馬馱載軍士的同時拉神機炮車,那戰馬一日恐怕走不了八十里,更無法在關鍵時候快速突進。 若為了突進、追擊放棄拖拽的神機炮,結果不還是一騎兵嗎? 至于雙騎配置,這也是個問題。雖說京師戰馬數量增加不少,還遠不到雙騎兵的時候。再說了,雙騎配置是為了遠程奔襲準備的,為了戰馬可以得到輪換休息,騎炮兵營雙騎怎么個雙法,身下戰馬累了,你忍心換拉了一路神機炮的戰馬接著騎? 根本無法--輪換戰馬,除非三騎配置,但這又是不現實的。 楊烽火走了過來,拍打著神機炮的炮管,對高忠光說:“原以為騎炮兵營簡單,可cao作起來真不容易,我們甚至還沒有弄清楚什么是騎炮兵。” 高忠光擦了擦汗,舔了下干裂的唇:“是啊,騎炮兵,簡單說是騎兵與炮兵結合,可怎么結合即能保證攜帶火器,還不失騎兵的機動、速度。” 宣青書看著眼前的大鐵疙瘩有些發愁:“之前在國子監數學院里,聽過一堂課,先生說但凡問題看似無解時,都意味著存在最優解。我們也需要摸索平衡,找到最優解。” 劉啟夏敞著胸懷,大大咧咧走了過來:“還得看二炮局那些人能不能設計出更輕便的神機炮車。眼下混凝土道路連接較廣,戰馬拖拉神機炮還算輕巧,可草原之上不利行車,太過沉重反而會拖慢我們的速度。” 宣青書、高忠光連連點頭。 劉啟夏看向宣青書,問道:“你認為火銃作為騎兵主武器可行嗎?” 宣青書凝重地搖了搖頭:“騎兵最主要的是速度,火銃雖有先一輪打擊的優勢,但刺刀還是比不上大刀好施展,在與騎兵近戰、混戰時,火銃取代不了弓和刀。” 劉啟夏微微點了點頭,對高忠光說:“他是書生尚且明白這個道理。我們是武將,又怎么能犯這樣的錯誤。讓我說,騎炮兵不應該放棄弓、刀,火器只能作為輔助。” 一顆小石子滾了過來,楊烽火手里拿著一塊鴨腿,咬了一大口,嗚嗚地說:“火器不是騎兵的累贅,是騎兵的幫手。前幾日,二炮局拿出了幾類武器,我看那個三眼火銃就不錯,雖比不上大刀犀利,至少可以三次擊發,還能當棍子砸人。” “三眼火銃嗎?” 高忠光想了起來。 為了打造騎炮兵營,實現騎兵火器化,二炮局也參與了進來,提供了新式火銃、二眼火銃、兩類三眼火銃,還提供了手榴彈,包括小型的三十孔火銃車。 但這些都沒有達到朱棣對火器的要求,歸根到底,這些火器的殺傷力都不夠強,新型的刺刀火銃也好,三眼火銃也罷,在騎兵突擊過程中,只能一次或三次擊發,然后決定勝負的還是冷兵器搏殺。 冷兵器對抗沒什么,只不過這些火器不太可能造成對敵人的慘烈殺傷,不足以讓其潰不成軍。說到底,這種革新不是騎兵火器化,而是騎兵用了用火器。 三眼火銃算是比較合適的一種方案了,這類火銃有兩種設計方案,一類是三眼分開發射,分三次擊發。一類是一個火藥室連通三個眼,一次發射三個眼的彈丸,實現集中殺傷。 騎炮兵營目前并沒有拿定最后的方案,不過以目前的方案來看,朱棣等人更多傾向于一次發射三個孔彈丸的三眼火銃,以確保正面較大范圍的殺傷,為騎兵突進敵陣打下基礎。 但三眼火銃這種棍子在打架斗毆的時候,還真不比刀好用多少,特別是對善用馬刀的騎兵,總不能打進去了,然后再裝填火藥吧,馬哈木和阿魯臺估計也不讓啊。 劉啟夏對于騎炮兵的結合并不看好,甚至主張保留弓箭、大刀,只將火器作為一次性消耗品,用完就掛馬上,換武器再戰斗。 高忠光看向劉啟夏,說:“不管如何,總要試試。若三眼火銃好用,那就用。皇上說過,實踐出真知,拿過來組成軍陣,演練一番試試就知道了。” 楊烽火贊同高忠光的看法,將鴨腿遞給劉啟夏:“我們都知道你作為騎炮兵營指揮史壓力大,很想保留騎兵的戰力,又想簡單雜糅火器,但這樣不行啊,我們走的是一條前無古人的路,遇到點困難挫折很正常,但不能降低標準,抄捷徑。皇上對騎炮兵營寄予厚望,希望我們能成為北征的主力,我們必須做好了才行。” 宣青書連忙近前,問:“怎么,朝廷已經下定決心北征了嗎?” 高忠光、劉啟夏期望地看著楊烽火,這個家伙不久之前入了宮,肯定知道點什么。 楊烽火無奈地擺了擺手:“朝廷目前并沒有北征的消息,但我聽兵部的人透露,韃靼一直在河套附近游走,規模不小,像是主力。前幾日,薛祿在大同發來文書,希望朝廷可以準他出兵收回河套。” 宣青書皺眉:“薛祿,為何不是武定侯郭英?” 楊烽火嘆了一口氣:“武定侯這些年身體不好,他雖坐鎮大同,可大部分時間都在靜養,具體事宜已交給了同知王成名、薛祿等人處理。聽說幾年前病重,若不是有游方神醫路過,后果難料。” 宣青書微微點頭,郭英在大同的威名是很大的,有他在那里一天,阿魯臺就不敢輕易寇邊,這幾年大同關外太平,郭英功勞不小。 那薛祿也不是簡單人物,作為大明第一個武狀元,他可謂是彪悍,在大同歷練時幾次出關,甚至有百騎戰五百,陣斬二百首的光輝事跡,幾年來也爬上了同知的位置,成為大同鎮守的主力。 劉啟夏咯嘣咬斷骨頭,不屑地說:“河套那里好打不好守,薛祿能想到的,朝廷早就想到了。再說了,打河套也用不著我們京軍。山西、陜西兩大都司完全可以兩路進取。” “都在這里呢?” 一聲威嚴的聲音傳出。 劉啟夏、楊烽火等人轉身看去,只見朱允炆就站在是不遠處,朱棣、鐵鉉、楊榮、徐輝祖都在,連忙行禮。 朱允炆拍了下戰馬的脖頸,輕輕撫過,贊嘆:“這戰馬不錯,配得上勇猛的軍士。劉啟夏,說說吧,你們打算怎么建這騎炮兵營。” 劉啟夏看了看朱棣,見朱棣微微點頭,便放開了說:“皇上,騎炮兵營正在摸索與商討之中,軍士對騎炮兵結合不太理解,就連一些將官也認為騎兵應該是騎兵,神機炮就應該歸入神機營。越純碎,越有戰力。” 朱允炆走到一門神機炮旁,笑著說:“越純碎,越有戰力,有點意思,但還是不夠。帖木兒騎兵縱橫幾十年,騎術精良,戰法純碎,可遇到火器還不是一樣灰飛煙滅?你想要騎兵的純碎,可你忘記了,神機營需要騎兵來解決火器運輸太慢的問題。” “神機營、騎兵,遲早要結合。但這種結合,絕不是簡單的一加一等于二,而是要達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什么是騎炮兵,在朕看來,就八個字:騎兵用炮,炮兵在騎。” 劉啟夏、宣青書等人陷入了思考之中。 騎兵用炮,炮兵在騎! 這是說騎炮兵軍士有兩種身份,即是騎兵,也是炮兵,即需要使用神機炮等火器,還需要不忘騎兵本分,保持騎兵機動。 過于強調某一個身份,都不是騎炮結合。 朱允炆看著這些優秀的人才,對朱棣等人說:“騎炮兵將作為京軍的主力兵種,一應資源優先撥付。二炮局、匠學院、兵仗局也會配合,朕希望你們能打造出一支讓世界聞風喪膽的騎炮兵營。” 朱棣肅然。 自己不能再繼續休養安逸了,必須鍛煉身體了,朱允炆已經攤了牌,十年內解決瓦剌與韃靼,讓草原的威脅再不是威脅,一勞永逸,徹底控制草原。 為了這個偉大的使命,自己也會打造好騎炮兵營! 內侍打起了傘,搬來了凳子。 朱允炆坐了下來,看向楊榮等人:“自洪武元年正月四日開國以來,至今已三十九年。明年是開國四十年,朕打算借此機會辦一件大事。” 朱棣等人連忙詢問。 朱允炆笑了笑,指了指神機炮與戰馬:“朕打算在開國四十年時舉辦一次大型慶典,并舉行一次大閱兵。” “閱兵?” 朱棣等人有些不解。 這閱兵,有什么好閱的? 不過朱允炆要搞閱兵,那就搞吧。 朱允炆嚴肅地說:“這一次閱兵,將有眾多藩屬國使臣前來參看,包括瓦剌、帖木兒國等使臣。朕希望京軍能拿出真正的軍士氣魄,拿出大明的軍威,組成閱兵方陣,喊著嘹亮的口號,經過朕的面前,也好讓天下百姓與外夷看看,咱大明的軍士不是弱宋上四軍,而是真正的虎狼之師!” 第一千一百零四章 安藤入京師 大閱兵,是展示軍士素質、軍士意志、軍隊裝備、軍隊戰力的絕佳機會。 朱允炆認為,大明需要秀肌rou。 東海方面,大明占據了大小琉球,除了日本、朝-鮮一些島之外,東海島嶼盡歸大明。 南洋方面,大明擁有交趾郡,舊港宣慰司,今年又控制了渤泥島大部及其周圍幾座島嶼,特別是設置南洋水師,水師主力駐留南洋,這對于南洋諸國的刺激定是不小。 雖說南洋諸國嘴上不敢抱怨,手上不敢反抗,但關起門來有沒有畫個圈圈詛咒朱允炆與大明水師,那就不好說了。 還有瓦剌,馬哈木是一匹隱忍的狼,還是一匹很有戰斗力的頭狼。他雖然臣服大明,但這種臣服,只是因為昌都剌之戰的畏懼。 昌都剌之戰都過去兩年多了,馬哈木是不是還會如以往一樣畏懼大明,就有點不好說了。 誤判了形勢,自我感覺良好,都可能會引起野心滋生。 要讓這些人閉嘴,老老實實待在自己的地盤上,別整天想著趕走大明的軍士,最好的辦法就是展示實力。 孫子說過,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 朱允炆決定用一次空前的大閱兵,來威懾周邊諸國,告訴他們,大明有著超強的實力,但大明依舊是愛好和平的,都安穩待在家里,該造小人的造小人,該薅羊毛的薅羊毛,別沒事找抽。 朱棣、鐵鉉、徐輝祖等人聽著朱允炆的“閱兵”計劃,不由地震驚起來,這是想要炫耀武力來威懾二心之人啊。 妙! 鐵鉉極力支持:“皇上,當下京軍不同以往只有步騎,已有條件組建不同的軍陣進行檢閱,以展軍威,懾復宵小之輩。臣認為,應極力邀請藩屬、胡人王族與重要人員參看。” 徐輝祖附議:“至明年國慶尚有五個月時間,西洋諸國難以知悉,但南洋諸國、朝-鮮、瓦剌等足夠派人通報,以建國四十年大慶為由,其定會派出王族與重要人員前來。” 楊榮、宣青書等人連連點頭。 大明建國四十年,要舉辦國之慶典,舉行大閱兵,誰要是不來,就是不給大明面子,誰要是派無名小卒來,那就是不懂禮儀,分不清好歹輕重,即是蠻夷。 大明,素來都有征討蠻夷的習慣…… 楊榮聽著敲定的大閱兵,進言道:“皇上,臣以為這次大閱兵既然要大辦,不宜只邀請邀請疆土之外的客人,還應邀請各地有威望的耆老,邀請西南土官。” 宣青書看了一眼楊榮,暗暗吃驚,怪不得楊榮備受器重,此人智謀堪稱可怕,別人都在思考威懾敵人,目光投向疆土之外,他卻一反常態,關注起來疆土之內。 沒錯,地方耆老是極重要的,別看這些老人行動不便,可他們在鄉里、府縣之中有著不小的影響力。老朱當年開國登基的時候,見證人之一就是耆老。 邀請土官,才是最厲害的地方。 今年開春,廣西兩府土官造反,雖說沒打出什么浪花,但畢竟禍亂多縣,死了一萬多人。現在正是土官心思不定的時候,下一道旨意讓他們來京師看看,也好為安穩西南,改土歸流打打基礎。 想別人未曾想,謀他人未曾謀,這就是楊榮。 宣青書敬佩眼前的人。 朱允炆贊賞地看了一眼楊榮,點頭同意:“準了,把女真首領也邀請在內。” 眾人應下。 朱棣將大閱兵的事交給了兵部與五軍都督府先行討論,自己則將更多精力投入到騎炮兵營的建設之中。 徐輝祖、鐵鉉、楊榮等人則負責商議閱兵具體事宜,并按照朱允炆的要求,進行閱兵方陣的設計、訓練。 時間轉眼走到七月二十八日。 一艘蒸汽機船緩緩停靠在龍江碼頭,會同館主事王爍帶人等候。 原庫頁島阿伊努人首領安藤川走出船艙,看著眼前寬大而平整的碼頭不由地震撼起來,那地面似是什么抹平過一般,看著竟沒有半點凹凸。 這是一座巨大的碼頭,周圍停泊著眾多船只,那個是什么,大明為何要將高樓建在水里面,什么,那是寶船,你們管如此高大的東西叫做船? 想想庫頁島的小木船,連個船帆都沒有,有時候還得抱著木頭狗刨,人家大明都已經在水里、海里直接建造出了高大不可戰勝的巨船! “那寶船能容納多少軍士?” 安藤川詢問身旁的通事蔣子成。 蔣子成聳了聳肩:“軍馬一起,三千還是容得下。若是需要,五千也沒問題。” 安藤川張大嘴巴,隨行的山邊、野太也不由地瞪大眼睛。一艘船竟然能容如此多人,足夠將庫頁島的阿伊努人一口氣送回北海道島了。 “這是會同館的主事。” 蔣子成介紹著。 安藤川不知道主事是什么身份,只畢恭畢敬作揖。 這是在路上學到的大明禮儀,除了皇帝,見到官員行這個禮,準沒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