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第859節
知縣好,百姓好過。 知縣壞,百姓受罪。 好的知縣不多,壞的知縣也算不得多,更多的知縣是不好也不好,即干事也不干事的那一種,說他辦事吧,朝廷規定的他都給辦了,比如征稅。 說他不辦事吧,一個案子能半個月辦完的,非要托個半年一年,百姓喊冤,又不能為民做主,只在那里和稀泥,說什么,某某豪紳得罪不起,不妨私底下解決了如何如何,不就是一畝三分地,一個宅子的事…… 地方官不作為,和稀泥,能拖就拖,治下百姓幾十年如一日,根本就沒有想過百姓如何過好日子,沒有想過發展個什么產業什么的。 在朱允炆看來,大明盛世的藍圖里,絕不是商業高度繁榮,士人歌功頌德而百姓百姓饑寒交迫,困頓潦草。 在這個時代里,朱允炆追求的小康與后世的小康截然不同。 后世小康指向的是溫飽解決之后,存余足夠追求美好生活的一種狀態。但大明的小康,只是一家人能吃飽肚子,嗯,能連續一年吃飽肚子的康泰景象。 別看大明開國近四十年,但據各地布政使司、地方官員與御史等奏報,大明所有省,包括南北直隸,依舊有大量的百姓連吃飯都是問題。 僅僅粗略統計,七千萬大明百姓中,處在赤貧狀態的就有三千三百多萬,而這個數據很可能是低估了的。 京師繁華,不到百萬人,蘇杭兩地繁華,也不過一百多萬人。除去這些,大明又有多少繁華之地? 真正的現實,是落后,是貧困,而不是盛世。 朱允炆很想深入民間,向西巡視一次,看看百姓們的生活到底如何。只是無奈事務繁多,根本脫不開身。 通過縣治來改善百姓的生活,至少讓他們脫離赤貧,不至于勞動一年又一年,除了吃飽飯,家里連個新衣服都買不起,連個看病錢都沒有。 如何破局底層治理,改善百姓的生存狀態,事關大明盛世之基,事關大明國運。 殿試一題,慮及深遠。 林環三十出頭,正是胸懷志向,施展抱負的大好年紀,見朱允炆給出如此題目,并沒有倉促動筆,而是沉思許久,寫了一份極簡短的應答: “曾問陛下名言,實踐出真知。不同縣域,物產有差,山川土地皆異,村落分布迥然,欲治縣域,當深入其中,摸索而尋治理之道,方可小康。若盲然引他地之法,籠統用之,恐水土不服,致民不聊生,反害百姓……” 在其他進士大書特書忠誠于朝廷,做個清廉好官,勤勉為政的時候,林環已經覺醒了“不同地方,不同策略”的理性思維。 與林環一樣表現出色的還有陳全、劉素,這兩人出色的表現,得益于他們在國子監的進修。早在他們成為舉人之后,便憑借著舉人身份進入了國子監。 在殿試中的進士鋪開考題試卷的時候,國子監也進入了戒嚴,所有監生一律統考,題目就是殿試之題。 這一年殿試之后,朝廷推遲了發榜的時間。 李-志剛從北平趕回來,就是為了批閱國子監監生試卷,為朝廷選拔人才把關。經過國子監二百余先生晝夜審閱與遴選,三日之后,選出三百份試卷,糊名之后送至禮部,由內閣、禮部、吏部等官員綜合審閱,選出優劣。 國子監監生卷與進士卷審閱評優次序之后,拆開糊名,填寫于榜。 統計榜單發現,前一百名中,國子監監生就占了七十八人,傳統儒生僅有二十二人,而在這二十二人中,還包括十二人進入過國子監。 拋開國子監的標簽,傳統儒生在殿試一題中的優秀人才,僅僅只有十人。 如此驚人的結果,讓百官錯愕、震驚。 國子監監生與尋常儒生最大的區別就在于邏輯性與理性,他們不再是張嘴閉嘴三皇五帝,不再動不動追溯到老朱家上五代,而是理性地就事論事,給出具有cao作性策略與辦法。 不空談,不粉飾,言之有物,求真務實,這是國子監監生最大的特征。 朱允炆以此為契機,夯實了國子監的地位,并下達了一條影響深遠的旨意:“但舉人、進士,在授予官職之前,需至國子監修習課業兩年,通考核結業,方可任命官職。” 這一旨意的發布,雖然沒有切斷傳統儒生進入官場的道路,卻硬生生延長了兩年時間,等同于逼迫著民間教育力量先朝著國子監的大門努力,之后再想入朝為官的事。 至此,國子監徹底站在了大明教育的制高點上,科舉取士的地位大幅降低,朝廷選拔人才的方式、標準、要求也開始改變。 雖有一些官員反對,認為科舉取士自唐以來如何如何,但在國子監監生卷與傳統儒生卷的鮮明對比之下,反對變得蒼白無力。 畢竟朝廷取的是國士,筆下雖有千言,胸中實無一策的人才,朱允炆用不起。 第一千零五十七章 三分水師(二更) 傳臚唱名。 林環以狀元身份,帶眾進士謝恩。 科舉之后,緊接著便是武舉,等武舉結束,建文八年已經走到了三月底。 考慮到大明對大、小琉球的控制尚未穩固,朱允炆在文武進士中選出八十人,并在京軍中選派兩千人,前往大琉球、小琉球駐守。 此時,李堅、陳揮等水師將領已返回京師。 武英殿。 朱允炆傳召內閣、兵部、五軍都督府與水師將領集議。 一幅制作精良的大明輿圖懸掛在特制的屏風之上,顏色豐富,一目了然。大明疆域一律黃色,沿海區域用白,深海區域用藍,藩屬國用紅,北方韃靼、瓦剌,東方日本國,柯枝、古里等綠。 徐輝祖看著這一幅版圖,目光中充滿了驕傲,尤其是西疆省、大小琉球與交趾,這些可都是建文時期拓展出來的,哦,忘記了,朝-鮮南部還有一個小點點是黃色,那是對馬島。 等等,什么情況,壹岐島為啥也是黃色的?這個,到底是標錯了,還是意味著什么? 楊榮凝眸看著輿圖,輕聲說:“這東北與烏斯藏,用的是淡黃色。” 鐵鉉心頭一震,可不是,其他地方涂黃很重,可東北、烏斯藏卻尤輕,若仔細看,似乎貴州用色也不多。 “這是,羈縻地!” 鐵鉉明白過來,朱允炆這是通過顏色的區別,來提醒自己與其他人,雖然有些地盤是大明的,朝廷的手伸得進去,也可以收稅,可腳還沒踩在那一片土地上,說到底,人家扎手的時候,你抬腿踹不過去,只能被欺負。 “皇上召我們來,該不會是在盤算東北之事吧?” 鐵鉉詢問。 楊榮也拿不定主意,這里有水師的人,必然是不會討論烏斯藏的問題,而東北方向,確實有借用水師的地方。 就在眾人揣測的時候,朱允炆走入武英殿,眾人行禮。 朱允炆抬了抬手,開門見山:“今日召你們來,是為了討論水師劃定與分配防區。早年間,朕曾提出三分水師的設想。自五年九月鄭和出西洋,帶走了水師絕大部分主力,導致三分水師擱置,經過兩年多的恢復,水師船隊數量已超出五年時,加之蒸汽機船正在改造與推行之中,船隊職責與區域需進一步劃定。” 李堅、陳揮、耿璇等人明白過來,水師要分家了。 鐵鉉、徐輝祖很是認可。 現在水師已不同于以往,尤其是蒸汽機船經過了遠航檢驗,已被證明隨時可以北上南下,再不需等待季風。 在這種背景下,水師已不再需要過于集中在某幾個港口之中,完全可以分散為幾個主力隊伍,各自承擔一片防區,諸如衛所一般,形成固定的海上轄區,以強化水師對所負責區域的管控。 現在廣東水師要幾件衣服,還需要報送五軍都督府來處理。遼東的一條船破了,還得派人到京師報銷維修費,這樣的成本是很高的,是時候分開來,設定水師軍區,給予其一定的權限,提高水師的運作效率了。 鐵鉉走出來,支持朱允炆:“皇上,臣以為水師分派防區可行。只不過,具體防區設定的數量、范圍還需商議。” 徐輝祖看向輿圖,拿起一旁的竹子點了點輿圖:“按皇上最初設想,將水師一分為三,即遼東至浙西為東海水師,福建、廣東外海為東南水師,交趾、南洋、舊港為南洋水師。臣以為,東海水師范圍不小,可否以山東為界,劃定為遼東與東海兩個水師?” 朱允炆看著輿圖,開口道:“楊榮,你如何看?” 楊榮上前,接過徐輝祖手中的竹子:“臣以為東海水師應該最大,魏國公在思量此問題時,可能并沒有考慮到遷都一事。眼下我們在南京,認為東海水師轄區太廣,可一旦日后遷都北平,就需要水師環控東部海域,拱衛京師。加之將東海水師延至浙西一帶,想必也是為了南糧北運提供便利。” 徐輝祖恍然,站在南京思考大明,和站在北平思考大明是完全兩碼事。 朝廷雖然開通了京杭大運河,但始終堅持著海道、河道并舉的方式向北運糧,設置東海水師,自然需要囊括江南等主要產量區。 楊榮繼續說:“臣以為廣東水師可與交趾、南洋、舊港一起,劃為南部水師。而東南水師,則以福建沿海、大琉球、小琉球為主。” 朱允炆看向李堅:“你是水師總兵,認為哪一種方略穩妥?” 李堅看著輿圖,嚴肅地說:“東南水師若包含廣東外海,多少顯得力量過于分散,加之大琉球、小琉球需要水師往返,防區太大,反而容易出現疏漏。而廣東水師與交趾相對,又直面南洋,臣以為,可將其并入南部水師。” 朱允炆看向鐵鉉、徐輝祖等,見沒有人反對,便點頭說:“既如此,那就依此設東海水師、東南水師與南部水師,三大水師各設總兵、副總兵等一應官職,總兵之上設水師都督府,獨立在五軍都督府之外,設都督、同知等官職,統籌大明所有水師事宜。” 一番話落,李堅、陳揮、耿璇等人興奮了。 通過朱允炆的安排,水師儼然成為了一個獨立的兵種,再不依附于五軍都督府。最主要的是,水師都督府與三大水師的設置,需要提拔一大批武將充任,升官的時候到了,能不高興嗎? 水師都督自然是由現任水師總兵李堅擔任,陳揮因對馬島軍功等,擢升水師都督府同知,耿璇充任東海水師第一任總兵,身在大琉球島的徐安充任東南水師第一任總兵,杜禹因鎮守舊港多年,擢升為南部水師第一任總兵。 解決好將領、官員、防區之后,便是利益攸關的水師力量分配。 在鄭和帶走了三萬多水師軍士之后,水師經過擴編,再次達到了十萬名額,具體來說,是十八個衛的規模——十萬零八百人。 戰船數量經多年沉淀,尤其是龍江船廠、清江造船廠等諸多船廠發力,不計鄭和所部,此時水師擁有寶船四十艘,大中福船合計七百七十二艘,運糧船四百艘,日常巡查船等合計八百艘。 如何分配船只,事關各部水師強弱與話語權。雖說徐安、杜禹不在武英殿,若分配不公,他們也會鬧到京師。 經過幾個時辰的商討與爭論,朱允炆拍板,最終決定: 東海水師,治所北直隸天津港: 四個衛兵力,合兩萬兩千四百軍士,分寶船十艘,大中福船一百七十二艘,運糧船三百,其他船只二百。 東南水師,治所福建太平港: 七個衛兵力,合三萬九千二百軍士,分寶船十五艘,大中福船三百艘,運糧船二十,其他船只二百。 南部水師,治所交趾愛州港: 七個衛兵力,合三萬九千二百軍士,分寶船十五艘,大中福船三百艘,運糧船八十,其他船只四百。 這個方案有一個顯然的問題,東海水師應該是最重要的,反而是劃分之后最薄弱的。原因是朱允炆認為,遷都北平最少還需要六七年,在這段時間里,鄭和率領的船隊怎么也會返回,到時鄭和的船隊將全部并入東海水師,也可以確保京師附近水師力量的絕對優勢。 南部水師的治所也是幾次爭論之后確定的,不少官員認為應該設在廣州,或是陽江,但朱允炆、楊榮、楊士奇等人認為,南部水師的主要使命是控制南洋,選擇在交趾愛州港,即可以確保南洋戰略穩定,也可以確保交趾穩固。 水師三分,實現了水師力量的區域集中,強化了大明對大海的掌控。 就在眾人認為一切都結束的時候,朱允炆出人意料地宣布,龍江船廠是大明的造船中心,大明將沿長江流域,設三座鐵船造船廠,重點推動鐵船制造,其中一座位于太平府,被朱允炆親自命名為馬鞍山造船廠…… 太平府的鐵礦不小,想要支撐起來鐵船制造,就需要擴大產量。 朱允炆準備借此機會,沿長江一帶,打造一些集群產業,以確保他日遷都北平之后,南京不會快速衰落。 大明想要發展大海,控制大海,南京是一個比較合適的位置,畢竟這里各種材料充分,礦產也多,沒有的材料運輸也方便,而北平那里,多少有些遠了。 鐵船廠的設置,標志著大明冶鐵、鍛造取得了巨大進步,也說明龍江船廠已經掌握了成熟的鐵船制造技術,雖然制造周期有點長,中型福船樣式都需五個月之久,但勝在維護成本低,質量好。鉻礦的開采與應用,被證明有著很好的防腐蝕性,鐵船制造已不成問題。唯一困擾大明的是,北平密云的鉻礦產量有限,跟不上使用。 就在朱允炆發愁的時候,一艘大寶船,三艘中寶船,二十艘大福船的船隊乘著東南風,駛入了交趾洋,補給物資之后,沒有作休整,朝著福建沿海方向前進,直指京師…… 第一千零五十八章 大明海權(三更) 國子監,兵學院。 齊川仰著頭,看著張貼出來的告示,瞇著眼發現就認幾個字,看向一旁的楊烽火:“大督官,這告示告的是啥?” 楊烽火清了清嗓子,看了看,踢了齊川一腳:“老子要是認字,還至于來兵學院受罪?” 宣青書優哉游哉地拿著扇子,故作風流:“這上面寫的是朝廷三分水師的消息。” “三分水師,為啥?” 齊川很是不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