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第858節
朱允炆總是忘記打理這塊地,以致于生了不少荒草,今日閑得無事,便召來幾個弟弟,帶著太后、皇后與妃子春耕一二。 翻過幾壟地,朱允炆以鋤頭為支撐,擦了擦汗對朱允熥等人說:“才這半畝地朕就累了,可百姓要耕作的,何止是半畝。南方人多,尚一戶人家要耕作三至十畝,北方一些地方,一戶可是要耕作五十畝。古人說晨曦朝露去,披星戴月歸,可謂是真實寫照。” 朱允熞咧嘴一笑:“皇上,百姓辛勤耕作,才有好的收成。天道酬勤,大抵如此,我倒是樂見百姓辛勤。” 朱允炆暗暗嘆息,推了下手中的鋤頭:“辛勤和辛苦是兩件事,你啊,對百姓還是缺少了解,朕可不希望你鬧出何不食rou糜的笑話,來,剩下的你開翻土。” 朱允熞苦著臉,犁平已經夠累了,翻土不是更累,但皇上說了話,只能聽著。 朱允炆接過鐵耙,對朱允熥說:“朱高熾在戶部做得不錯,在厘定人口,確定田畝,勘錯上立下功勞,總算是站穩了腳跟。可你這個金部司主事,至今還沒拿出一個結果來,這些日子在京師調查,就沒有需要奏報的事嗎?” 朱允熥雙手一動,翻過鐵耙,將大的土塊敲碎,然后又翻回去鐵耙:“皇上,商業調查不同于戶部司數字核算,他們有現成的數據,而這些數據是兩年多積累出來的。可金部司掌握的數據,多只限于商稅的浮動稅率、商稅收入,對背后的行業沒有作分類,也沒有深度統計不同行業的利潤,不清楚商人的訴求與渴望。” “臣弟想要做一次充分的調查,在這段時間里,走訪了晉商、徽商、杭商,甚至還派人去了北平調查,就是希望能掌握大明的商業到底發展到了什么程度,了解商人普遍存在的問題。在調查沒有出來結果之前,臣弟不好奏報。” 朱允炆微微凝眸,目光變得有些銳利:“你派人去了北平,什么時候?” 朱允熥低頭想了想,說:“四月入戶部,應該是五月,對,是五月十三日。說起此事,臣弟倒是想舉薦下倪越,此人在北平的調查只花了三個月,九月就返回了京師。” “倪越,此人朕知道,商學院的優等監生。” 朱允炆微微一笑。 朱允熥對倪越又是一番夸贊與舉薦,希望朝廷重用此人,見朱允炆不置可否,也就不再多說。 朱允炆沉默了會,突然對朱允熥低聲說:“太子遇刺,你知道嗎?” “什么,太子遇刺了?” 朱允熥驚呆了,手中的鐵耙子掉了都不知道。 馬恩慧聽聞,臉色頓時變白,手里的種子撒了一堆,抬起頭看著朱允炆的身影,三步并作兩步,抓著朱允炆的胳膊急切地問:“奎兒遇刺了?他怎么樣,怎么樣了?” 朱允熥驚愕地張著嘴,震驚地幾乎說不出話來,緩了緩才急忙問:“皇上,文奎他怎么樣了?” 朱允炆凝眸盯著朱允熥,轉頭看向馬恩慧:“放心,奎兒沒事。” “這到底是怎么回事?” 呂太后聽到動靜,走了過來。 朱允炆見太后動怒,不由地連忙解釋:“母后,其實也沒什么,就是文奎在參觀立柱的時候,柱子不小心倒了,最初認為是意外,后來調查發現,應是有人意圖不軌,刺殺文奎。” “我可憐的兒。” 馬恩慧緊張的手發冷,自己就這一個兒子,就他一個寶,一旦他出了意外,那自己的天就要塌下來了。 呂太后發怒:“是誰這么大的膽子,敢傷害我的好孫兒,皇上,這件事你必須調查清楚。還有,即刻差人去北平,將文奎接回來!年紀輕輕就跑出幾千里之外,你這當父皇的心也太大了,依我看,還是讓他留在京師的好!” 朱允炆連忙安慰:“母后,文奎在北平挺好,有偵察兵與安全局護衛,不會再有什么意外。這次不也沒有受傷,只是受了點驚嚇,眼下正跟著姚師父、楊先生學本事……” “受傷?他要受了傷,不是要了老身的命?讓他回來,你要不差人去把他帶回來,自明日起,也不要來找我請安,就當我不在了!” 呂太后動了火。 朱允炆不敢多說什么,只好答應道:“兒遵母后命,這就差人去把文奎召回京師。” “讓劉長閣親自去,其他人我不放心!” 呂太后吩咐。 朱允炆有些為難,劉長閣正在追查龍江船廠內的白蓮教徒與內宮放大鏡一事,根本走不開。 馬恩慧見朱允炆為難,加之朱文奎無礙,便幫著說了句:“太后,北平有大軍。” 朱允炆看向馬恩慧,差點郁悶死,你這是幫忙還是幫倒忙,總不至于讓兒子回來一趟還動用北平軍士護送吧? 馬恩慧根本不看朱允炆,當兵的送送自己兒子咋啦,不就是多花點錢,你又不缺錢,兒子的安全最重要。 呂太后果然支持馬恩慧:“讓平安親自帶兵送文奎來!怎么說,平安也是太祖義子,忠誠可靠,辦事穩妥,就這么定了。” 朱允炆無語,娘啊,你還知道太祖,難道忘記太祖說過婦人不得干政,你這都直接干涉到北平都司了…… 得,這件事瞞著她們確實是自己的不對,再說了,也該讓平安、張昺、楊文來一趟京師述職了。東北出現了一股暗流。 接楊文奏報,一些女真部落在明爭暗斗的過程中,開始吞并一定的部落,出現了部落壯大的情況。 這種壯大,到底對大明控制東北是有利還是有弊,邊地是應該給予支持,還是應該給予打擊,必須由前線將領給出建議。 楊文是遼東都指揮史,在關外,而平安則在關內,是楊文的后盾。至于大寧方向,瞿能已經回去了,應該不會有問題。 朵顏衛現在很老實,亦或是說,他們很識相。 不過朵顏衛到底能安穩多久還很難說,聽大寧消息,脫魯忽察兒的兒子完者帖木兒很是優秀,在朵顏衛中已經取得了“勇士”的名號,騎射一流,頗有野心。 劉長閣與此人打過交道,說此子臣服則是一名猛將,反叛必是一個麻煩。 大明現在沒辦法解決完者帖木兒,他現在處在朵顏衛里面,大明的力量很難深入其中,沒機會下手。而且一旦動完者帖木兒,脫魯忽察兒不反也會反,到時候朵顏衛等投奔韃靼,北方將亂,不符合當下休養生息的大局。 擱置朵顏衛,騰出手來專注東北的女真部落,這是朱允炆的先后安排。 解決女真問題,徹底控制東北,必須楊文、平安他們回來商議商議,這種事不是朱允炆待在北平拍拍腦袋,下個圣旨就能解決的。 想到這里,朱允炆直接派了兩個都指揮史、若干指揮史,一個布政使、若干官員護送朱文奎回京,這個陣勢讓太后、皇后都有些震驚。 地還得開墾,韭菜還得種。 朱允炆的清閑日子并不多,建文八年的事很多,開年第一件大事就是科舉考試與武舉考試。 對于這些考試,朝廷已是輕車熟路。 與往年不同的是,朱允炆干涉了禮部主導的會試,在試卷中強硬要求將數學納入主考內容,禮部反對再三,官員勸說多次,加上楊士奇等人認為數學作為主考內容尚不成熟,朱允炆只好推到了三年之后。 這次事件的出現,標志著科舉考試的內容正在嬗變,八股文神馬的在三年之后,將不再是朝廷取士的關鍵,數學與經義文章的重要性,將擺放在一起。 在眾多反對的官員之中,恐怕只有楊士奇能理解朱允炆為何會如此著急將數學引入科舉,國子監現在發展遭遇的瓶頸,大部分都與數學有關。 如匠學院,新培養的匠人人才沒有幾十年的經驗積累,沒有良好的目力與手感,想要像老匠人那樣精準的設計與制造,唯一能依靠的工具就是數學與數學工具。 如商學院,這里的人才需要大量的市面調查,需要做一系列的數據分析,不懂數學,如何分析? 就連農學院、兵學院、醫學院,也到處涉及著數學。 如果監生沒有數學基礎,連基本的運算都做不到,那他們學習起來其他的學科一樣是吃力的。 數學,百科之基。 朱允炆需要將這個根基打牢! 第一千零五十六章 科舉取士的衰落(一更) 京師城西,密林中有一座大宅,名為礦庫院。 這里明面上是一座官府倉庫,儲備著大量的煤炭與鐵礦等物資,實際上是刑罰局的總部所在。因處在密林之中,又有官差把控要道,外人很難接近。 隱秘,隔絕,是叫破喉嚨外人也聽不到的地方。 刑罰局千戶馮謹手段毒辣,對人下手極重,加之有些心理扭曲,總能想著辦法折磨人。 福建建陽安全局百戶劉敞,多年前也算是一位好漢,但在王仲和牽連之下,加上本身瀆職,被刑罰局逮送至此。 此時的劉敞已是四肢俱廢,就連一只眼珠子都被挖了出來。可劉敞知曉的消息有限,加之不夠資格,根本就說不清楚王仲和、陰兵的事。 另一名千戶杜宗晦看不慣馮謹,認為此人手法過于慘無人道,曾勸說顧三審警告馮謹一二,顧三審沒有警告,反而夸獎了馮謹。 刑罰局,調查的對象是安全局,安全局的人大部分都是硬骨頭,手里沒有幾個令人聞風喪膽、手段殘酷的打手,怎么能讓他們交代? 馮謹受到器重,效仿者多了起來,如鄧友、祈寧,這兩人原本是進士,后來在國子監打架被除名,連進士身也被廢去,絕境之中,刑罰局將此兩人招入。 鄧友、祈寧有學問,是個文化人,可文化人狠起來,就沒武夫什么事了…… 刑罰局內有人編唱: 馮設坐,身殘缺。 祁堆笑,鬼門敲。 鄧點燈,閻王疼。 劉敞不過只是被馮謹一人審訊,但福建安全局千戶孫正成的待遇就好多了,馮謹、鄧友、祈寧三人一起審。 孫正成即便是再有一身骨頭,也熬不住這三位折騰,終于交代福建安全局收了王仲和的黑錢,配合王仲和解決了兩個知縣,不僅如此,孫正成還與毛瑞喝過酒,知曉陰兵的存在。 對于毛瑞的痛苦經歷,孫正成深表同情,然后在美女、金錢的誘惑之下,掩護了毛瑞的身份,并幫助毛瑞辦理過照身帖。 “按照毛瑞的話,古今應該在海上。” 這是孫正成的交代。 顧三審不在乎具體的手段,只在乎結果。 鄧祁馮將結果交給了顧三審,顧三審當即將這個消息密報給朱允炆。 朱允炆看過顧三審的文書之后,滿是疑惑。 幾日前,意圖刺殺朱文奎的白蓮教金剛張車,安排人送出八牛弩的斷事蔡奎,負責執行的衛所老兵王延壽等被押送京師,安全局審訊的結果與種種跡象表明,古今在京師。 就連王仲和也一再認為,古今在京師。 在朱允炆看來,一個躲在暗處的陰謀家想要下一盤大棋,必然消息靈通,掌握著京師動態,且手里有一批人手能南來北往。 從劉寡婦泄密朝廷在西南全面推行改土歸流文書來看,這一場風云驟起,必是有人用心運作。若古今在海上,那是誰在運作京師里的事? 但孫正成與毛瑞畢竟打過交道,王仲和也曾說起古今在海外可能存有力量,這似乎又在說古今真的可能在海上。 朱允炆想不出來緣由,也沒這么多精力指揮這些事,科舉與武舉是掄才大典,遠比這些事重要的多,只是責令刑罰局全面整頓安全局,安全局全力清查涉案人員。 會試的事,不需要朱允炆參與,但會試第一甲的三個人還需要朱允炆親自審定,并準備好殿試的題目。 這一年,福建莆田人林環進入朱允炆的視野。 早在建文七年,郁新巡撫福建時,曾向朱允炆奏報過林環林舉人,說此人年輕但莊重老成,曉暢世務,才干出眾,望朝廷委以重任。 事實證明,郁新的眼光是正確的,林環絕非是迂腐儒生,而是一個通曉變化,善于治事的能人,文章出眾、邏輯清晰、策略得當,禮部推為會試第一人。 殿試。 題目很簡單,也很白話: 若為知縣,如何治民小康。 看著這一道題,眾進士心頭不安,看這架勢,想要留在京師謀個差事怕是不容易了啊。 朱允炆很清楚,君主雖然統籌大局,難深入地方,真正對百姓生活構成直接影響的,大部分時間里并不是高高在上的皇帝,而是當地的父母官,如知府,知縣。 諸多官場貪污、腐敗,欺壓、盤削百姓,多是發生在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