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第784節
“原來如此。” 林文亨恍然,吳謙、林現連忙拿錢,表示接濟。 周忱無語,站了起來,嚴肅地指了指桌子上的酒說:“這一壺酒,是辭行酒,臨別酒。林兄、黃兄,吳兄,林兄,我周忱決定要離開京師了。” 林文亨依舊面無表情地:“嗯。” 吳謙淡淡地說了聲:“哦。” 林現點了點頭:“好的。” 黃本固收回了自己的錢:“知道了。” 周忱徹底郁悶了,怎么,如此大的事還不夠你們震驚的嗎? 還是說,自己太把他們當朋友,而他們卻沒有把自己當朋友,對自己的去留都毫無波瀾? 看著頹然坐下的周忱,林現、吳謙、林文亨哈哈大笑起來,就連黃本固也忍不住笑了。林文亨對失落的周忱說:“這一壺酒,可不是什么你周忱臨別我們四人的酒。” 吳謙打趣道:“你小子整日里琢磨什么,真以為我們不知道?不要忘記我們是商學院出來的,市面調查做過無數次,什么人什么樣的買賣,什么人什么樣的去處,不敢說八九不離十,但說個十之三四還不成問題,至于你這種知根知底的人,呵呵……” 黃本固點頭道:“我們早就猜透了你的心思,你想要去西域,對吧?” “你們都知道?” 周忱很是驚訝,看著點頭的幾人,有些感動,自以為心思隱藏的很好,沒有露出多少痕跡,可還是沒能瞞住用心的他們。 黃本固笑著說:“自朝廷傳出消息要謀取西域時,你就到處收集西域情報,甚至還跑去欽天監,怎么,在那里學了幾句察合臺語,就準備去西域當駱駝了?” 吳謙倒了一杯酒:“讓我說,他在這之前只是市面調查,營銷之前的準備。不過在昌都剌大捷之后,周兄倒是真的開始付諸行動了。” 林現認真地看著周忱:“昌都剌大捷,是一個巨大的標志,這意味著西域將會自漢唐之后,再一次回到中原王朝。我們大明也可以擁有漢時明月,唐時風采!如此驚天動地,改變歷史的大事件,我們若不投身其中,留名于史冊,豈不是遺憾終生?” “我們?” 周忱驚訝地看著林現等人。 林文亨道:“怎么,你想在西域獨占鰲頭,出盡風頭?我們還不答應,課業上我們不是你的對手,但在西域,呵呵,就要看各自的本事了。” 周忱還是有些反應不過來:“你們到底是什么意思?” 黃本固想要伸手拿走桌上礙事的錢袋子,結果被林文亨一巴掌抽開,疼著說:“還能是什么意思,眼下朝廷治理西域,絕不會是什么羈縻之策,也不會再有什么土司,什么首領,什么王存在,那里將會設置流官。” “即便是朝廷啟用西域地方上的歸附人員,用不了幾年也會升遷走。西域多大你不清楚,三司官員、地方官員,又要多少。你告訴我,西域這趟子事,我們不去,誰去?” 周忱沉默了。 誰去西域? 去西域,說得壯志凌云,激動人心,可問題是,當真讓他們去西域的時候,他們的頭能搖晃得跟撥浪鼓一樣。 很多人向往西域,但真的沒有幾個人愿意去西域,尤其是在朝廷中有了一些根基的官員,他們是最不想去西域的一批人。 如果找他們說你去西域吧,干個九年、十二年,你一個正六品主事,回來可以升正三品侍郎了。 他們肯定會拒絕。 去西域,開什么玩笑,知不知道三千里外全都是發配的地,你讓我去八千里外,一萬里外,滾,趕緊滾。 自己在京師苦熬資歷,只要不惹出大-麻煩,前面大佬死得多了,斗倒的多了,遲早有機會出頭,十年時間,自己未必不能成為侍郎,何必去西域那鬼地方? 現在去西域說得好聽,各項政策激勵人心,可如果人到了西域,被朝廷給遺忘了咋辦…… 畢竟如此遙遠的距離,一個正常文書、尋常消息來回半年時間,隔著幾個月,甚至是幾年,才有機會在皇帝的桌案上“露”一次面,很可能因為事小,內閣都懶得向上遞…… 在京師多好啊,再差也能混個臉熟…… 周忱聽說朝廷在選擇西域官員時陷入了困境,原因就是官員推辭的太多。 年紀大的,理由好找的很:皇上,你看老臣路都走不穩當了,能去萬里之外嗎? 青壯官員也有辦法:拉肚子,摔傷了,被狗咬了……總而言之,不是我有傷,就是我有病,皇上,你多擔待…… 也不知道朝廷里是不是起了瘟疫,聽說不少官員病倒了。醫學院的人應該很有興趣找他們研究研究…… 有根基的,有靠山的,有資歷的官員,這都是想要待在京師辦事的,誰游說都不好使。在這種情況下,誰去西域? 周忱站了出來,喊了聲:我去! 酒滿了,菜來了。 黃本固對發呆中走出來的周忱說:“朝廷內部的具體情況我們不是很了解,但可以確定一點,官員的數量肯定是不夠的。既然有人不想去,不敢去,那我們年輕人又怕什么?朝廷開口移民五十萬時,我們是何等的害怕,認為朝廷胡來,將害無數百姓,可現實呢,朝廷說到做到,他們當真將百姓安全送到了移民之地。” “既然朝廷能護送五十萬百姓順利遷移千里,就不能護送幾百人走個萬里?大不了我們帶上親人去西域十年,以我們的智慧,十年時間還不能將西域打造成繁華之地?這些年在國子監學習的學問,不也有了用武之地?” 商學院,經商、駕商之道。 西域,絲綢之路,以商為主。 周忱端起酒杯,肅然說:“你們是我知己啊!來,飲勝!” 黃本固等人舉杯共飲。 商人有商人的嗅覺,讀書人有讀書人的覺悟。可朝廷中的一些官員,即沒有嗅覺,也沒有覺悟,直讓朱允炆很是苦惱。 昌都剌大捷傳來都要一個月了,朱棣都已經將初步的衛所設想送到京師了,可朝廷內部呢,布政使人選沒選出來不說,參政,知府,知縣,吏員等等,這些官員也沒個著落。 朝廷中不是沒有人選,而是朝廷選了,人家不應。這種事朝廷也不可能強制安排官員去西域,如果帶著一肚子怨氣,到了地方上胡亂來,又是天高皇帝遠的地方,真鬧出亂子來,還是不利長遠。 這一日,朱允炆正與解縉、郁新、楊士奇商議西域布政使司人選,有內侍來報:“皇上,國子監司業胡濙求見。” 朱允炆疑惑了下,便讓其入殿。 胡濙雙手托著一份堆疊的文書,行禮后喊道:“國子監監生周忱、林文亨、黃本固、吳謙、林現聯名上書,愿往西域!在其帶頭之下,另有一百二十七名在監生聯名。” 朱允炆眼神一亮,連忙命人取來文書,看過之后心情大好,連聲說:“好,很好。解縉,將這一份文書抄寫給百官,讓他們看看,這才是朕想要的國之人才!” 第九百五十章 西域設置問題 “七尺之軀,當埋中國之土地!西域故地,白衣青冢盡忠烈……我等愿入西域,不勞辛苦,不辭萬里……但日月旗所在之地,應有我華夏官員鏗鏘之聲……” 一片《西域為王土,為臣解君憂》的奏折,傳遍朝堂,如果只是簡單的表達也就罷了,可周忱等人畢竟年輕氣盛,在末尾加了一些惹人的話: “各位好手寫華章,我去西域一桿槍,袞袞諸公不愿往,十萬軍士戍邊崗……” 直接開罵滿朝文武,這種事也就國子監的人敢干得出來,就連都察院的御史也沒這么生猛。 周忱、黃本固等人根本不介意,得罪你們又如何,現在我們都要去西域了,八千多里之外,你還能跑過來咬我們不成? 告黑狀? 呵,前提是你先去西域,待在京師就想告西域的黑狀,是不是太假了,情況你都不了解,怎么寫黑材料。 至于隱忍不發,十年之后再說,那是十年之后的事,到時候朝廷換了多少人了,記仇的在不在都很難說,即使在,那也沒關系,回來之后都是有大功勞的,西域都對付了,還怕對付不了你? 朱允炆看著一個個官員,他們有人慚愧,但不少人都是憤怒,可憤怒什么,被正常人罵了不應該先想想為啥挨罵嗎? 一群群只顧著自己的官位,享受,根本就不愿意為朝廷出苦力的家伙,有什么資格在這里站著? 朱允炆拿出了一份名單:“有人官員說,他們年紀太大,走不了遠路,朕仔細想想也是,朝廷不能總用人,沒有半點體恤,朕昨晚很是體恤地批了他們的致仕文書……” “致仕文書?” 幾個年紀大點的瞪大眼,這玩意是哪里冒出來的,自己可沒寫過啊,是誰代筆的? 哦,看這字跡,好像是皇上代筆啊。 那,這…… “還有一些官員身體不好,總是生病,朕尋思著給他們放一年假,好好將養身體,至于這半年期間,具體事宜由副手負責吧。誰說扣俸祿?朕是那樣的人嗎?他們身體都不好了,怎么能扣俸祿,就回去休息,俸祿照發。” 被點了名的官員苦著臉,朱允炆看似沒有懲罰,反而是寬慰。可問題是,人走茶涼啊。 在朝廷辦事,必須有根基,穩定,這邊混了幾年好不容易從員外郎爬到郎中了,你告訴我現在回去休息,我還要不要給侍郎、給尚書給下手,要不要混臉熟,要不要得到提拔了? 給人接手一年班,人家員外郎干得出色了,自己回來說不得還是個員外郎。俸祿不重要,官途啊,很可能就因為這一年徹底沒了晉升的希望…… 朱允炆雷厲風行地處理了一批官員,對確實不便去西域、有困難去西域的官員并沒有處置。國子監監生的加入,讓朱允炆擁有了更好的選擇,那就是: 你們去不去,不去的話,朕去國子監喊一嗓子。 別小看這一嗓子,一旦喊慣了,朝廷中諸多官員都將會受到沖擊,原因很簡單,官員的數量雖然不是定數,但基本上是在一個區間內穩定的,有人加入了,自然就需要有人出去。加入的人是國子監,那出去的人是…… 最棘手的人選問題解決了。 朱允炆選擇的西域第一任布政使是一直以來都十分被重要的山西巡撫茹瑺,選擇他去西域,實在是因為沒有誰比他再合適不過了。 西域面積太大,用一個布政使來管理民生,必須是朝廷重臣,不從內閣出人,也必須從尚書、侍郎中出。 茹瑺的優勢一如他成為山西巡撫時的優勢一樣,加上他現在不需要繼續留在山西辦事了,也不需要返回京師,直接去西域上任也好。 對于茹瑺,朱允炆多少有些愧疚,這就是自己的一個救火大隊長啊。可沒辦法,有本事的還年輕,主政一方尚欠缺經驗。 至于兵部侍郎劉儁,等他回來,讓他再去西域吧,充當茹瑺的副手。 布政使司的問題已初步得到解決,朱允炆傳喚解縉、楊士奇、郁新、梅殷、鐵鉉、楊溥等人,商議西域都指揮史司的設置問題。 都指揮史司,就都司,控制西域的軍事機構。 朱允炆很清楚,西域能不能長治久安,關鍵在于當地百姓能不能歸心。 考慮到現在西域的人種成分比較復雜,即有當地回回人,也有來自中亞的商人,還有一部分蒙古人,還有一些不知道是哪里冒出來又扎根在西域的人。加上那里的人信仰安拉的比較多,時不時會冒出來幾個人充當安拉的化身,拿一本破書忽悠一批人鬧事,朝廷若只一味苛求民心歸順,就太過理想化了。 必須有軍隊駐扎,必須設置都司,設置衛所,這是大明真正控制西域,也是確保西域不亂的關鍵。 與布政使司選拔人員的難題不同,朱允炆考慮西域都司時,最難的反而不是人選,而是設置多少衛所,總兵力多少。 鐵鉉分析過朱棣的西域衛所文書,第一眼就給否決了,包括解縉、郁新在內,都不同意朱棣的方略。 朱棣的主張是,以委魯母為都司治所,以哈密、孛羅城、亦力把里城為三個軍事重鎮,在整個西域范圍內,共設衛十個,所二十六個。 楊士奇看著皺眉的朱允炆,幫著朱棣說話:“一個山東設置八衛五所,而西域又大山東十倍多,設衛十個,所二十六個,算不得多。” 郁新搖頭:“西域地廣,但西域同樣人稀。何況朝廷養一個山東兵需要多少耗費,養一個西域兵又要多少耗費?這筆賬必須算清楚了。燕王所提方略,可是涉及到八萬五千多人。楊閣,你認為朝廷目前還有力量供養八萬軍隊持續駐留西域嗎?” 楊士奇沒有中郁新的圈套,而是跳了出去:“朝廷是沒有力量供養八萬西域軍隊,可正如霍鄰他們所言,西域有西域的山,有西域的水,有土地,足夠進行軍屯,只需要朝廷多給他們一點幫助,說不得過幾年就成了糧倉,無需朝廷運輸糧食。” 郁新盯著楊士奇,悠悠問了句:“不需要朝廷運輸糧食,這是朝廷希望看到的事嗎?” 楊士奇瞳孔一凝,臉色微變。 到此時,楊士奇才明白過來,西域或許可以成為一個糧倉,或許真的能實現糧食的自給自足,但問題是,朱允炆怎么看,他能容忍這種事發生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