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第399節
衙役剛想動作,便聽到一聲清脆的響聲。 啪! 緊接著又是兩聲。 孫棟轉身看去,只見薛夏正抓著王昌的衣襟,左右開弓,直打得王昌嘴角冒血才罷手。王昌眼冒金星,耳邊嗡嗡作響,臉上火辣辣的痛,嗚嗚地說不出話來。 周圍等待交稅的百姓都驚呆了,從未見過如此生猛之人,竟然敢公然打朝廷官吏。 楊十八連忙收走自己的錢鈔,后退到一旁,不安地看著眼前的這一幕。 朱允炆對薛夏低語了兩句,薛夏轉身對議論紛紛的百姓喊道:“大明安全局辦事,盤察jian佞,護佑百姓,今有錢塘農稅縣司官吏違背朝廷規定,私自加收火耗,當嚴懲不貸,諸位納稅可稍后一二,至院外等候。” “安全局?” 百姓們聽聞之后釋然了。 怪不得這群人如此厲害,連朝廷官吏都不放在眼里,原來是安全局,這個神秘機構雖然不如錦衣衛“神通廣大”、“抓人無數、殺人無數”,但畢竟他們是近親,說是堂兄堂弟也不為過。 安全局收拾幾個貪官污吏,那是再正常不過的事。 孫棟看著面前打哆嗦的衙役,嘿嘿一笑,轉身走向人群,將扁擔交給了一位老農,然后勸說百姓暫時到門外等候。 待農稅縣司的門關上之后,朱允炆看向另一外胥吏,道:“我不想重復問第三遍,要么回答我的問題,要么和他一樣。” 另一胥吏名為趙海,見王昌慘狀,又聽對方是安全局的人,連忙說道:“這火耗是去年就出現的,可不是錢塘一地,各地皆是如此……” “各地?!” 朱允炆臉色很是難看。 感情大明到處都興起了火耗,而自己卻渾然不知? 趙海連連點頭,道:“杭州、蘇州、南直隸到處都是……” 趙海的想法是:天塌了,有個高的人頂著。 錢塘只不過是一個小小地方,蘇州府的一個縣罷了,安全局要抓人,那也得抓知府,抓布政使,抓戶部郎中、尚書去,我們只是最底層的辦事員,抓我們沒價值啊…… 朱允炆回頭看了一眼薛夏,道:“如此大事,安全局竟都沒有一封奏報,是你給壓下了,還是都沒有奏報?” 薛夏臉色蒼白,連忙喊道:“爺,我真的不知道,各地安全局分部都沒有過此事匯報。” 作為安全局的高級人員,薛夏越來越感覺有壓力。分散在各地的安全局分部問題有些大,蘇州分部有問題,難道這杭州分部也有問題? 火耗! 這是什么鬼,一條鞭法不就是要收錢鈔,你們收上來不就好了,干嘛非要自己強行加戲? 趙海吞咽了下口水,緊張地說道:“可能是因為這種事沒有上報的必要……” 朱允炆目光冷厲,趙海嚇得一哆嗦。 “為何如此說?” 朱允炆問道。 趙海不安地解釋道:“這位大人,現在朝廷兩稅改征錢鈔,可是熔鍛碎銀時,確實是存在損耗的。在民間征收一千兩銀子,熔鍛成銀錠后可能只有九百五十兩,這缺額的五十兩,朝廷是需要地方補全的,那地方衙門也沒錢,只好將這份火耗錢攤到百姓身上。” “這類火耗雖然沒有被納入正稅,但實際上也是補充正稅的一種辦法。即便是安全局知曉,知縣、知府、布政使,戶部尚書知曉,他們也不會認為征收火耗有錯。既然沒錯,為何還要上報……” 朱允炆冷冷看著趙海沒有說一句話。 薛夏與孫棟松了一口氣,如此說來,這征收火耗是情理之中的事,不是杭州府安全局分部出了問題,只要不是安全局有過錯,那事情就好辦。 朱允炆雖然是文科生,但好歹也是被化學老師、物理老師敲過板擦的人,知道熔化過程中必然會存在損耗,雖然能量守恒,但也不能抓著空氣說守恒吧。 有損耗,地方衙門又不愿意當冤大頭,京師戶部又是按照賬冊厘算的,到時候對不上賬,這就要找人補窟窿。 很明顯地方衙門沒有當女媧的覺悟,手里也沒五彩石,于是就拉百姓當墊背,推出一個所謂的火耗,即能解決熔鍛碎銀的損耗問題,還能趁機多征收一些銀兩,這多出來的部分,自然是不需要給戶部,而是拿著孝敬孝敬上級,順便留用一筆,改善改善生活。 至于百姓…… 誰管他們。 朱允炆拉過椅子坐了下來,對趙海問道:“你解釋了火耗出現的緣由,但你沒有解釋清楚,為何一兩銀子就收二錢火耗,這碎銀子熔成銀錠,就這的損耗如此巨大?” 一兩損失二錢,二百文啊,直接砍掉了五分之一,朱允炆再文科,也知道這個數字不符合科學,真損失這么大,誰傻乎乎地會去熔煉成銀錠,非要整整齊齊一箱子一箱子的運到京師?改成麻袋一袋子一袋子的拉過去它不香嗎? 趙海苦著臉,眼前的這位官爺根本就不好糊弄,遵循死道友不死貧道的簡易邏輯,趙海直接出賣了上級:“這是縣太爺規定的,我們只是奉命行事啊……” 朱允炆嘆了一口氣,對薛夏道:“火耗雖有,但絕不會多。一千兩損耗二十至五十兩或許可能,絕不可能損耗二百兩,具體損耗多少,安全局盯著點吧,每個地方都作一個統計,看看一千兩損耗多少,折算清楚,損耗部分日后由朝廷來補,不讓百姓出。” 趙海吃驚地看著朱允炆,連忙說道:“這位官爺,這可是大事,戶部未必能做得了主,而且安全局可不管稅賦問題,萬一沒有人出這部分損耗,那小人可擔待不起啊。” 朱允炆起身,冷聲說道:“你確實擔待不起,孫棟,你去告訴知縣,若日后再敢征收正稅以外的稅目,那就自戴枷鎖入京請罪吧!” 孫棟答應一聲便轉身而去。 朱允炆看向趙海,問道:“火耗始于一條鞭法,是吧?” 趙海點了點頭。 確實如此,在洪武朝的時候大部分都是實物稅,征收銀兩只占很小一部分比例,你一點銀兩也輪不到火耗。 “那沒有火耗的時候,地方衙門是如何多收取稅銀的?” 朱允炆嚴肅地看著趙海。 趙海張了張嘴,有些無奈地說道:“淋尖踢斛。” “呵呵,看吧,地方上弄點錢還是容易,無論是革制也好,不革制也好,總有漏洞可以鉆!” 朱允炆有些痛心。 所謂淋尖踢斛,就是實物稅時期,百姓繳納糧食時,官府是用一類名為斛的容器裝糧食的,裝好糧食之后再稱重,然后計算上繳的糧食份額。 通常情況下,糧食裝入斛中時,都要裝滿,滿滿的,冒個尖出來。 就在百姓以為這一斛足夠繳納清稅了,一位官吏會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助跑,加速度,沖鋒,抬腳,踢,斛一歪,糧食撒了…… 撒出來的部分,那就是官府的收益。 對了,這位小伙子,你家的糧食不夠份額,回家再一袋子糧食過來,讓我們踹踹,不,讓我們稱稱…… 第四百七十三章 百姓對新政的認可 地方官吏貪污,是一個歷史性頑疾。 不客氣地說,只要當官的是人,那貪污就永遠無法杜絕。 人有七情六欲,萬一動了情,有了欲,隨便跑出來一個,都可能會引發貪污。像買兩斤豬rou都可以引起轟動的大清官海瑞,在這個時期還是少之又少。 這些官員,還沒修煉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超絕境界,他們大多數都處在“物少己悲,物多己喜”的水平。 所以,當朱元璋發很少工資的時候,這些官吏都在下面鍛煉身體,為的就是收糧食的時候,能夠有一次“瀟灑而豐收”的一踹。 這一踹事關大家的福利,你總不能有問題吧。 踹多了,官吏自然是哈哈大笑,舒坦至極。 踹少了,官吏會懷疑你小子是不是身體虛,連這個都踹不好,要你做啥用,下次分糧食的時候你就餓肚子吧。 無論踹多了還是踹少了,百姓繳納的糧食份額都是用斛里剩下的來算,斛里不夠,你就得補。 一條鞭法推行之后,朝廷不收實物稅,轉收錢鈔了,這踢斛的特級運動員突然之間失業了,人家不帶糧食來,你總不能沖著錢鈔或人踢吧? 于是開動腦筋,深挖漏洞,找出來了,朝廷碎銀子是不好交差的,畢竟一大堆碎銀子、銅錢之類,朝廷也不好數啊,弄成銀錠上交,一目了然,也好清賬。 只是這其中的損耗,便成了絕佳的斂財手段。 可惜,這出生才一年多的火耗,直接被朱允炆一腳給踩死了,算清楚一千兩里面有多少損耗,然后朝廷來補這個窟窿,地方上想要再借此撈錢,那就不可能了。 朱允炆有些動怒,朝廷為了解決洪武時期俸祿過低的問題,已經給他們提高了俸祿,而且還將吏員納入俸祿名單,朝廷一年要多花費數以百萬貫的錢糧,就是為了他們能知足,不要再想那么多花花腸子,從百姓手里摳錢! 可是他們倒好,有一點點小的漏洞,就敢鑿出隧道出來! “日后安全局負責兩稅監管,若有超出正稅外多收取的,在縣衙就逮捕知縣、主簿,是州就逮捕知府、同知,哪里出了問題,就問責哪里主官。誰想要伸手,最好是做好脫掉官服的準備!” 朱允炆起身,肅然下令。 薛夏連忙點頭答應,剛想讓孫棟即刻傳報,就聽朱允炆說道:“若安全局知而不報,或參與其中,千戶、副千戶一律革職查問,絕不寬恕!” 薛夏心頭有些沉重,若安全局真有人勾結地方,借此牟利,那后果可能很嚴重。 朱允炆起身,命人打開農稅縣司的門,引百姓繼續納稅,這一次,井然有序,再無火耗,那楊十八更是驚喜不已,感謝連連。 別看只是幾錢銀子的事,但對于尋常百姓而言,這些錢是他們的立身之本,鬼知道老天爺什么時候不給面子,一旦田地歉收,手里又沒點錢,那就會賣地,地賣完了就會賣兒賣女。 朱允炆與楊十八等人閑聊著,詢問著錢塘的縣治問題,那個半路上懟過朱允炆的農夫也湊了過來,當即表示自己的孩子晚幾年成婚,希望安全局不要抓了自己。 “孩子太小,還不是成婚的時候。再說了,女兒也是自家的娃,作長輩的誰不希望孩子多留身邊幾年?何況老丈身體結實的很,長壽可期,還怕抱不了孫子?” 朱允炆的解釋,惹得寧妃、叢佩兒等人抿嘴而笑,農夫也放下心來。 “你們說說,朝廷推行的一條鞭法如何,是好還是壞?” 朱允炆詢問道。 此番出京私訪,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希望新政的施行狀況,有哪些弊端,是不是可以為百姓所接受。 楊十八拍腿笑道:“一條鞭法當然好啊。洪武朝時,雖然農稅是三十稅一,但官府加稅的名頭可多了,像是什么沿納﹑支移﹑折變﹑腳錢﹑加耗﹑預借、斛面……” 農夫在一旁配合道:“對,還有重催稅、呈樣稅。” 朱允炆皺眉,問道:“何為重催、呈樣稅?” 農夫嘆道:“重催自然是沒有及時繳稅,或沒有繳足額稅,官府二次差人催的辛苦稅,呈樣稅就是官員檢查納稅之物,也需要給官老爺交一部分稅,畢竟人家不辭辛苦,頂著大太陽看了幾眼……” 朱允炆有些心驚,在看不到的底層,竟一直隱藏著太多太多的問題。 洪武朝官場治理的如此嚴格,還有這么多的花樣,那在明后期,官場腐敗不堪的時候,百姓又是怎么活下去的? 稅收,國之根本事,若這里出了問題,就如樹木爛了根! “但這都是過去的事了,現在有了一條鞭法,這些官吏收斂多了,也沒了額外收稅的由頭。加上可以繳納錢鈔,也方便了許多。” 楊十八一臉含笑。 朱允炆有些欣慰,問道:“可是一條鞭法畢竟施行的是十五稅一,超洪武朝一倍,你們不覺得有些過重?” 楊十八、農夫等人連連搖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