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第121節(jié)
除了這些常規(guī)手段外,你還可以串通考官,買份考題之類的,只要不怕死,作弊的手段還是多。 朱允炆不打算大力發(fā)展作弊人才,便對董倫等人囑托道:“一定要做好檢查,告知所有參與考試的舉人,朕不喜歡作弊,讓他們拿出真才實學。” 董倫連忙答應下來,猶豫了下,道:“皇上,六月天氣炎熱,貢院如蒸籠,可否布置一些遮蔽之物,也好減輕燥熱之苦。” 朱允炆微微點了點頭,道:“準了,另外,多準備一些綠豆湯,以作眾人解暑之用。” “臣遵旨。” 董倫很是感動。 朱允炆比朱元璋好說話多了,也更有人情味。 “楊祭酒,你執(zhí)掌國子監(jiān),本已繁忙,原不應分身于主考、審閱之事,但朕還是將你加入其中,可知為何?” 朱允炆看向楊士奇,認真地說道。 楊士奇垂手,肅然回道:“臣不敢妄自揣測,只要皇上所差,臣必出全力,以竟全功。” 朱允炆笑著搖了搖頭,道:“怎么,去了幾天國子監(jiān),都不敢直言了嗎?” 楊士奇臉上掛著一抹淺笑,回了句:“臣以為,皇上是希望在天下舉子之中,挑選一些合用之人。” “何為合用之人?” 朱允炆淡然地問道。 楊士奇鎮(zhèn)定地回道:“自然是不論行文風采,只論品性忠貞,處事之能。” 對于朱允炆的人才觀念,楊士奇有著極為深刻的印象,《貓論》之言,可謂是清晰而深刻。 不拘一格,人才盡用! 現(xiàn)在五千多舉人好不容易來一趟京師,若是只選兩三百人,其他人打道回府,那就有點不太符合“不拘一格”。 按照楊士奇的猜想,朱允炆必然不會放過這一次機會,哪怕是有人落了榜,他也會看看此人是不是有本事。 朱允炆贊賞地看著楊士奇,此人才智未必輸給解縉,但城府與老道,卻強過解縉。 “朕需要的便是你們這樣的合用之人,在朕看來,縱是落榜,也未不可用。此番監(jiān)考也好,閱卷也罷,旨在一點,察才以用。” 朱允炆沉聲道。 董倫、楊士奇與高遜志深深對視了一眼,似乎都感覺到了一絲不尋常。 六月的南京,已是悶熱。 朱允炆待在武英殿處理著奏折,身后兩個小宮女一直在扇扇子,累得香汗淋漓,衣服都有些透了,也不敢停下來。 “好了,你們下去吧。” 朱允炆拿起一把折扇,有些不忍心。 值得欣慰的是,南直隸各地都奏報了豐收的消息,這不僅意味著一條鞭法真正第一次落在了百姓身上,也意味著大明朝的農(nóng)稅革新第一次走入現(xiàn)實。 用不了幾個月,國庫便會充盈起來,到時候,新軍之策是不是可以再延伸一些? 朱允炆皺了皺眉頭,在其他藩王封地施行新軍之策,效果都可以預期,但唯獨有一位藩王特殊,哪怕是引入了新軍之策,也未必能留住人心。 這個藩王,便是寧王朱權(quán)。 朱權(quán)與其他藩王不一樣,其他藩王手中的兵,基本上都是朝廷經(jīng)制之兵,是朝廷編制內(nèi)的軍士,身上流淌著的,是華夏人的血液。 可朱權(quán)手下的兵,是朵顏三衛(wèi),是以蒙古人為主體的雇傭兵。 雖然這些人吃的是朝廷撥付的糧食,但從當時的情況來看,這些人只是臣服于大明,聽從大明的調(diào)遣,但并不承認自己是明朝的人。 這些雇傭兵彪勇善戰(zhàn),騎術(shù)精良,若只是幾百幾千人,分流、同化、內(nèi)遷,還容易控制,可這些人,不是幾千人,而是八萬人。 嗯,八萬還都是騎兵精銳,在這八萬后面,還站著一大堆放羊娃、放牛娃…… 幾十萬人口呢,一旦引入關(guān)內(nèi),哪天他們和韃靼、瓦剌一碰頭,相約里應外合,抄起家伙造了反,那誰能抵抗得住? 朵顏三衛(wèi),實際上朵顏、泰寧和福余三衛(wèi)。 朵顏衛(wèi)在屈裂兒河(指洮兒河南支流歸勒里河)上游和朵顏山一帶; 泰寧衛(wèi)在塔兒河(今洮兒河)流域,即元代泰寧路; 福余衛(wèi)在嫩江和福余河(今烏裕爾河)流域。 攤開地圖看看,這是很大一片區(qū)域,可不是幾里路,幾十里路小小的一片區(qū)域,其面積甚至超出了朝鮮半島。 因為朵顏衛(wèi)也被稱之為兀良哈衛(wèi),所以其所在的區(qū)域,也被稱之為“兀良哈地區(qū)”。 歷史上,朱棣造反時,便用計謀從寧王手中搶走了朵顏三衛(wèi),并借助朵顏三衛(wèi),屢破朱允炆的大軍。 靖難成功,朱棣上位,朵顏三衛(wèi)的功勞是不容忽視的。 朱棣也仗義,給朵顏三衛(wèi)封賞之后,又安排他們回去放馬了。只不過,朵顏三衛(wèi)的野心,已經(jīng)從靖難中滋生出來。 回去沒多久,人家就開始活動,準備占據(jù)更多的牧場,甚至想要把大寧一塊拿走。 后來反反復復,朱棣親征時,總會時不時照顧下這些昔日的小弟。 朱允炆清楚這些人是不太可能一直屈從于大明的,他們的臣服,只是因為被打敗了,為了能夠活下去,不得已的選擇。 一旦他們認為自己有了足夠的力量,不會再敗給大明,那便是他們反叛的時候。 這個時間,不會太遠。 哪怕是給他們新軍之策,他們也不會感謝朱允炆,更不會為大明賣力。 所以,想要解決朵顏三衛(wèi),就不能采取純武力的壓制,需要用其他的方法。 無論是瓦剌還是韃靼,亦或是朵顏三衛(wèi),他們都是放牧為生的,生活里就幾樣東西: 女人,孩子,牛羊馬,草原。 吃的,喝的,都靠草原給予。 想要弄個洗臉盆,打個鍋,燒個菜,喝口茶,回頭一看帳篷,啥都沒有,然后站在土坡上一看,自己家里沒有,但人家家有啊。 可是人家不賣自己東西,用馬交換都不換。 咋辦? 還能咋辦,搶唄。 游牧民族與中原王朝之間的戰(zhàn)爭,很大一部分,便是你有我沒有,我想要你不給我引起的…… 現(xiàn)在,朱允炆打算給了。 第一百五十九章 派商隊去刺探情報? 不過在給之前,朱允炆需要了解整個蒙古部落的情報。 徐輝祖走在入宮的甬道上,聽聞身后有動靜,便止住腳步,手搭涼棚,遮住烈日看去,只見宋晟步伐矯健,踏步而來。 “宋晟見過魏國公。” 宋晟走至近前,施禮道。 徐輝祖爽朗一笑,頷首道:“一路之上,本都督還在尋思皇上召見有何要事,宋僉事來了,已可猜測一二。” 宋晟請道:“若非三大營、新軍之策,便是北地邊疆要事。” 徐輝祖凝重地點了點頭。 兩人進入武英殿求見,行禮之后,坐了下來。 朱允炆扇著扇子,道:“夏日驕陽,毒辣難擋,朕聽聞昨日三大營整訓中,已有三百余人中暍,是否需要改一改整訓時辰?” 中暍,即中暑。 徐輝祖拱手道:“皇上,一旦有戰(zhàn)事起,則無論寒暑,縱日如火,水如冰,也當奮進向前。三大營整訓,當以意志與精神為先,不應因中暍而延。” 朱允炆皺了皺眉。 誠然,徐輝祖所言不錯,戰(zhàn)爭的時候誰管你多熱多冷,該打的時候還得打,想要在戰(zhàn)場上經(jīng)得起打,那平時就得錘煉。 夏練三伏,冬練三九。 軍士整訓可不是小鮮rou拍戲,呲溜個發(fā)型,撲個粉,哈口氣擦擦鞋,衣服光鮮,腰里就別著個二兩的鐵疙瘩。 在三大營中,無論你屬于哪個營,基礎負重都不低于二十斤。 盔甲需要穿吧,光著膀子上戰(zhàn)場的,那不是奴隸就是死囚,專門送死的炮灰。 真正的軍兵,是需要盔甲的,哪怕你沒有鐵甲,又把自己的棉甲給改成了棉褲,那也多少弄個木甲。 騎兵需要武器吧,要有長弓、箭矢、馬刀,若是你心理陰暗,喜歡狼牙棒刺啦人的聲音,也是可以裝備狼牙棒的。 雖然你是騎兵,但喜歡用火銃,開槍干死一個,轉(zhuǎn)手把火銃當棍子用也沒人攔你。 軍隊嘛,只要你能贏下來,沒人管你是用四十米的大刀,還是用八十二斤的青龍偃月刀,反正上去,弄不死別人,就被別人弄死,自己看著組合,沒硬性要求。 可這些負重是實打?qū)嵈嬖诘模T兵整訓,也不是說一天五個時辰都在馬上,你需要考慮馬沒了咋打架的問題,當然,這些負重你都得帶著。 步兵也不容易,跑得慢,死得快,為了能活下去,盔甲往往都有加厚的傾向,比如里面加個木甲當襯衣啥的。 你也需要拿武器訓練,不僅如此,如果長途奔襲,身上還得扛三天的口糧…… 神機營的兄弟負重也不輕,火銃這玩意全是鐵疙瘩,動不動就二十多斤,有些火銃,竟達到了三十四斤。 每天拿著個二三十斤的東西練練瞄準,也不容易啊,要知道二戰(zhàn)時很多步槍,都不超過十斤…… 朱允炆對于三大營整訓很是重視,每月總會去大小教場一兩次,知道軍士訓練的辛苦,只不過雖然朱允炆是皇上,但此時三大營整訓的工作,是兵部、五軍都督府一起負責的。 徐輝祖不松口,朱允炆也沒辦法。 “做好防護,讓太醫(yī)院派兩個人去軍中坐鎮(zhèn),訓練雖重,但也不能毀了根本。” 朱允炆囑托道。 徐輝祖答應下來。 朱允炆話鋒一轉(zhuǎn),詢問道:“當下瓦剌、韃靼可有什么動靜?” 徐輝祖搖了搖頭,道:“皇上,瓦剌、韃靼方面的情報難得,目前還沒傳來更進一步的消息。” “有沒有什么辦法,去打探下他們的動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