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第97節
“既然想要恢復祖制,那朕答應你們便是!解縉,讓他們簽上名字,今日便令各司調查!一旦查實,無需上報!太祖如何懲治,便如此懲治!” 朱允炆說完,憤怒地甩袖而去。 讓你們整天蹦跶,蹦跶,非要恢復祖制,真喜歡老朱,那朕答應你們便是! 祖制嘛,太祖咋辦,那就咋辦。 這是你們的要求,死了也不能怪朕吧。 畢竟,你們是那么懷念太祖,懷念那一段腥風血雨,人頭滾滾的黑暗歲月。 解縉一臉笑意,皇上所謂的廢除新政,也只是針對反對新政的人而已,并非是全國性的,左右一百來個官員而已,不礙事,為他們恢復祖制,那就恢復了吧。 “景大人,既然此事是你帶頭的,還請你留下姓名,我等也好發告安全局、刑部、大理寺,哦,忘記了,還有您所掌管的都察院?!?/br> 解縉拿著筆遞給景清,然后將紙張奉上。 景清打著哆嗦,連連搖頭,略帶結巴地說道:“我,我,我只是太累了,癱坐在了這里,我并非靜坐逼宮?!?/br> “景大人,若是如此,可就沒意思了啊?!?/br> 解縉眼神中帶著譏笑,冷冷地說道。 景清站了起來,面色很是蒼白。 原以為朱允炆會退讓,會廢除新政,可誰想到,廢除是廢除,可卻只是針對靜坐官員,絲毫不提大明天下。 更令人不安的是,朱允炆竟然要恢復朱元璋時期的恐怖政策與文字獄。 我景清就算是有十個腦袋,也禁不起調查啊。 簽名? 不,打死也不簽! 景清轉身便跑,絲毫不理睬解縉的熱情呼喊。 正主跑了,那就找第二個人吧。 解縉又將目光看向了侯泰,一句“尚書大人”還沒說出口,侯泰便捂著肚子,喊道:“肚痛,先走一步!” “呃?” 解縉錯愕不已。 再看靜坐百官,一個個毫無往日莊重,撒腿便跑,看那樣子,平日里沒少鍛煉身體,就連那位七十歲的大爺,也健步如飛,讓人不由感嘆。 解縉看著空無一名的詔書,對郁新、張紞笑道:“朝廷之中,恐怕再沒有人反對新政了吧?” 郁新、張紞連連點頭。 恢復祖制只是百官爭取利益的由頭,可真的完全恢復祖制,就朱元璋定下的那些規定,那就太有搞頭了。 真搞“頭”,絕不含糊。 “這封詔書,抄送百官吧,想反對的,讓他們留個名,實在沒人反對,咱也好上報皇上。” 郁新略帶笑意,提議道。 解縉眼神中顯露出佩服之色,說道:“皇上此招,可謂是犀利至極。日后,朝堂可以輕松許多?!?/br> 朱允炆并沒有直接去坤寧宮,而是去了司禮監經廠,經廠三分之一的人陸續出宮,成為了中華書局書坊的班底,仍有三分之二的人員留在經廠。 羅貫中已完成了《三國志通俗演義》的章回整理,全書分一百二十回,自第一回 “宴桃園豪杰三結義,斬黃巾英雄首立功 ”開始,至第一二零回“薦杜預老將獻新謀,降孫皓三分歸一統”結束。 只等雕版完善,便可大量印刷。 “雕版多少章回了?” 朱允炆詢問道。 經廠掌司連忙回道:“皇上,已安排匠人分批雕版,每組匠人負責二十章回,如今已完成六十章回雕版,再有七日,應可完成所有雕版?!?/br> 朱允炆皺了皺眉,轉而問道:“朕記得,活字印刷已出多年,為何經廠還在用雕版?” 第一百二十六章 手抄、雕版與活字…… “活字印刷?” 掌司聽聞之后,苦澀道:“皇上,那活字印刷不好用啊。” 朱允炆不解地看著掌司。 活字印刷術聞名于世,你告訴我不好用? 掌司認真地解釋道:“皇上,就以泥活字來論,其筆畫鈍拙呆板,粗細不勻,字形不正,美感不足,再加之著墨深淺不一,邊緣不齊,經常便會出現斷筆缺筆,刊印出來之后,斷斷續續,模糊不清,不利觀瞻?!?/br> 朱允炆微微皺眉。 “再說那木活字,取材雖是便利,花銷甚低,然木料紋理疏密不勻,刻制困難,且木活字遇水后易變形走樣,與藥劑粘合后,不易分開。相較而言,雕版印刷,才是最為合適。” 掌司的講解,讓朱允炆陷入了沉思。 四書五經,四大名著,四大才子,四大美女……呃,這些都是中國人定義的。 但中國古代四大發明,卻是西方概念,具體來說,是英國漢學家李約瑟提出的。 對于后世之人,偉大的四大發明“造紙術、指南針、火藥、印刷術”幾乎人人知曉。一提到“印刷術”,幾乎下意識地便想起了畢昇的名字,活字印刷術的鼻祖嘛。 然而,四大發明中的印刷術,其包含的是雕版印刷術與活字印刷術兩種。 讓很多人無法相信的是,為后世人津津樂道的活字印刷術,自宋出現以來,從來都沒有占據過主流,只是一個小小的配角。 無法相信? 可,這便是真實的歷史。 宋代,畢昇雖然發明了活字印刷術,以燒結陶土字符的方式,實現了活字印刷的突破。 但宋代,普遍應用的依舊是雕版印刷。 在元代時期,王禎解決了木制活字的問題,為木活字印刷實用打下了基礎。 可無論是元朝還是明代初期,活字印刷,都只是一個微不足道的配角,對于司禮監經廠而言,最主要的印刷方式,依舊是雕版印刷。 事實上,在古代的典籍傳承方法上,雕版印刷、活字印刷,只能排在第二、第三。 真正的主流,是手寫…… 只是,手寫也不能是發明啊。明明最為主流,大佬牌面,可憐的,幾乎沒人想起過…… 若是你去明代初期某位官員的書房逛逛,里面有書一千冊,拿出來統計下: 這本是手抄本,哦,還是手抄本…… 算出來了,手抄本六百冊。 雕版印刷本,也還不錯,有三百八十冊。 至于活字印刷本,只有二十冊。 算下比例,活字印刷的書籍,占比只有百分之二,嗯,其中很可能有幾本還是自家族譜…… 古人都喜歡抄書,即能鍛煉書法,還能學習學問,最主要的是,省錢不是。 當然,抄書不省錢的也有例外,那就是明代歷史上的《永樂大典》。 《永樂大典》全書二萬二千九百三十七卷,一萬一千零九十五冊,動員朝臣文士、宿學老儒超出兩萬一千六百余人。 這本書可謂是世界上最龐大的手抄本,約三億七千萬字,全部都是人工,一筆一畫手寫出來的。 朱允炆打造中華書局,直接奔著錢去的,若是選擇手寫的方式,那猴年馬月能賺到錢去? 活字印刷成本低,cao作便捷,應該使用活字印刷? 不,成本低,只是隱藏在少量刊印之后的假象,若大規模刊印,活字印刷的成本,未必低。 從工序上來看,活字印刷,每次都需先排版、校對,印好之后,需要將活字歸位,看似簡單,沒什么成本,但是,排版、校對是需要識字的人來干的。 都識字了,誰不希望考科舉,會來書坊打工? 就算科舉不中,那不是還有書院、私塾,文人都有骨氣,怎么滴也不愿意做沒品的匠人。 僅招人這一項,便是問題。 招來之后,工錢還不能少,否則人家也是會罷工的…… 可雕版印刷就不一樣了。 雕版匠人不需要識字,只需要雕刻便可以。 而且一塊雕版應用壽命很長,多達三萬余次,印刷之后,洗洗風干,下次可以直接拿來用,既不用排版,也不需要二次校對。 一次付費,保用終身。 甚至在歷史上出現過“三朝遞修板(本)”,一個雕版,由宋延續至元,又延續至明,數百年都在用。 當然,次數多了,印刷效果如何,就不得而知。 如此一對比,你就會發現,雖然雕版耗時耗力,但無論是從綜合成本、效率,還是從成品質量來看,都明顯優越于活字印刷。 這也是明清時期,雕版印刷長盛不衰的原因。 縱然明代中期出現了銅活字,也因其成本高昂,范圍有限,無法發揮更大的作用。 朱允炆接過掌司送來的雕版,輕輕撫摸過,問道:“這是什么木料?” “回皇上,這是上好的杜梨木,一些雕版,則采取的是棗木?!?/br> “帶朕去雕版房看看。” 朱允炆吩咐道。 掌司不敢怠慢,前面引路。 雕版區域在后院的池塘邊,朱允炆看到池塘里壓著不少木頭,不由停下腳步,問道:“這些木頭,是做什么用的?” “皇上,這些是杜梨木、梨木與棗木。在挑選好木料之后,需要在水中浸泡半年,然后撈出來風干,才可以打出帖板,然后再安排匠人刨平,打磨,才能上板?!?/br> 掌司對于印刷一道了若指掌,見朱允炆有興趣,便多解釋了一些。 朱允炆面色肅然,沉聲道:“看書者眾,不過目視文字??烧l能想到,每個文字的背后,都有著繁復的過程。這些匠人,都是有貢獻的,應該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