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第44節
可朱允炆不想等,拋出了《貓論》不說,還主張“能者上,庸者下”,硬生生將科考提前了一年,并以急報發布全國,準備以新代舊。 此舉自然是有反對之聲,但內閣大佬與六部大佬都支持,底下的人再說話,也是無濟于事。 一群監生進入清簡樸素的王家,面對王紳,眾人恭恭敬敬地行禮,喊道:“學生見王博士。” 王紳一臉含笑,認出了吳云、胡浚等人,問道:“可是國子監出了麻煩?” 胡浚上前一步,作揖道:“王博士,我等監生皆愿為大明國本,出一份力,還請王博士助我國子監,名揚千秋,聲傳萬古。” 第四十九章 全民參與,以宋進言的皇后 武英殿。 朱允炆看著匆匆求見的王紳,有些郁悶,是誰被打擾了假期也不會高興。 “皇上,國子監也是大明一份子,國本之事應當給國子監一個機會,讓其參與其中,多少貢獻一份智慧。” 王紳懇請道。 朱允炆將奏折丟在桌案上,走了下來,對王紳道:“朕還以為你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呢,若不是監生找你,是不是準備元宵后再入宮?” 王紳深吸了一口氣。 皇上此話,一表明了皇上對京師動態極為了解,二是告訴自己做人不能太過耳目閉塞。 想想也是,內閣在忙,不可能通知自己,六部在開會,也輪不到自己列席,五軍都督府更不會喊自己…… 若不是監生找上門,王紳到現在還不知道國本之事。 “臣雖有過,未及時了解消息,但臣可以保證,若準國子監參與,必不會落后于內閣、五軍都督府與中樞六部。” 王紳清楚參與大明國旗、國徽、國歌工作的偉大意義,更知道這是千載難逢,錯過不再有的機會,無論如何,都不能放棄。 朱允炆也有些犯難。 國子監的直接上級是禮部,可現在禮部沒搭理國子監,而是轉身和其他五部官員合伙。 六部人員共同參與,人數與力量上,已是飽和,禮部估計是不會考慮國子監的監生再參與其中。 “皇上,皇上。” 雙喜跑了進來,腳步輕快,一臉激動。 朱允炆看向雙喜,問道:“何事?” 雙喜堆笑,見過禮之后,道:“皇上,大喜事。外面傳來消息,京師之人匯聚中正街、馬府街、西安門外大街、西十八街等地,請愿參與三大國事之中,愿為國旗、國徽、國歌,獻綿薄之力。尤其是布行、染坊、工匠坊,呃,就連翠煙樓的姑娘,都打算為國而歌……” “放肆!”剛剛進入武英殿的解縉聽聞,連忙喊道。“國旗、國徽、國歌三大國事,豈容妓子參與其中?若被后世人知道,大明如何立于天下?豈不是把臉丟盡了?” 朱允炆瞪了一眼解縉,自己還沒發話,你是不是才放肆了? 沒有發作,朱允炆認真地說道:“在朕看來,這倒不失一件好事啊。無論是做買賣的,還是市農,亦或是妓子,剝除他們的身份之外,他們皆是大明的子民。大明的國事,朕雖然說了算,但能不能深入民心,萬民認同,還需要大明子民說了算啊!” “既然百姓支持,想要盡力,我們皇室,又何必計較身份?讓朕說,國本這種事當全民參與。解縉,你轉知徐輝祖、陳迪,讓他們明告京師市民,不,是全國兩京一十三省,各府州縣,若他們想要參與,可遞出方案,于今年九月,由三司使送抵京師。” “至于最終方案,則交付朝廷決議,各地三司使同時參與討論,爭取在十月,確定最終方案,明年國慶節之日,應傳遍全國。” 雙喜連忙答應,匆匆離開。 “皇上,這樣的話,豈不是增加很多耗費?” 解縉有些擔憂。 朱允炆輕輕說道:“耗費是一件小事,但你也應該看到,萬民參與,才可凝聚人心,人心所向,可比金銀可貴的多。” “皇上,若是如此,是否國子監也可以參與國本方案?” 王紳連忙問道。 朱允炆肯定地點了點頭,道:“國子監自然要參與其中,只是王紳,國子監問題需要盡早找出來,可不能拖延太久。” 王紳肅然道:“臣定不辱使命,那臣告退。” 朱允炆揮手道:“去吧,告訴國子監的監生,朕希望看到他們的成果。” 回到后宮,朱允炆又拿起來《東京夢華錄》,仔細看著。 馬恩慧微微搖了搖頭,問道:“皇上對前宋頗為在意,是在思考前宋弊政嗎?” 朱允炆翻看著《東京夢華錄》,這本書中記載了前宋的繁華盛景,輕道:“皇后,且聽這一句:其正酒店戶,見腳店三兩次打酒,便敢借與二五百兩銀器。以至貧下人家,就店呼酒,亦用銀器供送。皇后以為如何?” 馬恩慧思忖道:“前宋果是富裕繁華,動輒便敢借出二五百兩銀器。這若在我朝,應難得一見。只是皇上,前宋雖是富裕,但民眾疾苦無人知曉。據臣妾縱覽《宋史》等籍,發現宋立國三百余年,農民揭竿而動,幾乎從未斷絕,細細數之,大小超出四百余次。” “若皇上想求前宋財富,卻致萬民于水火,那大明雖有盛世,也將是皇族、貴族的盛世,而非大明盛世,非萬民盛世。臣妾懇請皇上,莫為財富而刮民,所行之策,當謹之慎之。” 朱允炆將《東京夢華錄》放在一旁,看著馬恩慧,認真地說道:“若朕即可取財,又可不傷民,皇后是否便不反對解禁商人,時時進言了?” 馬恩慧悚然一驚,連忙跪下,說道:“臣妾有錯,還請皇上恕罪。” 后宮不得干政,這是朱元璋定下的鐵律。 雖然朱允炆不在乎這些,時常與馬恩慧討論國事,但馬恩慧知道,后宮干政是大忌。 只是每當朱允炆需要她的時候,她又不能拒絕朱允炆,也不想拒絕自己,一次,又一次,逐漸養成了習慣。 朱允炆若問,她便參與,說上一些意見。 若朱允炆不問,便專心后宮,從不主動說起國事。 朱允炆嘆了一口氣,上前扶起馬恩慧,說道:“朕不怪你,有些事不辨不明。你是朕身邊最親密的人,若朕連你都說服不了,又如何去說服百官?” “皇上想要說服臣妾,可不容易。” 馬恩慧心有余悸,但卻堅持認為解禁商人是不可行的。 朱允炆微微一笑,眼神中透著篤定的目光,說道:“不容易嗎?朕看未必。皇后,醫用紗布進度如何了?我們去看一看,如何?” 第五十章 醫用紗布的難題 承乾宮,位于坤寧宮東側,鐘粹宮以南,景仁宮以北,原是東六宮之首,只不過此時,里面一應居住之物,全部搬空,換為了十二套紡織裝置。 馬恩慧的想法很簡單,承乾宮緊鄰賢妃、寧妃居所,自己過去也不遠,管理上方便,一旦醫用紗布的研究有進展,自己可以隨時掌握。 醫用紗布的價值、意義,所有參與人員都清楚。 這些被選中的紡織能手,皆來自于宮中各監、各局,以針工局、內織染局、尚衣監等為主,浣衣局、針帽局等為輔。 此事一旦成功,于自己而言,可以獲得豐厚獎勵,于后宮而言,將多出一項營生,于國家而言,更是利軍利民,造福社稷。 就連高傲的寧妃,也親自參與其中,賢妃自不甘落后,每日醒來,便會進入承乾宮,和一宮女討論如何改進技法,甚至有幾晚,通宵達旦地研究。 對于后宮而言,生產尋常紗布并不存在任何工藝問題,只是朱允炆想要的是醫用紗布,需要輕薄、透氣,適度松軟,還不能掉棉。 松軟、輕薄、透氣,就容易掉棉,不想掉棉,就只能增加經緯密度,可是增加密度,又會導致透氣不足…… 這幾乎是一個無解的難題。 馬恩慧也很著急,自去年十一月中開始研究,到如今改元建文了,還沒有半點成果。 聽聞朱允炆想去看看,馬恩慧苦笑著說道:“只怕皇上失望。” 朱允炆拉著馬恩慧的手,走出坤寧宮,向著承乾宮走向,說道:“做一件新事物,哪里那么容易成功,給她們點時間,總會有法子的。” 馬恩慧想要松開朱允炆的手,卻又被牢牢抓著,不由紅著臉看著朱允炆,輕聲說道:“宮女太監都在呢。” “那又如何?” 朱允炆霸氣地說著。 馬恩慧無法掙脫,只好紅著臉,問道:“皇上言之鑿鑿,說一定可行。可臣妾翻閱典籍,詢問御醫,都不曾見聞過醫用紗布,不知皇上為何如此篤定?” 朱允炆抬頭看了一眼天空,嘴角微微上揚,說道:“皇后也知,傷口受傷,以布包裹,有助止血。若布料本身便不干凈,則會導致傷口化膿,縱是布料干凈,拆解時又會粘合在傷疤之上,引發二次傷口,或留在皮rou之中,瘙痛難止,仍需切開傷口,取出雜物。” “若我們換個想法,織造出即干凈、透氣、且不掉棉的紗布,自然便可有助傷口恢復,拆解紗布,也不會留有傷害。這么簡單的道理,又有什么奇怪嗎?” 馬恩慧皺了皺眉,問道:“臣妾只是懷疑,是否可以織造出來。” 朱允炆含笑,反問道:“那皇后先告訴朕,朕的想法是不是對的?” “那自然是對的。” 馬恩慧肯定地說道。 朱允炆點頭道:“既然是對的,那便放手去做,總不會有錯吧?朕相信一定會成功,皇后也應該有這個信心。” 馬恩慧思索著點了點頭。 朱允炆、馬恩慧進入承乾宮,一應宮女紛紛放下手中的伙計,跪了一地,寧妃與賢妃聽聞到動靜之后,也匆匆走出大殿,走至近前,施禮問安。 “都起來吧,寧妃、賢妃,給朕介紹下情況吧。”朱允炆抬手道,看著有些疲倦的兩人,嘆息道:“辛苦你們了。” 寧妃莞爾一笑,道:“辛苦不算什么,臣妾只是覺得,此事若做成了,定比蹉跎歲月有趣。” 蹉跎歲月? 這個寧妃有意思,這是責怪自己一直不去鐘粹宮啊。 朱允炆當做沒聽出來,看向賢妃,賢妃走在前面帶路,說道:“皇上,皇后,雖然我等日夜研織,但總無法達到皇上所定標準,您看這塊布。” 一旁宮女遞給了賢妃一塊布料,賢妃轉給朱允炆,說道:“這布料是今日一早織造出來的,輕薄,透氣,但用棉不足,經緯不密,稍用力撕扯,便會斷裂。臣妾打算在這上面,籠一層細紗試試。” 朱允炆看著一分兩半的布料,將一半遞給了馬恩慧,微微點頭,說道:“方法可以多試試,此事不急,這樣吧,你們先休息兩日,兩日之后再作研究。” “休息?皇上,我們不累。” “是啊,皇上,我們可以接著做。” 寧妃、賢妃等人紛紛說道。 朱允炆笑著說道:“勞逸結合,方有所成。休息兩日,是希望你們養好身體,精神飽滿地做這件事。再說了,明日便是國慶,宮中也要大慶,想出宮采買的去采買,想去御花園曬太陽的就去曬太陽,總而言之,這兩天,誰都不準來承乾宮。” 眾人聽聞之后,再次施禮,才有些不舍地離開。 寧妃、賢妃看著撫摸織造機的朱允炆,又看向馬皇后,不知道朱允炆到底怎么想的。 早一日研制出來,不是更好? 這個時候,浪費時間,便是浪費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