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下 第292節
最熱心的當屬徐妃,徐妃隔三差五的就得往吉慶宮瞧瞧,再召來徐大舅問一問,看寶貝侄女進宮的事準備如何了。 弄的徐大舅都有些無奈,“我如今就在內務司,還能不用心準備么?” “你們男人心粗,我就給你提個醒,看,怎么還不樂意了?” 感受到meimei的歡喜,徐大舅也不禁笑了,“哪里是不樂意。我巴不得每天都來跟娘娘說說話。娘娘就放心吧,這些小事我還是做得來的。” “這可不是小事。女孩子一輩子也就這一回。”徐妃這做姑媽的倒比徐大舅這做親爹的更仔細三分。 徐大舅回家說起來,徐老夫人笑,“你meimei就是這么個性子。她在宮里這些年,除了陛下,再沒有個貼心人了。她以前是做不得主,若早幾年,阿環不見得是側室之位。” 徐大舅道,“母親,別這樣說。姜皇妃素有賢名,丁側妃聽說也很好相處。阿環是娘娘的侄女,更加不可張狂。咱們是去過日子的,可不是去爭長短的。” “我曉得。我就咱們母子私下一說。” 徐老夫人知道兒子是個老實頭,遂不再與他說大計。另提起一樁事,“阿玨也大了,我跟你媳婦見過郢世子的三女,雖說是庶出,你也知道,郢世子妃就阿玥一個閨女。郢世子的兒女大半是孫氏所出,以后郢王府的爵位,還是得落到孫氏所出長子的頭上。” 徐大舅道,“既然母親和孫氏都見過那孩子,想來必是個好的。” “我心里還有個人選,云安郡主家的閨女也不錯,個子高,性子爽俐。”徐老夫人有些猶豫不定,問長子,“你覺著哪個好些?” 徐大舅想了想,“我對女孩子留意的不多。云安郡主與郢世子是嫡親兄妹,跟咱家也不是外人。父親在時就與郢王交好,說來自開封事后,郢王就失愛于陛下了。楊家以武勛起家,這些年不甚得意也是真的。” 徐老夫人唇角逸出一絲笑,眼皮細細的瞇起來,話中有話的說,“郢王素來膽小不假,可楊家不甚得意是有緣故的。” 徐大舅想著,“既這樣,那還是楊家好些。” “我也這么想。”徐老夫人道,“那得空我問一問云安郡主的意思。” 徐老夫人相中了楊華,原本這事十拿九穩,云安郡主琢磨著,太后一去,徐家必要風云再起。楊家對這樁聯姻也很看好,奈何楊華聽說后不愿意。 楊華是榮烺的好友,經常進宮,故而她頗知一些宮中事。楊華說,“公主過年都只送年禮給徐珍,要不是徐娘娘不干,公主都不會賞賜徐家年禮。我長這么大,從沒聽過徐二有什么出眾才干。別人定親事,不是能射孔雀眼,也得春榜有名。徐二有什么?我不愿意!” 云安郡主罵她,“你是不是傻?現在滿帝都誰不知道徐家得意之事,徐家眼瞅就起來了,有麟趾宮在,徐氏子還怕沒前程嗎?那些射孔雀眼、春榜有名的,也得皇家賞他們,他們才能有作為!” 反正楊華不樂意,堅決不答應。 這豪門結親,除了門當戶對,兩個家族愿意,起碼當事人不能太反感。像楊華這樣的,她死活不答應,別結親不成反結仇,就不好了。 云安郡主沒法子,只得軟下來跟閨女商量,“我還想這些日子好生往麟趾宮走幾趟,看能不能把你外祖母放出來呢。人也關好幾年了。” 楊華震驚,“母親你要把外祖母放出來?你想什么呢,放出來還能有大舅媽的好日子過?大舅媽那樣棉花一樣的人,她得怎么辦哪?” “誰能把她怎么辦?你外祖母也將六十的人了,難道真關到死啊?” 楊華搖頭,“我勸母親你別太急了。” 她嘆口氣,“我知道現在鄭家爵也沒了官兒也沒了,不少人的心思就活絡起來。可這才到哪兒啊,母親你想想,鄭家都興旺多少年了?現在看他家落魄就不把他家當回事,萬一他家能東山再起呢?” 楊華看向母親閃閃發光的眼睛,“我要是你,我就等幾年。” 云安郡主看她說的鄭重,那顆躍躍欲試的心終于平靜了些,皺眉思量,“鄭家還能怎么翻盤?都知道陛下不喜他們家?大殿下也更親近徐家。” “你怎么不看看公主呢?” “公主能做什么,現在可不是在萬壽宮的時候了。” “當初在鳳儀門外,就是公主一席話保住了皇后娘娘的后位。”楊華與榮烺交好,彼此不說了解有多深,楊華自認比她母親更了解公主,“你不應該這樣小覷公主。陛下厭棄鄭家,公主待鄭家一如從前。有眼睛的人都會看到公主的情義,母親,我們這樣的人家,最難得的倒不是榮華富貴,反是真情真義。你要覺著公主值得敬重,你就不能無視她。你若在她無能為力時欺負她看重的親人,將來她翻身,她是絕不會放過你的。” 云安郡主心下一跳。 她并不就懼怕榮烺,但她清楚,得罪過榮烺的人一般都會受到榮烺的報復。 云安郡主撇下嘴,“我就一說,這事兒還沒辦哪。哎,我也愁哪。” 楊華道,“把外祖母照顧好,有母親在,外祖母不愁吃喝,你有空多去瞧瞧她,陪她說說話。大舅舅也不能讓人委屈了外祖母的。” “行了行了,我知道了。可你年歲也到了,親事總得議吧。” “你挑著人品出眾的選,別往徐家瞅,我不喜歡他家。” “知道了知道了。”云安郡主嘆氣,“這叫什么事兒啊!什么時候女孩子親事自己說了算的!以前都是父母之言、媒妁之命的!” 楊華給母親揉揉肩,“我這不是趕上好時候好父母嘛,也就是母親您肯替我精挑細選。我不非挑那高門顯第,一看人品,二看本領。有人品的,闖不了大禍。有本領的,餓不著妻兒。就這兩樣。” 云安郡主聽的一樂,“我細瞅瞅吧。” 云安郡主委婉回絕了徐家,理由也好找,閨女命里不能太早議親。這也并非假話,楊華小時候有樁娃娃親,定的也是世交,后來那孩子十四歲時得了風寒,過逝了。楊家不好立刻就給孩子議親,楊華這才耽擱了。 徐家風頭正盛,未將楊家的婉拒放心上,便應下了郢王府的親事。 郢王府這樁親事結的不賴,有徐妃替郢王說好話,榮晟帝憶起這位王叔的忠心,想人上年紀大約都會膽怯,開封之事倒也不全怪郢王,待郢王也好了些。 徐鄭兩家早便翻臉,當年鄭家得意時,壓的徐家抬不起頭來。如今徐家得意,自然也沒鄭家的好果子吃。 徐老夫人說起郢世子側室孫氏,“為郢世子生兒育女這些年,沒功勞也有苦勞。也沒個品階,說來也可憐。” 徐妃聞弦歌而知雅意,紅唇彎起,“這有什么難的。我跟陛下說一聲,怎么也得賞個品級才好。” “那以后叫她進宮給娘娘磕頭謝恩。” 徐妃笑,“無需這么客氣,都不是外人。這些年郢王對咱家不離不棄,我既然好了,自然要回報王府。” “正是。”徐老夫人也是這個打算,郢王是宗正司宗正,將郢王扶起來,以后也是一大助力。 其實,徐妃也有些自己的私心。 孫氏為郢世子生兒育女,與她為陛下生兒育女,都是一樣的。 郢世子的正妻姓鄭,陛下的正妻也姓鄭。 徐妃難免有些感傷同類之意。 不過,徐妃的確能辦成此事。徐妃讓郢世子上書,為孫氏請封誥命。這不是什么大事,榮晟帝到底憐惜鄭氏這位表姐,在給了孫氏一位五品誥命的同時,也厚賜了鄭氏。 榮烺當天就知道了此事,因為賜誥命要經鄭皇后首肯,加蓋鳳璽后才能作數。 對于這樣的事,發脾氣是沒用的。榮烺也沒辦法改變榮晟帝的決定,她第一次覺得自己是如此的無能。 顏姑娘勸她,“殿下不必擔憂,鄭世子夫人并非沒有才智之人,何況還有阿玥在。” “我并非擔憂姨媽,就是覺著鄭世子這變的可真夠快的。現在是裝也不肯裝了。”榮烺唇畔帶了些許冷意。 楚姑娘快人快語,“真是個地道的小人。” 羅湘道,“你們聽說沒?我聽說楚王在給榮御史議親。”榮御史說的是去歲春榜題名的榮柒,榮柒沒能進翰林到內廷觀政,倒是考進御史臺,現在都稱他為榮御史。 “議的是哪家?”榮烺問。 “聽說是孫公府孫家。”羅湘剝著玫瑰瓜子,“你們也知道,楚王妃姓孫,榮柒又是楚王孫輩里最出眾的一個。楚王妃與孫家都想促成這樁聯姻。” “我記得皇兄選妃時,也有孫氏女參選,一見到馬就嚇暈過去了。他家女孩子現在也這樣么?” 羅湘笑,“我見得少,倒不清楚。” 榮烺道,“若還這樣膽小如鼠的,跟榮柒可夠嗆。榮柒精明強干,楚王也很不傻,他是藩王,仕途上幫不到榮柒,肯定會給榮柒尋一門能提攜他的岳家的。” 大家正說話,丁瓔打發人送了糕點過來。據送糕點的宮人說是她家側妃按古之食方做出來了,嘗著還好,讓她給公主也送一份。 榮烺笑,“跟阿瓔姐,多謝她想著。”問,“阿瓔姐在忙什么呢?” “我們娘娘也沒什么忙的,看院里迎春開的好,畫了兩幅畫。這幾天都在比照食方做糕點。” “跟阿瓔姐說,若有空只管過來玩兒。” 便令人帶這宮人吃茶去了。 林司儀將糕點取出裝在盤內,大家嘗了,果然味道很不錯。 其實大家有些奇怪,因為近來丁瓔常給榮烺送東西,或是糕點或是書卷,都是些不名貴又很能拉近距離的禮物。 榮烺吃著糕說,“現在熱灶在麟趾宮,我這兒都冷這小兩年了,阿瓔姐這是怎么了?” 史姑娘說,“我看丁側妃并不是那些勢利人,她原就是殿下的伴讀,與殿下親近也是情理之中啊。” “我不是說阿瓔姐勢利,我是覺著有點奇怪。” 顏姑娘也說,“是有點怪。” 楚姑娘道,“要說是因徐良娣進宮,也不至于,丁相素有威望,丁側妃進宮在前,徐良娣也壓不到她的頭上。” 大家商量幾句,也商量不出個結果。不過,丁瓔并不是討厭的性格,既然她有意親近公主,自然是好事。 連新進宮的徐側妃性情也并非想像中徐妃那樣的高調不好相處,徐側妃相當柔順,禮儀舉止都讓人挑不出半點不是。對姜穎很恭敬,就是對丁瓔,言說丁瓔在前,她要喚丁瓔一聲jiejie。 便是在麟趾宮,也處處以姜穎為先,并不因自己是徐妃的娘家侄女就自高自大起來。 她這樣的懂事,榮綿先覺心里舒坦,其次宮中人也多有稱道的,便是一些老人都說,“與麟趾宮娘娘大有不同。” 獨顏姑娘私下與羅楚史三人道,“若爭尖要強,倒是可以不放心上。越是得體大方,越不可小覷。” 楚姑娘道,“是啊,真要守禮之人,怎會為進宮毀婚!” 換言之,徐側妃寧毀婚也要進宮,必有極大圖謀。 而徐家的圖謀,其實一目了然。 羅湘心下感嘆,大殿下尚未位居東宮,他的內宮之位就已經爭奪到這樣熾烈的地步了嗎? 史姑娘想的更加長遠,若徐家所謀甚大,將來徐姜兩家必有一爭。 正當此際,禮部尚書齊康正式上書,請陛下早立太子早定國本! 齊康這種不與內閣商議便獨自上本搶功的行為,引得滿朝瞠目。但此時大家來不及想怎么收拾齊康,因為大家首先要做的是,一起上書請立太子! 已叫這不講武德的齊混賬搶了先手,咱們再不可落于人后! 而榮烺珍貴的及笄禮就在這議立太子的洪流中被匆匆帶過,仿佛她就是一個隨時都會被忽視的小公主而已。 滿朝文武、公卿百官的目光都聚集在同一個地方——東宮! 盡管這個位子是如此的沒有懸念。 圣元二年三月十五,榮晟帝允百官所請,令禮部、內務司共同籌備東宮相關事宜。另外,令姜駙馬為東宮冊封主使,郢王、秦太師為副使,一起籌備東宮冊立之事。 在這樣的歡騰中,似乎連上蒼都對皇朝正統展現了他的偏愛。 渤海國國王去逝,國王生前未立儲君,渤海國陷入諸王內亂,再無犯邊之力。 第368章 殿下之三四 殿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