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枝 第255節
神情嚴肅,視線凌然。 而后,她搖了搖頭。 唐籌不知何意,問道:“您為何搖頭?” “要氣勢沒氣勢,要精神沒精神!”平陽長公主道,“當年,我大周將士英勇無畏,橫掃神州大地、所向披靡,不過二十年……” 此時此刻,長公主的心中,五味雜陳。 她來祁陽這一遭,固然有她的目的。 可是,身為趙家女兒,看到府兵如此狀況,她還是很心痛。 父皇征伐天下時,趙家的將兵是多么的奮勇! 兄長領兵時,他麾下的戰士的那股蓬勃朝氣,趙瑰今時今日,依舊記得很清楚。 她親自率領的瑰衛,一群女子,無論年紀大小,她在她們的眼睛里,看到的也是無盡的希望。 而現在,趙瑰看著這些年輕的府兵,她看到卻是一副日薄西山之相。 大周建朝,明明還不到三十年! 幸好,還有念之。 這些年里,長公主做了很多準備。 她恨顏氏、恨趙隸,她想要為兄長的遺腹子把皇位奪回來。 但是,那不是全部。 她始終姓趙,她是趙揮的女兒。 父皇與一眾志同道合的將士們用鮮血與熱淚建起來的大周,不能在趙隸的手中變成這幅樣子。 皇朝建立不易,倒塌起來,卻很快。 這幾年看似波瀾不驚,沒怎么打仗,也沒有什么大災,可根基出了問題,里頭在虛耗,一旦耗到了那個點上,便是轟然倒塌。 如此下去,等老臣們紛紛告老,再有個二三十年,等到她老的時候,她都不敢想大周會是什么模樣。 平陽長公主的視線,再一次從府兵的隊列上滑過:“連我都打不過!” 盛氣凌人。 府兵之中,自有不服之人。 唐籌死死瞪向他們。 怎么? 還想與長公主一較高下嗎? 與金枝玉葉動手,瘋了不成? 不敢出真力氣,鐵定打不過,就算真有魯莽的出真力氣了…… 唐籌心里苦哈哈的:八成也打不過。 cao練得好一些的那些府兵,之前就抽調去打西涼了,怎么還會留在祁陽。 留下來的,可不就是這么個能耐了嘛。 平陽長公主也沒有與這些無精打采的府兵一較高下的心思,只吩咐唐籌:“出發,連夜搜山。” 唐籌把府兵交出來,就做好了“配合”的準備。 搜也好、查也罷,總歸是這么多人看住長公主,不奢望抓住其他人,只求撐到朝廷的快報抵達。 想法是不錯,可真的配合起來,唐籌差點去了大半條命。 祁陽怎么會有這么崎嶇的山路? 祁陽怎么會有如此難行的小道? 他腳下走的,真的是路嗎? 他一介書生出仕,從來沒有受過這種辛苦。 屁股被顛得仿佛開花,腳底板全是水泡,兩股戰戰,害怕走路,更害怕騎馬。 顏家那兒,六老太爺定然吃不消這種體力活,族里使了幾個年輕人來。 第一天,三個,第二天,換了三個,第三天,又換了。 府兵們也是怨聲載道。 反賊沒抓到,光翻山越嶺去了。 “殿下,”唐籌勸長公主道,“這么搜,不是個辦法。” “那你有什么辦法?”長公主問,“我都沒喊苦,你看看你手下這些府兵,像話嗎?” 唐籌被堵了個正著,只好訕訕道:“也許,下官是說也許,他們已經走出了祁陽。” “你官道上設了那么多卡口,我們又搜尋山道,”長公主嗤笑一聲,“你跟我說,他們已經走出去了?” 唐籌皺眉。 在他看來,卡口還不夠多。 原本設卡的守備,也被他調來巡山了,導致人手不足。 長公主沒管唐籌的想法,又道:“既然不在祁陽了,我們繼續往西追。” 唐籌連連擺手。 帶府兵去別的州府? 長公主可以說,他絕對不敢做。 “你祁陽的兵用不了,”長公主道,“我到哪兒,問哪兒要兵,不也一樣?” 唐籌“啊?”了一聲。 “唐大人真是提醒我了,”長公主笑了起來,“我就不該問你要兵,直接到飛門關下堵人就是了,明兒就走。” “對了,”長公主又問,“我那支簪子,你拿回來沒有?做事拖拖拉拉的,別耽擱我啟程。” 唐籌一口氣堵得厲害。 走,是斷不可能讓長公主走的。 “簪子換回來了,”他道,“在府衙里,長公主回城時,下官給您送來。” 回到衙門里之后,長公主見到了簪子。 她仔細撫了撫,很是珍惜。 李家莊那兒留了自己人,唐籌使人去交馬換簪,侯夫人他們就能收到信,知道她這里一切都如計劃好的這樣。 至于先行一步的秦鸞三人…… 順利的話,他們應該已經出了祁陽地界了。 如長公主所料想的一樣,破舊的馬車沿著官道,離開了祁陽。 季氏長松了一口氣,與兩人道:“我怎么覺得,自打離祁陽城遠了之后,卡口查得越來越松了。” 之前那架勢,如果不是人手有限,祁陽上下恨不能是一里就一卡。 當然,哪個州府都調不出這么多人手,只能盡量多布置卡口,查得嚴一些。 可越來前行,感覺就越明顯。 守備心不在焉,匆匆看一眼就放行了。 “顏氏一族是顏氏一族,唐知府是唐知府,守備是守備,”秦鸞道,“不過,您說得是,確實太松了些。” 就像是,有人牽扯住了似的。 掀開簾子,秦鸞看著前方。 夕陽遠落,他們前行的方向,天空盡頭一片晚霞。 第291章 胡說八道 御書房里,黃太師坐在一旁。 皇上看著手中折子,久久沒有出聲。 黃太師沒有催促,只眼觀鼻、鼻觀心。 他很清楚,這封祁陽府快馬加鞭送進京的折子,會讓皇上心堵。 自那日三府“消失”后,京城里的風就不穩。 時而東風、時而西風。 有人憤怒他們的造反之態,有人認為定有內情,金鑾殿里都吵了很多次,更別說下了朝之后。 不止官員們爭論,百姓之間也各有各的想法。 當然,誰都說服不了誰。 在黃太師看來,這一點也不奇怪。 畢竟,不是誰都跟他似的,掌握了事情的全貌。 不知道林小子是先太子的遺腹子,不知道皇上對此心生懷疑,不知道永寧侯堅持“帶病”出征的根由,自然而然的,對這最后這么一出“三府消失”的結果,會有不同的看法。 思路思路,它就是一條路。 路中間斷了一節,亦或是手里無火把、天上無明星,連東南西北都無從分辨,不就是會走進迷宮里嗎? 到最后,鬼打墻。 要么誤打誤撞、稀里糊涂,要么就在里頭繼續繞著。 千步廊里,這些日子繞迷糊的人,數不勝數。 無論從哪個角度看,始終有解釋不通的前后因由,于是,你說你的,我說我的,互相指出對方的不合理,卻也無法自圓其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