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書迷正在閱讀:【快穿】弱美人哭著求抱、快穿之爸爸的乖女兒(父女np)、焦糖鮮奶茶、歡迎參加異界假面騎士育成計畫、造神年代、知更鳥、死對頭老公出軌觀察日記、707公交游客守則[無限]、我們不熟(一見鐘情 1v1 h)、百慕(1V2 h)
玉真公主撲哧一笑:“小女郎家,說話謹慎如斯。難道女子便只能仰望他們這些詩家不成?我自幼學歐陽詢的字[1],長大了又學道,都是要與男人們比肩而已。我問你,你是崔郎的阿妹,難道崔明昭、王摩詰他們不曾教過你作詩不成?你也作一首如何?” 換作平日,我一聽要在這么多頂尖才子——包括王維和李白——面前作詩,只怕魂魄都要嚇丟了。可今日我喝了幾口酒,膽氣頗壯,且又聽到她將王維也質(zhì)疑了進去,便張口道:“教過的。” 崔顥忙道:“舍妹喝得多了,有些糊涂,公主,我來代她作罷!”公主笑道:“不成不成,事關(guān)我們女郎家的顏面,不可由你代作!她縱是寫得不如你們,也是尋常,我又不怪罪她,你怕什么?當年的崔郎,如今怎地變得這樣瑣碎?” 我取了筆在手,嗅著空氣中酒味與熏rou、酪乳、菜蔬混雜的氣息,心念仿若飛出了這幽深的樓宇,直直穿破暗夜與蒼穹,云霧與春風。 “垂髫未解讀書時,誦得郎君數(shù)句詩。” 我怕被人瞧出端倪,不敢看向他,可是寫下這兩句之后,我不由得閉了閉眼,將他的容顏在腦海中細細勾勒。 “叢莽煙波千里路,江湖風雨廿年癡。” “終南長日人歸晚,磧北征蓬雁到遲。天地無情山澤老,白云豈為寄相思。” 我擲筆,眾人將我的詩傳與玉真公主,公主念了一遍,拊掌笑道:“好!好!好!我竟不意阿郁也是一位詩家!最后兩句,何其深情!只你這詩是寫與誰人的?” “寫與……”我微一張嘴,看見崔顥緊張的眼神,和王維讀不出內(nèi)容的目光,“我心中的一位詩家的。” 此時的王維,尚且未在終南山購置別業(yè),也未曾去到塞北。所以,沒有人能看得出我寫的是他。 這場宴飲是通宵的。中夜,我走到廊下醒酒。玉真觀里的杏花,白日里如錦如霞,夜里在燈光點綴下卻也妖嬈清艷。半天香雪中,正有個男子倚樹而立,手中還執(zhí)著酒壺,淡藍襕衫上落了幾片淺粉花瓣,風標清粹,卓姿韶舉,猶似神仙中人。 一年來,我很少見到他。他的母親很喜歡我,我有時去陪她說話,每次都避開他在家的時候,后來他便每每先出門去。 這時我趁著胸中那一點熱熱的酒意醺然而起,坦然將他細看。 快兩年了啊。可這個人,還是我初見時的模樣。 真好……有人說,繁華之地,流景易邁。可,總有什么是不變的、潔白的、平整的,讓你在這瞬息即逝的時光里覺得安穩(wěn)。 這個人,于我來說,便是整個唐國。 我真想好好叫他一聲啊。 “王十三郎。”我突然說。 “在。”他溫和地回應。 “王十三郎……” “在。” “怎么?”過了半晌,他見我再無動靜,對著月光喝下一口酒,問道。 “只是想起了一句詩……‘京師易春晚’。” “你也怕春光老去?”王維笑了。 “可能只有你不怕罷。”我想翻白眼。 “是,我不怕。”他說,“荼蘼謝后,就快到賞荷的時節(jié)了,慈恩寺南池的荷花最美。再往后,南山有桂花,秦嶺有楓葉,整個關(guān)中的天空都那么高廣。入了冬,風煙俱凈,舉頭一望,就能看見終南山的積雪……四時流轉(zhuǎn),每一刻都有好處,何必怕呢?” “你說的都是長安城的景色。可是在我看來,久困一城,每年對著同樣的四時之景,眼里見的是年年歲歲花相似,心里卻明白歲歲年年人不同,這難道不令人生愁,不令人畏懼春光老去?” “也是。那你想去哪里?” “這世間,除了南山的桂花,秦嶺的楓葉,還有武州山的石窟,劍南的山水,揚州的風月,黔中的密林,衡州的大雁,聽涼州的塤,酒泉的馬鳴和風嘯,喝河東的酒,彭蠡湖的水……還有颯末建的金桃,史國的神祠,梵衍那國王城的立佛像,我想吃也想看……我哪里都想去,什么都想見識。” 意識流瀉,像是院落里的溶溶月光,我所向往的那些圖景,也化作沒什么邏輯的話語,從喉嚨里溢出來,然后沒有方向地流入帶著木蘭香味的空氣里。 “你想去的地方很多。”他評價道。 當然很多。那些都是大唐的風景,處于全盛時代的絲路上的風景。你不知道,在我生活的年代,有多少人渴望親眼見到那些風景。而我呢,我也不想將它們輕易放過。你是個唐人,你怎么可能明白?怎么能懂我跨越千年、跋涉光陰的欣喜艱辛? “我也想看劍南的山水。”沒來由地,他拋出這么句。 “邀子偕游。”這是他的第二句話。 “去聽千里蜀江聲。”這是第三句。 蜀?那個含溪懷谷、崗巒糺紛,流漢湯湯、天回云昏的地兒…… 她看不到了。 我慢慢地笑了:“還有誰?” 崔顥從廊后繞出:“王少伯兄博雅聞名,因奉諭使蜀搜訪圖書,以校讎典籍,正好也去——還有我只怕也能去。御史臺的監(jiān)察御史和里行巡視諸道,也是份內(nèi)之事,我求一求副臺主,只怕也能將我派到劍南。” 我這表兄,素來有一種神奇的魔力。他一出現(xiàn),回廊中的氣氛就似乎驟然一松。我倚在欄桿上,點點頭:“好,就去聽千里蜀江聲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