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章 戰(zhàn)場之外
1847年5月3日,一個極其普通的日子,美國人民和往常一樣,早早的起了床,走在上班的路上。 仍然和以前一樣,掏出點零花錢,買上一份新出爐的《紐約太陽報》。 《紐約太陽報》于1833年9月3日出版,本杰明戴是其創(chuàng)辦人兼總編,其一創(chuàng)辦之初就喊出了“照耀所有人”的口號是。 《紐約太陽報》旨在抓住下層民眾的興趣,刊登的主要是自殺、犯罪、審判、失火等社會新聞。報紙不僅僅是在售價上低廉,而且文風上也大有改變。《紐約太陽報》一掃政黨報刊死氣沉沉、長篇大論的做派,而改為大量刊登富有人情味的社會新聞,公眾關心的本地新聞以及聳人聽聞的黑幕新聞。 而且,該報售價僅售1便士,更為該報吸引了大量的讀者,也是全球歷史上的第一份便士報。 但今天打開報紙一看,卻是滿篇美國軍隊在印第安人的土地上胡作非為的種種。 雖然美國是在驅逐了印第安人之后建立的,但在大多數(shù)人眼里,對印第安人,談不上喜歡,也談不上痛恨,只是覺得這群人有些笨,有些令人討厭。 但當他們從報紙上看到印第安人如泣如訴的申訴,感受著印第安人食不果腹、衣不蔽體的窘況,卻還要遭受美國士兵的野蠻屠殺和凌辱,不少美國人陷入了沉默。 更甚的是,他們心中曾經的戰(zhàn)爭英雄,此次作戰(zhàn)的總指揮,斯科特將軍,因為強行霸占一名印第安女子,被這女子的族人當場殺害了。 雖然自己不喜歡印第安人,但如此張揚的殺害印第安人,甚至連嬰兒和孕婦都不能放過,自詡為文明人的許多美國人,臉上有那么一會兒紅了一下。 若非為了自己的生存空間,把印第安人趕跑也就罷了,針對那些頑冥不化、妄圖抵抗的,殺了也就殺了。 但是,把印第安人排成一隊隊的讓士兵們練槍法,或者把孕婦的肚子挑開了,就想賭一賭里面是男是女,或者把一些強壯的男人同野獸關在一起,就想看著這些壯力們在野獸捕殺時候的掙扎,這一切,對于自認為文明的美國人來說,確實有些過了。 他們只是不喜歡印第安人,想讓這些人讓自己遠一點,但把印第安人這樣不當人類看待,確實太損美國人的形象了。 “報仇,我們一定要以牙還牙,以血還血。”美國人知道,雖然自己看起來比印第安強大,但印第安人在遭受了這些對待之后,有這些情緒再正常不過了。 在有心人的cao縱下,一股股暗流在美國國內涌動。 更加之如今的美國剛從經濟危機中過來,許多百姓們還吃不飽穿不暖,心中自有一股怨氣。 剛才是無緒的,只是小部分人在街頭的牢sao和抱怨,很快,這些抱怨就形成了一股洪流。一些聲音開始直接指向美國軍隊和政府。 “要和平,不要戰(zhàn)爭,”成了許多美國人共同的呼聲,而指責美國軍方放縱士兵虐殺印第安人的呼聲亦是越來越高。 至于美國軍隊此時交戰(zhàn)的西岸共和國,他們也沒有精力去想了。 美國政府很忙,非常的忙,仔細想想他們自建國以來,何曾經歷過如此大動靜的指責。 斯科特死了,死無對證,只好找到他的副手,巴頓將軍質詢。 巴頓這個冤啊,報紙上寫的這些,都是自己的軍隊做的么,象日本人在中國做的還差不多。(呵呵,作者亂說的,這時候的日本人還沒有暴露其本性呢) 最冤不過的莫過于斯科特的,他明明是被人從很遠的地方躲殺了,怎么就成了強霸婦女而致命的惡霸了。 不過,他已經死了,就算沒死,他也解釋不清。現(xiàn)在的百姓,對這種名人緋聞可是最感興趣了。再說,美國兵偶爾調戲一下婦女,這不挺經常的事情么。不過,為了一個女子,把命都送掉了,這個斯科特確實有些不值。 當初,編造這個謠言的人,原來不過想給美國政府添一下堵,根本不曾想會會有人相信。美國人為了繼續(xù)將戰(zhàn)爭進行下去,一直對斯科特的死訊秘而不宣,而今公眾得知他居然會為了一個女人把命都送掉,這樣的總指揮,這樣的士兵,這仗還有必要進行下去么? 美國人居于升平之中已經百多年了,這就失了進取之心了么? 至于說排成隊槍殺的,不過是槍斃一群偷襲他們的印第安部落,而那個剖開的孕婦,也不過是美國士兵無意造就的罷了。而和野獸親密接觸的,也不過是自己不小心闖入了野獸的禁地,美國士兵剛好遇到,不但沒有救人,反而饒有興趣的觀賞了一番罷了。 怎么這些就全部成了美國士兵有意的暴行了? 對于《紐約太陽報》,美國當局一向不滿,想要找機會跟他們約談一下,又不好撕下自己吹噓的自由的面具,只得旁敲側擊的敲打一下,好在,這些年來,本杰明倒也算聽話,雖然會偶爾發(fā)出一些對政府不好的聲音,總體上來說,還沒有捅出太大的簍子。 但這次,本杰明確實做得有些過了,太不給美國政府面子了。心里想著,就想把本杰明找過來喝喝茶談談心什么的。 不好正大光明的去,只是找了個查水表啥的借口,到了報社,奇怪的是,報社不知什么時候門都關了,再問隔壁鄰居,都說不知道。 “罷了,也許是他們自知自己做錯了事,躲起來了吧,”政府方面的人暗自猜想,并將自己的想法向上級報告了。 只要《紐約太陽報》不再給自己添堵,走了也就走了吧,自己可是民主國家,也不好意思自己親自撕去自己民主的幌子。 可令他們驚奇的是,在第三天的時候,《紐約太陽報》再次出現(xiàn)在街頭報攤各處,而這次的消息,更加的勁爆。 美國士兵代表,聲淚俱下的反省自己對待印第安人民的暴行,并憤憤地指出,他們的所作所為,都是受到上級的指示的和縱容的。但是,做了那些暴行之后,他們的良心感到了極度的不安,他們現(xiàn)在都在祈禱,渴求能得到上帝的原諒。 士兵們再次呼吁,立即停止對印第安人民的迫害,并且放下屠刀,和印第安人民和平相處,共同建設更加美好的北美大洲。 美國政府這個恨啊,自己明明是要去攻打西岸共和國的,怎么扯上印第安人上去了。 但事實卻是,在美利堅和西岸之間,尚有近千里的印第安人保護區(qū),或者說安置區(qū),美國軍隊經過這里,發(fā)生點摩擦什么的,很是正常。 只要美國軍隊去過那里,就算他們真的什么都沒有做,卻也是褲襠里的黃泥巴,不是屎也是屎了。 “卑鄙,可恥。”美國政府官員咬牙切齒的恨道。可是,就算他們知道自己冤,可誰又會相信他們呢。 美國自己的公民,都是相信他們的軍隊會干出這樣的事情來的,因為他們建國時的總統(tǒng),就曾公開的教導人們要如何割取印第安人的人皮。 美國政府已經使出了渾身解數(shù)去辟謠,但他們越是想要辟謠,謠言卻傳得更加神乎其神了。 如今,除了首都之外,在費城、芝加哥、波士頓等大城市,已經有不少美國人民走上街頭,舉起了反戰(zhàn)的旗幟。 因為打仗,死的可能是他們的家人,但他們自己卻看不到戰(zhàn)爭能帶來什么好處。 更加令美國政府惱火不己的是,《紐約太陽報》還在最醒目的版面上宣稱,由于自己勇于直言,不畏強暴,勇敢的披露了美國軍隊的暴行,業(yè)己遭到了美國政府的嚴密關注。并附上幾個目擊證人的證詞,證明美國政府官員前幾天去過報社,想要查封報社。 不過由于報館工作人員臨時外出,沒有遇到人,才免于一難。 報紙更加宣稱,若第三天大家看不到新出爐的報紙,定是遭到了美國政府的迫害,要求美國人民一定要勇敢的站出來,無情的揭露美國政府的暴行,不要再遭受美國政府的蒙騙。 此文一出,立即天下嘩然。 一個宣稱為自由國度的政府,居然會使用陰暗的手段,迫害敢于說真話的報社人員,就連有正義感的美國人,都覺得自己的臉上紅紅的。 更加聲勢浩大的反戰(zhàn)游行開始席卷美國全境。 雖然這時候的通訊并不是非常的發(fā)達,但歐洲多國駐美大使也是立即知道了這些事情。雖然他們知道美國軍隊以前也會做這些齷齪的事情,但這回,美國軍隊做得太過了,而且,他們做了之后,居然善后都沒有做好,讓人抓了把柄,英法等國,就算想幫,也是不好意思出面了。 隨著消息傳得越來越開,歐洲民眾也開始譴責美國人的暴行,歐洲各國政府也不好再保持沉默了。 首先是和美國人本來就不太對付的西班牙等國,公開發(fā)布了措辭嚴厲的譴責書,并宣布,將在盡可能快的時間里,向印第安人受害地區(qū)派出觀察團。 當然,西班牙自己人也不干凈,他們曾經對印第安人,也不會有什么好態(tài)度,這個時候插一腳,明眼人都知道他們想干什么。 緊接著,普魯士王國也表態(tài),抗議美國人的暴行,并希望美國政府對此進行解釋。 普魯士國內現(xiàn)在也亂得很,本來也抽不出時間的,但約翰遜通過羅氏家族的關系,結識了俾斯麥,雖然這時候的俾斯麥還沒有處于高位,但他的眼光卻是獨到的,約翰遜只要稍稍一提,他就明白過來了,現(xiàn)在歐洲各國正在抓緊時間圈地占地,普魯士要是再不行動,土地都會讓別人占完了。 所以,適時的表個態(tài),也是向國際社會體現(xiàn)自己的存在感。這樣,以后瓜分什么的時候,人家不會忘記了自己。 作為回報,共和國派出密使,承諾幫助德國人在東南亞一帶取得一些利益。 這里本來是荷蘭和葡萄牙的領地,如今的蘭芳和南珠共和國,在荷蘭、葡萄牙的封堵下,日子過得極其的艱難,又加之土著們對他們的仇視越來越深,他們感到快喘不過氣來了,把德國人引到這里來,讓他們對付一下子荷蘭和葡萄牙的人,也好讓自己松口氣。 倒是不知道德國人要是站穩(wěn)了腳跟之后,會不會胃口變大,把手伸到滿清去,自己會不會成為引狼入室的了,以后的事情誰知道呢,就算德國人不去,英法人也會牢牢占住的。 對于如今的滿清朝廷,共和國高層也只有一個感嘆,不作死,就不會死。 緊接著,葡萄牙等國也紛紛表態(tài),要求美國軍隊保持克制。 在此形勢下,英法等國也不好再保持沉默,發(fā)出了溫情脈脈的通告,要求美國軍隊停止作戰(zhàn)行為。 美國政府一下子似乎就陷入了四面楚歌之中。 籌備了數(shù)年的大戰(zhàn),還沒有真正開始,自己卻損失了幾千士兵,這便要落幕了么。 美國人就算有無數(shù)的不甘,也只好無奈的接受了現(xiàn)實,無奈的宣布了停戰(zhàn)、退兵。只是心中對本杰明的痛恨,不知道又多了幾分。 仍在搖籃之中的共和國,度過了最初的緊張不安之后,總算是有驚無險的度過了此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