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刀十六國 第533節
桓溫不回復,或者回復不好,以后就是開戰的借口,梁國也可以打著為下國報仇的旗號出兵。 桓溫回復的好,潛移默化間,大梁就成了江東的宗主,加強了影響力,以后收拾起來更加容易一些,江東所剩不多的人心會逐漸瓦解。 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外交戰弄好了,可以滅敵于無形。 李躍當即讓王猛草擬詔令,“義正言辭”的責問江東,讓桓溫給一個說法,否則大梁將出兵還江東百姓一個公道…… 看完詔書,李躍感覺自己若是桓溫,一定會被氣炸了。 他桓溫能有今日,還不是李躍逼的? 兩次合肥大戰,基本斷送了桓溫正常上位的可能,奪取荊襄,斷了桓氏的根基,逼得他鋌而走險。 除了詔書,李躍還下令潛伏在江東的校事們放開手腳,不要有思想負擔,盡力跳動江東各種地頭蛇,讓江東亂成一鍋粥最好。 皇帝大位不是那么好坐的,桓氏集團失去了荊襄,肯定要侵奪江東士族的利益,遲早會有人起兵。 江東忙江東的,梁國忙梁國的。 洪興五年開年之后,三省六部制正式施行。 尚書臺的權力下放到三省之中,王猛升任尚書令,周牽領侍中,崔瑾領中書令,劉應為尚書左仆射,房默為尚書右仆射,顧愷之領門下左侍郎,盧青領門下右侍郎,崔宏領中書左侍郎,王猛之子王永為中書右侍郎…… 雖然設置了三省,但庶政依舊出自尚書省。 王猛依舊是大梁的二把手,也就缺了一個丞相的名頭而已,權力比以前只多不少。 只不過加了一道鎖而已。 運行不到一個月,李儉就發現其中竅門,尋了一個空閑,詢問李躍,“父皇設置門下省,固然能互相制衡,然則一遇大事,豈不是互相制衡,互相推諉,反而加劇爭斗?” “你能看出這些長進不少,然則不設三省,他們就不爭斗了嗎?”李躍反問道。 “肯定不會。”李儉無奈認同。 “三省六部是因魏晉亂世而生,適合這一代的形勢,未必適應你的時代,世上沒有萬全的制度,有利則必有弊,每個時代都有自己面臨的挑戰,固步自封者會被天下拋棄,唯有變通革新者,方能不斷向前。”李躍諄諄教誨。 這一代追求的是恢復穩定,擯除魏晉以來的弊政。 到了下一代,會面臨新的形勢。 李儉還在思索,李躍拍拍他的肩膀,“三省六部于當下有利,能革除前朝之弊,朕便用之,他日不合時宜,朕便改之,何必拘泥于一時?” 唐代有政事堂,宋代有樞密院,明代有內閣,清有軍機處,都是對三省六部作的補充。 三省六部能從魏晉初具其形,一直走完整個封建時代,沿用一千五百多年,必然有其過人之處。 李躍個人覺得,其實后世國家框架也是在這個基礎上改進的。 “兒臣知道了。”李儉頓時明白過來。 第七百一十三章 佛門 洪興五年,大梁全面休養生息。 從東到西,從南到北,偃甲息兵。 即便拓跋什翼健派人來挑釁,梁軍也只是防守。 三省六部制,帶來了國政的穩定,國家穩定,人心也就安定下來。 帶來的另外一大好處,就是東西貿易激增。 瓷器、茶葉、書籍、絲綢、漆器成了商路上的暢銷品。 尤其是茶葉和書籍,幾乎成了硬通貨。 草原、高原、西域幾乎離不開茶葉,有茶葉,自然少不了泡茶的瓷器。 西域沙門大興,佛經浩瀚如海,書籍的出現,推動了沙門的進化。 如今的沙門以及不能叫沙門,與中土儒家互相融合后,迅速更新迭代,已經脫離了原來的教旨,成了新東西,迸發出新活力,帶著華夏文明向西翻過蔥嶺,回傳至天竺,向南挺進高原,一步一步滲透。 就連草原也沒能逃出其影響。 鮮卑、匈奴、羌胡等部族,不斷皈依沙門。 野生的東西往往都有極強的生長力,佛門在西域流傳了幾百年,的確有非常多的獨到之處。 這一點上,無論李躍怎么扶植道門,影響力都不如佛門廣泛。 “今后凡佛門涉及之處,便是我華夏文明涵蓋之地!”李躍指著沙盤上偌大的疆域道。 不僅涵蓋蔥嶺以西,天山南北,還有天竺、南洋等地。 想要長久統治一個區域,首先整合這個區域的人心。 佛門無疑是一把利器。 其實西方也是靠教會完成擴張的,韃清靠佛門統治草原、高原,西域這么多族群,利用佛門整合他們性價比最高。 不然單靠軍事占領無法長久,幾十年后便會煙消云散。 釋道安在白馬寺整合佛教,實際上完成了佛門的本土化。 鳩摩羅什在姑臧大興寺翻譯佛經,也是將佛經華夏化。 “陛下之雄才大略前無古人,只怕佛門將來尾大不掉。”王猛擔心道。 “你高看他們了,佛門譬如藤蔓,大梁猶如大樹,華夏為土壤,沒有大樹和土壤,藤蔓何所依?再說,朕也沒在中土大興佛門。” 中土有嚴格的管制體系,佛門一舉一動都在控制之中。 至于西域,他們也需要借助大梁向西邊和南邊擴張。 兩邊互利共贏。 封建時代,無論梁國如何發展,無法統治這么大的區域,分一杯羹給佛門未嘗不可。 只要刀子掌握在自己手中即可。 從歷史大趨勢看,佛門算是所有宗門中比較溫和的。 “不如單獨將各種宗門歸為一類,設置典正寺,嚴加管理,掌管僧人度牒,評斷僧人品級,設大僧、高僧、正僧、法僧、僧錄、僧人、僧徒七品。”王猛早有對策。 魏晉以降,僧徒眾多,南北都設置了僧官和品級,主管僧官稱為僧主、僧端,副職為都維那,悅眾、僧都、僧錄等,還配有吏員若干。 “可。”李躍點頭答應。 隨著大梁向西進取,商路開通,以后解除的宗門會越來越多,不能一直掛在鴻臚司名下。 僧人的度牒、品級由朝廷管轄,從根本上遏制了佛門。 也就是說沒有大梁朝廷的認證,他們連僧人身份都拿不到。 歷朝歷代都是這么處理的,所以華夏沒有出現西方教權壓在皇權之上的狀況。 佛門既然崛起,禁是禁不掉的,沒有佛門還有其他宗門,其實沒必要恐懼他們,只要不讓其野蠻生長,泛濫成災即可。 王猛這套搞法,即便將各種宗門限制在大梁框架之內。 三省在決議時,進度的確有些慢,需要審核、決議,事后還有監察,不過一旦通過,各部通力合作,效率極高。 關鍵還穩。 李躍也跟著輕松了一大截,將精力投入在軍務上。 除了那些以殺戮為生之人,這幾年不少人分到了田宅,老婆孩子熱炕頭,地里還有奴隸耕作,成了地主老爺,日子過好了,自然缺乏當初玩命的勇氣。 讓這些人退役未嘗不是一件好事,待遇福利太好,也容易滋生碩鼠。 以黑云軍的待遇,有的是人削尖腦袋往里面鉆。 李躍下詔允許他們退役。 不到半個月,就有一萬三千多人主動向兵部報備,上了年紀、身體傷病者也被裁撤九千多人。 趁著這個機會,李躍讓兵部、校事府、御史臺將軍中里里外外整肅一番。 不查不知道,李躍沒想到自己眼皮子底下,也會有貪贓枉法之事,有三百五十七人田產、財產與軍功和賞賜對不上。 最夸張的一人,章惠興,軍功薄上南陽葉縣分田三百畝,但葉縣上報戶部的田產,此人擁田兩千三百六十四畝,章家一躍成為葉縣豪強。 就是是置辦,也不可能這么夸張。 看到清查結果,李躍心中一陣黯然,土地兼并永遠都制止不了。 封建時代,所有權力、財富最終都會沉淀到土地上。 再好的制度,總會有人尋到破綻,到處鉆營。 李躍這個開國皇帝還活著,就有人敢公然兼并土地,還是一路追隨自己的黑云軍將士。 “犯案者,斬,家眷流放朔州、高昌、玄菟。”李躍嘆了一聲。 這還是查出來的,還有很多沒查到了,或者兼并的土地幾十上百畝,沒有計算在內。 難怪上次出兵云中,士卒普遍有厭戰之心。 戰場上獲得的利益,比不上兼并土地快,自然不愿殺敵了。 幸虧三省六部推行,互相監督,否則這種事情很難查出。 “這些人在軍中素有人望,關系復雜,若是斬之,只怕軍中動蕩……”劉應拱手道。 “太子意下如何?”李躍望向李儉。 “大梁建國數年,便有此事,不可等閑視之,否則今后誰還愿意上陣殺敵?黑云軍也將名存實亡。”李儉拱手道。 歷史上發生太多這種事。 “動蕩?朕倒要看看誰敢動、誰敢蕩!”李躍不怕當這個惡人。 所謂革新,其實就看有沒有膽量對自己揮刀。 治國之難也在于此,一不留神,就開始腐化了。 現在不敢動手,以后只怕泛濫成災。 作為中軍的黑云軍失去戰斗力,是一件無比可怕的事,北邊有代國,東面有高句麗,南面還有桓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