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7頁
書迷正在閱讀:你如星我如月、天后家的小哥哥[重生]、煤老板的閨女、魔教妖女和正道俠女一起穿越了[古穿今]、我踩著主角翻身了[快穿]、藏風、薄爺的男嬌妻被寵壞了、和豪門大佬協議戀愛后、逆襲萬歲、同時被兩個無限系統看上了怎么辦
馮晉陽想起剛剛看過的內容,說道:“只是這書中的法案,未免太過激進了。如今的宗室雖然不如以往強勢,可如果真的聯合起來向皇帝和太后施壓,恐怕會是個不小的阻礙。” “說的沒錯,”唐挽點點頭,“這法案之所以擱淺,宗室的壓力便是主要原因。” “有什么解決辦法呢?”沈榆蹙眉。 元朗一直沉默地靠坐在窗邊,此時終于抬起頭,道:“我倒是有個想法。”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他身上。元朗淡淡道:“其一是降爵。如今的皇帝沒有兄弟,自然也不該有王。之前的王要降為郡王,以此類推,全部降爵一等。” 唐挽雙眼一亮。降爵一等,歲祿也要削減。以前那些末等的鄉(xiāng)君也不再在歲供之列。如此一來,每年可以省下一大筆銀子。這雖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卻實實在在解了燃眉之急。 “其二呢?”唐挽問。 元朗道:“其二,就是尊禮法,立規(guī)矩。宗室是皇親,皇帝是他們的君父。皇親們后院的人數怎么能超過皇帝呢?至和帝一朝只有一后二妃,顯慶帝也不過一后一妃。不如將此列作規(guī)矩,皇親國戚至多只能有一妻二妾。超過的要罰銀,且外室子嗣無爵。” “妙啊!”馮晉陽拍手道,“女人少了,自然孩子也就少了。這真是為長遠謀的好計策。有禮法約束,想必他們也不敢說什么。” 元朗點點頭:“此事還需要太后的支持。匡之……” 元朗看向唐挽。唐挽卻抑制不住瘋狂上揚的唇角,笑的肩膀都在抖。 “匡之,你笑什么呢?”馮晉陽問。 唐挽喘了口氣,說道:“我想起晉州有個慶郡王,娶了二十多房小妾,生了七十多個孩子。真要罰銀子,他不得陪死。” 幾人面面相覷,都笑起來。 ※※※※※※※※※※※※※※※※※※※※ 大家都去過節(jié)了咩?徐階下線這么大的戲都炸不出來你們2333。今天來玩一波紅包雨,慶祝徐階下線,咱家唐挽重回內閣,12點前留評都有獎勵~~ 【今日走心感謝】 感謝雪霽天青的手榴彈1顆,地雷3顆 感謝超可愛的是南南呀的地雷1顆 感謝Mbojue的地雷1顆 感謝靡不有初的營養(yǎng)液1瓶! 這兩天營養(yǎng)液漲得快,可惜一過了五一就看不到上個月的灌溉記錄了。哪位小天使灌溉了呀,給你啾咪~ 第170章 元朗的辦法的確高明, 可以在不徹底激怒宗室的前提下, 達到減少國庫負擔的目的,還能在長期內遏制宗室的擴大, 可謂一石三鳥。幾人商議之下, 覺得這道政策還是由唐挽提出最好。 一是因為唐挽剛剛回朝,正需要發(fā)出點聲音來明確立場、召集舊部;二是因為元朗掌管內閣半年,已成氣候。太后為了制衡內閣,必會培養(yǎng)唐挽的力量, 排除萬難給她以支持。有了太后的支持,這道政策就穩(wěn)了。 幾個人隨即又商定了稅法的改革。原來的變法法案中已提供了藍本, 大的方向可以確定, 不過是在細節(jié)上多加推敲。大庸目前的稅收制度比較混亂,收稅的衙門不統一, 所收的錢物也不統一。不僅分了糧稅、絲絹稅、銀稅等眾多科目, 還對應著不同的有司衙門。有些地方為了納稅,要先把糧食換成錢,再用錢買絲綢。繁雜的手續(xù)耗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也給了很多蛀蟲以可乘之機。 新法主張“攤丁入畝”,將徭役雜稅統一合并,以人頭田產計算, 減輕了百姓的勞役。再將繁雜的科目按市價折合銀兩, 統一由戶部收取。不僅減輕了地方的負擔, 也加強了朝廷對稅收的調度權。 四人商討得太過熱烈, 幾乎忘了時間。后來還是雙瑞實在熬不住了, 在窗根底下喚道:“各位大人,再有一個時辰天就要亮了,您幾位也歇歇吧,明天可還要早朝呢。” 幾人這才發(fā)現已經到了月影東墜的時候,急忙起身告辭。夜深人靜,幾人害怕引人注意,也不敢同時離開,只能一個一個走。雙瑞在角門把著風,馮晉陽先行。他離開之前,忍不住一聲苦笑:“咱們?yōu)閲鵀槊駳椌邞],居然跟做賊似的。” 唐挽笑道:“咱們是偷偷摸摸地為國為民。” 馮晉陽走后,雙瑞又在門前觀瞧了一會兒,確認沒人盯著,才讓沈榆離開。房間里便只剩下了唐挽和元朗。 “馮晉陽在戶部耕耘已久,是個專才,稅制改革交給他當最穩(wěn)妥,”元朗道,“昨天接到馮楠的書信,他對科舉改革也有許多洞見。其中有一條,引人深思,你聽聽看。” “你說。”唐挽道。 “自武帝獨尊儒術后,百家學說逐漸消頹。可仔細回想,支撐著我們走過千年的成果,卻都是在百家爭鳴時期出現的,”元朗頓了頓,似乎在仔細斟酌著措辭,“儒家學說發(fā)展到如今,早已經變了味道。我們要改革,是否要從思想上也來一場裂變?” 這正是唐挽壓在心底,卻久久不敢說出來的話。他們這些科舉出身的學生,從小讀的是四書五經,看的是理學經傳,儒教思想早已經根深蒂固,少有人能跳出身份,反思今日的“儒教”和百家時期的“儒學”到底還是不是一回事。這話說出來,懂的人自然懂,不懂的難免要引起一番口誅筆伐。 “儒教根基深厚,不容改變。不過我們可以換一種方法,”唐挽眸光閃動,說道,“從古至今,不論是讖緯之學、理學亦或是玄學、樸學,都是儒家學說的衍生。不妨也來個以經注我,創(chuàng)一門適合改革的學說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