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節
書迷正在閱讀:她的盛世美顏有時限[重生]、偽裝純情、穿成年代文男主的嬌氣包meimei、失序 (停更中)、睡服那個作精(1V1高H)、顧氏女前傳、妖獸兇猛(異界,種田,NP)、悄悄的,遠遠的、忽然之間、玩具
簫翰林還是有些拿不定主意。 蘇鳳章緊接著說道:“其實這些年來翰林院修書不斷,卻沒有修出個所以然來,就是因為沒有一個確切的方向,零零散散的能有什么成績。” “此時若是有人能站出來統領此事,但凡有一二成果,陛下定然刮目相看。” 簫翰林擰眉問道:“可是如你所說的興師動眾的話,萬一不成豈不是……” “一旦開始,豈會不成?”蘇鳳章笑著說道,“就像簫大人所說的,此事一旦開始必定興師動眾,參與的人不計其數,甚至能把朝堂上位高權重者囊括其中,這般一來,到時候只怕我們放棄了,他們也不會放手,您說是不是這個道理。” 眼看簫翰林的眼睛越來越亮,蘇鳳章便知道他已經心動了,落下最后一句話:“到時候第一個提出此事之人,定能青史留名。” 第139章 盛世修書 一句青史留名成功的打動了簫翰林,亦或者這一位看起來本本分分,似乎被池良俊的打壓磨平了棱角,但在朝為官又有幾個能真的視前程如糞土的。 之前蟄伏,不過是簫翰林并無甚人脈背景,在翰林院中人緣也只是一般,跟池良俊硬碰硬的話只有他吃虧的份。 簫翰林對自己頗有幾分自知之明,在北方官員眼中,他是土生土長的南方人,而在南方官員的眼中,他又是不起眼排不上用場的那種雞肋。 而現在,蘇鳳章將一個大好的機會送到了他的面前,即使明知道蘇鳳章有別的心思,簫翰林也抵擋不住這巨大的誘惑。 更甚者,不用蘇鳳章誘惑,簫翰林只想到青史留名四個大字就激動不已,連帶著幾晚上都沒能安眠,不是因為擔憂,而是因為興奮。 大半個月過去,蘇鳳章看起來一點也不著急的模樣,反倒是簫翰林頗有幾分坐立難安的架勢,心中期盼著皇帝早日想起自己。 不知道是不是他的期盼發揮了作用,這一日天氣依舊炎熱,宮中的皇帝卻突發奇想招人侍讀,點的翰林可不正是他蕭通達簫翰林。 簫翰林飛快的梳洗了一番才出門,臨走之前拍了拍蘇鳳章的肩頭,說道:“放心,此事若是能成,本官不會忘記你的功勞。” 蘇鳳章笑著送他離開,對于這位的氣量倒是有了新的認知。 大熱的天,簫翰林難得精神抖擻,連入宮的腳步都帶著幾分興奮,以至于踏進宮門的時候都快要反應不過來。 宮殿里頭涼爽萬分,畢竟熱到誰也不可能熱到皇帝,宮殿四角都放著大大的冰盆,與外頭炎熱的天氣形成鮮明的對比。 但讓簫翰林臉上的笑容迅速消失的,不是這宮殿里頭的涼意,而是皇帝的取笑。 在看見這位侍讀進門行禮的時候,皇帝漫不經心的笑道:“珩兒你看,我就說蕭通達愛出汗,這會兒過來肯定渾身狼狽,可不正是如此。” 皇帝這話說得,不像是突然想起蕭通達喊他過來侍讀,倒像是專程喊他過來出丑似的。 皇帝敢說這么招人怨的話,四皇子可不敢,他連忙低頭說道:“父皇,簫大人定是面圣心切,這才一路趕來,您可得體諒一下。” 皇帝哈哈一笑,點頭說道:“你說的也是,李公公,你帶他下去梳洗一番吧。” 于是蕭通達進門還不到一瞬的功夫,又跟著李公公去隔壁收拾去了,他還敢因此有任何不悅,免得被皇帝記恨。 再次出現在皇帝面前時,蕭翰林才發現宮殿之內除了皇帝和四皇子之外再無他人,尤其是并未見到太子殿下的身影。 這是一個好機會,簫翰林這般想著。 這一次皇帝倒是沒鬧幺蛾子,就讓他在旁邊講經,只是看著興趣不大,有一搭沒一搭的點著頭,完全一副隨意打發時間的架勢。 四皇子見狀,笑著說道:“父皇可是乏了?” 皇帝嘆了口氣,淡淡說道:“這幾日天氣熱得很,吃得不好,睡得也不好,整個人也顯得沒精神,太醫說這是苦夏了,朕卻覺得定是今日無趣的緣故。” 四皇子就提議道:“不如去請了樂師過來?兒臣聽說他們近日在排演新曲。” 皇帝聽了卻是興致缺缺,道:“來來去去都是那幾個人,那幾首曲子,能有什么新意。” 說完這話,他忽然抬頭看向已經停了講經的蕭通達,道:“簫翰林,今日宮外可有趣聞?” 簫翰林不知道皇帝這是什么意思,一時間腦子如同漿糊,嘴倒是更快一些:“趣聞倒是談不上,不過金科探花郎與柳絮柳姑娘的事情,倒是人盡皆知。” 這般才子佳人的風流韻事,一向都是皇帝心中所喜的。 只是這一日他興致還是不高,淡淡說道:“此事朕也有所耳聞,孟庭果然是個風流的。” 簫翰林倒是不知道如何接話了。 幸虧四皇子就在旁邊,笑著說道:“父皇,前幾日你不是還夸他作詩有靈氣嗎,不如派人傳他入宮,考校考校他的詩詞?” “天氣太熱,懶得考校。”皇帝一口拒絕了。 四皇子心中也覺得奇怪,想不通皇帝為什么最近這般的無精打采。 他心思一轉,轉而看向簫翰林,笑著提起了蘇鳳章:“簫翰林,聽說蘇狀元進入翰林院之后一直跟隨你學習,這弟子你可滿意?” “蘇修撰才思敏捷,為人沉穩,比微臣強了許多。”簫翰林心底嘀咕起來,不知道四皇子這是什么意思。 一瞬間,他忽然想到蘇鳳章是青州人士,與徐子峰相交甚秘,而徐家又是四皇子的母族,那么蘇鳳章與四皇子之間是不是有什么關聯。 四皇子點了點頭,看向皇帝說道:“提起蘇狀元,兒臣倒是想起了一件趣事。” “哦,是何事?”皇帝十分給面子的問道。 四皇子就笑道:“最近天氣太熱,民間多有用扇子納涼的,達官顯貴又興起比較扇面的好壞,蘇狀元擅長畫技,孟庭與他是好友,便上門去求畫去了。” “蘇狀元一口答應了,誰知道轉身就給他畫了一幅小人圖,上頭卻是孟庭不耐炙熱,使勁扇扇子的場景,畫我倒是并未見過,但聽子峰提起,說是活靈活現,十分可人。” “就是……咱們風度翩翩的孟大才子,在扇子上成了三頭身,還豎著朝天辮。” 一聽這話,皇帝就忍不住哈哈大笑起來,也說道:“蘇狀元看著文質彬彬,是個儒雅沉穩的,沒想到還有這般促狹的時候。” 說完這話,皇帝又好奇的問道:“簫翰林,你可見過蘇狀元的扇子畫?” 簫翰林只得回答:“倒是并未見過,蘇大人并不怕熱,其他人滿身是汗了,他身上還清清爽爽的,倒是讓人心中羨慕。” “哦,這倒是新奇。”皇帝忍不住說了一句,又問,“他如今在翰林院做什么呢?” 如果說剛才還是猜測,那么現在簫翰林就是確定四皇子故意提拔蘇鳳章了,不然不會故意提起,他心思百千,口中很快說道:“除了看書,就是修書。” 忽然,他眼神一動,繼續說道:“蘇大人不愧是陛下欽點的狀元郎,即使是看書修書也與旁人不同,幾個月下來倒是琢磨出一套新的書目法子來。” 皇帝頓時好奇問道:“哦,是什么法子?” 簫翰林便將自己記得的書目索引法子一一道出,仔仔細細并未隱瞞。 聽完他的話,皇帝又笑道:“聽著倒是頗為有用,怎么不見池良俊提上來?” 簫翰林忍住告狀的想法,池良俊外貌不受皇帝喜歡卻還能在翰林院盤踞多年,背后自然有靠山,簫翰林并不確定自己告狀的話皇帝會不會維護他。 沉吟了一會兒,簫翰林就放棄了這個想法,只是說道:“蘇大人才剛整理完一略,還不敢在池大人面前提起。” “既然是好用的法子,早些用起來才是正經事。”皇帝笑著說道,“這樣吧,既然池良俊讓你來做藏書的事,這件事便由你來處理。” 簫翰林眼睛一亮,連聲說道:“微臣遵旨,定當竭盡所能。” 皇帝不給面子的說了一句:“這般簡單的事情之前也想不到,你也只能派上這點用場了。” 簫翰林只覺得自己臉上火辣辣的,鼓起勇氣說了一句:“陛下,微臣還有另一件事上稟!” 皇帝淡淡問道:“何事?” 簫翰林注意到四皇子望過來的視線,到了嘴邊的話打了個轉就變了樣。 “此事還得從蘇狀元被派過來,與微臣一塊兒修書說起,實在是說來話長。” “翰林院修書這么多年,也沒瞧見修出什么來。”皇帝略帶幾分不耐煩的說道:“長話短說。” 簫翰林也不敢兜圈子了,直接說道:“修書過程中,蘇大人與微臣多有商討,便想到如今這邊東一榔頭西一棒槌的修書難有成效,費時費力不說,也是無望的很。” “古人常言道易代修史,盛世修書,大周朝百姓們安居樂業了百年,怎么如今翰林院還是跟史書過不去,為何不能修書呢?” “若能集結天下文人,廣搜天下奇書來充實天府寶藏,修著一本集百家之長,張我大周風采的曠世大典,豈不是能夠青史留名!” 簫翰林一股腦兒說完這話,迎著皇帝的眼神這才知道害怕,連忙低頭不敢再看。 皇帝就像是不認識他了似的左看右看,忽然笑道:“簫愛卿,這可不像是你的主意。” 簫翰林忍住擦汗的舉動,拱手說道:“確實不是微臣一個人的主意,多是蘇大人提起的。” 皇帝笑了一聲,不知道是不是看透了簫翰林的那些把戲,轉身問道:“珩兒,你覺得此事如何?” 四皇子并未直接說話,沉吟了一會兒才道:“自我大周開朝以來,倒是并未有過舉國之力修著大典的事跡。” 誰知道一聽這話,皇帝就朗聲笑起來:“是啊,太祖高祖皇帝都未能做到的事情,說不定在朕這兒能做到。” “你們不知,其實先帝去世之前,也曾有過修著大典的心思,只是那時候時機還未成熟,這些年朕倒是忘了此事,沒想到如今蘇狀元提了出來,甚合朕心啊。” 第140章 宣武大典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今天下富庶,百姓安居樂業,維邊助農皆有所得,唯有文化一道繁雜亂道,難以查閱。” “上令各地詔求藏書孤本,匯編天下藏書,修著《宣武大典》,集千年之大成,著古今之盛典,以流傳百世,供天下子民查閱。” “令四皇子秦珩主持《宣武大典》修著,中極殿大學士梁成、建極殿大學士顧夢章為總裁,翰林院大學士王夫宴、六部尚書、侍郎為副總裁,編撰此典。” “允修著期間,征收民間圖書文集,用后歸還。” “允修著期間,特招天下文人志士,以全此書。” “允思學殿改為宣武大典處,供繕寫、收掌、監造、薈要所用。” “望此大典不負朕望,流傳百世,以發民智!” 在大朝會上,皇帝直接頒發的旨意直接打暈了朝堂上大部分人。 雖說已經習慣這位皇帝有一處是一出的性格,但《宣武大典》到底是什么東西,皇帝為什么忽然想起來修撰此書,別的不提,他甚至沒跟幾位太師太傅通通氣。 人選都訂好了,直接在朝堂上宣布旨意,完全沒給他們反對的機會。 李公公的聲音落下,垂手拱立在帝座旁邊,甚至不敢去看底下那些個大人的臉色。 旨意頒完,朝堂之上寂靜無聲,驚訝、復雜、憤怒、憂思交替的出現在這些大人們的臉上,尤其是站在最前面的太子殿下臉色更加鐵青。 他并不反對修著什么大典,左右這都是對大周有利的事情,但為何四皇子會是主持,父皇讓四皇子出面,又把他這個太子爺放到了哪里。 與他臉色一般難看的還有張太師等人,不提他們的政治立場,這一次皇帝要修著事關大周的宣武大典,在此之前甚至并未與他們通氣,其中代表的意味讓這幾位大人心驚膽戰。 皇帝掃了一眼下頭眾人,開口問道:“怎么,你們這是覺得《宣武大典》有不妥?” 下頭的官員們不敢說話,皇帝卻直接點名:“張太師,你來說。” 張太師作為文臣魁首,又是皇帝的老師,向來都有幾分顏面在,這會兒只得硬著頭皮說道:“陛下,修撰《宣武大典》的本意自然是好的,只是事出突然,本官擔心虎頭蛇尾,到時候浪費了人力物力,卻無甚成果。” 皇帝一聽,點頭贊同:“張太師說的不錯,既然如此,你就負責監督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