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節
從小到大,他跟顧芝的感情最為要好,自然不想他二姐今后嫁得不如意。 再則來說,不僅是為了給家里的三個jiejie撐腰, 就是為了他今后的前程,顧云浩也沒有絲毫退路可走。 本朝的縣試乃是三年兩考,隔年一次, 為了方便集中應晉府試, 各縣的縣試都是差不多同時舉行。 一般在縣試開考前的一段時間, 縣里就會貼出公告榜文,告知全縣學子縣試的相關事宜。 因縣試大多是在二月間,所以這年顧云浩剛過完十四歲的生日,臨川縣就貼出了榜文,定在二月二十四進行縣試。 所謂縣試,乃是由本地知縣主持,并親自閱卷。 因著考慮到參考學子眾多, 知縣分身乏術, 縣里的教諭和訓導, 也會參與其中, 作為監試官,并參與閱卷。 在有的縣里,知縣還可以讓自己信任的刑名師爺襄助縣試事宜。 當然,縣試的一切事情,都還是以知縣大人心意來決定。 除了決定學子縣試取與不取之外,知縣還可自主決定縣試一共分為幾場。 以本朝來說,縣試大多是考三場或四場,但有的縣也會考五場。 第一場最為重要,被稱為正場,若是考得好了,就會直接被取中,等待參加四月份的府試。 當然,第一場取的人數是比較少的。 這也屬正常,畢竟一場考試雖然能看出些功底,但為著謹慎而言,知縣一般都會再看看后面的考試。 雖然第一場取得人數少,但知曉關鍵的學子們都不敢小瞧。 因為這一場考試下來,知縣大人看了眾考生的卷子之后,取與不取,心里就有了個大概,只是會根據后面的考試稍微調整罷了。 這其實就相當于是第一印象了,若是第一場的卷子知縣看著心里滿意,第二場又沒什么失誤,基本就能取中了。 所有一般來說,第二場取中的是最多的。 后面的第三場、第四場則相當于是撿漏,是為了看看有沒有什么滄海遺珠之類的作用了。 雖然一場取中對于知縣來說會擔些風險,但朝廷的規矩在那里,各地知縣們即使再謹慎,也不能不取,只是減少取中的名額罷了。 所以只要是正場取中的,那基本都是文章寫得很合知縣心意,且有一定實力功底的學子。 民間俗稱的案首,在縣試這個層面,實際就是正場取中的第一名。 雖然縣案首這個名頭沒什么看得見的實惠,但內里還是很有作用的。 首先是代表了知縣的欣賞和認可,能在知縣面前留下個印象,以后在縣里說話辦事都方便許多。 更重要的是,一般府試的時候,知府若是沒有特別的不滿,都會給屬地的知縣們一點面子,將各縣的案首取中。 這也就是意味著,如果考中了縣案首,府試基本上也就能考中了。 縣試的第二場也叫初復,第三場稱次復,第四場為再復。 每場考試都只考一天,隔三天一考。 每一場考完后的第二天,縣里的就會放榜,公布當場考試取中的學子姓名。 若是取中了,就不必參加后面的考試,沒取中的就會一直考下去,直到最后一場。 臨川縣的知縣姓胡,據說年紀不過三十多歲。 這位胡知縣乃是兩榜進士出身,行事沉穩老練,想來是屬于對仕途還頗有雄心的那一類人。 不知是出于什么緣故,胡知縣到了臨川縣后,每次縣試都是決定只考三場。 但就是只考三場,這其中的工作量也不小。 要知道他們淮安府一帶,雖然不及蘇杭的鼎盛文風,但卻人口眾多。人口基數大,參加考試的人也就多了起來。 臨川縣又臨近府城,不論是人口還是文風,都要比其他縣強些,故而每次縣試參考的都有一兩千人。 所以臨川的學子們在科考一途上,都走的很艱難。 每次縣試,取中的人數都是有限的,大多都是在四十人到六十人之間,因而錄取比例還是比較低的。 這還僅僅只是科考路上的第一關。 就是因為知曉這些,這么些年來,顧云浩從來不敢懈怠,更是不敢小瞧科考,只有盡全力苦學。 縣試的事宜都是由縣衙的禮房負責準備張羅。 因著臨川縣試規模大,參考人數眾多,所以縣衙各房都抽了人手到禮房幫忙。 而且,因為考試期間閱卷量過大,又諸事繁多,一旦開考后,縣衙就會封印,基本上除了重大事件,知縣一概不問訴訟等事。 自榜文發布之后到開考的前十日,所有準備參考的考生都要前去縣署禮房報名,且報名的時候還需一并請了稟生作保才可。 顧云浩他們私塾此次有五個內舍學生要參加縣試,因而縣衙的榜文一張貼出來,幾人就商議著一起找稟生作保之事。 縣里的稟生不多,基本上作保都是要收作保費用的。 打聽了一番,基本上都是相熟的學子一起找同一個稟生作保,到時候一起去報名,稟生往來方便些,收費就會稍稍便宜一點。 但也便宜不到哪里去,怎么也要四五兩銀子。 好在梁成業有一相熟的稟生,因看著梁成業的面子,每人只收了他們二兩銀子的保費。 這次縣試,顧云濤也參加了,只是跟顧云浩不是同一個稟生作保,就沒有一起報名罷了。 家里兩兄弟都考這次縣試,顧家眾人更是緊張的很。 顧明良一聽說要花錢找人作保,二話不說就讓李氏拿了銀子給顧云浩跟顧云濤兩人。 顧云浩原本想著這兩年他抄書賺了十來兩銀子,就不必從家里拿錢,但奈何顧明良執意要給,說要一碗水端平,顧云浩也不好再堅持。 二月五日這天,天氣微微有些寒意,顧云浩、楚毅等人跟著為他們作保的稟生一起到縣署報名。 這位稟生叫吳成,年紀將近四十,想來是為人作保慣了,帶著顧云浩幾人熟門熟路的就到了縣署,又在衙役的引領下到了禮房。 剛至禮房大門口,一禮房的雜役見著吳成身上代表身份的生員衫,當下就不敢怠慢,忙笑著引他們入內。 “請略坐等片刻,幾個錄房都有學子在報名,只等他們一出來,就可進去了。”那雜役解釋了兩句,便請幾人先坐。 又等了一會,才輪到顧云浩幾人。 臨川縣試因為參考人數眾多,所以一共備了六個錄房,每個錄房由一名書吏負責,外加幾人幫忙打下手。 進了錄房,先是由雜役分別詢問填寫顧云浩幾人的姓名、籍貫、年齡和三代履歷,待填寫完畢,再由吳成簽字作保,才一并交給本房負責的書吏驗看。 那書吏驗看過后,又詢問了幾人一番,確定其三代之中無人從事娼、優、皂、隸以及賤民之列,方才讓那雜役帶著幾人去領取考牌。 雜役記錄下他們的相貌特征,又貼在考牌背后,待簽字蓋印之后,方才交給幾人。 如此一番下來,整個報名的流程才算走完。 幾人辭了吳成,又到文房鋪子買了考試需用的筆墨等物,一起回了私塾。 縣試的考點就設在縣學旁邊的考棚。 因著他們私塾離縣學不遠,顧云浩就決定考試這幾天還是住在塾里。 為此,李氏可是一直憂心的很。 又是擔心他吃不好,又怕他赴考的路上出現什么變故,還提議讓顧長光到縣城的客棧住下,來回接送顧云浩考試。 但最后耐不住顧云浩堅持,也只得作罷。 顧云濤所在的私塾離縣學要遠一些,自然就要住客棧了。 由于各地考生都到縣里考試,客棧生意大好,特別是靠近考點的幾家客棧,早早就客滿了。 好在顧長榮托人想了辦法,好容易才在縣學旁邊的如意樓留下了一個房間。 顧長榮擔心兒子,加上這幾天衙門沒什么事,索性告了假跟著顧云濤在如意樓住著,當起了專職陪考。 當然這些事情此時已經無法引起顧云浩的注意了。 現在他的全副心神都在溫書上。 與他一起選擇住在私塾的還有李文旭跟楚毅兩人,因而三人經常在一處溫書。 梁成業也會每日指點他們幾句,但并不會多說,因為到了這個時候,只有學生們自己才清楚自己的學業情況,自己溫書才是最有效果的,老師說多了反而影響學生的心境。 師娘陳氏也很是關心幾人,自縣試報名之后,他們的飯食茶點一應都是由陳氏打點,雖然稱不上珍饈美味,但也比飯堂的伙食好多了,幾人自是感激不已。 ****** 備考的日子總是過得很快,半個月的時間就這么過去了。 到了考試這一天,三更的梆子剛響了一聲,顧云浩三人便穿衣起床。 洗臉刷牙之后,感覺整個人清醒不少,顧云浩就開始檢查自己的考籃和要帶的東西。 考籃是早早就準備好的,因為防止考生夾帶,本朝考生一律都只能用考籃,不管是筆墨紙硯還是隨身攜帶的食物清水,都全部放在考籃里面。 檢查了沒有什么漏掉的東西,顧云浩又理了理衣裳。 這時楚毅跟李文旭二人也準備妥當,三人一起到了前廳。 梁成業此時也是早早地等在了那里。 三人先是跟著梁成業一起拜過了孔子像,又跟著梁成業一起到偏廳吃早飯。 早飯自然也是陳氏提前吩咐備下的。 有饅頭、包子、紅豆稻米粥,外加兩種小菜和雞蛋。 因著要考試,所以稻米粥煮的比較稠。 只是三人為了避免在考場上三急不便,還是主要吃的饅頭跟雞蛋,稻米粥只稍微喝了一兩口便罷。 一時間吃過了早飯,梁成業親自送他們出了私塾,看著顧云浩三人提著燈籠走出了巷口。 他們私塾離考棚很近,不過一刻鐘左右的路程。 因著離考棚近,一路過去,隨行同路的人也越來越多,人流車馬來往不斷。 雖然往常此時都仍是一片夜色籠罩,但今天卻不盡然。 不論是馬車還是行人,都或掛或提著燈籠,在眾多燈火的映照下,哪里還分得清是什么時辰。 到了考場,更是一副車水馬龍的景象。 參考的考生、陪著家里子弟考試的長輩、前來跟著伺候主子的仆人,密密麻麻地都聚集在此。 更有許多馬車來來回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