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節
姚蓁瞧著乳娘懷里那奄奄一息的紫皮猴子,忍不住倒抽冷氣,西宮是瘋了嗎,這可是圣上膝下唯一的子嗣啊! 但轉念思及即將押送進京的廢皇儲,中宮又無法對孟太后做出的抉擇橫加批判。圣上病重, 已幽居內苑數月,如今僅剩一口氣吊著,她清楚這是大限將至。 這個孩子的存在出乎所有人意料,誰能想到年僅十四歲的皇帝如此急吼吼的孕育長子,姚蓁猜測,怕是重輝殿本想借子嗣促成親政一事,但卻未預見自己的龍體能否挨到那時候。 鳳儀殿中燈影搖曳,身量單薄的少女僅穿了一件對襟素服,她聽著襁褓中微弱的哭聲忍不住心生憐愛,但又在即將觸碰到嬰孩溫軟肌膚的前一刻闔目退開。 “著兩班太醫守著,日后小皇子的吃穿用度一律從本宮的私庫走,內務府進上來的人事器物就交由高痣打理,其余的,等圣上旨意吧。” “娘娘……”高痣一身重傷,跪在殿外哀聲長嘁。這宮里小殿下唯一能尋得庇護的地方就是鳳儀殿了,他們主仆本以為皇后有情,膝下又無子,不會不為自己打算,可如今看來,皇后之位在姚氏心中怕是根本比不過太師的分量。 趙秉安對高痣這奴才的得寸進尺極為不耐,他轉身望向殿外的電閃雷鳴,眸中閃過厲色。 趙喜矮著半截身子,心中感嘆那小狗兒作死,太師既特意趕來出手,就定然是放不下圣上的,好歹十年師徒,重輝殿怎么就是看不明白,太師他吃軟不吃硬啊! 這小皇子留在鳳儀殿至少性命無憂,就算不得皇后娘娘垂青,那也總好過被西宮塞回娘肚子里吧。 司禮監的宦奴捂住高痣的口鼻,將人拖去了暴室,太師日理萬機,懶得料理這狗奴才,趙喜也不敢污了皇后娘娘的眼,只能暫時把人扣在自己手里,等重輝殿那邊過問。 “是舅舅不好,當初,就不該把你拖進這灘渾水里……” 趙秉安嘆了口氣,輕揉著少女的發璇,絲毫未將其看作是母儀天下的中宮鳳主,在他眼里,阿蓁與他的親生骨rou無異。若時光回溯,他絕不會屈服于孟氏yin威而早早把這孩子送進冰冷的宮墻,他們師徒如今形同陌路,連累阿蓁都要受這恩怨牽累。 小皇后在舅舅溫厚的掌心里蹭了蹭,頓時找回了主心骨。雖然今夜的事確實出乎她的想象,但這偌大的三宮六院,又何曾真正地風平浪靜過,只不過那些腌臜丑事舅舅不屑于知曉罷了。 母親常說她的性情不像姚家養出來的,反倒與舅母那等世家女子如出一轍,一脈相承的外柔內剛,只不過,舅母幸運,遇到了情深意重的舅父,而她,卻無所謂了…… 對于姚蓁而言,進宮,是她為家族、母族不得不做的一件事,與其帶著一身病痛折磨雙親兄長,不如進宮,為舅舅,為弟弟們創造機會。 帝后皆是早慧的靈童,彼此間倘若不能抱團取暖就只會彼此傷害,姚蓁太決絕,不管盛家兄弟如何傾心相待,她的決定都不會有絲毫動搖。 中宮賢淑通達,從不過問朝政,與孟氏相較,無異于側目珠玉。可惜,皇后的不作為卻是對政和帝的落井下石,鳳位本該是他拉攏重臣,培植親信最重要的籌碼,予了姚家,對如今的皇室而言,反倒埋下了“引狼入室”的隱患。 現下,帝長子誕生的消息應該已傳出宮闈,卡在廢皇儲回京的特殊時刻,不得不讓人多想。小皇后垂眸盯著手腕上系著的紅繩手鏈,心中掙扎再三,終是提了一個令她自己都匪夷所思的請求。 宮內三人的糾葛趙秉安早有察覺,但孟璋不死,他就不能因為小兒女之間的私情而打草驚蛇,所幸,當初元恪那個小畜生還知道分寸,未敢到鳳儀殿來大放厥詞,否則就憑他在西宮叫囂的那些混話,趙秉安一早就會捏死他。 趙太師踏出鳳儀殿時的臉色十分深沉,元恪在江南的所作所為早在京畿傳得沸沸揚揚,阿蓁就算避居深宮也該有所耳聞,即便如此,她還是違背原則開口為那個混賬求情,這就意味著元恪在其心里地位非比尋常。 不可否認,趙秉安在這兄弟倆之間向來都偏愛元澈,不單是因為元恪殘疾,還因為他二人巨大的性情差異。元澈自小被推上帝位,行事向來以大局為重,早就習慣了委屈求全;而元恪則不然,因為腿疾的緣故,西宮恨不能千般彌補,對其寵溺無度,導致這孩子養成了一幅陰郁暴戾、霸道恣睢的脾性,待人做事都十分偏激,稍不遂意便喊打喊殺,也就是在他這個亞父面前還曉得收斂一二,其他人,包括政和帝,都不被那小畜生放在眼里。 趙太師不認為睿智的外甥女會對這樣一個混小子青眼有加,充其量不過是憐憫作祟,他回眸瞥了一眼這冷清的鳳儀殿,決定重新考慮廢皇儲的安置,防微杜漸,這兩人最好不要再見面。 而重輝殿中那母子倆的是是非非,他也不愿再干涉,元澈沒有錯,只是落魄的帝王沒有慕艾的權利,他自己尚且朝不保夕,又何來的底氣能在群狼環飼下護住那個女人。 虎豹軍并不承認這位小皇子的出身,姚鼎誠為數不多的耐心早就被政和帝的堤防消磨光了。對于中宮被迫接手這個生母卑賤的帝長子,姚家人只覺得惡心與屈辱。 次日朝會,內閣上表,恭賀少帝弄璋之喜,隨后,政和帝正式下詔改立太子,廢皇儲更立廬陵王,圈禁宗人府,這使得歇斯底里準備玉石俱焚的孟太后霎時偃旗息鼓,乖乖退回了西宮。 事實上,滿朝文武對廬陵王的歸屬也是議論紛紛,本以為太師會借機鏟除了這個隱患,但如此輕拿輕放,可真讓人為幾位公子抱不平。 政和十年冬,禁軍精銳抵京,廬陵王披枷戴鎖,暫囚于上林苑。 與此同時,太師世子降服鵝湖書院,連下松州、太常、吳興三地的事跡也從兩江傳入京都。虎父無犬子!誰能料到被太師折去羽翼的世子不過短短兩月便又東山再起。 就連顧椿,都為趙鳳舉的果斷而失聲。畢竟在沒收到次子家書之前,他對江南的境況可是憂心忡忡,如今,好歹兩江兵禍已消,剩下的事都可以坐下來慢慢談。官場上最精妙的藝術便是妥協,世子雖年少,但就其所作所為而言,已得其中三昧。 盛元恪把江南逼到窮途末路,這時候趙鳳舉采取的懷柔政策無疑倍得人心,由始至終,世子的目的都是將江南士族收歸己用,而遭受重創的蘇南六道如今正處在歷史的岔路口,要么屈膝趙氏父子,于兩江推行新政,要么,自此退出官場,遠離權勢紛爭。 值此風雨飄搖之際,蘇州曉莊別苑又給趙氏兄弟送了一份大禮。 常阿慶余道瞿氏族老瞿罔親入松州,投誠于世子,瞿家最不爭氣的瞿國梁都能在朝中高居吏部侍郎之位,這個古老家族的底蘊可想而知。瞿罔的投誠,是蘇燃與顧彥郴喜聞樂見的局面,畢竟世子身邊湖湘的分量太重,僅他們二人,是守不住江南這塊祖地的。 而且,就明面上看,蘇顧二人背后都缺乏家族的支撐,首輔與次輔在朝中的勢力他倆能看不能用,而瞿罔的倒向卻使局面有了逆轉。兩江士族最擅長的就是投機倒把,當他們撿回一條命之后,瞿罔的動作卻又給他們指明了另一條康莊大道。 太師執意推行新政,少帝幼儲注定都是傀儡,那若是新法大成之后呢,太師難不成會傻到還政于盛氏嗎?天下人可都清楚盛家那哥倆一個是病秧子另一個既瘋且殘,若不是宗室死絕了,皇位花落誰家且還兩說呢。 一百五十年前,兩江押對了一回,澤遺后世,受用至今,眼下,世子重兵在握,聲名在外,如何不值得他們再賭上一把,不看世子,就看太師如今在民間的威望,他們就覺得若趙氏反,至少有六成勝券。 怪不得,怪不得蘇、顧兩家都那么湊巧,欽定的繼承人齊齊出走,現在看來,首輔與次輔兩位老大人怕是早就洞悉天機,故而一開始就給自家留了后路啊。 瞿罔也是這么以為的,所以他對蘇顧兩位故友吃獨食恨到跳腳,你倆吃rou不吐骨rou,要不是他費盡心機撬開沈一鳴的嘴,連點湯水都沒得喝,這還是老戚,幾輩子的交情呢,簡直不能更過分。 有了人帶頭,投降就不再那么難堪,為了在世子面前爭得一席之地,江南六道幸存的大小士族可是把看家的本事都使了出來,這就漸漸引起湖湘一派老人們的不滿。外人不清楚,他們可都知道太師對世子寄予怎樣的厚望,當初好不容易將世子從邵柏博那群宵小之徒中摘出來,怎么才到江南兩個月就又與瞿罔這等老賊廝混到一處?!周瑞濤是個暴性子,他看著府衙中捉摸不透的世子,嘴邊的□□怎么也壓不住。 世子不是太師,樸士淼絕不會放任周師弟胡來,他之所以一直沒有動作,不只是忌憚顧彥郴,還有臨行前馬師兄的暗示,太師大業將成,世子為繼,日后前途不可限量,湖湘雖于太師掌中整合,但實際上派系印記猶在,寒門與關北士族對世子早就虎視眈眈,不過礙于太師與湖湘之間的深厚情誼,誰也不敢挑露罷了。 未雨綢繆,湖湘若是一家獨大,那總有一日會重蹈江南覆轍,百花齊開,藏鋒若拙,識得時務方能長久,太師把兩江布政使給了顧彥郴,不也是暗示他們不能對瞿罔這些人趕盡殺絕嗎。世子自行領會馭臣之道,他雖痛心,卻也明白這是情勢發展之必然,無可厚非…… 第309章 反軍 政和帝已有十日未下龍榻,哀大莫過于心死, 如今對他而言, 拖著這樣一幅殘軀茍且偷生不過是一種折磨。 趙秉安吹涼了玉碗中的湯藥, 一氣往喉嚨里灌, 結果全被嗆了出來。 “你想死,我不攔你,元恪現在就在上林苑,等宮里殯天的喪鐘一響,我就以大行皇帝的名義詔他入宮,封他做攝政王。” “咳……” “亞父,你強留朕還有何用處, 這江山朕已拱手相讓, 您就讓朕清清靜靜地走, 不成嗎?” “你的命,元恪的命,都是我從死人堆里搶出來的,沒有我的允許, 你們倆哪一個都不能出事!” “元澈, 我不是你母后,真會被你刻意做出的假象所欺瞞,那個女人若當真對你如此重要,你根本就不會讓她懷孕!” 趙秉安擱下調羹,接過宮人遞過的云帕擦拭指縫,他已經厭倦了要像哄幼童一樣來哄眼前任性自我的少帝, 借自己的女人來試探他的底線,這手段下作且幼稚。 瘦骨嶙峋的少帝褪去臉上的“悲苦”,冷冰冰地盯著這個曾被他視如親父,如今卻讓他又恨又怕的男人。 “別這么看著我,從你想掌權的那一日起,你就該以帝王的權威自重,我教過你,朝堂上向來是‘你來我往’,想要什么,就得去謀去搶,你就是被我寵壞了,習慣了不勞而獲,所以老把自己的命運推脫到別人手上。” 當夜若非西宮形跡不密,堵不住朝野的悠悠眾口,趙秉安絕不會在此多事之秋貿然出手。他已經給過元澈機會,是皇帝自己沒有把握住,如今又想用一介弱女子的慘死來搏得他的愧疚,元澈怕是打錯了算盤 “是您給了朕這樣的錯覺不是嗎,從小到大,只要朕堅持,您總會退讓,為什么如今就不可以了呢?!說到底,縱然都是一手養大的,但朕終究不是您的親兒子,所以隨著鳳舉年長,您早晚會除了朕這塊礙腳石!” 政和帝被人戳破偽裝之后,惱羞成怒,索性不管不顧地把壓在心底的那些陰暗想法都吐了出來。誰都不知道,他腦海里其實一直遺留著神宗在他幼年時造成的那些陰影,他一直警醒自己千萬不要成為像生父那樣可憐更可恨的人,可數十年如一日的壓抑,伴隨鳳舉愈發顯耀的光芒迫使得他的內心控制不住地惶恐、無力。 少帝時常在午夜質疑,亞父對他的疼愛有幾分真心,趙氏早就功高蓋主,待他長成之后,如果與亞父政見不符,是否也會如神宗那樣被亞父“廢”掉! 所以,在他第一次滯留鬼門關的時候,他向亞父求了阿蓁為后,亞父很為難,但最后還是答應了。這是他平生最后悔的一件事,僅次于翻查當年太醫院的脈案。 他是皇帝,哪怕是未親政的傀儡也享有三宮六院的權利,但他沒有寵幸過永巷里任何一名妃嬪,阿阮則不過是個意外。 “……元澈,都到現在了你還以為我放棄你只是因為那淺薄的血緣?” “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我伴在你身旁的時間比所有趙氏子侄加起來都多,你的書法、啟蒙、棋道、狩獵,哪一樣不是我親自教授的,你不滿我冊封元恪我知道,但孟家夢園要徐徐圖之,我本以為這些你都該懂……” “我不懂!亞父,您一直教朕的除了忍就是忍,忍著內閣,忍著兩江,忍著母后!哪怕有片刻,您真得有為朕想過嗎!” 趙秉安本以為這些年歷經那百劫千難,這世上已經沒有什么可傷到他了,但他錯了,不過這區區幾句話,就像是在他心上刨出了個大坑,滋哇哇的往外冒血,只一瞬間,四肢百骸,都是涼的。 他揚起手掌,萬鈞悲怒纏綿指尖,許久之后,終究無力地垂下去。 “我若不在乎你,鳳舉當日的宮變便會成真,你,元恪,還有那個孩子,都活不成……” 趙秉安喃喃自語,轉身望著這空曠寂寥的宮殿,心中的那個結寸寸成灰。 “還記得當年我在朝陽門外抱你入宮的情景嗎,我說過,只要我還活著,你就是大朔的皇帝,趙氏永無不臣之心!” “如今,大殿下已是皇儲,你身子不適,不能再為朝務煩心,新政必要推行,若成,廟宇頹勢得止,史書上這千秋功業,定也會記上你一筆。” “政和十年盛世,所有污名血腥,后世人口中,皆由我來背負,元澈,亞父是,呵……,罷了,罷了,你說得也對,我何曾想放你做那九天的龍,我何曾將你看作是皇帝……” 時至今日,趙秉安才愿意承認他確實有私心,這十年光陰,他疏離太師府中的妻兒,放養打壓三個兒子,不過是在彌補他對神宗,對元澈的愧疚。 神宗是間接死在他手上的,這是趙秉安永遠不能釋懷的噩夢,他這一生背負得太多,壓得自己都喘不過氣來,家族,黨派,朝堂,天下,他未成帝卻已體會到了高處不勝寒的寂寥。 不過而立之年的太師早就沒有人可以說心里話了,他枕邊的女人是他孩子的母親,她愛他,更愛孩子;他的胞兄,臨死前與祖父上演了一出潸然淚下的和解戲碼,逼迫他不得不將次子過繼,以致于長鳴心存芥蒂,屢屢忤逆;他的阿姐,終是成了姚家的主母,四房兒媳,俱是聯姻打算,為的不過是拉攏兵權,屏保趙氏。 他的母族,外家,無不蔭蔽在他的光輝下,富貴榮華。 于趙氏,他是延綿基業、破古立今的族長,于朝廷,他是獨斷乾坤、大權在握的太師,如今,還有誰單單記得趙秉安這個人呢。 湖湘士子三萬,皆以他為榮,可一路庇護他的師兄們卻早已俯下身子,恭恭敬敬地稱他為太師。如今,高不可攀的內閣已不再是他的對手,乃至于顧椿、蘇袛銘都要看他臉色行事。可是,此刻站在這偌大的宮闈中,趙秉安驀然覺得自己不過是活成了沈一鳴的模樣,他可以主宰這江山,卻也被這江山所主宰,他自以為是的彌補把元澈綁縛在安逸的環境里,而對鳳舉,他任之在外摸爬滾打,冷眼瞧著自己的兒子在孟璋的熏陶下變得狠情狠心、不擇手段,那孩子自己掙扎成一個梟雄,心里怕也是恨著他這個父親的吧。 他錯了,從泰平紀元開始就一錯再錯,這一路,他看盡了天家的丑陋險惡,元澈為之困苦的那個位置上滿是蝕心的毒,他使出了全身力氣仍不敵那孤家寡人的誘惑,來日,鳳舉歸朝,他是否會如元澈一般執著…… 太師離開重輝殿的身影異常落拓,小皇后立在鑾駕中,只覺得舅父偉岸的身軀隨時要被吞沒在那茫茫宮道上,她回頭想去看那帝寢,卻只見到了虎豹軍密密麻麻的槍戟。 政和十一年始,太師攜皇儲代政,頒布法令,正式普行新法,時月,兩江進上叛逆定康王首級,世子清剿附逆百人,刑夷三族,環懾宇內。 五軍都督府以天子之名收繳各地兵權,士族惶惶不可終日,太原魁首盧沛良廣發恤民書,煽動鄉野輿論,黎民沸騰,紛紛擎鐮抱鋤,響應朝廷。 雖然兩江跪在了太師腳下,但天下還有其余二百六十道士族,他們盤踞在大朔疆土的每一處,都不甘心坐以待斃。 福建先反,水軍首發,衛葉兩家沉寂數年,最后破釜沉舟,搶先來與太師清算當年的恩怨。 河北也在蠢蠢欲動,隴西士族泰半死于趙太師的陰謀下,當年一場入京美夢,誆毀了關北數幾英才,孟薛濤還要查明其長兄暴斃的緣由,趙秉安給不了他交代,他只好親自入京來討! 兩路反軍聲勢浩大,內閣躊躇不定,只待太師決斷。 然朝廷不動,不代表其他人都會坐視不理。 三月春末,韃靼一眾部落北徙,黑云軍團調頭直撲玉樓,不過兩日,趙氏二公子長鳴與北直隸駐軍里應外合,攻克省衙,生擒隴西境內留守的所有氏族,斬岑、凌、劉、莫等大姓,火焚明德書院,自此,北境士族望風而降。 第310章 愛子之心 趙長鳴坐鎮北境,軍武懾內, 河北一干大小士族凡執迷不悟者皆被其摘了頭顱, 這一舉動看似暴虐, 實則分寸拿捏得恰到好處。 北直隸有實力的大士族早已南遷, 留下的不過是被遺落在權利中樞外的失意人,凌、劉、岑三姓早已有名無實,這些落魄士族剝下官皮之后也就剩一張利嘴可以顛倒黑白、蠱惑人心。對付這些破落戶,道理是講不通的,只有拳頭夠硬,才能讓他們真得老實。 黑云行軍之突兀,著實是打了孟薛濤一個措手不及, 趙長鳴攻破北直隸時, 他還在前線大營撰寫勸君書, 本以為兩路大軍,短時間內怎么也可以與太師拼一個勢均力敵,但不成想,出師未捷身先死, 這大軍還未摸到京畿的邊境, 河北老巢就被人抄了底。 眼下,十萬廂軍人心渙散,若月內拿不下京師,只怕就會被拖死在這彈丸之地。 青州離山海關不過百里,但要入京,就要破開北郊三萬兵馬的防守, 只是山海關如今坐鎮的乃是威武將軍陸冉,他麾下的鐵卒馳名漠北,戰力彪炳遠甚于各省駐軍。 這種情況下,強攻不妥,只得智取。 在河北兵馬陷入僵局之時,福建的境況更加窘迫,好歹河北還有直塞要道,疾攻可行,但福建水軍?偏遠的地理位置迫使他們只能走海路,不過這些人好像都忘了,大朔朝廷的市泊司一直都處于司禮監掌控下,每條艦隊的配置采購,都逃不過宮中的法眼,兩廣市泊司監察在衛葉起兵之前就秘密潛逃,并卷走了財政賬面上七成流動白銀,留下的虧空足以讓福建布政使衙門傾家蕩產! 這還不算最糟糕的,水軍嘩變,福建總督賀鐮生一直神龍見首不見尾,朝廷本已默認其與叛軍站在同一立場,正準備拿其質留京師的家眷開刀,結果這位總督卻突然不明不白地死了,他這一死,南境叛軍的氣勢霎時矮了半截,說到底,賀鐮生身后站著的閩南士族才是這場戰爭的主角,衛葉兩家不過是受命于人的打手而已。 糧草短缺的問題迫在眉睫,偏偏兩廣財政又出了這么個無法彌補的紕漏,這使得福建布政使田中奎欲哭無淚,最后只能哆哆嗦嗦的默許布政使司把這一后果轉嫁給地方衙門,而這一舉動導致的直接后果就是福建境內怨聲載道,百姓本就對新法翹首以盼,如今閩南士族大戰前夕刮地皮,無異于殺雞取卵,自毀長城。 趙秉安根本沒把這兩股烏合之眾放在眼里,布局十余年,這點小打小鬧在他看來不過是隔靴搔癢。對于閩南士族的不識時務,他早就在三年前就在賀鐮生身上看到了征兆,所以福建稍有風吹草動,他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抽了南境的銀根,一舉敲碎兩廣虛假繁榮的財政表象,本來,賀鐮生是留給鳳舉的磨刀石,可邵柏博卻橫插一杠,非要從中作梗,如今,福建頹勢倒是快速顯露,可那些貪婪作祟不知敬畏為何物的亡命之徒卻也更加氣急敗壞。 新法推行勢要一鼓作氣,最忌糾纏拖延,趙秉安不能讓局勢失控,只好把藏好的底牌提前揭開。湖南、山東兩省駐軍在朱大年的指揮下,南下開入珠三角,川渝出兵六萬,在兩廣西境集結。潛伏在河南淮揚行營的水軍一萬新丁歸附于太湖涂氏麾下,一支潛藏在兩江前所未聞的強大水軍經由黃河入海口直面叛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