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8章
那皇帝的病,到底是意外,還是…… 上官文不敢多想,他連忙行禮,“恭賀殿下,鏟除了亂臣賊子,還朝政一片清明!既然已無內患,自當解決外憂!西北若有戰事,臣愿舉薦犬子,隨大軍督察。” 督察,是大莊文武分治下的產物。 文官對武官非常不信任,因此每逢大戰,朝廷都會派一名六品以上的官員隨著大軍走,隨時給朝廷傳消息,此位置就叫隨軍督察。 這個官職很臨時,一般都由翰林院的官員去,一邊走一邊記錄,等回來之后,打仗內容還要編輯成冊,作為史料封存。 工作量不輕,人身安全很沒保障,大軍贏了沒他功勞,輸了他跟著被罰,向來文官都不愿意去做這個苦活兒。 第84章 朝會 上官文此舉, 顯然是在向謝秋蒔示好。 謝秋蒔說不出心里是什么滋味,人情冷暖便是如此,以往她貴為太女, 站在上官文面前, 也不過是個普通的小輩,甚至還不如魏王重要,上官文對她的態度,疏遠大于親近。 即便是讓庶子來投奔她,也不過是各處下注的結果,并沒有打算舉一族之力, 來幫她奪位的意思。 可是現在,她成了皇帝,上官文的態度一下子就變了,從原本的疏遠,變成了現在的諂媚。 是的, 諂媚,雖說諂媚隱藏的很深, 至少從表面上是看不出任何問題,但是謝秋蒔依舊感覺到了,上官文在討好她,準確來說,是在用實際行動向她示好。 上官文如此,周家又會如何呢? 謝秋蒔突然有些好奇了起來, 到如今, 她不會再對周家, 對親情有什么執念了,可她還是想得到一個答案。 至于上官文的提議, 謝秋蒔只說之后再看,這個督察之位并沒有上官文想得那么雞肋,她想要在邊關動一動手腳,讓這場戰斗打得更值,自然不能讓督察之位坐一個,和她無法心意相通的人。 宮中的旨意很快就下發到各處,連帶著一起傳開的還是明成帝病重,傳位給太女,太女繼任新皇的消息。 以及魏王心懷不軌,被新皇賜死的消息。 前者令人恍惚不已,沒想到太女的位子才設立沒有一年,明成帝就不行了,他們就要迎來女皇了! 后者則讓人們不敢多語,關于魏王究竟是怎么死的,大家心里都有數,沈灼灼當街梟首,這種行為根本瞞不住,私底下大家都傳瘋了,只不過也就僅限于現在了。 等百年之后,或許還會有兩句野史流傳,正經的史書上,記載的內容絕對是謝秋蒔公布天下的魏王的罪名。 人們議論了一陣皇家的事后,便閉口不言,皇家的熱鬧可不好看,一不小心就能讓他們說話的腦袋搬了家,不如去議論一些別的內容。 比如說,新皇還沒舉辦登基大典,邊關的戰亂一直沒有平息,以及新皇走馬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提拔了好幾個女官。 不過那些女官都沒有正兒八經參與到朝廷政務中來,這些女官和沈灼灼不一樣。 新皇另設了南北兩宮,這些人好像都是用來監察天下的。 有人分不清兩宮和御史臺之間的不同,明白此事的人就講解給他們聽,聽完后,老百姓倒是沒什么反應,南北宮監察天下百官,又不是針對他們,如果他們有門路,能將自身遇到的不平之事告知給兩宮人員,或許還能為自己爭得一個公道,豈非大大的好事! 就是官員們臉色難看了起來,兩宮針對的就是他們,聯想到之前栽在謝秋蒔手里的上官清和司馬慶,他們突然就明白了這兩宮到底是干什么的,對他們的威脅有多大。 同時也明白了,這位新皇和原本的明成帝,可是截然不同的角色,她手上的屠刀一點兒都不鈍,手起刀落,每一刀之下,都是滾滾掉落的人頭。 外面的人議論紛紛,朝廷內部的聲音也一直沒有停下,所有人都在靜待事情的發展,想要摸清楚這位新皇究竟是什么脾氣。 與此同時,邊關也亂了起來。 在謝秋蒔看審問吳安軍和楊昌的口供時,邊關開戰的消息一同傳來,消息是新鮮出爐,傳入京城就引起了軒然大波。 蠻國舉兵二十萬,圍攻燕門關,燕門關苦苦支撐兩日,打退了蠻國兩次進攻,希望朝廷盡快下發征兵文書,反抗蠻賊入侵。 燕門關駐守的大軍,統共只有十萬左右,算上當地可以直接用上的青壯年,大概能增加到三十萬人,聽上去人數占優勢,似乎可以用多出來的十萬人,輕松壓倒蠻國二十萬兵,但實際上不能這么想。 進攻的一方,是善騎射的騎兵,而人數多的那一方是守,守城不出,沒辦法發揮出三十萬兵的戰斗力,城墻統共那么大地方,再多人,上不去那也發揮不出守城的作用。 要是開城門迎敵,那就需要朝廷下發指令了。 到時候可就是全面開戰,沒有絲毫退步余地。 朝堂之上,沈灼灼站在百官前列,遙想前一段時間,她還站在后頭,如今甚至站在了周池婉面前,可真是事態變化太快。 “參見吾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