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草草色a免费观看在线,亚洲精品国产首次亮相,狠狠躁夜夜躁av网站中文字幕,综合激情五月丁香久久

筆趣閣 - 歷史小說 - 饑餓的盛世(出書版)在線閱讀 - 第20節(jié)

第20節(jié)

    就是在這里,雙方發(fā)生了第一次不愉快。原因是中國官員提出,馬戛爾尼覲見皇帝時,必須行三跪九叩之禮。這讓“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的使節(jié)大吃一驚,他立馬拒絕了這一要求。

    誤會從一開始就產(chǎn)生了。英國人采取了祝賀生日的偽裝,而這很容易被中國人理解為稱臣納貢。而有中國特色的翻譯環(huán)節(jié),加重了這個誤會。

    傳統(tǒng)中國對翻譯的要求不僅僅是“準確”,那些對皇帝心思揣摩得十分透徹的中國翻譯深知怎么樣才能得到皇帝的歡心。所以在翻譯時,他們往往將外國來文的語氣加工得十分“恭順”。前面提到的那篇皇帝讀后認為情詞極為恭順的“虔叩天地保佑天朝大人福壽綿長”的呈文,其實原文并不怎么恭順,翻譯們卻在漢文中添加了“謹呈天朝大人,恭請鈞安”“虔叩天地保佑天朝大人福壽綿長”等原文中根本沒有的“慣用語”。同樣,英國國書經(jīng)過中國翻譯加工后,也味道大變。

    國書的原文是這樣的:

    英王陛下奉天承運,事事以仁慈為懷,踐祚以后,除隨時注意保障自己本土的和平和安全,促進自己臣民的幸福、智慧和道德而外,并在可能范圍內(nèi)設(shè)法促使全人類同受其惠。在這種崇高精神的指導(dǎo)下,英國的軍事威力雖然遠及世界各方,但在取得勝利之后,英王陛下對于戰(zhàn)敗的敵人也在最公平的條件下給以同享和平的幸福。除了在一切方面超越前代增進自己臣民的繁榮幸福外,陛下也曾幾次派遣本國最優(yōu)秀學(xué)者組織遠航旅行,作地理上的發(fā)現(xiàn)和探討。此種舉動絕非謀求擴充本國已經(jīng)足以滿足一切需要的非常廣大的領(lǐng)土,亦非謀求獲取國外財富,甚至并非謀求有益本國臣民的對外商業(yè)。陛下志在研究世界各地的出產(chǎn),向落后地方交流技術(shù)及生活福利的知識,增進整個人類世界的知識水平。

    改頭換面之下,就成了如下內(nèi)容:

    咭唎國王熱沃爾日敬奏中國大皇帝萬萬歲。熱沃爾日第三世蒙天主恩,咭唎國大紅毛及佛郎西依拜爾呢雅國王海主恭惟大皇帝萬萬歲,應(yīng)該坐殿萬萬年。本國知道中國地方甚大,管的百姓甚多,大皇帝的心里長把天下的事情、各處的人民時時照管,不但中國的地方,連外國的地方都要保護他,他們又都心里悅服,內(nèi)外安寧。各國所有各樣學(xué)問各樣技藝,大皇帝恩典都照管他們,叫他們盡心出力,又能長進生發(fā)、變通精妙。本國早有心要差人來,皆因本境周圍地方俱不平安,耽擱多時。如今把四面的仇敵都平服了,本境平安,造了多少大船,差了多少明白的人漂洋到各處,并不是要想添自己的國土,自己的國土也夠了;也不是為貪圖買賣便宜,但為著要見識普天下各地方有多少處,各處事情物件可以彼此通融,別國的好處我們能得著,我們的好處別國也能行著。恐各處地方我們有知道不全的,也有全不知道的,從前的想頭要知道,如今蒙天主的恩可辦成了。要把各處禽獸草木土物各件都要知道,要把四方十界的物件各國互相交易,大家都得便宜。是以長想著要將各國的風(fēng)俗禮法明白了。如今聞得各處只有中國大皇帝管的地方風(fēng)俗禮法比別處更高,至精至妙,實在是頭一處,各處也都贊美心服的,故此越發(fā)想念著來向化輸誠。

    翻譯們自作主張,讓英國國王在信中歡呼中國“大皇帝萬萬歲,應(yīng)該坐殿萬萬年”,又刪去信中英王說他自己“仁慈為懷”,關(guān)注臣民與全人類的幸福,及其軍事威力強大,“遠及世界各方”,對戰(zhàn)敗的敵人,“在最公平的條件下,給以同享和平的幸福”等語,反而把這樣內(nèi)容加在乾隆身上,改寫成英王贊揚乾隆“大皇帝心里常把天下的事情、各處的人民時時照管”,不論中國人或外國人,大皇帝“恩典”,“都要保護”。

    讀了這樣的譯文,能不認為英國人是前來進貢的嗎?

    “平等精神”和“等級觀念”,這是英國人和中國人的矛盾焦點所在。在英國人眼里,他們對中國進行的是一次平等的友好訪問。而在中國人眼里,國際關(guān)系中根本沒有平等二字。凡是到中國來者,都是向中國表達順從。中國人處理國內(nèi)事務(wù)時,以等級制度為原則來獲得秩序。他們處理外交事務(wù)時,也依然如此。朝貢體系的核心精神是等級制度,是基于文明不平等而產(chǎn)生的政治不平等。

    而馬戛爾尼的頭腦中,文明國家的外交是平等的。英國人是以英國紳士的姿態(tài),挺著腰板來到中國的。航行幾萬里,只為了給中國皇帝磕個頭,這對英國人來說是不可想象的。馬戛爾尼使團的目的是“為了使整個東方向英國開放貿(mào)易,并使英中關(guān)系建立在條約的基礎(chǔ)上”。那個時代英國人頭腦里裝著的是歐洲社會流行的啟蒙運動的信念,那就是外交是為經(jīng)濟利益服務(wù)的,而擴大國際貿(mào)易對全世界都有益。歐洲人的貿(mào)易理論認為,自由貿(mào)易可以擴大生產(chǎn),互通有無,提高就業(yè)水平,改善人類整體的福利。在起程之前,馬戛爾尼說過這樣慷慨激昂的話:“要使人類的知識更趨完善,不顧我們天性里的缺陷去建設(shè)一個幸福的社會,這就不光需要我們同中華帝國間建立起自由的、不受限制的關(guān)系。”這是典型的啟蒙時代的話語。

    因此,英國人說:“在地球上我們必須渴求的唯一東西是貿(mào)易自由。我們比地球上其他商業(yè)國家擁有更多的工業(yè)、更多的首創(chuàng)精神和更多的資本,除了開拓市場我們別無所求,讓我們忠實地與對手開展競爭吧。”正是在這種信念下,馬戛爾尼被授權(quán)向乾隆表述說“大英帝國除了為了全人類的利益外別無所求”。(《中英通使二百周年學(xué)術(shù)討論會論文集》)

    一 世界留給中國的最后一個機會(3)

    然而,在乾隆時代,這是中國人根本無法理解的觀點。中國人的財富觀是靜態(tài)的,他們不相信貿(mào)易會增加整個人類的財富。在西方人眼中,利潤是壓倒一切的。而中國對外部世界的利潤從來不屑一顧。在中國人眼里,天朝的尊嚴是至高無上的。英國人不太理解中國人為什么如此在乎那個三跪九叩之禮,而中國人也實在不能理解英國人為什么拒絕做這個并不難學(xué)會的動作。兩個民族的思維,實在是大相徑庭。

    英國人拒絕行禮的消息震動了整個中國朝野。中國朝廷的臉色立刻由晴轉(zhuǎn)陰。

    英國人記述道,他們會見和砷談判覲見禮儀時,遇到了一副陰沉的臉色:“和中堂接見公使的時候坐在正中一個鋪著綢的高椅上,兩旁有四個大臣。”“他們見了我們也不起立,態(tài)度冷漠,語氣傲慢專橫。”英國人感覺和砷故意擺出一副高高在上的架勢:“為了表示國家的尊嚴,他們似乎決心避免以平等的精神回答特使的敬意。”(斯當東《英使謁見乾隆紀實》)

    關(guān)于在此之后的爭執(zhí)的記載,已經(jīng)汗牛充棟,沒有必要在此羅列。事情的結(jié)局眾所周知:因為英國人拒絕行禮,整個中華帝國都極為不悅。最后雙方各退一步,英國人同意單膝跪地,隨眾俯首,中國人也不再勉強他們非要把頭碰在地上。晉見因此勉強得以舉行。

    不過從此之后,中國人對英國人的態(tài)度發(fā)生了巨大變化。他們餐桌上的菜少了三分之二,剩下的也不再可口。其他豐富的供給也減量一半,甚至英國人所住的賓館檔次也降低了一格。中國官員的臉色冷淡下去。一切都表明,這個帝國感覺自己受到了侮辱。

    但是,不論是中國人還是英國人,都是實力論者。他們都十分清楚,國家的實力主要建立在軍事及物質(zhì)基礎(chǔ)之上。因此,英國人對于此行還抱有希望。他們認為,皇帝看到那些代表英國國力的禮品后,會改變對英國人的態(tài)度。

    確實,英國人的倨傲并沒有影響皇帝對英國禮品的關(guān)注。

    皇帝首先看到的是運到承德的體積較小的禮品,內(nèi)容如下:

    二百匹呢料,兩臺大望遠鏡,兩支氣槍,兩支漂亮的獵槍,其中一支嵌金,另一支嵌銀;二對加長了像步槍的馬槍(可一次連射八發(fā)子彈);兩箱愛爾蘭特產(chǎn)波紋絹,每箱裝七匹;兩箱高級英國手制華貴地毯。還有一大批英國貴族和名人的肖像。

    皇帝細細觀看了這些“貢物”,不過略感失望。皇帝期望的是看到“自行人”“機器狗”那樣匪夷所思、巧奪天工的玩具。他并不需要呢料,在他的印象中,英國的呢子除了做帽子外別無用處,而他并不需要那么多帽子。至于槍械他也應(yīng)有盡有。老人戀舊,雖然這些英國槍支做工很別致,但他用不太習(xí)慣,況且大生日的舞刀弄槍不太適合,所以他也沒有試用。至于“千里鏡”,在康熙年間就傳到過中國。這兩架大的望遠鏡他看了半天,除了別的望遠鏡是從正面看,這是從旁邊看,似乎沒有什么本質(zhì)上的區(qū)別。事實上,只有專業(yè)人員才能明白赫歇耳望遠鏡與普通望遠鏡的本質(zhì)區(qū)別,而中國并無這樣的人才。英國人在寫禮品清單時,十分強調(diào)這架望遠鏡的特殊之處,還特意強調(diào)了它是大科學(xué)家牛頓所發(fā)明。可是英國人的一片苦心白費了。在翻譯時,翻譯圖省事,語焉不詳,而且漏掉了牛頓的名字。

    這些東西讓皇帝興趣索然。

    真正讓皇帝感興趣的是其中的印刷品,喜歡繪畫的皇帝承認這批畫作確實十分精美。留在圓明園沒有北上的巴羅寫道:“(這批印刷品)主要是英國貴族和名人的肖像。為了易于接受,用黃色的摩洛哥革裝訂成三冊。皇帝對這批肖像極其歡喜,派飛騎來到圓明園,(向英國畫家)索要每一個人的姓名、爵位和官銜,并將其譯成滿文和中文。”

    看過之后,皇帝命人把這些貢品擺在澹泊敬誠殿前,供中國百官觀賞。

    雖然對這些小件禮品有些失望,不過對于那些留在北京的大件,皇帝還是充滿期待。畢竟,這些東西用了三千人才運到,光安裝調(diào)試花了二十多天的時間,其新奇巧妙,應(yīng)該可想而知。

    為了早點見到這批禮品,皇帝取消了每年生日之后都要舉行的狩獵活動,提前返回北京。回到北京后,皇帝沒有進城,而是直接去圓明園看貢品。因為馬戛爾尼不愿在他面前下跪,所以他沒法叫馬氏陪同講解:“皇帝一到圓明園,便前來觀看禮品——這是當時在場的丁維提告訴我們的。他寧愿表現(xiàn)出這一合乎情理的好奇姿態(tài),因為他知道馬戛爾尼不會來向他夸耀這些‘貢品’。特使只是在第二天才獲悉皇帝參觀的事。”

    然而皇帝的反應(yīng)大出英國人的意料之外。英國人對“天體運行儀”寄予了很大希望。它向中國人立體而清晰地展示了太陽系的全貌。中國人的宇宙觀還停留在天圓地方階段,而英國人已經(jīng)通過儀器,直觀地告訴了中國人地球是如何圍繞太陽運動的。“該儀器準確地模仿地球的各種運動,月球繞地球的運行;從儀器上還可看到太陽的軌道,帶四顆衛(wèi)星的木星,帶光圈及衛(wèi)星的土星等……它所設(shè)計的天體運行情況可適用一千多年。”

    然而在翻譯過來的清單中,這個儀器被稱為“天文地理大表”,中國人認為,它是用來測算節(jié)氣的。甚至認為它和那種被稱為“八音盒”的音樂裝置類似。

    皇帝也沒有興趣弄明白這架奇怪的大表到底是做什么用的。他關(guān)心的是里面的機關(guān)消息是不是與以前見過的鐘表有什么不同。然而,據(jù)中國匠人匯報,并無新奇之處:據(jù)派出學(xué)習(xí)之西洋人及首領(lǐng)太監(jiān)、匠役等僉稱,連日留心看得大表內(nèi)輪齒樞紐運轉(zhuǎn)之法,并無奇巧,與京師現(xiàn)有鐘表做法相同。

    皇帝因此對它就沒了興趣。

    至于地球儀,皇帝更看不上眼。因為這東西康熙的時候就傳到中國來了。寧壽宮、樂壽堂里的地球儀已經(jīng)放了上百年了。英國人想要通過地球儀展示的是他們的地理知識和航海成果。“該地球儀標有受英王陛下之命在世界各地遠航所發(fā)現(xiàn)的新地方,并畫出所有這些遠征的航海路線。”而這些奇怪的地名和符號,皇帝根本看不懂。況且翻譯也沒有提到什么新航線的問題,只翻成:“天下萬國四州山河海島,都畫在球內(nèi)。亦有海洋路道,及畫出紅毛船只。”

    對于那架“地理運轉(zhuǎn)架”,皇帝和中國官員只注意到了其座架花紋一般,不如宮中舊藏:“地理運轉(zhuǎn)架一件……座架上裝飾花紋尚不及景福宮儀器精好。”

    唯一引起皇帝興趣的是帕克透鏡。英國天文學(xué)家在皇帝面前賣力地做著各種示范。他將一塊金屬放在透鏡前面,一會兒工夫,金屬熔化了。皇帝十分驚奇,由此得出了結(jié)論:“無論透光鏡或望遠鏡的原料都是玻璃,同一種東西通過歐洲人的技巧而做出不同功能的儀器來。”

    這真是典型的中國人的思維方式。

    不過皇帝并不以為奇。西洋人的長處就在于制造這些yin技奇巧而已,于人生日用并無大的裨益。試想,誰會用這樣笨重的家伙來點火呢?只有和砷表現(xiàn)出了漫不經(jīng)心的興趣和一定程度的敏銳。“和砷用它來點他的煙斗——似乎這個儀器只是個‘笨重的打火機’——并提了幾個問題:‘是否可以用這透鏡去火攻敵方的城市?陰天時它們?nèi)绾纹鹱饔茫俊⒉宦牷卮稹!?/br>
    帕克透鏡的表演以哄堂大笑結(jié)束:“一個冒失的太監(jiān)伸出手指被燒痛了,匆忙把手縮了回來,這引起了哄堂大笑。示范表演就到此為止。這太可憐了。”

    皇帝又看了一眼氣壓計,確定了他的失望。“他看了一眼氣泵,臨走時冒出這么一句話:‘這些東西只配給兒童玩。’”

    在禮品中,英國人最希望中國人重視的是“君王”號的縮小模型,這是一艘裝備著一百一十門大炮的戰(zhàn)列艦,是英國艦隊中最出色的戰(zhàn)船。如英國人所愿,皇帝被它吸引了片刻。但是他提的問題卻遇到了翻譯上的困難。

    皇帝掃興地走了。不過基于他不同尋常的英明偉大以及他的軍事素養(yǎng),他后來還是補看了一下英國火炮的演練。不過很不幸,他們沒有用英國炮手。“來了一名官員,他要求把炮彈即刻送到圓明園去試射。但中國人自以為技術(shù)熟練,沒有要用我們的炮手。”

    這次沒有英國人目擊的演練效果如何,不得而知。不過從此之后,這些歐洲的最先進的迫擊炮就再也沒有被搬出來用過。總的來說,皇帝認為英國人是一個愛吹牛的民族,開始所稱的極大極好的貢物,只不過是“張大其詞”,很多甚至比不上中國人自制的“精巧高大”。

    皇帝總結(jié)說:

    現(xiàn)今內(nèi)府所制儀器,精巧高大者,盡有此類……至其所稱奇異之物,只覺視等平常耳。

    英國使團還有一樣撒手锏。這雖然不是什么高精尖產(chǎn)品,但使團成員幾乎個個認為它會在中國打開銷路,這就是英國馬車。

    中國馬車幾千年來一直沒有大的變化。由于車輪是木制的,座位位于輪軸上方,人正好坐在重心上,又沒有彈簧等減震設(shè)備,因此乘客飽受顛簸之苦。坐上幾十里路,往往困頓不可言狀。

    英國人馬上注意到了這一點。他們發(fā)現(xiàn),甚至皇帝坐的馬車也是一樣的不舒服:“皇帝轎后有一輛二輪馬車,式樣笨重,又無彈簧座位,同中國的普通馬車相差無幾……同英國贈送的舒適、輕便、華麗的馬車比較起來,上下懸殊簡直無法比擬。”(斯當東《英使謁見乾隆紀實》)

    而中國人乘坐英國馬車的感受也讓他們信心大增。斯當東寫道:“特使在這段路上乘坐從英國帶來的馬車。從北京到韃靼區(qū)這條路上,這樣規(guī)模的大馬車,大概首次遇到。特使有時約請幾位同行的中國官員進到車來同坐一起。中國官員最初怕車身太高,容易傾覆,特使告訴他們絕對安全。他們坐在車上,看到各種靈巧設(shè)計,嘗試到舒服的彈簧座位,可以隨意開關(guān)的玻璃窗和百葉窗,車子走得又穩(wěn)又快,他們樂不可支。”

    如果說皇帝的科技知識缺陷使他無法理解英國科技儀器的過人之處,那么他的屁股總能感受到西洋馬車的舒服吧?

    他們因此判斷,這將成為英國人用來交換茶葉的有力武器:“中國人的民族感情總無法否認和抵抗舒服方便的實際感覺。如同鐘表和布匹一樣,將來英國馬車也將在中國是一大宗商品。”

    不料,事實證明這又是一個可笑的一廂情愿。英國人“進貢”的兩輛有彈簧減震設(shè)備的馬車,根本沒有被乾隆看見。因為車子的形制不合中國規(guī)矩:

    所有禮物當中,那輛哈切特制作的漂亮馬車最叫中國人傷腦筋了。京城從來沒見過這種東西。光是車上哪一部分是供皇帝乘坐的就讓他們爭執(zhí)不休了。那輛冬天用的馬車馭座篷罩帶有漂亮的花邊,裝飾著玫瑰垂飾。它華麗的外表和高聳的位置讓大多數(shù)人立即認定這是皇帝的座位。但是車廂之內(nèi)該由誰坐就難以判斷了。他們檢視了窗戶、百葉簾、帷幔,最終得出了結(jié)論,那只能是給他的嬪妃坐的了。那個老太監(jiān)跑來問我,聽說那個漂亮的高座是給車夫坐的,皇帝的座位在車廂里面,他面帶譏笑地問道,難道我認為大皇帝會容忍有人坐得他還高、把背沖向他嗎?他想知道,我們是不是有辦法把那個馭座拆下來,移到車廂的后面去。(約翰·巴羅《我看乾隆盛世》)

    原來,西式馬車車夫的座位位居車廂的前面且高高在上,車夫背對皇帝,不合中國的禮制,只好將這輛車“束之高閣”。

    這件事很容易讓人想到乾隆的重孫子媳婦慈禧的另一件事:1898年,外國人送給太后一輛德國杜依爾汽車公司生產(chǎn)的第一代奔馳轎車。從普通人角度分析,這大奔至少要比馬拉的轎車減震性能好,也要比人抬的鳳輦減少顛簸感。然而,史料記載慈禧對這輛大奔并不滿意。因為這輛車里,司機坐在太后的前面,這讓慈禧很掃興。因而僅僅坐了一次,這輛豪華的大奔就被慈禧棄而不用了。從那時起,這輛大奔就一直停在頤和園內(nèi)。據(jù)說在“文革”動亂期間被砸爛后扔進了廢品堆。

    對禮品的失望加重了皇帝對英國人的反感。他認為自己受了“張大其詞”的英國人的騙了。

    而馬戛爾尼偏偏選擇了這個時候通過和砷向皇帝提出了英國的幾項主要要求。他認為,皇帝認真觀看了英國禮品后,應(yīng)該對英國有所敬畏了。

    見到馬戛爾尼的這封信,皇帝才明白了英國使團的主要目的,并非是慶祝他的生日,而是想提出這些過分的要求。

    即使是心情良好,皇帝也絕對不會考慮同意英國人要求中的任何一條。為大清王朝確定一系列永不變更的制度,是皇帝在位幾十年一直致力的事情。因為一個小小的島國幾件不合胃口的禮品,就改變天朝定制,是不可想象的。

    皇帝給英國人下了一道長諭,逐條駁回了英國人的請求:

    關(guān)于英國人想與中國互派使節(jié),皇帝說:

    至爾國王表內(nèi)懇請派一爾國之人住居天朝,照管爾國買賣一節(jié),此則與天朝體制不合,斷不可行。向來西洋各國有愿來天朝當差之人,原準其來京,但既來之后,即遵用天朝服色,安置堂內(nèi),永遠不準復(fù)回本國。此系天朝定制,想爾國王亦所知悉。今爾國王欲求派一爾國之人住居京城,既不能若來京當差之西洋人在京居住不歸本國,又不可聽其往來常通信息,實為無益之事。且天朝所管地方至為廣遠,凡外藩使臣到京,驛館供給,行止出入,俱有一定體制,從無聽其自便之例。今爾國若留人在京,言語不通,服飾殊制,無地可以安置。若必似來京當差之西洋人,令其一例改易服飾,天朝亦從不肯加人以所難。設(shè)天朝欲差人常住爾國,亦豈爾國所能遵行?況西洋諸國甚多,非止爾一國。若俱似爾國王懇請派人留京,豈能一一聽許?是此事斷斷難行。豈能因爾國王一人之請,以致更張?zhí)斐儆嗄攴ǘ龋?/br>
    關(guān)于開放珠山、寧波、天津,皇帝說:

    向來西洋各國,前赴天朝地方貿(mào)易,俱在澳門,設(shè)有洋行收發(fā)各貨,由來已久,爾國亦一律遵行,多年并無異語,其浙江、寧波、直隸、天津等海口均未設(shè)有洋行,爾國船只到彼,亦無所銷賣貨物,況該處并無通事,不曉諳爾國語言,諸多未便,除廣東、澳門地方仍照舊交易外,所有爾使臣請向浙江、寧波、珠山及直隸、天津地方船泊貿(mào)易之處,皆不可行。

    對在北京設(shè)一洋行,皇帝說:

    京城為萬方拱宸之區(qū),體制森嚴,法令整肅,從無外藩人等在京城開設(shè)貨行之事……天朝疆界嚴明,從不許外藩人等稍有越境摻雜。是爾國欲在京城立行之事,必不可行。

    關(guān)于英國人想“獲得”一個島,放置貨物,皇帝說:

    爾國欲在珠山海島地方居住,原為發(fā)賣貨物而起。今珠山地方既無洋行,又無通事,爾國船只已不在彼停泊,爾國要此海島地方,亦屬無用。天朝尺土皆歸版籍,疆址森然,即島嶼沙洲,亦必畫界分疆,各有專屬,況外夷向化天朝交易貨物者,亦不僅爾英吉利一國。若別國紛紛效尤,懇請賞給地方居住買賣之人,豈能各應(yīng)所求。且天朝亦無此體制,此事尤不便準行。

    至于讓生活在廣州的英國人獲得更大的自由度這個小小的要求,皇帝同樣斷然拒絕。英國人希望能住到省城之內(nèi),并且懇求說,他們在廣州期間,應(yīng)該有騎馬、從事他們喜愛的體育運動和為健康而進行鍛煉的自由。英國人還保證說,他們將注意在得到準許后將不打擾中國人的生活。但皇帝認為,這個問題過去早有過定制,不容更改。他說:

    向來西洋各國夷商居住澳門貿(mào)易,畫定住址地界,不得逾越尺寸。其赴洋行發(fā)貨夷商,亦不得擅入省城,原以杜民夷之爭論,立中外之大防。今欲于附近省城地方另撥一處給爾國夷商居住,已非西洋夷商歷來在澳門定例。況西洋各國在廣東易多年,獲利豐厚,來者日眾,豈能一一撥給地方分住耶。至于夷商等出入往來,悉由地方官督率洋行商人隨時稽查,若竟毫無限制,恐內(nèi)地民人與爾國夷人間有爭論,轉(zhuǎn)非體恤之意。核之事理,自應(yīng)仍照定例,在澳門居住方為妥善。

    關(guān)于改革廣州貿(mào)易體制并公開關(guān)稅,皇帝則說:

    粵海關(guān)征收船科,向有定例……毋庸另行曉諭。

    總之,馬戛爾尼的所有要求,一字不落,全部被否定。在結(jié)尾處,皇帝總結(jié)說:

    以上所諭各條,原因爾使臣之妄說,爾國王或未能深悉天朝體制,并非有意妄于。朕于入貢諸邦誠心向化者,無不加之體恤,用示懷柔。如有懇求之事,若于體制無妨,無不曲從所請。況爾國正僻處重洋,輸誠納貢,朕之賜予優(yōu)嘉倍于他國。今爾使臣所懇各條,不但于天朝法制攸關(guān),即為爾國代謀,亦俱無益難行之事。茲再明白曉諭爾國王,當仰體朕心,永遠遵奉共享太平之福。若經(jīng)此次詳諭后,爾國王或誤聽爾臣下之言,任從夷商將貨船駛至浙江、天津地方欲求上岸交易,天朝法制森嚴,各處守土文武恪遵功令。爾國船只到彼,該處文武必不肯令其停留,定當立時驅(qū)逐出洋,未免爾國夷商徒勞往返。勿謂言之不豫也。其凜遵毋忽。

    乾隆的這道諭旨,向世界宣告了通過和平方式打開中國大門的不可能。

    乾隆不知道,他錯過了世界留給中國的最后一個機會。

    在地理大發(fā)現(xiàn)之前,中國對外部世界一直是懷抱著相當興趣的。漢武帝多次派人外出探險,與歐洲遙通聲息。唐代開始,中國對外貿(mào)易已經(jīng)相當繁榮,“自伊吾以西,波斯以東,商旅相繼,職員不絕”。各色人種的商人聚集長安,一直是大唐開放氣派的一個標志性證明。兩宋海外貿(mào)易更為繁榮,數(shù)代皇帝對外貿(mào)都十分重視。北宋神宗曾說:“東南利國之大,舶商亦居其一焉。”因而他要求臣下“創(chuàng)法講求”,以“歲獲厚利”。南宋偏居?xùn)|南一隅,對海外貿(mào)易的依賴性更強。宋高宗說:“市舶之利最厚,若錯置合宜,所得動以百萬計”,“市舶之利,頗助國用。宜循舊法,以招徠遠人,阜通貨賄。”南宋外貿(mào)收入在國家財政中占據(jù)了相當大的比重。大元王朝的開放直接導(dǎo)致了《馬可·波羅游記》的誕生。馬可·波羅記載當時刺桐港(泉州)繁榮的盛況:

    船舶往來如織,裝載著各種商品……這里胡椒出口量非常大,但其中運往亞歷山大港以供應(yīng)西方各地所需的數(shù)量卻不到百分之一。大批商人云集于此,貨物堆積如山,買賣的盛況令人難以想象。雖然貿(mào)易關(guān)稅和運費加在一起占到了貨物價值的一半以上,但剩余的一半仍有很大的利潤。

    15世紀末、16世紀初的地理大發(fā)現(xiàn)使人類社會出現(xiàn)了前所未有的大變局。從16世紀起,西方國家以葡萄牙為先鋒跨越重重大洋終于來到神往已久的東方海面。它們在東南亞及中國大陸東南海域的島嶼建立貿(mào)易據(jù)點,展開激烈的貿(mào)易霸權(quán)爭奪。全球化過程從此開始,任何國家閉關(guān)自守,已經(jīng)不可能。而恰恰從此時開始,中國開始轉(zhuǎn)向閉關(guān)鎖國。

    當西方人出現(xiàn)在東方海面之際,中國恰逢改朝換代。在農(nóng)民出身的明太祖朱元璋看來,海外貿(mào)易除了進口些用不著的奢侈品,以及帶來危險的海外勢力外,不能給國家?guī)砣魏魏锰帯K运略t厲行海禁,“片板不許下海”,不僅海外貿(mào)易,連近海內(nèi)貿(mào)都在禁止之列。雖然明成祖時期鄭和七下西洋,但是其目的僅僅是招徠朝貢國以及追蹤建文帝。明成祖去世后,這種賠本買賣很快停止了。雖然明朝中后期部分開放海禁,允許小規(guī)模海外貿(mào)易,但仍然禁令重重。嘉靖年間,明世宗規(guī)定:“不許制造雙桅以上大船,并將一切違禁大船,盡數(shù)毀之。”明初鄭和寶船有9桅之多,船的噸位也大至1500噸左右,而雙桅船的載重量則只能在500石以下。這一禁令影響持續(xù)了300余年,直到1820年,中國駛往東南亞的海船仍限制在兩桅。

    清朝建立后,由于臺灣鄭氏勢力的存在,一度宣布禁海。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六月,清朝收復(fù)臺灣,同年十月,開放海禁。這是中國趕上世界的最后一個機會。從內(nèi)外條件來講,中國都處于有利地位。從內(nèi)在條件看,康乾時代,中國的制造業(yè)在整個世界經(jīng)濟中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綢緞、生絲、瓷器、茶葉等獨步世界的商品不僅銷往南洋、日本、中亞等傳統(tǒng)國家地區(qū),而且遠銷俄國和歐美。一直到乾隆辭世的18世紀末,中國在世界制造業(yè)總產(chǎn)量所占的份額仍超過整個歐洲5個百分點,大約相當英國的8倍,俄國的6倍,日本的9倍。中國gdp在世界總份額中占到將近1/3,比今天美國在世界經(jīng)濟中所占份額還要高。貢德·弗蘭克說:“作為中央之國的中國,不僅是東亞納貢貿(mào)易體系的中心,而且在整個世界經(jīng)濟中即使不是中心,也占據(jù)支配地位。”(《白銀資本》)當時中國的海外貿(mào)易,無論對東洋還是南洋,都是大量出超,處在非常有利的地位。

    從外部環(huán)境看,17世紀后半期,葡萄牙和西班牙的海上霸權(quán)已經(jīng)衰落,后起的荷蘭也進入衰落的過程中。英國還未走出革命后的內(nèi)政困擾,其向東亞的大規(guī)模擴張是18世紀中期以后的事情。從17世紀后半期到18世紀前半期,可以說是東南亞海上力量的空白期。甚至從馬戛爾尼使華到英國有能力直接攻擊中國,還有幾十年的時間。如果乾隆能通過馬戛爾尼訪華敏銳地感覺到迫在眉睫的威脅,并抓住這最后的時機積極經(jīng)略海上,加強中外海上交流,并非沒有可能獲得大量最新西方軍事及科技成果,迅速趕上世界水平。(《16世紀至19世紀鴉片戰(zhàn)爭前的中國海外貿(mào)易政策述評》)

    可惜,這僅僅是一個假設(shè)。中國文化并沒有提供這個可能。中國人從這次交往中所獲甚微。

    在馬戛爾尼離開中國后,乾隆皇帝得出結(jié)論說:

    該國夷人雖能諳悉海道,善于駕駛,然便于水而不便于陸,且海船在大洋,亦不能進內(nèi)洋也,果口岸防守嚴密,主客異勢,亦斷不能施其伎倆。

    “便于水而不便于陸”,在后來的鴉片戰(zhàn)爭時期,中國官員得出的結(jié)論仍然與此毫無二致。

    馬戛爾尼使團的到來對中國重大的后果只不過是在天朝的朝貢國名單中多了一個名叫“咭唎”的海外番國。在嘉慶十六年(1811年)開始重修的清代第三部一統(tǒng)志中就增加了“咭唎”一條。

    雖然英國人拒絕下跪,惹得乾隆生了一肚子氣,但精明過人的皇帝仍然不愿意放過利用這次英國人來訪標榜自己的統(tǒng)治的機會。英國人送來的大批衣料,被他賞給了大臣們,讓他們看看新鮮,并且特意說明這是英國人萬里遠來進貢的東西,以使“內(nèi)外大臣共知聲教覃敷之盛”。不過,有一些大臣頭腦不夠靈光,收到賞賜后的謝恩折中未說明是收到了英國所進之物。皇帝對此深為不滿。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特意因此而降旨說:“本年英吉利國遣使赴京,祝禧納贐。朕因系遠夷所進方物,特命分賞,俾內(nèi)外大臣共知聲教覃敷之盛。督撫等接奉后,謝恩折內(nèi)自應(yīng)將所賞物件系英吉利國呈進之處敘明。昨朱圭奏到折內(nèi)即將此意敘入,乃本日蔣兆奎謝恩之折,止稱奉到恩賞啤嘰褂料一件,而于英吉利國所進并未一字提及,竟系無故而特加賞赍。所奏殊不明晰。”雖然英國人的進貢過程鬧得很不愉快,但清王朝上下仍然毫不費力地將此事歸納為圣朝光榮偉大的證明。長蘆鹽政徵瑞在奏折中就這樣寫道:“圣主至德如天,外夷聞風(fēng)向化,吉祥好事甚多。”直隸總督梁肯堂在奏折中亦說:“英吉利遣使入貢,實為圣朝吉祥盛事。”

    那幾樣最大、最精美的禮品,比如那個“大表”,被皇帝當成了裝飾品,分別陳列在了圓明園及大內(nèi)。至于小件禮品,大都隨意處置了。英國人禮品中有一批金屬工具,這些“鋼鐵制成品”,是“為了皇帝陛下可以同中國同樣物品做一比較”,目的是展示英國金屬加工工業(yè)的發(fā)展水平。斯當東樂觀地認為,“將來東印度公司的船假如能開到天津,英國伯明翰和設(shè)非爾德的貨品(五金器具)只在北京一個地方就可以銷很多”。而皇帝是怎么處理的呢?檔案記載,當年十月二十九日,皇帝把它們當成“鐵家伙”賞給了造辦處的工匠們使用。“十月二十九日,庫掌舒興、催長恒善來說,太臨監(jiān)鄂魯里交西洋鐵家伙一件,英吉利國進,傳旨,著賞給造辦處匠役用。欽此。”

    那些代表了當時最高水平的軍火還有那駕沒法被皇帝看見的馬車則被鎖進倉庫,再也沒有人關(guān)心過。1860年英國人搶劫圓明園時,又找到了60年前他們進貢來的東西。“在金庫旁邊,就有一座較大的庫房,里面放著馬車和大量的器物,這些器物都是成套的,幾乎不是鍍金,就是鍍銀,非常精美。蒙托邦將軍一眼看出,這是一個車馬庫,存放的都是歐洲貨,有公元1793年英使馬戛爾尼代表英王喬治三世,敬送給83歲高齡的乾隆皇帝的豪華大馬車,還有公元1792年在英國伍爾維奇皇家軍事學(xué)院制造的殺傷力極高、制作精致的榴彈炮以及炮彈、炮架和牽引馬車等全套裝備,還有馬戛爾尼私人敬送的禮品。令眾人驚訝的是,這些進獻之物,竟然全都原封未動,絲毫沒有碰過的,上面落滿了灰塵”。(《故宮國寶宮外流失秘笈》)

    英國人很奇怪中國人為什么放著這么好的武器不用,而一直以自己那笨重過時的火繩槍與他們較量。

    二 英國人眼中的“康乾盛世”(1)

    出使中國這一年,馬戛爾尼勛爵55歲。從27歲作為特使被國王派往俄羅斯起,他已經(jīng)從事外交28年了,歷任愛爾蘭事務(wù)大臣、格林納達總督和馬德拉斯總督,早已經(jīng)是外交界骨灰級人物。漫長的外交生涯已經(jīng)使他厭倦。“后來政府委他做孟加拉總督,他辭不就任。就權(quán)力和報酬而論,孟加拉總督是大臣所能推薦的最高職位了”。(斯當東《英使謁見乾隆紀實》)

    不過出使中國這個任命,卻令宦性已淡的他一下子興奮起來。“到北京訪問這個工作對一個熱心追求新鮮事物的人來說是太有吸引力了。因此當政府剛一向他示意,他立刻欣然表示接受。”(斯當東《英使謁見乾隆紀實》)

    原來,馬戛爾尼勛爵是一個“中國迷”。事實上,那個時代的歐洲,每一個貴族沙龍里都會有一兩個中國迷。

    從羅馬時期開始,歐洲人就對中國懷抱著濃厚的好奇心。通過越洋而來的絲綢,他們對這個古老國家已經(jīng)展開了無窮的想象。對歐洲人來說,中國似乎是另一個星球上的國度,中國的一切,似乎都是那么神秘。人們傳說,在遙遠的東方絲國,人們從一種奇特的樹皮中抽取絲線,織出美麗的絲綢。(忻劍飛《世界的中國觀》)

    直到馬可·波羅時代,西方人才真切地觸摸到了中國。1275年,21歲的威尼斯商人馬可·波羅穿越歐亞大陸到達開平府,在這里見到了令世界震撼的蒙古大汗忽必烈。他向歐洲人匯報說,中國幅員廣闊、物產(chǎn)眾多、黃金遍地,人人都身穿綾羅綢緞。

    1522年,麥哲倫打通了從大西洋到太平洋的航線。從那時起,一批又一批身懷傳教熱情的傳教士抵達中國。他們向歐洲寄回大量書信,匯報他們的驚人發(fā)現(xiàn)。傳教士們說,中國幾千年來一直由孔夫子的思想所指導(dǎo),由開明君主們所統(tǒng)治,社會富庶而和平,人民勤勞而禮貌。這些說法令剛從中世紀蒙昧中覺醒過來的歐洲人眼界大開。一股“中國崇拜”的熱潮迅速燃遍歐洲。歐洲許多的大學(xué)者都對中國文化如醉如癡,他們認為中國的一切,從制度到道德,都比歐洲優(yōu)越。伏爾泰在他的小禮堂中供奉上了孔子畫像,并且向歐洲人宣稱:“世界歷史始于中國。”萊布尼茨被稱為“狂熱的中國崇拜者”,他認為中國擁有“人類最高度的文化和最發(fā)達的技術(shù)文明”。他的學(xué)生沃爾夫則認為中國就是現(xiàn)世的烏托邦。

    馬戛爾尼就是在這樣的文化氛圍下成長起來的中國迷。他已經(jīng)走遍了世界各大洲,從加勒比海到印度,但神秘的中國對他來講仍然是一個謎,一個讓他魂牽夢繞的謎。在并不知道自己將要出使中國的1786年,他已經(jīng)在詩句中這樣表達了對中國的向往:

    仿佛我游覽中國幸福的海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