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6章
一下衙就被請過來的不止有沈理,還有沈瑾。徐氏、二老爺沈洲、三老爺沈潤也被請來。 自從賀家倒臺后,眾人很少聚在一起商議什么了,而這次來,是因著沈家和陸家帶來的兩個消息。 “頭一樁,是田畝。”沈瑞向眾人略一行禮,開口道:“賀家抄家后,只留了族產,其宗房在南直隸的房產地畝也盡數籍沒。國庫用銀,這些挪不走的除了為太皇太后、太后和皇上置了三處皇莊外,其余就地發賣。” 眾人皆點頭,這也算是常規處置了。 南直隸本身就是地少人多,各大家族對土地都十分看重,官家拋售賀家的土地,各地望族肯定是一擁齊上的。 皇上這次內庫怕是滿滿當當的了,這才能毫不吝嗇的拿出幾十萬內帑給邊疆。 想來,這次土地購買中,也少不了松江本地的大戶沈家。本身沈家族產的許多田畝就是當年賀家祖上敗落時候從賀家買過來的。 “沈家,田太多了。”大家都有共識,沈瑞也沒更多解釋,只簡短總結。 眾人一愣之后,又都沉默下來。 沈家本就已是松江第一等的人家,土地之多已是占了松江六成良田,再吃些田畝下去,朝中又無人庇佑,終也會成為他人眼中的肥羊。 沈理瞧了瞧二老爺三老爺都沒有開口的意思,便先開口道:“如今賀家抄家的銀子都押解上京了,咱們家買地也是早都買完了的,這會兒再賣未免太打眼,且松江一地,沈家若是再拋售田產,只怕又要人心浮動了。只能往族學、祭田里多撥一些,慢慢的將一些田下放給族人,化整為零。” 沈瑾也道:“我曾聽山西一位同年說,他們族中是凡考中秀才者族中都有銀兩、糧米甚至田畝貼補,作筆墨之資。只南直隸文教昌盛,此法照搬只怕不合時宜,倒是可以變換一番,族中直接用田畝作賞來鼓勵學子進學,也算一舉兩得。” 一旁沈洲、沈潤均是文人脾胃,聞言便皆點頭稱正該如此。 徐氏低低嘆道:“每年以族中名義往養濟院、育嬰堂捐田也使得。這次倭亂浩劫,又不知道多少松江百姓家財被洗流落在外,以賀家田畝供給這些人,也合因果。” 眾人又是嘆氣附和,又去看沈瑞,既然他提出來此事,必不會是只說這樣簡單的解決之道。 沈瑞見眾人望過來,方道:“母親、兩位叔父、兩位兄長,我在同漁五叔、琛大哥談完后,有了一個想頭。漁五叔是糧長,常與土地打交道,這次也是說起了賀家這地,閑聊中,他說不知地轉手之后還會不會佃給先前的人家,有幾戶莊稼把式,地伺候得極好,年景不好時也餓不著,年景好時每畝還能比旁人家多打個一石三斗的糧食。” 時人重視土地,一聽此言,眾人皆目光炯炯望著沈瑞,心里最先揣測的便是是否要將這些佃農雇來沈家。 “聽漁五叔說的,咱們族人中,也有不少懂田地的好手。再看琛大哥和椿哥兒這樣,我便想,族人,也不都是只有讀書一條路可走的。”沈瑞深吸了口氣,道:“有天賦能進學自然是好,便是家境所限,只要想讀,族里都可以提供幫助,但若是天賦不在這上的,還不若另謀生計。 “比如做生意,三房漣四叔就是個中好手,還有去了的玲二哥,這也是一種天賦。這哪一行都有哪一行的門道,有這樣能耐的,也當有所施展。而種地也是一般,同一塊地,懂種地和不懂種地的打理,畝產能差出一倍去。 “經商需要本錢,種地也需要田畝。現下,我們最不缺的便是這田畝了。我有這樣一個想頭,單獨劃出一片田地來,也設個類似族學的形式,專門請漁五叔說的那樣莊稼把式來,就在這片田里教族中想務農的族人。教的人、學的人,都不限年紀,想學都可以,只要能產出更多糧食,于國于民都是好事。” 三老爺頭一個贊道:“大善!” 沈理也點頭道:“其實不少地方官也有如此般善政,請積年老農教授百姓種糧,都是政績斐然。確實是利國利民的好事。也不單我沈氏一族可學,若能推廣開來,松江府、南直隸,乃至天下百姓都能受益。” 沈瑞笑道:“我也是奔著日后能夠推廣開來想的,若是如此,那就要設置的嚴謹一些,還需要一些能書善寫的,將那些經驗記錄下來,編撰成冊,刊印天下,才是大功德。”說著又去看沈洲,道:“只怕要三五年才能積累得有用經驗,屆時成冊,還要二叔多為潤色。” 沈洲捻須笑應。 沈瑞又道:“既要設此耕種學堂,便有許多可研討的,除了耕種手法,還可試種不同種苗,尋找那畝產高者。我也聽聞還有間種、套種等等說法,以及稻田養魚養蟹,土地不變,出產更多。不止糧田,還有棉田,還有桑樹……再設以獎勵,凡能培育出高產種苗的都給予豐厚賞銀……” 在座幾位都是翰林官,從未下放過地方,書讀得不少,田間地頭的事兒倒是不大明白,聽得沈瑞說得頭頭是道,又想那一畝田里出產多種作物的前景,無不欣然叫好。 沈洲還表示他現下閑來無事,也會去淘一些寫農桑稼檣的書籍,摘抄些有用的,按月書信回去。 沈瑞見眾人都交口稱贊,便笑著拱手向沈理和沈瑾道:“既然叔父兄長們都覺得此事可行,我想請兩位兄長與我,以本房宗子身份聯名寫信與族中,再由族中其他幾房共同商討、敲定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