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草草色a免费观看在线,亚洲精品国产首次亮相,狠狠躁夜夜躁av网站中文字幕,综合激情五月丁香久久

筆趣閣 - 歷史小說 - 爭魏在線閱讀 - 第1188章

第1188章

    楊崢樂得。

    其實他早就有個心愿,只不過現在還不能退,河中、安南的攻勢還需要自己這個皇帝的支持。

    時間過的飛快,眨眼就是泰興五年了。

    南下的農學士們終于找到了占城稻,在交趾培育成功,產量比傳統水稻高三成,耐旱,適應性強,不挑土地,生長周期短,自耕種至收獲只需五十余日。

    在交趾可以做到一年三熟、四熟。

    目前正在嶺南、云南、江東、荊州四地試種。

    不過一個新問題又擺在楊崢面前。

    糧食種出來,如何運到關中和北方。

    嶺南多山,從內地走不僅耗時,而且耗力。

    楊崢盯著沙盤,看來要發展海運了。

    自從春期戰國成立水軍以來,造船技術就在不斷發展,東漢時期,就能造出十丈高的樓船。

    到了東吳,北伐頻頻止步于合肥,孫權索性南下開拓疆域,最早占領寶島,又南下去菲律賓逛了一圈,覺得那邊野蠻未開化,又逛了回來。

    東吳還造出五樓船,五層樓高,能容納三千人,可橫行于海上。

    可惜的是,曹cao南下伐吳,孫權把五樓船弄到長江里,遇暴風,猛將董襲拒棄船逃生,堅守船上,隨五樓船一起沒于江中。

    嘉禾元年(公元232年),遼東公孫淵遣使入吳稱藩獻馬,孫權大喜過望,封公孫淵為燕王,同時派出萬人攜帶金銀珠寶等護送公孫淵使者坐船回遼東。

    能派出萬人走海路,說明東吳的航海技術已經頗為成熟。

    楊崢一向覺得,陸權和海權就像國家的兩條腿,缺一不可。

    后世華夏缺少海權,是被人封鎖圍堵的主要原因。

    現在的大秦,陸地上適合耕種的地盤,基本都打下來了。

    不過土地總有用完的時候,無論楊崢現在建立的制度多么完善,隨著時間的推移,總會出現各種問題,新的士族豪強宗族一定會崛起,土地兼并也一定會發生。

    到了哪個時候,如果沒有開拓方向,則必然重蹈漢朝的覆轍。

    海洋就是大秦的未來。

    大海的對面,有玉米、番薯、土豆,還有更肥沃的土地!

    為華夏文明注入海洋基因,也是楊崢的夙愿和使命。

    也許這個過程需要一百年、五百年,但不能不做。

    占領遼東是目光超前五百年,經營海洋則是超前一千五百年!

    當然,以目前國中的環境,還是不宜聲張,不然主和派們一定會以為楊崢又要征伐海外……

    楊崢只能以海上運糧為由,開設海事司,下轄船、海、文三曹。

    船曹負責造船,海曹負責培養航海人員,文曹負責水文、天氣、地理、定位等等方面的研究。

    以后壯大起來,升格為海部,成為三省六部的第七部。

    只要不打仗,朝臣們大多無所謂。

    把嶺南、江東、江淮、遼東的糧食輸入關中,本來也是大秦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之一。

    海運無疑能加強對遼東、熊津的控制。

    嶺南的蔗糖、珍珠、魚干也能走海運,從長江入建業,從建業溯淝水、潁水入許昌,再由洛水入洛陽,從黃河入關中,或者北上鄴都。

    整個大秦都聯系起來。

    糖這玩意兒周朝就有,不過是以小麥熬制了,到了漢代才出現蔗糖。

    當然,比較粗糙,基本就是甘蔗汁熬干過濾而成,被稱為“柘漿”。

    海運和運河體系就相當于華夏的任督二脈。

    河北將與江東更緊密的聯系在一起,江東也能與嶺南更緊密!

    第一步總是難走的。

    太學里并沒有多少人通曉海事。

    當年滅吳,建業城近萬名工匠被招入工部,留在大興,其中不乏大量的造船匠人。

    楊崢的規矩是,做任何事之前,先弄個大綱,在紙面上完成。

    所以首先讓工匠們把造船的技藝寫下來,編纂成《船政》一書,收錄進《泰興大典》之中。

    不過這也是一個巨大的工程。

    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這時代不僅有樓船,還有各種輔佐船型,海里面的,江里面的應有盡有。

    “越多越好,越詳盡越好,財力和人力無須多慮,你們在圖紙和工藝上,可以嘗試改進,若有所成,朕重賞之!”楊崢的野心不僅是要把船造出來,還要形成一個體系,不斷升級改造。

    “謝陛下!”工匠們大喜,在吳國,他們哪有這種待遇?

    一入大興,便被當成了寶,每人兩百畝良田,朝廷還在寸土寸金的大興劃了兩個坊,給他們的家眷居住,每年收收租,就可以過的無比滋潤。

    第九百一十四章 船

    華夏的造船技術源遠流長,但其他文明的造船技術也有獨到之處。

    文學館翻譯了不少西邊來的羊皮書。

    其中就記錄了不少海戰,羅馬帝國正是憑借海軍,征服大半個地中海。

    華夏文明有自身的卓越性,但也不必否定其他文明的成果,幾本書籍中描繪的西方海船,頗有可取之處。

    畢竟華夏興起的是水軍,適應江河作戰,很少海戰。

    西邊從公元前五百年,就開始大規模的海戰。

    仗打多了,技術肯定就上來了。

    文明之間的交流不就是取長補短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