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0章
洛陽、河內、弘農化為洛州。 荊州也一分為三,新城、南陽、襄陽、義陽劃為襄州,南郡、江夏、長沙為荊州,西南的武陵、零陵、桂陽郡劃為楚州,東吳設立西陵郡裁撤,并入楚州。 兗州和青州都一分為二,析置泰州和萊州。 揚州一分為三,淮南為淮州,江東為吳州,東面的廬江、豫章、廬陵、柴桑析置廬州。 廣州、交州地區維持不變。 加上關中蜀中涼州等地,大秦一共三十一州。 沒有一個州能獨占一個地緣板塊。 每個州都遵循老祖宗的統治智慧,門戶都在相鄰的州郡控制之下。 楊崢望著沙盤,其實還有很多地區劃分很模糊,如南中與嶺南的交接之處,后世此地為貴州。 但這個時代卻是一片蠻荒之地,居住著大量的蠻、僚等族。 楊崢記得歷史上直到唐朝才真正納入治下,但一直動蕩不安,時叛時降。 還有閩南地區,一直到唐末才被三王開發。 統治也需要成本,開發更是需要投入很大的精力。 關鍵收益太小了,貪多嚼不爛。 其實一旦人口上來,自然會輻射到這些地區。 有這個功夫,還不如在西域、草原、遼東使勁…… 如今的中原處處都需要投入,淮南、荊州等等還有大量人為制造的無人區,這些地方全都是肥沃地區,幾百年后江淮甚至成了大唐的命脈所在。 覺得沒有太大的紕漏之后,楊崢便蓋下印璽,剩下的就交給三省六部了。 劃分州郡處理的差不多之后,便開始封賞有功將士。 周旨與王濬之爭,楊崢早就知道,江東有杜預和楊旭在,楊崢沒有急著表態,想看看他們是怎么處理的。 王濬雖然年紀不小了,在大秦卻是愣頭青,猛打猛沖的那種,功名心重,得罪了不少人。 江東之役,羅憲的侄子羅尚在他手上不知怎么就兵敗身死了,羅憲雖然沒說什么,但巴蜀卻有不少人彈劾王濬。 周旨是杜預的部將,杜預偏袒他也是正常。 不過杜預畢竟是杜預,德行人品沒話說,請功奏表中,將王濬列為首功。 客觀來說,此番伐吳之戰,也的確是王濬功勞最大,冒著巨大風險從西陵順江而下,聲勢震天,破了江東人心。 奏表上說的簡單,但此行的難度不小,只要東吳的長江防線用心防守,王濬就是全軍覆沒的下場。 這么敢玩命做事的人,已經不多了。 楊崢拜其為鎮東大將軍,封湖縣侯,加上護軍,持節,都督吳、廬二州事,江東還需要他繼續發光發熱。 羅憲升鎮南大將軍,持節、都督荊、楚二州事。 羊祜升尚書左仆射,平尚書事。 為了安撫江東人心,孫瑾降為歸信侯,許其拜祭吳國宗廟,孫皓才一個歸命侯,總不能兒子的待遇超過老子吧? 陸抗為尚書右仆射,平尚書事,改封舒縣侯。 陶璜升廣州刺史,安南將軍,封秣陵縣侯。 楊稷為交州刺史,平南將軍,封龍編縣侯。 其余南征有功軍將皆一一封賞。 不過一個問題也擺在楊崢面前,杜預的封賞有些難辦。 首功是王濬,但運籌帷幄,總領東線伐吳大軍,攻破濡須,滅鐘會、擒孫瑾,這個功勞不在王濬之下。 楊崢一番思索后,封其為司空,錄前后功,封朔方郡公,加柱國,離勛功制的頂峰上柱國只差一步了,真正的位極人臣。 沒辦法,杜預的功勞擺在這里,從涼州時代起,便是大秦的頂梁柱。 封賞再高都不過分。 天下一統基本完成,楊崢設凌煙閣。 畫魯芝、杜預、張特、衛瓘、馬隆、蒙虓、文鴦、馬循、索靖、龐青、孟觀、劉珩、霍弋、羅憲、羊祜、王濬、周旨、尹春十八功臣像呈列其中。 每個人的功績都抄錄在旁。 也算是對他們這么多年征戰的小小獎勵。 另外,成都建武侯祠,江陵建關公祠。 兩人都是這時代忠義的代表,自然要大力表彰。 楊崢個人覺得,這時代怎么拔高諸葛武侯都不為過,劉備白帝城殞落后,是諸葛亮將一個在亡國邊緣的蜀漢拉了回來。 只要他動動心思,蜀漢早就不姓劉了。 自古以來有幾個權臣能做到這地步? 洛陽建魏帝祠、夏侯祠,以祭奠曹髦和夏侯玄。 曹髦的血性也是華夏精神財富之一。 夏侯玄雖然略顯迂腐,但慷慨殉國,也不失忠義。 司馬家的遺毒需要很長時間才能修復。 大興城南郊,楊崢令匠人建造一座巨大的忠魂碑,凡是為國殉難將士的名字都刻在上面,供百姓四時拜祭。 不過很多人的名字已經淹沒在歷史長河中,沒留下一絲痕跡,更有很多人默默無聞的犧牲,只能以“忠魂”二字代替。 忠魂碑立起的第一天,就有無數人前來拜祭。 有他們的家人,有他們的袍澤,跪在名字之下,淚如雨下。 楊崢也率文武百官舉行了一場盛大祭祀。 凡是為大秦流血流汗的人注定不該被遺忘。 “愿爾等忠魂,佑我中華國運昌隆,繁榮昌盛!”楊崢禱告蒼天,然后端起酒爵向大碑酹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