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8章
不過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這個時代最大的好處就是沒有開國皇帝辦不成的事。 至于武廟,在楊崢看來,東漢開國的幾個大將明顯有些水分,一個馬援就夠了。 衛青、霍去病的排名有些低了。 飛將軍李廣……一言難盡,一場勝仗都沒打贏,動不動就迷路,如果不是《史記》的拔高,李廣不會有這么大的名氣。 兩天之后,新的名單呈上來。 這一次用心多了。 文廟的人作了很多削減,孔門七十二賢削減到十二人,增加了老子、魯班、墨翟、韓非子、張衡等人,還有諸葛亮、盧植、鄭玄、荀彧。 諸葛亮拉攏蜀中士人,盧植拉攏河北士人,鄭玄安撫山東士人,荀彧則對應中原士人。 四人絕對夠資格。 楊崢并無異議,文廟人選中,居然還有曹植,這算是一個創舉了。 身處這個時代,就會知道曹植的文學成就有多高。 白馬篇、洛神賦都是千古絕唱。 在楊崢看來,華夏五千年間堪稱“仙才”者,唯曹植、李白、蘇軾三人耳! 武廟多了張遼、夏侯淵、曹真、曹彰、毌丘儉、關羽、張飛、姜維、周瑜、陸遜、呂蒙、丁奉、霍弋。 楊崢提筆把呂蒙的名字劃掉了。 偷襲背刺玩的再漂亮也上不了臺面。 跟周瑜的赤壁之戰,陸遜的夷陵之戰差了不少,其實偷襲荊州也是陸遜參與謀劃的…… 原本鄧艾也應該在列,文治武功天下罕有,不過這個時代,他的才華沒有發揮出來。 鄧艾、郭淮污點太多,沒資格上,楊崢索性把陳泰的名字加了上去。 畢竟是老上司,當年若不是陳泰手下留情,哪有自己的今日? 司馬昭當街弒君,陳泰吐血而亡,也算是以死明志了。 楊崢仔細監察了一遍,總感覺缺了點什么。 戰國時代的人物差不多了,東漢的人物也夠了,三國人物加上去不少。 看來看去,忽然知道缺什么了,文臣有了,名將有了,卻少了西漢的幾位著名使臣。 蘇武、班超、張騫、傅介子,還有十三壯士歸玉門耿恭。 比起開疆拓土的武將,班超、張騫、傅介子這些人才是真的牛。 大忠、大義、大智、大勇,是漢人銳意進取的代表人物,這樣的人其實比打內戰的名將更具有時代意義,也更激勵人心。 這樣的人物若是能出現在大秦,楊崢心滿意足了。 文廟和武廟爭議最大的是諸葛亮,兩邊都有他的名字。 魏晉時代的人,普遍推崇諸葛武侯,智將、忠臣、賢相、權臣四位一體,跟司馬家一對比,差距頓時就出來了。 三國人物,前三十年看曹孟德、劉玄德,中三十年看諸葛亮、司馬懿、陸遜,后三十年看姜維、鄧艾、鐘會、羊祜、陸抗。 第八百五十章 邪佞錄 “諸葛孔明擅治國,六出祁山而無功,一生從無大勝,何以位列武廟?”杜寬、張斅等文人更想把諸葛亮拉入自己的陣營。 衛瓘道:“猇亭之敗,蜀漢精銳盡失,危在旦夕,孔明收拾山河,重振旗鼓,以蜀國一州之力,進伐大國,逼司馬懿固守而不敢出,何為大勝?” 諸葛亮治國的才能無人質疑。 但戰績上有人說三道四,楊崢記得后世也是如此。 若是看看諸葛亮的對手,就不會有這個質疑了。 曹真、張郃、司馬懿,全都是名震天下的人物。 前兩個只能算是名將,但后面的司馬懿可不是普通人物,一生十戰,七勝兩平一敗,做人又忍又穩,出手狠、準、毒辣。 只在諸葛亮手中兩平一敗。 再換個參照物,郭淮一生戰功赫赫,單獨面對諸葛亮時,被打的丟盔卸甲。 “諸葛孔明既入文廟,也入武廟!”楊崢一錘定音。 放眼華夏,比他會打的,沒有他的治國之能,比他會治國的,沒他品行高。 尤其是經歷了司馬家一系列的saocao作之后,華夏需要一個精神楷模。 司馬家三代經營,處心積慮,諸葛亮大權在手,卻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完全對得起歷代對他的褒揚。 而司馬家造成的秩序崩壞,以及道德滑坡,信任危機,對華夏貽害無窮。 楊崢一句話就結束了爭論。 李密、陳壽一干蜀中官員大喜。 文廟六十四人,武廟也是六十四人。 人選確定之后,楊崢帶著文武百官前去拜祭。 禁衛在前開道,鑼鼓居中隨行,旌旗如云,車駕如河。 文武百官異常肅穆。 楊崢也是穿上了全身行頭,玉制十二旒,錦繡玄色冕服,蔽膝、佩綬、赤舄,僵硬的坐在六匹白馬拉動的御輦上。 楊崢一絲不茍的完成所有儀式。 越是隆重,就越能體現大秦對二廟的重視。 一個沒有英雄的民族是可憐的,但一個忘記英雄的民族更為可悲。 弄完一切之后,楊崢還下令編纂《邪佞錄》,從春秋時的伯嚭、易牙,到郭開、趙高、中行說,再到王莽、董卓、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司馬炎、賈充、王沈、成濟等等。 將他們徹底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 其中溫縣司馬氏、平陽賈氏兩族被定為“丑類”,只要大秦存在一日,這兩族便要受天下人唾罵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