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7章
但司馬家各種沒底線,正直的士人紛紛避世,拒絕司馬家的征辟,清談玄學之風越演越烈,脫離實際,清談變成了空談,社會風氣空前浮躁,到處都是沽名釣譽之輩。 其實魏晉時代各種學術非常活躍。 佛教就是在這個時期與華夏文明結合,尤其以敦煌、姑臧為最。 道教也是在此時逐漸登上歷史舞臺,從太平道到五斗米教,演變為天師道。 馬鈞、劉徽、皇甫謐、裴秀、祖沖之、酈道元、葛洪等等,機械、醫術、地理、天文、數學、水文、化學等等,都有相當高的成就。 而這時代的儒學也沒有固步自封,有一定的進步意義,很多士人都比較全能,嵇康、杜預、衛瓘、索靖、裴秀、張華等等,都不是手無縛雞之力的酸腐書生。 只要司馬家的晉朝不是太拉胯,華夏文明會提前四百年進入一個新階段。 可惜司馬家不僅拉胯,還扯蛋…… “陛下,青營子弟去年在交州尋到優良稻種,今年試種成功,畝產提高一成!”趙阿七興奮的提著一小麻袋稻谷進來。 “哦?”楊崢大喜。 投入這么多年,終于看到效果了。 這時代的良田,按照《史記·河渠書》、《食貨志》記載,一畝可產粟三石八斗四升,也就是后世的兩百八十一斤左右,南方稻谷畝產水稻兩石半。 提高一成,看似不多,但架不住全國的基數大。 而且這是一個好的開始。 想要提高人口,一是提高糧食產量,二是輕徭薄賦。 兩者其實是相通的,減小他們的生存壓力,生存壓力大,每日為生計奔波,自己都養不活,哪還有心情生娃? 其實楊崢個人不太喜歡吃粟米,口感沒有小麥和稻米好,主要是熬粥。 不過粟米的產量高,能儲藏九年,米、麥最多五年,而且粟米還是戰馬的優良飼料,所以在北方成為主流。 親衛打開麻袋,檢查了一番才上呈給楊崢看。 稻谷比后世的更為細長,卻沒有后世的飽滿。 這可能是沒有各種化肥的緣故。 “南方耕作粗放,若是精耕,產量還會再有所提升。”散騎常侍王濬道。 “士治也知農事?”楊崢沒去過南方,去過的最南邊是漢中。 不過王濬的話為楊崢打開了一個思路,提高產量,優良稻種是一方面,耕種技術也是一方面,另外則是耕作的工具改良了。 關中地區的曲轅犁、堆肥法,還未推廣到全國,很多地方還用的是石犁、木犁。 “詩經、管子、四民月令等典籍多有記述,臣早年游歷荊襄所以知其一二。”從任何方面看,王濬才是真正的士人,能上陣,能通經史,又能治理一方。 楊崢心中暗暗思忖,益州刺史是張輔,他的長處是打擊豪強,不畏強權,在蜀中這么多年,豪強被他治的服服帖帖,大量士族豪強為了避開他,主動遷至南中,這些人到了南中,奴役當地土人,圈地搶人,與當地土人互砍,忙的不亦樂乎,反而成了開發南中的先驅。 蜀中大治,四五年間,人口增加了四十多萬! 除了百姓生養的,還有巴賨氐等族下山為民,高原上的羌人內附。 張輔這幾年的政績超過楊囂、楊駿,位列第一。 這種人才留在蜀中不合適了,而且按照大秦規制,張輔要么調入中樞,為一部尚書,要么該任其他地方。 恰好,中原收入囊中,山東士族豪強雖然被剃了一波頭,但依舊有很大的實力,正需要張輔這樣的人去治一治。 治國就是人盡其用。 “朕升你為益州刺史,積蓄糧草,打造戰船,為伐吳作準備!” “臣領命!” 王濬為益州刺史,張輔為青州刺史,準備接手衛瓘了。 中原的塢堡拆除的差不多,沒必要把大秦的尚書令留在那里。 第八百三十三章 富民 眼看著新年將近,楊崢辦了一場盛大的宴會。 宴請軍中將士,從普通的士卒,到軍中大將,擠滿了皇城,幾乎所有傷殘將士都被請來。 宴席從皇城堆到朱雀大街。 雖然人多,不過耗費并不多,按照軍中傳統,大口吃rou,大口喝酒,沒有絲竹管弦,沒有歌女舞姬,氣氛卻異常熱烈。 楊崢帶著太子為傷殘將士敬酒,噓寒問暖,詢問他們生活有無難處。 將士們感動的熱淚盈眶,“有陛下賜給的土地,足夠養活全家,還有閑錢招些仆役下人,這日子以前哪敢想?” “那就好!那就好,朕不能讓你們在戰場上流了血,回來后又流淚!” “哈哈,屬下雖然不行了,但兒子孫子全是響當當的漢子,上馬如飛,能挽三石強弓,將來還為陛下殿下征戰!” “那就一言為定!”雍涼之地自古出猛士,楊崢很高興他們血管里的勇武沒有消退。 宴會結束,楊崢還給每人賞下三十斤牛羊rou,一甕酒,讓他們能過個好年。 大秦什么都缺,缺錢缺糧缺人,唯獨不缺牲畜。 四大牧場早已建成規模,隨著管理的日趨完善,每年牲畜的出欄量也在增加。 而雍涼百姓除了耕種,家中還會養上豬羊、騾驢,有條件的,家中還有牛馬。 關中的池塘、水渠也被利用起來,里面放養了魚苗,到了年末,百姓能吃到鮮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