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7章
陸抗當然也知道二人的心思。 攻了幾次,永安城非但沒有破城,反而越來越堅固,吳國傷亡頗重,陸抗知事不可為,乃屯兵城下,深溝高壘,消極避戰。 永安轉為對峙。 消息送到姑臧,楊崢大為佩服。 羅憲這一戰雖然不太顯眼,但含金量十足。 步協、陸抗都是東吳的將種。 魏與蜀的兵制大同小異,都是中外兵制,既軍隊分為中軍、外軍和州郡兵。 唯獨吳國比較另類,采取部曲世襲制。 軍隊為士族豪強私有,父親死了,兒子繼承。 這也導致吳軍外戰外行,內戰內行。 打百越,搶人口、搶地盤時,一個比一個兇猛。 合力攻打淮南時,一個比一個拉胯。 孫權十萬大軍,張遼八百步軍殺到面前,十萬大軍分崩離析,這種離譜的事都可以發生。 “當年孫策橫掃江東時,也曾強力打壓當地豪強,最終死于豪族暗殺,孫權繼位,不得不與豪強妥協,以換取江東支持,所以才有部曲世襲制?!敝鶉髮④娹蜃魪堓o拱手道。 此人南陽西鄂縣人,張衡之后代。 家境中落,年輕氣盛,不愿投降名聲惡臭的司馬氏,會逢涼州開科舉,甘露二年,張輔抱著試一試的心態參加,沒想到高中狀元,出任狄道令。 不過此人顯然不會做官,一上任便嚴刑峻法,禁止隴西豪族侵占土地,搶奪人口。 為隴西豪族不容,沖突不斷。 動不動就有強人沖擊縣衙…… 他這縣令的政績也因此不堪入目。 被評為涼州行臺評為下下等,處在罷免的邊緣。 還是宣義司、鎮撫司的密報送到楊崢面前,才免了他被罷官的命運,轉為大將軍掾佐。 掾佐就是掾吏。 掾吏在魏晉時,說大不大,說小不小。 就看主君怎么用。 楊崢對他感興趣,是因為他膽子大,這年頭敢這么直接跟士族豪強沖突的沒幾人。 召入將軍府后,一番對答,發現此人學識淵博,見識不凡,膽大心細。 “如此說來,吳國的病根在孫權?”不止楊崢對吳國不太了解,整個涼州對吳國都不怎么熟悉。 南陽屬于荊州,所以張輔能“近距離”觀察吳國。 “孫策死后,江東六郡反了三郡,孫權不與士族媾和,太祖大軍一到,江東土崩瓦解?!睆堓o的話讓楊崢大開眼界。 楊崢點頭認同,“孫權當年與豪族妥協不得不為之?!?/br> 三國風云激蕩數十年,本質上是一部士族上位史。 “自古立國者,必抑制豪強,太祖行屯田地,免除兩漢以來的雜稅、更賦,規定其收田租畝粟四升,戶出絹二匹、綿二斤而已,他不得擅興發。后頒布招賢令,唯才是舉,不問出身品行,寒門士子得以入仕,與豪族士人并列,又啟用滿寵等酷吏,打壓士族,大魏方能力壓群雄。”張輔若有所指道。 楊崢想起一事來,“當年太祖為北部尉,造五色大棒十余根,懸于衙門左右。并嚴肅法紀、申明禁令曰:有犯禁者,皆棒殺之。不畏權貴,當街仗殺蹇碩之叔父,名動天下?!?/br> 魏武設立的屯田制,其實就是一種抑制士族豪強的手段。 即國家占有大量土地和人口,發展生產,繞開了士族豪強。 當時的賦稅不過五五,官府還提供種子、農具、耕牛。 這比后世某些黑廠強太多了。 不過,魏武逝世后,一切都變了味。 屯田制成了“農奴制”,唯才是舉成了九品官人法,朝堂之上再無酷吏,曾經的寒門士子,成了新的士族豪強…… 表面上兩人是在談論魏武和孫權,實則也是在談涼州的未來。 孫權、曹丕的路子都走不通。 蜀國反而是一個可以借鑒的典范,以外來的荊州士人壓制本土的豪族,再用北伐凝聚人心。 當然,蜀國做的并不好,同樣也失敗了,算是一次嘗試。 第五百五十五章 陵云臺 洛陽。 占田令只是開始。 司馬昭以賈充正法律,裴秀議官制,建爵五等,公、侯、伯、子、男,郡公之下,又有縣公,封邑一千八百戶。 侯、伯、子、男又分為大國、次國。大國侯,封邑一千六百戶,地方七十里;次國侯,封邑一千四百戶,地方六十五里。大國伯,封邑一千二百戶,地方六十里,次國伯,封邑一千戶,地方五十五里。大國子,封邑八百戶,地方五十里,次國子,封邑六百戶,地方四十五里。大國男,封邑四百戶,地方四十或三十里;次國男,封邑二百戶,地方二十五里。 這無疑是中原士族的一場盛宴。 名為五等,實則是十等。 雖然規定了土地和戶數,但士族豪強們真正圈禁的人口和土地,洛陽朝廷根本查不出來。 每戶五人,一千八百戶,圈禁人口將近萬人…… 這還是只是明面上的封戶,還有蔭戶、隱戶…… 曹魏封侯只是虛封,食邑多少戶,只有收稅權,而無治權、兵權。 曹仁、張遼到死也只是縣侯,夏侯淵、荀彧不過是亭侯。 司馬父子卻大手筆真給,直接封邑而非食邑,形同在中原大地上弄出一個個小諸侯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