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1章
至少有一個表面的“仁義”名聲。 “泰代陛下、代大魏謝過相國。” “玄伯不必如此。”司馬昭心中最后一塊大石落下。 中原士族已經全部跟他站在一起。 正欣喜的時候,忽然北面馬蹄聲大作,吼聲大起,一支千人精騎狂奔而來,最前一輛木車,車上一桿旗。 旗桿上似乎還掛著什么東西。 司馬昭和陳泰兩人同時望去,卻依舊看不清楚,似乎是個人。 奔至白水河畔,靠得近了,才發現是具干尸。 那面大旗上的個血紅大字更是觸目驚心:老賊司馬孚尸首在此! “老賊司馬孚尸首在此!”北岸的騎兵吼聲清晰傳來。 白水城鴉雀無聲,仿佛被人生生掐住了喉嚨。 瞬間,司馬昭兩眼通紅。 司馬孚戰死長安,司馬昭還大力宣傳了一陣,請了一大幫名士寫祭文,什么國之忠良,大魏砥柱,士人楷模,以光導弘訓,鎮靜宇內,勛德超世,萬民所倚…… 什么虎狼之詞都用上了。 還強迫皇帝封其為安平公,上謚號“獻”,比之東漢平獻王劉蒼,朝野舉哀三日。 沒有司馬孚,司馬師不會這么快轉接權力,得到士族的支持。 沒有司馬孚,司馬昭在與皇帝曹髦的角力中,不會這么順利。 世人常說司馬懿活長壽,熬死曹丕、曹叡、諸葛武侯等等對手,實則司馬懿也才七十一歲,而司馬孚活到九十三,為司馬家保駕護航,直到西晉立國。 “楊兒,吾與你勢不兩立!今日不殺你,誓不為人!”一向隱忍的司馬昭勃然大怒。 這是一個講究孝道的時代。 若司馬昭連他親叔父的尸首都無動于衷,在孝道上永遠是一個污點。 “請相國息雷霆之怒,此乃楊兒之jian謀也,我軍只需擋住白水,則西賊束手無策,待士季拿下漢中,揮軍隴右,則西賊可滅也!”陳泰盡著最后的努力。 然而他也知道這是徒然的。 以前楊崢起檄文辱罵司馬家,還只是停留在口頭上。 現在掏出司馬孚尸首,已經讓司馬昭沒有退路。 這一戰必須打。 司馬昭到了這一步還龜縮不前,就必定為天下人恥笑,“盡起諸軍,圍殺楊賊!” 第五百零四章 拖曳 “項王已定東海來,西,與漢俱臨廣武而軍,相守數月……項王患之,為高俎,置太公其上,告漢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 “漢王曰:吾與項羽俱北面受命懷王,曰‘約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而幸分一杯羹。” “項王怒,欲殺之,為項伯所勸,終未殺漢王家眷。” 馬背上,龐青說著史記中分一杯羹的故事。 “洛水之誓,司馬氏無恥至極,豈會在意區區一司馬孚尸首?”孟觀道。 “如果是司馬懿、司馬師,當然不會在意,但如今的司馬昭一定會在意,忠孝仁義,司馬昭只剩下孝和仁,所以他一直在打造仁孝形象,若連孝都沒有了,司馬昭有何面目立足天下?”楊崢解釋道。 分一杯羹的典故,恰恰說明了貴族還是遵守禮儀道德的。 劉邦一句“吾翁即若翁”,坑殺二十萬秦軍降卒的項羽硬是沒有動手。 司馬孚不是劉邦之父,在士族中有崇高地位,在朝野上下有巨大名望。 司馬昭若是看著司馬孚的尸體還能無動于衷,楊崢就真的佩服他有種。 漢魏以來,以孝治天下。 維系士族傳承的,其實就是這個孝字。 君為臣綱,父為子綱。 放在后世,司馬昭叫司馬孚叔叔,但在這個時代,司馬昭叫司馬孚叔父! 帶著一個“父”字,意義完全就不同了。 司馬昭若是搶不回司馬孚的尸體,整個士族都會唾棄他。 這便是這個時代的規則! 司馬懿、司馬師背信棄義,以屠刀立威,夷人三族,殺伐過重。 到了司馬昭,這條路就不能這么走了。 必須妥協,以換取士族的支持。 司馬昭若真的無動于衷,楊崢就當著十幾萬中軍的面,將尸體挫骨揚灰! 他不心寒,他的手下和士族也會心寒! “哈哈,司馬昭真是蠢,隨便尋一具尸體也能蒙混過關!”劉珩咧著嘴大笑。 兵兇戰危的,楊崢不可能真帶著一具尸體出征幾個月…… 好在這個時代不缺死尸,劉珩在野地里隨便尋來一具,穿上華服,掛在旗桿上。 真正司馬孚尸首,早已經被扔到野地里喂了狼。 當初楊崢也想保留下來,但這東西帶著不吉利,保存也困難,沒過半月就臭了,只能隨手扔在荒野中。 真假不重要,重要的是司馬昭不信也得信。 “君侯,敵軍動了,正在架設浮橋!”斥候飛奔來報。 龐青、孟觀、劉珩眼神全都熱了起來。 司馬昭不動,楊崢一絲機會都沒有。 動了,才有機會。 十幾萬大軍,不可能如臂指使,總會露出破綻! “正好!某的狼牙大棒早已饑渴難耐!”劉珩脖子又紅了起來,直往臉上竄。 “急什么?敵怒而興兵,還不是決戰之時!”楊崢保持著清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