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4章
西北羌人乃金鐵之性,吃軟不吃硬的性子。 當年面對鼎盛的漢軍,提著木棍石頭就上了。 斷斷續續打了一百多年。 羌人自然傷亡慘重,一個又一個大部落覆滅,但東漢也漸漸被拖垮。 閉塞的環境,萬年不變,生產力極為低下,很多部落都還處于刀耕火種打獵采摘的階段。 宣義郎們口若懸河,平原上的羌人日子都過的如此艱難,更不用說高原之上。 這時代所有族群面對的共同危機是生存。 吃上飯,活著,才有心思去想自己是誰、來自何地、將去何方…… 落后的生產力,必然伴隨落后的生產關系。 高原上的奴役比中原更甚。 大量被鐘羌控制的中小部落遷往河湟。 南面統制尹春出兵接應,屯田司副司丞楊濟、楊囂劃分田地,組織人手修建村莊,安置羌民。 不過遷徙的部落多了,也漸漸引起燒當、鐘羌、發羌、唐旄等一些大部落的警覺。 尤其是唐旄,在高原上還有一個唐旄羌國。 漢和帝永元十三年立國至今,已經一百四十九年。 楊崢實力覆蓋西海湖周邊,將大非川、伏羅川等地收入囊中,與他們越來越近。 他們的手段不像楊崢這般溫和。 而是直接出兵,擄掠中小部落。 高原上的氛圍逐漸緊張。 到處都是兵荒馬亂,殺人放火。 宣義郎的下一步任務,轉入燒當羌、鐘羌、發羌內部。 偉人說過,有壓迫的地方就有反抗。 總會有羌人對他們的貴人老爺們不滿。 而河曲四折沖府已經做好了準備。 只等秋收之后,便登上高原,用他們的話來說就是“打獵”。 眼看秋收還有十幾天的時候,北面卻傳來壞消息。 沮渠部在得到某種承諾之后,迅速倒向胡奮。 胡奮實力大漲,伊健部首領伊健雅女被胡奮斬于馬下,或撫或剿,接連收服伊健部、月氏部、羯部,擇其青壯為軍,立即湊出一支八千人的輕騎。 鮮卑、匈奴受謠言影響,暗中作亂,被胡奮快刀斬亂麻撲滅。 胡奮行使護羌夷中郎將與涼州刺史之權,要求鮮卑匈奴諸部送子嗣入姑臧。 赫赫軍威之下,鮮卑匈奴只能俯首聽令。 下一步,胡奮不僅磨刀霍霍朝向彭部。 沮渠部、羌胡、羯部、月氏部紛紛南下,襲擾金城西平西海,搶割莊稼,毀壞田地、村莊,擄掠人口。 來去如風,絕不戀戰。 對府兵與屯田沒多少效果,但對百姓傷害極大。 楊崢花了兩年多時間,讓西平有了現在穩定局面,又陷入烽火之中。 不過這些都只是開胃小菜,真正讓楊崢毛骨悚然的是,九野營送來一封信。 為了此信,九野營損失了五十多名精銳,才從對方手中搶來,未留一個活口,尸體也被掩埋了。 從分田減賦,到奴隸、待歸、治民三策,再到府兵制,包括青營、屯田司、西平的兵制,全部都在這封信上。 每一個細節處,都有點評,詳述此策的好處以及可能存在的漏洞,以及洛陽朝廷如何取長補短。 看完信之后,遒勁有力如刀鋒的字體仿佛刺入楊崢心窩之中,背上冷汗直流。 倒不是懼怕司馬父子會采用這些,司馬父子今天敢用這些,明天關東士族就敢掀他們的底。 而是敵人居然對自己如此上心。 不不,司馬師身邊不乏才智之士,隨意更改一些,就能套用。 楊崢記得歷史上司馬昭就曾做過一些掙扎,廢除屯田制,改屯田客為自耕農…… 想來也是,自己本來就與胡奮有交情,來涼州,就是明擺著對付自己,當然上心。 而躲在陰影的衛瓘,更是神秘莫測。 知己知百戰不殆。 敵人這么了解自己,而自己卻不了解敵人…… 非常危險。 第二百七十四章 用間 衛瓘比當年李彌更讓楊崢毛骨悚然。 李彌最多就是一條蛆,惡心別人而已。 而衛瓘則是一條吐著信子的毒蛇。 若上書成功,不管司馬家采不采用,一定會對自己“刮目相看”,然后除之而后快。 司馬父子與士族不是傻子,自然能看出楊崢這一套,是來要他們老命的。 以胡奮的性格,絕不會這么細致,更不會想這么深。 這一連串的動作,處處搶占先機。 自己剛要鼓動盧水胡作亂,胡奮的刀就來了。 剛散播謠言,挑動鮮卑與匈奴,胡奮就玩了個釜底抽薪,讓鮮卑與匈奴遣送質子。 馬上就是秋收,沮渠部就南下劫掠了…… 每一步都踩在點上。 胡奮是武人,若身邊沒有一個厲害謀士,楊崢怎么都不相信。 楊崢本來想召西都的幾位軍謀司參軍商議怎么弄死衛瓘,但考慮到魯芝、杜預都是讀書人,衛瓘出身儒學世家,太過陰損的手段肯定會令他二人不喜。 只能從北面調回孟觀暗中商議了。 考慮到彭護也是軍謀司參軍,熟知盧水諸部內情,就把他也召來了。 “胡奮與衛瓘這是在逼將軍出手!護羌夷中郎將,一旦西平有事,則胡奮可名正言順南下介入。”孟觀率先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