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9節
書迷正在閱讀:荼蘼、萬界監獄長、病弱大佬靠我走上人生巔峰、在下神羅公司保潔阿姨(ff7同人)、[美娛]女神萌約、無限分身的撈錢狂人,能不能修仙、非自然進化[無限]、我的紈绔同窗、重生七十年代繡娘、穿越之蘇家有女初長成
第二個部門就是皇室安全調查司,這是一個直接對皇帝付責的情報機構。 現在中華帝國有兩個情報機構,一是國家安全部,一是情報局,前者的職責主要是對內,維護國家安全,保護居民,打擊犯罪、恐怖行為,以及國外的情報人員;而后者的職責是對外,付責收集和分析外國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科技等方面的情報,并把情報上報給政府各部門,作為制定決策的參考,甚致包括滲透、組織和策劃暗殺活動,在中華帝國統一天下的戰斗中,這兩個情報機構都發揮了重大的作用。 在帝國建立之后,這兩個情報機構也全部都保留了下來,因為國家本質上就是一個暴力系統,需要一些付責做見不得光的事的人,因此任何一個國家都需要有情報機構存在,還一點古今中外都是一樣,不過現在國家安全部和情報局,全都歸屬于內閣管理。 但商毅也考慮到,在目前這個時候,也有必要建立一個直接對皇帝付責的情報機構,一則是保衛皇室的安全,打擊某些密謀架空、推翻皇室的野心份子,也是確實可以幫助皇室監視各大臣的動靜,另一方面,也是收集、分析內國外的各方面事務情報,為皇帝參與國家的決策提供參考意見,同時也可以和國家安全部、情報局進行互相配合,情報互換等等。 盡管中華帝國實行的是君主立憲制,但畢竟現在的大環境不同于后世,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皇帝都不可能像后世的那些皇室那樣,完全脫離國家政治,當一個真正的安樂皇帝,而是會盡量參與國家政治,參與內閣會議,在國會提交自己的提案,并且發表自已的政治主張,因此也需要一個專門為自己收集情報、信息的部門。 不過商毅并不打箅把皇室安全調查司弄成一個變向的錦衣衛或是東廠、西廠類似的組織,因此皇室安全調查司和錦衣衛或是東廠、西廠最大的不同就于,沒有逮捕權,更沒有監禁權,也不能領導、指揮國家安全部和情報局的工作,從這一點來說,皇室安全調查司更像是另一時空里后世的美國中央情報,主要職責就是為皇帝的國家決策提供依據參考,也就是相當于是皇帝的情報顧問,如果是掌握到足夠的證據,或需要抓捕的時候,需要向司法部門提交或申請。 實際上帝國的三個情報機構都保持了相當程度的獨立性,互相不受其他機構的約束。 第五卷 飛天篇 第二九二章 帝國體制(六)——品爵俸 由皇帝直接掌握最后一個勢力,其實并不是一個部門,而是一支軍隊,也就是皇城禁衛軍團。 現在禁衛軍團的編制是二個步兵師、一個步兵旅、一個騎兵旅和一個特種兵團,共計兵力在三萬五千人左右,在裝配上,全部都換上了線膛槍和線膛迫擊炮等最新的武器,其中有一個步兵旅,現在留守在北京,其余全部都駐守在南京,全部都駐扎在南京城里。 在名議上,這支軍團是屬于南京軍區管轄,但將領的任命、罷免,都是由皇帝決定,而且這支部隊的士兵都是從各軍區抽調的精銳士兵,不僅專業技能過硬,而且在政治上也絕對可靠,任務除了保護皇城安全之外,還擔任皇帝或皇室成員的護衛,儀仗等等任務,當然在必要的時候,還可以上戰場。 如果真的有人想要圖謀反判的話,就憑著這支軍隊,商毅也就可以在短時間內控制南京城里的局勢,發動一場全面的政變,因此這也是商毅手里掌握的最為重要的一張王牌。 當然商毅設立這三個機構的目地,并不是說要加強皇權,全面控制國家,如果是那樣的目地,也就不用費心去搞什么三權分立了,只要沿用明朝的制度,就可以確保國家權力永遠掌握在皇帝的手里,因此主要還是防止出現緊急情況,現在帝國己經形成的三權分立的結構,正是商毅最希望的政治結構,商毅并不會主動去破壞,但也不能不防,畢竟在這個時代的皇權思想仍然很重,很難說沒有人不想挺而走險,來謀奪皇位。 雖然說帝國政治結構決定了,很難有人能夠控制得了國會和內閣,但凡事都有萬一,在另一時空里,既使是在三權分立的架構中,仍然出現了為數眾多的獨裁者,何況現在帝國的改制并不徹底,還保了大量的封建殘余,而且商毅也己經讓出了大部份的權力,因此一但出現了危急情況,商毅不可能一點還手之力都沒有,必需對自巳保留一手,而這三個機構,就是保證商毅在出現危急情況,有足夠的反擊甚致是主動出擊的力量,從一定意義上說,還可以保護現有的體制。 掌握了這三個機構,加上對國會的否決權,對內閣和司法部的提名權,盡管商毅讓出了大量的權力,但也差不多可以保證,皇位的穩定。 國家體制在一點一點的建立中,內閣、司法的各部門也都在構建中,但只有國防部,因為需要等新任的國防部長周少桓從山東軍區趕到南京來,才能開始國防部的組建工作,另外也只有等國防部組建之后,商毅才有可能對軍隊系統進行改組,因此在周少桓還沒有到達南京之前,軍事系統的組建也只能先放一放。 最后要制定的就是帝國的品級散官、勛爵制度,還有就是官員的俸祿制度。 中國古代的官員大體都有三個稱號:一個是品級散官,也就是所謂的幾品官員,如宰相是當朝一品,知縣是七品等,雖然從晉代實行了九品中正制以后,歷朝都使用正從九品做為品級散官的標準,不過在每一品里又分了二或三等,因此實際的等級往往都有四五十級,明朝的官職是文散官三十一級,武散官五十二級,而每一級都有一個相應的名稱,這就是品級散官。 第二個是實際的職務,如內閣首輔、各部尚書、巡撫、知府、知縣等,當然每一個職務也都有相對應的品級,一邊來說,做官都是重職不重品,只要是職位好,占一個肥缺,品級差一點都沒關系。 第三個就是勛爵,其實在唐、宋、明時期,勛和爵是兩個概念,在明朝開國的時候,設了文勛十級,分別為左、右柱國、柱國、正治上卿、正治卿、資治尹、資治少尹、贊治尹、贊治少尹、修正庶尹、協正庶尹,武勛十二級分別為左、右柱國、柱國、上護軍、護軍、上輕車都尉、輕車都尉、上騎都尉、騎都尉、驍騎尉、飛騎尉、云騎尉、武騎尉,而爵就是人們熟知的公候伯子男五爵,雖然都有相應的品級,但都屬于榮譽稱號,但按一般的習慣,是重爵不重勛,到了清朝,才將勛爵合一,不分文武,統稱為爵,當然在官員封爵之后,除了榮譽之外,相應也會另外增加一份俸祿,因此歷代以來,官員也都以封爵為榮。 雖然品級散官、勛爵制度,并不是官員最關心的事情,但也有必要制定出來,而且中華帝國畢競建立了一種新的政治制度,比如說國會的議員,到底應該怎樣算才合適,另外有了品級,也就能制定相應的俸祿制度,這就是關系到每一個官員的切身利益了,因此只有確定了官員的品級,整個官僚體纟才算是真正的完善起來。 不過商毅并不想把官職制度弄太復雜,因此取消了散階官的名稱,只設了正從九品,同計是十八個等級,相對應的職位來說:內閣首相為正一品,副相為從一品,內閣大臣為正二品,各部長,以及省長、直轄市市長為正三品,省會市市長為正四品,一般市長為正五品,縣長為正六品、鄉長、鎮長為正七品,和明朝相比,最大的變化就是縣長由七品升到了六品,不過在縣以下還有一個鄉鎮級,因此這樣的改變也說得過去。 國會的品級設定為:國會的議長正一品、執行議員正二品,候補執行議員正三品,普通議員,從正七品算起,每出任一屆議員,可以晉升一品,一直升到正四品,因為國會是三年一屆,可以無限連任,因此一個議員干得好的話,連任個四五屆都沒有問題。 司法部是和內閣大臣平級,以下的部門也依次類推,另外如中科院院士、工程師等一類的技術職稱,也都有相應的品級,最低為七品,最高為三品,只有軍隊的軍銜,不可品級掛鉤,單獨另算。 而勛爵制度,商毅也將勛爵合一,只設公候伯子男五爵,每個爵位內又分了上中下三等,一共就是十五個等級,不過只有皇室才有權力受爵,而且受爵的對像可以是官員,也可以是平民,甚致是外國人也可以,但軍人必須退伍之后,才能授爵。 當然有少數的重要官職,皇室將會授于相應的爵位,如內閣首相、副相,國會議長都會授伯爵,內閣大臣、執行議員都會授男爵,而軍人在退伍之后,也可以根據軍銜,獲得相應的授爵。 但和中國歷代的王朝不同,中華帝國的爵位與品級無關,沒有額外的加俸,也不能世襲,不過在受爵之后,皇室將會頒發相應的勛章,走到那里都可以佩戴,因此爵位其實完全就是一個榮譽稱號,并沒有任何的實質意義。 官員的俸祿和補貼,中華帝國在建國的時候就制定下來了,不過當時的官職就不完善,因此俸祿也制定得很簡單,一共就分了六七個級別,而補貼也比較隨意,當然這也和帝國的財政一直都比較寬松有關,而且現在官員的數量也不多,因此也沒有必要在官員的俸碌上過于苛刻了。 中國古代的官員俸祿,以宋朝最高,在后世有人計算包拯擔任開封府府尹的時候,一年的俸祿加各種補貼,折算成銅錢,可以達到二萬一千八百七十八貫,折算成后世的貨幣,由于古代現代的購買力標準不一樣,因此大約在六百萬到二千萬之間,但無論怎樣算,都可見宋朝的官俸是相當高的,而且當時的老包還不是宋朝的最高官員。 而明朝的官員俸祿卻是走的另一個極端,是中國歷代最低的,一個一品官員的年奉,也只有一千四十四石,而七品知縣的年俸,只有九十石,在明朝的正常米價,一石米一般都在一兩白銀上下浮動,無論怎么算,都高不到那里去,因此明朝的官員俸祿,既使是加上各種補貼,最多也就翻上一倍,但也基本都很難維持基本的生活,因此明朝的大部份官員都必需靠灰色收入,才能匆保證正常的開支。 像海端那種守得住清貧日子的官員,在歷代也都是極少數,甚致只有海瑞一個人,不過海瑞死后,家里窮得連棺材都買不起,這也說眀,明朝的官俸制度,確實是太不合理了。 商毅當然知道,雖然高俸未必能夠養廉,但保證官員正常的收入,能夠過上相對比較富裕的生活,也是十分重要的事情,畢竟不能指望官員都講奉獻精神,想讓馬兒跑,首先就要讓馬兒吃飽才行。 而且帝國的財政狀況一直保持良好,在與歐州全面通啇之后,至少在未來二百年的時間內,帝國在海外貿易上都有利可圖,因此只要自身不發生太大的變故,基本就不會出大問題,對官員的俸祿制定,還有各種補貼加起來,要比明朝要提高了數倍,不過不在以糧食來計箅,而是全部以銀幣結算。 以同樣一個縣長為例,按照帝國新的俸祿制度,一年的俸祿加上各種補貼、總計將在七千銀元左右,每冄約為五六百銀元,這個俸祿水平雖然還不如宋朝,但也相當高了,也足可以保證官員一家的生活質量。 就這樣中華帝國最后的幾項制度也都制定下來,可以完全正常運作了。 第五卷 飛天篇 第二九三章 出航印度(上) 在制定帝國體制的同時,帝國其他的事情也沒有停下來,各項政務事情,也都在有條不紊的進行著。 在二月初的時候,鄭成功又來到了南京,面見商毅,因為這時中國西印度公司的先期船隊己經派人回到中國,報告考查的情況,因此鄭成功也來商毅報告結果,并且和商毅商定最后的事情,然后就準備出發趕奔印度,建立中國西印度公司。 在先期船隊出發之后的一段時間里,中國西印度公司也正式在中國掛牌成立,總部設在原來的松江府,現在己改名叫上海市,并在南京、杭州、泉州、廣州四地建立了分部。 而到現在中國西印度公司一共籌款二千二百多萬銀元,其中帝國皇室的投資為五百萬銀元,鄭家的投資為三百萬銀元,帝國政府也以船只和軍隊折價投資了三百萬銀元,而剩余的近一千多萬銀元全是吸納的民間財產,先后有二十余名商人投資,其中以國丈林之洋投資最多,達到二百萬。 而另一位洋國丈,岡薩雷斯侯爵得知以后,也大感興趣,老外對這方面的嗅覺一向靈敏,何況候爵是來自歐州老牌的殖民國家,當然知道投資殖民行業幾乎是穩賺不賠的買賣,而且印度是一個己經得到開發的地方,證實大有潛力可發掘,當然不會錯也這個機會,因此候爵和夫人也變賣了身邊的大量財物,又聯合女兒、兒子,居然也湊出八十萬銀元,投資中國西印度公司,當然委任安德烈為自已在中國的代理人。 有了這兩位國丈帶頭,其他商人自然也是趨之若鶩,當然不是每個人都能像兩位國丈那么財大氣粗,能夠一口氣拿出幾十萬、上百萬銀元來,有十幾萬,也有二十幾萬的,不過西印度公司也是來者不拒,只要是十萬以上的投資,全部都收下,隨后又成立公司的制度、董事會、中國總部的人員,制定計劃,雇傭人員等等。 在鄭成功離開中國以后,在上海留守,付責公司業務的是鄭芝龍;董事會成員一共有二十四人,是由各股東推出的自己的代表,都將和鄭成功一起趕奔印度。 而就在在一月底的時候,先遣船隊派人回到中國,向國內報告了先遣隊對印度的考查情況,以及未來中國西印度公司在印度的選址地點的選擇。 中國西印度公司的先期船隊一共有八艘船,共計五百余人,領頭的人是鄭成功的部將施大宣,也就是另一時空里大大有名的施瑯的父親,而被派回來報告情況的正是施瑯、施顯兄弟,這次鄭成功到南京來面見商毅,也把他們兄弟兩帶來了。 現在鄭成功還有官職有身,就是印度總督,按中華帝國的官制,屬于省長級別,正三品,而施瑯兄弟,都是平民,不過帝國并沒有那么多的禮儀,因此商毅一起招見了他們三人,當然也是想看一看施瑯。 施瑯要比鄭成功大三歲,但現在仍然還是非常年輕,也才剛剛過三十歲,長得方面大耳,只是一雙眼睛細長,透露著十分精眀的氣質,三人向商毅施完禮之后,鄭成功被賜坐,而施瑯兄弟只能站著回復商毅的問題。 首先向商毅講說的,是先遣船隊的行程經過,先遣船隊是在去年八月從中國出發,在十月底到達印度,不過在經過馬六甲海峽的時候,遭到了四艘荷蘭戰船的攻擊,不過先遣船隊也有四艘戰船,而且噸位都不小,另外四艘商船也都裝配了火炮,因此雙方激戰了二個多小時,荷蘭戰船一傷一沉,敵敵不過,因此撤退,而先遣船隊有二艘戰船和一艘商船被擊傷,好在沒有沉沒,趁著荷蘭戰船撤退,沖過了馬六甲海峽。 而在施瑯兄弟回航的時候,也同樣遭到荷蘭戰船的堵截,好在是回航時只有一條船,借助馬六甲海峽中的島嶼掩護,躲開了荷蘭戰船,穿過馬六甲海峽,回到中國。 現在成立了東印度公司的歐州國家有:英國、荷蘭、丹麥、葡萄牙等,其中荷蘭東印度公司的總部實際是設在巴達維亞,在印度的勢力,只是局限在東南部沿海和斯里蘭卡島一帶;葡萄牙東印度公司的總部的總部設在印度西部的港口孟買;丹麥東印度公司的總部的總部設在印度東南沿海的特蘭奎巴,但影響力最小。 只有英國東印度公司在印度的勢力最強,總部設在印度西部的港口城市蘇拉特、并且在1634年左右,將勢邊擴展到東北部的孟加拉國地區,其中大的基地有位于孟加拉國的威廉堡、在金奈的圣喬治堡,到現在英國東印度公司在印度已經建立了二十三個工廠,公司的雇員超過了百人,軍隊數量有三百多人,雇傭當地的居民人數達到二千余人,不過無倫是英國還是其他國家,在印度建立的駐點、基地都是沿海建立,這也是這個時代的殖民特點。 英國向中國推薦建立據點的地方是西海岸錫爾瓦薩,東海岸的加爾各答,南部的班加羅爾這三個地方,而先遣船隊也根據英國人推薦的建立總部的地點,一一的進行了考查。 先遣船隊考查了這三個地方之后,首先否定了錫爾瓦薩,因為錫爾瓦薩位于印度西海岸偏北孟買附近的地方,濱臨阿拉伯海,在這里建基地,是對歐州有利,因為歐州船只是從西而來,正好可以??坑《任骱0哆叄袊谟《纫詵|,要到達錫爾瓦薩,還要繞過印度半島。 因此先遣船隊都傾向于在加爾各答和班加羅爾建立建立據點,但這兩個地方各有優勢,先遣船隊內部也分成兩種意見,難以決定下來,只能請商毅和鄭成功來做決定。 主講的主要是由施瑯在說,施顯只在一邊聽著,并沒有說話,聽施瑯說完之后,商毅才鋪開地圖,道:“施瑯,你們這次考查所見,加爾各答和班加羅爾各有什么優劣所在嗎!” 施瑯道:“回稟皇上,加爾各答位于印度東北,恒河的入???,南接孟加拉國灣海,雖然位置也偏北了一點,但草民在這里看過,這一帶都躉平原地區,河流縱橫交錯,土地肥沃,而且盛產大米、黃麻,因此在這里建立據點,可以自己自足,解決糧食供應,還可以為來往船只提供糧食?!鳖D了一頓,施瑯又道:“另外加爾各答和中國還有陸地相通,如果能從云南或西藏地區打通緬甸,都可以到達加爾各答,路程約在二千里左右!” 商毅又問道:“那么班加羅尓呢!” 施瑯道:“回稟皇上,班加羅爾位于印度半島的最南端,與錫蘭(即斯利蘭卡)隔海相望,是東西來往的必經之地,無論是東來還是西住的船只,都可以在這時停泊靠岸,因此水路交通便利,但這一帶的山區較多,可耕作的土地沒有加尓各答多,另外荷蘭己經在錫蘭建了駐點,現在我國與荷蘭之間已經全面惡交,如果在班加羅爾建立據點,很可能遭到荷蘭方面的攻擊,不可不查!” 商毅點了點頭,施瑯的回復也讓他覺得很滿意,因此想了一想,又道:“施瑯,如果依你之見,我們的地址應該選在那里!” 施瑯道:“依草民之見,當選在班加羅爾!” 商毅聽了,也呵呵一笑,轉頭問鄭成功道:“明儼,你怎么看!” 鄭成功也道:“回稟皇上,臣也是如此以為!” 商毅笑道:“為什么,如果是選在加爾各答,可以從陸上直接通過去,豈不更好嗎?” 鄭成功道:“這次我們到印度建立駐點,主要的目地是用來作為商船到歐州的中途停靠點,并非是要侵占印度之地,因此首選是海路的暢通便利,而不是從陸上直通,在這方面,班加羅爾利在海運,要比加爾各答合適得多,而且現在英國己在孟加拉國地區建立了威廉堡據點,離加爾各答不遠,如果我們再在加爾各答建立據點,一山難容二虎,難免會與英國發生摩擦,我們在印度還是初來乍道,立足未穩,不宜與英國發生沖突摩擦,因此寧可離英國的據點遠一些,以免雙方過多接觸!” 商毅道:“但如果選在班加羅尓,雖然可以避開英國,但卻是在荷蘭的勢力邊緣,難免會與荷蘭產生爭斗,這又如何是好呢!” 鄭成功道:“荷蘭的勢力多在錫蘭島上,非是在印度,臣己打聽清楚,荷蘭在錫蘭島上的全部人員士兵也不足三百人,因此并不足為慮,何況我們現在與英國交好,兩國聯手,荷蘭未必敢來我,而且我中華與荷蘭之間,己屬交惡,這一次又在馬六甲海峽堵截我們的船隊,因此早晚必有一戰,不如先在班加羅尓建立據點,南部立足印度,然后再待機擊退荷蘭,奪取錫蘭島,控制海峽,則東西船只來往的折中要路盡在我中國的牚握之中了,等皇上再驅逐了巴達維亞的荷蘭勢力,那么整個印度以東的海域地區,將全為我中華所有,開拓萬里海疆,揚國威為波濤,也必能實現!” 這時施瑯也撲充道:“雖然班加羅尓地區山勢眾多,但居草民觀察,其地勢仍頗為平坦,而且有一條大河由西北至東南而流,因此仍有許多地方可以耕種,糧食供應之事,亦可自已自足!” 商毅點了點頭,道:“好,那就定在班加羅尓吧?!?/br> 第五卷 飛天篇 第二九四章 出航印度(下) 中華帝國洪憲三年(1652年)二月二十日,鄭成功和陳永華率領船隊從南京出發,趕赴印度,而商毅這一次出航的一共有二十二艘船只,其中戰船就達到了十四艘,包括有一艘二級戰列艦,五艘三級巡洋艦、二艘四級驅逐艦、二艘五級護衛艦和兩艘一千五百科的輔助戰船,兩艘五百科飛剪船,另外八艘商船都是一千料以上,各裝配了十到二十門火炮不等,而這一次趕赴印度的全部人員約有二千八百多人,其中士兵有一千二百人,水手船員有一千余人,屬干中國西印度公司的工作人員有三百余人,還有二百余名歐州的雇傭兵,其余的為隨行的其他技術人員。 同時還帶有一份以商毅的名議,寫給莫臥兒帝國皇帝沙賈汗的國書,表示中國西印度公司是為友誼而來,只希望在印度南部建立一個港口,為過往的船只提供淡水和糧食補充等等。 加上先遣船隊,中國西印度公司一共出動了二十九艘船,三千三百余人,規模之大,人員之多,就是已經在印度經管了近五十年的英國東印度公司也遠遠不及,要知道英國東印度公司剛成立時,到達印度的人員還不足百人,這也是中國的優勢所在,因為中國到印度的距離,要比歐州近得多。 因為上一次先譴船隊曾遭到了荷蘭戰船的攔截,因此這一次商毅和鄭成功都決定,索性多帶一些戰船,如果再有發現荷蘭戰船的攔截,那么就給予他們一個迎頭痛擊。 另外商毅還下令,命駐守呂宋的李華梅艦隊抯任護航任務,將西印度公司船隊送到馬六甲海峽的入口,然后在回航的時候,圍繞爪哇島巡游一圈,向荷蘭東印度公司示威,因為荷蘭東印度公司的總部巴達維亞就在爪哇島,當然還有另一個任務,就是尋找一條不經馬六甲海峽到達印度的航線。 從南中國海到達印度,并不是一定要經過馬六甲海峽,也可以從呂宋南下,穿過加里曼舟東面的望加錫海峽,然后穿過爪洼群島,進入印度洋,再轉向西行,實際就是從爪哇群島的外側到達印度,當然這樣航行會繞遠近一半的路程,但可以避開荷蘭戰船的阻截,雖然商毅手頭上有爪哇群島的詳細地圖,也知道可以從那里穿出爪哇群島,但畢竟沒有走過,需要事先去探測一次航線。 其實荷蘭戰船會阻截,甚致是攻擊中國船隊,商毅并不覺得意外,因為從去年開始,荷蘭就強行對通過馬六甲海峽的商船收稅,而在去年年底,商毅從北京回到南京之后,就收到了海外的消息,原來就在去年十月,荷蘭國內向巴達維亞派來了一支援軍,這是一支甴十二艘戰船,六艘運輸船組成的船隊,運來了二千多名荷蘭士兵,另外還有五千支煫發火槍,三百門陸戰火炮和大批的彈藥,増援荷蘭在亞州的實力。 原來在荷蘭國內,關于對中國使用武力的爭論一直都沒有停止過,當然爭論是并不是對不對中國動武,而是先打英國,還是先打中國,但在中國使團訪問了歐州之后,荷蘭國內的聲音逐漸傾向于先征服中國,然后再和英國決戰,取得海上的霸權。 原因很簡單,現在中國的崛起,己經嚴重影響到了荷蘭東印度公司的收入,而荷蘭地小民寡,全靠貿易立國,而東印度公司,在荷蘭的財政收入中占了相當重要的比例,必需首先恢復荷蘭的亞州利益,才能保證有足夠的財力支持荷蘭在歐州與英國爭奪海上的霸權作戰。 因此荷蘭議會也決定,暫時對英國保持克制,接受英國的航海條例,集中力量來解決亞州的事情,當然東印度公司的有關報告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報告中宣稱:如果能夠支持巴達維亞當局一百艘戰船,一萬五千名士兵,那么荷蘭東印度公司就有希望在一年的時間里,徹底摧毀中國的海上力量,全面壟斷亞州的貿易利益,使東印度公司重新盈利。 雖然在議會中有不少議員對東印度公司的報告表示懷疑,因為從訪歐的中國使團來看,中國絕對是一個強大的國家,只靠一百艘戰船,一萬五千名士兵是否能夠擊敗中國,值得懷疑,但大多數議員還是選擇了相信,因為幾乎所有的議員都在東印度公司中占有股份,一但東印度公司的利益受損,那么自己也同樣會損失大筆的財富,盡管東印度公司使用做假帳的方式,來維持公司的信用,但不少議會的議員還是知道真實情況的。 結果在另一時空里,本該是在1652年發生的第一次英荷海戰居然沒有發生,相反荷蘭正在組織籌備一場大規模的東方遠征。 當然一百艘戰船,一萬五千名士兵對荷蘭國內來說,也是一個很大的壓力,因為現在荷蘭全國的人口也就只有二百萬人,在另一時空里的英荷海戰,雖然是歷史最大規模的一次風帆船海戰,但實際在每一場戰斗中,雙方都只投入了二三十條戰船,而且荷蘭也不可能一下子把兵力全部都派到亞州去,總還要留下相當一部份保衛本土,誰知道在這個時候英國會不全趁虛進攻荷蘭呢。 因此荷蘭議會和海軍部也決定,選給巴達維亞派遣一支持軍,増強一下巴達維亞的實力,而本土再慢慢的調集足夠的力量,而這支持軍,就是在這種背景下趕到了亞州。 雖然這支援軍的人數和戰船并不算多,但還是讓現任的荷蘭東印度公司的總督約翰馬特索科爾(joasuijeker中國史料譯為沒碎格或馬綏克)高興得眉飛色舞,現在荷蘭東印度公司在巴達維亞的兵力一共還不到三千人,而且還要分布在整個爪哇群島上,留守巴達維亞的軍隊還不足一千人。 當然荷蘭并非勢單力孤,因為他們在爪哇地區己經經營了三十余年,雖然是實行的殖民統制,但也不可能是一味的高壓手段,對于一些己經順從于東印度公司的土著部落國家,也釆取了一些懷柔手段,由其是和土著部落國家的酋長,或是上層貴族建立起一定的近密關系,并且釆用恩威兼施,拉隴一批土著部落打擊另一批土著部落的策略,也得一些土著部落國家的支持,當然荷國傳教士在其中也發揮了量大的作用。 在中荷惡交之后,荷蘭殖民者和傳教士也盡力的在這些土著部落國家中宣揚中國帝國的危險,號招各士著部落國家聯和起來,抵抗中國的侵略,也就是這個時空里著名的中國威脅論的開始。 而在得到了這支持軍之后,約翰馬特索科爾也不禁膽氣粗壯了不少,因為這支持軍的到來實在太重要了,不僅僅可以増加荷蘭的實力,更新武器,而且還可以選出一批土著,加入荷蘭軍隊,因此馬特索科爾一面加強在爪哇地區的守衛,和當地的土著部落國家簽定同盟協議,共同抵抗中國的軍隊,一面也組織艦隊,向呂宋發動進攻,試圖對中國施加壓力,打通和亞州,主要是日本的貿易航線。 因為中荷交惡之后,荷蘭一直都是通過日本獲得中國的商品,但自從在1650年,荷蘭封鎖了馬六甲海峽,對來往商船收過港稅之后,中國也封殺了荷蘭商船到日本的貿易航線,并不許荷蘭商船??繀嗡?,現在的荷蘭想得到中國的商品,只能靠從其他國家的商船那里購買,結果荷蘭因然可以向過往馬六甲海峽的商船收稅,但各商船也反過將賣荷蘭的貨物提高價格,從這里把損失補回來,同時各國商船也在尋找新的航線,不經馬六曱海峽通過,最終荷蘭東印度公司仍然沒占到什么便易,因此現在荷蘭也急需要重新打通和日本的貿易航線。 但在呂宋駐守的李華梅艦隊也不是好惹的,荷蘭戰艦敢來進攻,自然也不客氣,于是雙方在十一月,十二月在呂宋附近的海面上進續進行了三次海戰,每次雙方出動參戰的戰船數量,都超過了十五艘,結果三場激戰下來,雙方互有損失,被對手擊沉的戰船都超過了十艘,損失的士兵也都超過了五百人。 雖然總體算起來,李華梅艦隊的損失略大一些,但她有呂宋這個大基地支撐,現在的呂宋,由其是馬尼拉,幾乎全是華人的天下,而且有大量的華人工匠,各種各樣的工廠,因此李華梅的艦隊可以在馬尼拉得到各種補充,損壞的戰船可以馬上得到修理,陣亡的士兵水手也可以馬上補齊,甚致可以征調一部份民船參戰。 而荷蘭艦隊能在巴達維亞得到的支持就明顯比馬尼拉差得多了,畢競在巴達維亞的荷蘭人只有數千人,其中大半還是士兵,工匠的數量有限,可供補充的人員更是有限,盡管在巴達維亞也有造船廠,但造船的速度遠遠比不上消耗,何況在馬尼拉的背后,還有龐大的中華帝國,荷蘭的造船廠才造出了三艘新戰船,但在新年之后,李華梅艦隊一口氣就把所有的損失全部都補上了。 因此馬特索科爾也知道在目前這個時候,用武力來對付中華帝國是不可能的,只好放棄了進攻呂宋,轉而繼續封鎖馬六甲海峽,等待著國內的大規模援軍趕來,再次向呂宋發動進攻,只是令馬特索科爾沒有想到的是,這次中國會高調的通過馬六甲海峽,并且主動到巴達維亞了來示威。 第五卷 飛天篇 第二九五章 內政外擴 在送別了鄭成功和陳永華率領著船隊離開了南京,揚帆出發以后,商毅也回到皇宮里,開始思考帝國下一步的發展方向。 從現在的情況來看,帝國國內的各種國家政治制度都已經建立起來,而且開海通商,扶植手工業,重視格物致用之學的發展道路也已經確定下來,雖然說現在新制度影響的范圍并不大,也還沒有對中國傳統的小農經濟發生根本性的結構改變,但在東南沿海地區,卻己經發生了極大的變化,資產階級和工人階級都在逐漸的發展,只要國家政權的結構不發生變化,就會慢慢的向全國擴展,因此在這些方面,商毅也基本可以放心。 而下一步是就制定各種細節的規則,如各種稅率、各行業的規范、官員的晉升、考核制度,各種職稱的評定,各種法律法規等等,雖然說這些事情并不是能在短時間內完成,但總體來說,在國家內政方面,大體的方針、政策都已經確定下來,只是沿著制定好的方向前進就行了。 現在真正要考慮的,是帝國的對外政策,主要就是帝國對外的領土擴張,以及還有沒有收復的地區,當然這也是早就在商毅的計劃之中,國家穩定下來之后,就向在大陸和海洋兩個方面展開領土擴張,在大陸方面,首先是要收復新疆、青海、西藏這些地區,雖然在這個時代,這些地區其實并不完全屬于中國,但在商毅的觀念里,廷就是中國的領土,因此必需收復回來,而隨后,就是外蒙、外興安嶺、東西伯利亞、甚致是安南等地。 而在海外就是全面確立中國在南中國海域內的霸權地位,到并不一定要將海外諸島都納入中國的版圖范圍,但一定安在爪哇群島、婆夷州(加里曼舟島)和馬來半島地區建立中國的殖民地,將中國的力量全面布置在南中國海域內,排擠歐州的勢力,把南中國海徹底變成中國的內海,當然還包括東方的日本也要征服,然后再向更遠的澳州、非州、美州進行擴張,把中華帝國的殖民地擴大到全球,只有這樣,才算是全面參與全球的大航海競爭,并且完全溶入到國際行列中。 但對外擴張,需要一個穩定的國內局勢,大量的財力、人力和物力,現在帝國剛剛成立,雖然和另一時空里天朝建國時的一個大爛攤子相比,確實要好得多,但仍然存在著相當多的國內問題,想要等國內問題全都解決,估計二十年都不夠,因為現在國內面臨的,是一個全方位的體制改變,所要的時間甚致可能要以百年來計算,因此只能內政外擴,齊頭并進,是實上這個時代的歐州國家基本也都是釆用的這種方式,國內國外,雙管齊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