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段閱讀_第 676 章
,早已形成固有的利益集團,從大的方面論就是關東集團和關涼集團,百年來關東集團完全占據上風。 王允憑名望攝政,不憑武力震懾朝臣,他就必須選擇成為一方利益的代表,否則首鼠兩端,誰都不會支持他,他選擇的是荀攸所說的袁氏門生故吏一方,更廣一點,就是關東士人集團。 他親關東而斥關涼,一心想著回都雒陽,拒絕任用皇甫嵩等關涼勢力,掌權之后所任命的重臣也大多都是關東之人,使關涼士人對他失望離心。 作為一個掌權者,尤其是亂世之中的接棒者,王允該做的第一件事是掌控兵權,第二件事就是平衡關東與關涼勢力。但王允第一件事做的不徹底,第二件事更是失去公心。 搞不好平衡就是大問題,更大的問題是朝廷立在關中,更接近關涼,他此舉完全是舍近求遠,而且由于路途閉塞,他更不知道關東諸侯早已野心勃勃,各自爭雄,根本無心迎接天子,所以他永遠等不來關東,等來的只是涼州人的叛亂。 所以他的失敗幾乎是必然的,無關歷史上賈詡鼓動涼州人進攻長安,事實上只要王允處理不好涼州人,無論賈詡是否鼓動,涼州人的叛亂是遲早的,除了關東的李傕、郭汜等董卓舊部,還有涼州的馬騰韓遂在西側虎視眈眈。 不過即便王允反過來選擇關涼而棄關東,同樣會有大問題,一是王允能否平定羌亂?二是選擇關涼,則朝廷將永遠失去關東,除非王允能以武力平定,這一點卻是與他理念違背的,他更沒有這個魄力。三是選擇關涼,朝廷之中會有大半關東朝臣對王允離心,政令能否暢通?他是否會眾叛親離?四是選擇關涼,董卓的舊部是否就此歸心,不再叛亂? 正是這一系列的問題,讓王允不得不選擇關東,從兩條必敗之路上選擇一條稍微好一些的。 后世很多人認為王允有中興朝廷的機會,但實際上這個看似很大的機會卻是遙不可及,失敗幾乎是必然的,無論王允作出何種選擇,他都無力拯救朝廷,王允是有大才之人,錯不在他,而在他所維護的朝廷實則已無可拯救。 除非他像董卓那般,完全掌控兵權,立足關中,潛心發展,而后以軍事橫掃關東。 但這卻是王允永遠也干不出來的,因為在朝廷動用軍事,會招罵名,如董卓,如曹cāo,似王允這般重名之人,走不出這一步,沒有這種魄力,也沒有根基。 而張遼自己如今如果留在長安,先進入朝廷,則一是影響力不夠,二是時機也不對,只要有王允這般名望頗高的人在,自己必然會受到各方利益的諸多掣肘,最終也會像王允一樣失敗。 索xing倒不如讓天子和朝臣先在涼州人的肆虐下承受一番摧殘,將兩個集團的利益糾葛和朝臣的小心思打消殆盡,而自己則暗中發展,實力和根基足夠強大之后,而后在關鍵時刻以救天子之名出現,那時候朝廷更需要自己,挾天子的弊端會大大削弱,自己便足以掌控朝廷,占據主動xing。 拋棄一時仁慈,而謀劃長遠之計,這才是他所該為的。 絕不能陷入朝廷的勢力爭斗之中,除非自己有朝一日可以凌駕兩大勢力之上,震懾他們,才是最好的機會。 “多謝公達?!睆堖|起身朝荀攸躬身一禮,很多事情雖然是他想到的,但他知道,這也正是荀攸那句話要告訴他的。 荀攸xing格謹慎,而且與自己關系還不到位,不像郭嘉那般直爽而言,只能自己心領神會了。 荀攸一直觀察著張遼的神情,看到自己只一句話,張遼便已完全理解,不由暗自點頭,頗有知己之感,又道:“涼州人作亂,將軍可從河東出兵,占據左馮翊,制衡涼州人,更收攏受難百姓。” 張遼聞言,不由大喜,抱拳道:“多謝公達,張遼受教?!?/br> 荀攸這句話同樣另有深意,涼州人作亂之時,正是他趁火打劫之時,一方面可以奪取左馮翊,這一點他早有考慮,而且也是郭嘉提過的,但另一方面,自己還可以趁機營救和收攏百姓,獲得民心,增強實力。在這個時代,地盤反而是其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