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段閱讀_第 675 章
人,尤其是自己站在前面,但誅殺董卓之后,王允與呂布獨占殺董之功,對他們的謀劃一字未提,士孫瑞xing格低調,倒不喜歡爭功,但明顯感到了王允對關中人的排斥,而且如今很多人都暗中對王允的偏頗和剛愎自用不滿,尤其是關中之人。 王允自然不知道底下人對他的離心,他面色凜然有威,厲聲道:“吾今有一令,董賊麾舊部,涼州、并州之將皆可赦,獨不赦張遼!” 他看向呂布:“呂奉先,速速領兵擒之!” “司徒!”呂布不滿的道:“文遠畢竟是我并州之人,汝赦涼州而殺并州,此舉不妥。” “汝敢干預朝事,抗命不成!”王允看到呂布幾番反駁他的命令,更是大怒:“汝不愿捉張遼也罷,吾派李肅前往?!?/br> 呂布面色難看,哼了一聲,拂袖而去。 王允氣得渾身發抖,指著呂布背影:“真是不通大義!” …… 長安城一處宅院之中,張遼看著對面的荀攸,道:“以公達之見,如今我該留在長安,還是離開長安,先安定河東與并州?” 他與董卓決裂后,將杜畿等人都送到了河東,荀攸卻留了下來。 荀攸行事嚴謹,品xing也完全可靠,眼光更是敏銳,觀察深入而精準,故而張遼對自己的志向和謀劃并未隱瞞他,此時他心中對兩條路還有些猶豫不決,便向荀攸請教。 如果換做荀彧,他不用請教也知道,荀彧必然是建議他留在長安扶助天子,這是理想觀念所決定的,而荀攸不同,他xing格曠達、孤僻,嚴謹之下又有勇猛激進之心,他謀誅董卓之時便曾提過挾天子以令諸侯,行齊桓、晉文霸王之舉,足見他對漢室的態度與荀彧還是有差別的,并不是那種愚忠。 這一點,張遼在幾次與荀攸的jiāo談之中便敏銳的察覺到了,所以他才會問荀攸這個問題。 果然,荀攸看了一眼張遼,沉吟片刻,道:“王子師有治國之才,卻非定亂之人,雖能誅董卓,卻不能撫關涼,是以不久之后,長安必生大亂,攸以為,將軍還是先退出長安的好?!?/br> “王允必然會敗嗎?若是處置好了涼州人又如何?”張遼看著荀攸,想知道他的見解。要知道從后世人來看,王允中興漢室的機會還是很大的。 荀攸搖頭道:“王允只憑名望統攝朝政,又隱為袁氏門生之首,豈能安撫關涼?” 荀攸這句看似模糊而武斷的話,卻霎時間令張遼恍然開悟,尤其是那句袁氏門生之首,讓他一下子明白了。 前世看三國,張遼只覺得王允剛愎自用導致大敗,但如今經荀攸一點撥,他才明白,王允之敗,幾乎是必然的,這其實是觀念和體制的局限xing。想王允也曾為豫州刺史,身先士卒,平定平黃巾,而后隱忍誅殺董卓,真可謂文韜武略兼備,卻最終敗于長安。 觀王允變化,誅殺董卓之前,何其明智,誅殺董卓之后,卻何其昏庸。經荀攸一點撥,張遼才明白,王允并不昏庸,也沒有被驕傲掩蓋理智,剛愎自用只是他失敗的一個小原因,其根本原因還是敗在他所維護的理想和群體上。 當今天下的士人已經分作三類,一類是無力應對,消極避世,專心研究學術,如鄭玄、管寧等大儒。一類如袁紹、袁術、張邈之輩,通過武力割據,另起山頭,打破固有束縛,但他們走的還是不遠,沒有尋到出路,看似另立山頭,卻仍是在走老路。另一類則如王允這般,堅持以德治國,以德教化,重文輕武,他對兵權的掌控緊緊是通過呂布,自己絲毫不沾,足見其文治理念,只是這種理念在盛世可以,在亂世卻是無力。 沒有了武力,加上理念決定,王允維護朝廷,便不是像董卓那般以武力震懾一切,他靠的是名望。 什么是名望,就是為人稱道,令人信服和跟隨。 但名望這東西,也是一把雙刃劍,從好的方面來講可以聚人,而從劣的方面來講,就是必須站隊,即成為一方利益集團的代表,大家才會維護你,看重你的名望,否則利益沖突,立場相對,大家憑什么維護你? 而大漢朝廷立國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