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章
水洗塵埃道未嘗,甘于名利兩相忘。心懷六洞丹霞客,口誦三清紫府章。 十里采蓮歌達旦,一輪明月桂飄香。日高公子還相覓,見得山中好酒漿。 回文詩,即可以回還往復,正讀倒讀皆成章句的詩篇。有的是單句回文,有的甚至可以通體回文。最著名的莫過于才女蘇蕙所做的《璇璣圖》,通篇八百多個字,縱橫二十九行可以任意讀出,構思奇巧絕倫。 寶塔詩也很別致,它也叫“一七詩”。從一字句或兩字句的塔尖開始,向下延伸,逐層增加字數至七字句的塔底終止,排列構成形如寶塔,以此得名。寶塔詩最早始見于隋朝。寶塔詩按形狀分可分為單寶塔詩、雙寶塔詩和變形寶塔詩。白居易有一首《詩》就是典型的雙寶塔詩。 詩。 綺美,瑰奇。 明月夜,落花時。 能助歡笑,亦傷別離。 調清金石怨,吟苦鬼神悲。 天下只應我愛,世間唯有君知。 自從都尉別蘇句,便到司空送白辭。 還有一種是形意詩,也叫謎像詩,是以意境作畫寫字的一種方式。與其說是寫詩不若更像是作畫。林寒初曾經聽先生說過神宗皇帝一朝的文豪蘇軾作形意詩的一個故事。說熙寧年間,北遼有一位使者,自稱擅長作詩。神宗就命蘇軾接待陪伴。遼使仍以擅長作詩自居,為難蘇軾。蘇軾答道:“賦詩易,看懂難”。說罷作了一首《晚眺》詩,僅十二個字:亭景畫,老托筇。首云暮,江蘸峰。但是詩中這些字的寫法卻不同尋常。比如亭字極長、景字極短,畫字的繁體中缺了個“人”字;老字稍大、拖字橫寫、筇字竹頭極細;首字反寫,云字繁體中雨云兩部分中間斷開、暮字下日斜寫;江字寫得曲曲折折,蘸字倒寫,峰字山旁倒寫。按照書寫的意圖,全詩應是: 長亭短景無人畫,老大橫托瘦竹筇。回首斷云斜日暮,曲江倒蘸側山峰。 遼使不明其中,了解了蘇軾的用意之后惶愧之極,再也不敢說自己能詩。 林寒初腦中回顧了這些詩詞的特點,但是眼前的這首詩絕不是藏頭詩、回文詩、寶塔詩或是形意詩。作者若要藏匿信息,不太可能用回文、寶塔和形意這些更注重形式和趣味的方式,而藏頭又過于簡單,一目了然。那么剩下的一種可能 —— 林寒初隨手抓起案上的硯臺和紙筆,快快寫下兩字:離合。 離合詩源于東漢,興于南北朝。到了唐宋形式和變化更多。可以說離合詩是特別適合隱藏謎題的一種詩體。所謂離合就是根據詩句的意思,從個別字當中拆分出偏旁,然后再將幾句詩各自剩下的偏旁合成新的字。有的離合詩兩句離一個偏旁,四句出一個字;也有六句才離合出一個字的。她依稀記得當日父親在她十六歲那年有事離開襄州時,曾經出了一道離合詩的謎題考她,那首詩是南朝才子謝靈運的《離合詩》: 古人怨信次,十日眇未央。加我懷繾綣,口詠情亦傷。劇哉歸游客,處子勿相忘。 林寒初年少聰穎,才一會功夫就解了出來,林擎還得意地在屬下面前稱贊她。這首詩表面上看是些離別傷感之情,同時每兩句之中,又用離合法各自隱含“口”、“力”、“刀”三個偏旁,合起來正好是一個“別”字。此字與詩詞的含義極為貼切,不失為風雅上作。如今想起當日解詩的場景還歷歷在目,而父親出的這道題居然也一語成讖,竟然與她天人永別。 林寒初想得出神了一會,一陣冷風從半掩的窗檔子里吹進,冷得她哆嗦了一下才回過神來。她起身將窗子關嚴,才回到桌前重新打起精神,再一次讀起這首七言律詩。 因為離合詩這種詩體所t隱藏著的謎底不容易輕易析出,所以離合詩是非常適合隱藏謎題的一種詩體。然而若作者的意圖是要真正將謎底藏于詩詞之中,那么詩的含義與謎底應該并沒有多大關系,不像謝靈運的那種做法,不然會顯得太過明顯,不利于隱匿。 林擎和教書先生都曾教過她離合詩的解法,但并沒有全部通曉,林寒初想憑著當年的一些記憶試著去拆解這個謎題。首先,這首詩當中好幾句都有“不”、“辭”、“盡”,“負”之類暗指否定的字,這些字的前面可能是需要被拆解的字,而后面則應該是需要拆解掉的偏旁。不妨試試第一句:彤襜不卷患霜鬢。彤襜指的是朱紅色的車帷,在車帷之后的這個人不愿意卷起簾子,因為自己已兩鬢斑白,年華老去。她思索了一下依然不能從字面上看出什么含義。反過來,她仔細看了每個字的結構,她突然想到“彤”字邊上有一個“彡”部,指的不正是毛發之物嗎?正好可以和“霜鬢”關聯起來,如果這樣的話,彤字去除掉“彡”部,就可以離出一個“丹”字。 再看第二句:綸掖清光辭碧虛,若從字的結構上看,沒有辦法剝離,但細想馬上可以聯想到 “碧虛”指的應該是水,那么作者是要離去一個和水有關的偏旁,前面幾個字當中就只有“清”字。第二句看罷,林寒初在紙上寫下一個丹“字,一個“青”字。 第三句:飄然羈旅絆人歸,如果按照前面兩句的解法,那么這句也應該離出一個字來。假設這個“絆”字暗指牽絆、分離之意,那么應該要從前面的四個字當中的一個字里分離掉一個“人”或“歸”字,但是似乎沒有,難道是“旅”字上面的這一撇一橫?但是分離后,這個字并不存在啊?或者需要再往下看一句? 探案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