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節
高懷瑜抬頭笑道:“臣其實好了許多,已經能回京了。” 元熙搖頭道:“朕帶了太醫過來,便先在洛州休養幾日。不必著急回去……朕就是來陪你的。” 他伸手去抱高懷瑜,高懷瑜似乎察覺到他的動作,突然回過身來,先一步用力環住他腰身,緊緊貼著他胸膛。 “陪你”,這兩個字好像觸動了他心里的哪一根弦,頓時翻起一陣又一陣的音浪,攪得他心中五味雜陳。 “應羲……”高懷瑜靠在他懷里,突然有種想哭的沖動,“南陳滅了……我終于為你統一南北,你的遺憾不會再有了。” 大魏太武帝在這個世界,不再是那個在歷史上留下永遠的遺憾,讓后世無數人可惜的英年早逝之主。 他做到了,他也不必再一個人拖著一個千瘡百孔的魏國前行,不必再一個人強撐。 “陪你”…… 可以一直陪著么? 元熙親吻著他泛紅的、有些濕潤的眼眸,輕輕道:“我們的遺憾,都不會再有了。” …… 元熙陪高懷瑜在洛州歇了七日,才啟程回京。 等到御駕回京,南陳皇室的獻降儀式早已過去,晉王元鴻代替皇帝受降,按照皇帝原先的安排給這群蕭氏宗親安置好,順便在丞相秦禹的幫助下監國理政了幾天。 元熙回到玉京,第二**會便是聽元鴻匯報這幾日的政務。元鴻經驗不足,但元熙臨走前已經把諸事安排得七七八八,又有秦相坐鎮,這監國的任務元鴻還是完成得十分不錯。 元熙又把幾件事提出來議了議,臨散朝前有人道:“陛下登基不過五年,便接連滅了燕陳二國,一統天下,實乃曠世明主。臣斗膽進言陛下封禪泰山,祭告天地。” 元熙本來都準備回宮睡一覺去,這會兒都沒了倦意。 這個馬屁拍得到位,元熙很是心動。 古往今來,能有資格在泰山行封禪事報天地之功的能有幾人? 他自認為自己有這個資格,能結束這百年亂世,一統天下,已經是大功德一件。何況在他這幾年的治理下,北方政通人和,百姓比之從前過得好上百倍,他的功績當然配得上封禪。 他這個人從來不謙虛,嘚瑟起來也愛撐撐面子,封禪泰山彰顯自己文治武功,他當然想去。 可這會兒去有些勞民傷財了。高懷瑜也還病著,他哪兒有心情。 有人跟著附和進言,請元熙封禪。元熙聽了一會兒,嘆口氣道:“天下無君,民不聊生,已有兩百年。朕若結束亂世一統天下,使生民安康,國家強盛,自當祭告天地。然如今天下方定,百姓依舊困苦不堪,朕有何臉面敢言有功?此戰滅陳,乃是清河王和眾將士之功,清河王卻重病不起,朕又如何敢以滅陳之功封禪?” 領頭之人一聽皇帝是如此態度,微微變了臉色。 元熙繼續道:“何況,自玉京至泰山,行程甚遠。封禪祭告天地,又要花銷許多。如今大魏南北一統,百廢待興,不宜如此興師動眾。朕如何能在此時為虛名浪費物力,不顧南陳故地百姓?此前高珩叛亂,諸多燕國舊將投奔了烏環,燕地也還有仗要打。此事以后再議吧。” “臣思慮不周,臣知罪!”立馬有人跪下請罪。 元熙搖了搖頭,道:“天下初定,舉國歡欣,諸卿進言封禪,怎會有罪?只不過如今不宜行此等祭祀……倒是卿提醒朕了,有一事還是要做的。朕想重修安華寺,為清河王祈福,為大魏創業至今犧牲的將士祈福。” “陛下圣明!” 比起東巡封禪,修個安華寺的開銷簡直不值一提。 高懷瑜雖已回京,但病情卻是反復不定。受母親影響,高懷瑜偶爾也會禮佛敬香。元熙便下令重修安華寺,還親自寫了兩塊碑文,一塊記錄滅陳之功,另一塊為高懷瑜和大魏創業以來在大大小小的戰役中喪生的將士祈福。 寺里的和尚大翻白眼,當初元熙設個理宗院把一大堆信眾趕出寺里回家種田,寺里香火錢都還得全部上交朝廷,菩薩身上有點金子都要拿去融了干別的……對他們那么過分,這會兒要他們給人祈福,又給錢修寺了。 菩薩知道你那么雙標嗎? 但沒辦法,誰讓他是天子! 可能天子的面子真的大,高懷瑜的病情在一個月后穩定下來,元熙照舊隔三差五到清河王府看他。 當年元熙遣人移植了數十株鳳凰花木至清河王府,如今恰好滿院鳳凰花開,艷麗似火。紅色的花朵連綴成片高掛枝頭,仿佛鳳凰振翅,已經飛至云上。 二人并肩在院中行走,身周總有碎紅飛揚,漫步其間倒也是種樂趣。紅色花瓣爭相落在他們身上,偶爾也會投下幾塊明滅的光斑。 “花開了……”高懷瑜轉頭看向身旁的元熙,輕輕道,“臣還以為,又要失約了。” “不會失約。”元熙握住了他的手掌,柔聲道,“從前失約過太多次,這次絕對不能……以后也不能。朕年年都陪著你,你想看什么,想去哪里,朕都陪著你。” 他們錯過的太多,以后再也不會了。 王府下人早在花樹下鋪了茵席,擺了茶酒點心。高懷瑜小酌兩口就有些困意,便枕在元熙腿上閉目小憩。 滿天紅色花雨,隔絕出只屬于他們兩人的一方天地。一片落英飄下,落在了高懷瑜的頰邊。艷紅落于白雪,交相輝映。 “難怪你喜歡鳳凰花……”元熙沒有去拿掉那片花瓣,小聲道,“若不是你,朕恐怕也不會有心欣賞……那么多花瓣,有的落在塵土間,有的落在茵席上,能落在你臉上,是它的福氣。” 高懷瑜聽得笑出了聲,偷偷瞇開眼看了看他。 元熙突然道:“懷瑜,朕要立你為后。” 高懷瑜頓時一改那慵懶姿態,滿臉驚疑地抬眸,看了元熙兩眼,什么話都沒說,但眼神完全暴露了他內心所想。 元熙笑道:“懷瑜不愿意?是怕后世把你在佞幸傳里記上一筆?” 高懷瑜搖頭。 元熙又道:“那是怕朕被人罵荒唐?” 高懷瑜點頭。 元熙笑得更明顯了:“那正巧,朕也不怕。” 高懷瑜眼中不再有一旁紛紛落下的緋紅,他只看到元熙湊近的面容。 元熙低頭親吻高懷瑜,悄悄在人耳畔道:“朕是荒唐昏君,卿是惑主佞幸,我們多般配啊。” 第140章 元裕:祝99 鳳凰花的花期持續了兩個月, 元熙忙完政事便會去清河王府陪高懷瑜賞花品茶,或是帶著尚衣局制好的皇后吉服來讓高懷瑜試試。 這兩月,元熙還在忙著善后。該安撫的都安撫完, 該清理的殘余勢力也都清理掉,南陳才算是完全收歸大魏。 先前燕地叛亂, 有的人見高珩大勢已去, 便投奔了烏環。烏環也趁勢占了幾個邊境城鎮。元熙派人去與烏環交涉,拿著從南陳皇宮搜羅來的奇珍異寶換回了這幾座城。 至此,大魏的版圖才算是完整了。 八月份,元熙選了個吉日, 立晉王元鴻為太子。 滿朝文武本以為立了太子就能歇歇了,結果接著皇帝就要立清河王為后。 朝廷官員極度震驚, 甚至懷疑皇帝是不是因為滅了南陳高興瘋了,但細想一下, 又覺得這好像也是皇帝的作風。 皇帝對清河王的偏愛,明眼人都看得出來, 只不過想不到他們會有那么一層關系。如今一看,似乎以往種種都有跡可循。 若清河王身份是燕國亡國公主, 皇帝娶個亡國公主倒沒什么可說的。 燕國高家又不是沒想過要聯姻,皇帝自己拒絕了。沒想到他不是不想跟高家成親戚, 而是想娶的是個男子。 “太上皇!陸尚書求見。” 福安宮內元裕白眼一翻, 道:“不見,讓他滾!” 一旁黃慶嘆口氣,道:“這幾日為陛下立后之事,也有不少官員來求見太上皇了。” 自從元裕當了太上皇, 也就黃慶和楊家這樣從前跟著他的舊貴會時常進福安宮見他。后來楊家造反被元熙端了, 前朝的太上皇黨也都被元熙打壓, 更沒官員會來拜見太上皇了。 這幾天前朝的人卻來了一批又一批……因為他那最能干的六兒子元熙想立一個男人為后。 “都讓朕管,朕管得了嗎?”元裕不禁冷笑。 他不是同意元熙立高懷瑜為后,而是實在沒有辦法。 滅了燕國,又滅了陳國,整個天下都是元熙的了,他一個沒實權的太上皇,能說什么?如今這兒子他管不了,誰愛管誰管去。 他年紀也大了,前兩天才生了場病,剛好就那么多人來給他添堵……關他什么事! 黃慶連連道:“您消消氣,消消氣。” “不就是睡個男人嗎,這算什么大事?就一天天跑朕這里來鬧。”元裕惱道,“他們要是有本事,上皇帝那里鬧去!要朕管,朕管得了他嗎?” 元熙是皇帝,只要不荒廢朝政,不斷了皇家血脈就成,誰都管不了。 雖說元鴻也不是他親生的吧,禮法上也是親兒子了。他鬧立后這出之前還先立了儲君,不就是為了讓別人無法話可說? 人家滅了燕國滅了南陳,太子也立了,現在想要個男人陪著怎么了?為大魏打那么多年仗,還不能讓自己喜歡的人進宮待在身邊了? 最多也就是有點出格,畢竟從古至今……哪里有立男人為后的?前所未有,聞所未聞!何況那是燕國宗室,還身攜滅陳之功…… 想到此處,元裕一愣。 這小子該不會是為了收高懷瑜手里兵權,出賣色相吧? “我兒當真……豁得出去啊。”元裕覺得自己懂了,露出欣慰的笑容。 想當年,自己不也是為了拉攏各家,娶了這人女兒那人meimei……那時候元熙還生氣呢,這會兒也能明白父親當年的用意了吧。 高懷瑜成了后宮之人,兒子就能順理成章地收繳這位滅國功臣的兵權……雖然這法子是奇特了點,但是簡單且有用啊。不管了!必須支持! 太上皇欣慰地點了點頭,面上露出了笑意:“讓人去把皇后留下的那串佛珠送到清河王府去,朕賞的。” …… 高懷瑜收到太上皇的賞賜,愣了好久。 “太上皇送東西來……”長樂有些無措地看向高懷瑜,“王爺,這……” “不用擔心……太上皇如何想,都不打緊。”高懷瑜垂眸凝視著剛剛交到自己手上的東西。 手上這串佛珠,是皇后的遺物……大魏如今只有一個皇后,那就是太上皇的發妻,也就是元熙的親娘。元熙要立自己為后,這事整個玉京都知道了,太上皇這時候把皇后的東西送來,是什么意思不言而喻。 這跟高懷瑜想的不太一樣。 上輩子高懷瑜跟太上皇完全沒有接觸過,這輩子也沒打什么交道。他只知道那是元熙的生父,偏心大兒子差點把元熙逼死的親爹。當皇帝么,也就是個南陳老皇帝的水平,還好色娶了一堆女人,成天給元熙添堵。 高懷瑜當然也不怎么喜歡這位沒什么本事,對元熙還不怎么好的太上皇。 偏偏元熙既嫌棄他,又很渴望他的愛。高懷瑜也就因此能稍微放下一點對他的嫌棄,希望他們父子兩人感情能好些。 在高懷瑜心里,元裕就是會給元熙添堵的存在。他可想不到元裕居然會支持元熙立自己為后。 無論從什么角度想,元裕都不太可能同意啊。 結果就這樣送了皇后的遺物來……這算是認下自己這個“兒媳”了? 高懷瑜倒沒什么被承認了的喜悅,他本也不必別人承認,只不過覺得太上皇這關過了,不會搞些事情來阻撓,自己便也省了些心,能松口氣。總好過再為了跟元熙成親的事又跟別人斗一番。 次日高懷瑜進宮謝恩,還沒到福安宮,先被元熙劫去了紫極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