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節
高懷瑜由著他動作,垂眸低笑,他也跟著心情舒暢。總有種自己跟高懷瑜就是一對尋常夫妻的錯覺……明明他大多數時候都住在紫極宮……怎么感覺這清河王府更像是家? …… 很快清河王府又多了一匹漂亮白馬,可惜冬日天太冷,高懷瑜出門跑馬的心思,總在打開門被寒風吹得一個哆嗦的時候就消失。 只好等著春回大地,再計劃出行。 深冬年末正是元熙最忙碌的時候。這段時間,百姓家家團圓,閑下來準備過節,皇帝卻得忙上許久。祭天,接見異國來朝賀的使臣,各種慶典儀式,他都得在場。大大小小的慶典祭祀要一直持續到年后,反倒沒多少時間能讓他和高懷瑜相處。 冬至為祭天禮日,元熙趁這祭祀機會將晉王元鴻過繼到膝下,上告天神太廟。 元鴻成了他兒子,高懷瑜便也安心了許多。萬一元熙又死在他前邊,元鴻有這個皇子身份在,當年宗室矯詔另立新君的事便沒那么容易發生了。 當年那是元熙駕崩得太突然,玉京朝臣完全弄不清楚狀況,只能等著元熙傳位遺詔。 人人都知道元熙看重元鴻,可那么多年元鴻都沒被立為儲君……而且元熙對幾個庶出弟弟也不錯,也有在用心培養。誰又能知道元熙到底是不是還有別的考慮?萬一元熙本就是沒打算把皇位傳給侄子,而是準備傳給弟弟呢? 就是因為傳位之事太不明朗,儲君之位落在誰頭上一直沒有定論,之后宗室扣下王儼,拿出一份假遺詔來,眾朝臣都沒質疑。后來高懷瑜帶著真遺詔回去擁立元鴻,反倒有些人因為他是燕國宗室,質疑這真正的遺詔。 元熙沒有孩子,那宗室之人誰都可以拿著“遺詔”繼位。元熙有孩子,那他的孩子才是第一個有資格繼位的,其他人就算有“遺詔”,也得掂量掂量文武百官會不會信。 等以后元熙再找個日子正式立儲君,那不管有什么“遺詔”都不太抵用了。只要元熙好好活著,活到元鴻長大,可以獨當一面了,大魏的皇位傳承便不會再出什么亂子。 元鴻成了元熙的大皇子,高懷瑜卻還不能徹底安心,他盯上了齊王元昧。 上輩子帶頭矯詔的人就是元昧。元熙的這個叔叔高懷瑜一直沒怎么留意,印象里他一直很安分,官不大權也沒多少。不過是因為跟太上皇是兄弟,才比較得人敬重。 高懷瑜都不怎么記得有那么個人,當年知道他扣押王儼矯詔立了新君,高懷瑜都很詫異。 一直以為齊王不過是個閑散王爺,結果卻頗有野心。還那么能忍,忍到元熙死了,突然就跳出來矯詔奪權。事情還做得非常成功,要不是沒能把逃走的王儼成功截殺,可能大魏就真的落到他手里了。 高懷瑜知道元熙想傳位元鴻,肯定會質疑,可有幾個人會信他呢?若是元熙的親信都被齊王干掉了,沒人能給高懷瑜說話,那高懷瑜的質疑在別人看來,就更像是想矯詔篡位。 一個是先帝的親叔叔,一個是被先帝滅國的亡國宗室,都說對方矯詔,你信誰? 毫無疑問,高懷瑜肯定是會敗的,他不可能憑一己之力讓元鴻繼位。即便他暴力鎮壓殺得血流成河,強行把元鴻送上去,這位子元鴻也坐不穩。 他肯定是不會管元鴻了,大魏若到了齊王手里,他會選擇離開。 落入齊王之手的大魏絕對撐不住多久,他會趁機帶著親信回燕地復國。他從來就不是忠誠于大魏,他不過是想中原早些統一,早些結束亂世,才選擇做一位明君的臣子。 既然明君不在了,那個有望一統天下的國家即將敗落,他也就不必再留。 他也可以御極為帝,君臨天下。 然而那一切都沒有發生,齊王留了一個王儼在,大魏不會很快崩塌,他就不會放棄。他最后還是選擇去完成元熙遺愿,輔佐元鴻苦撐多年。 若沒有齊王矯詔的事,玉京沒亂上那一陣,興許大魏后來不會走得太過艱難。 他很想齊王這個很有可能會搞事情的馬上就因病暴斃。 當年他可以直接殺了齊王,迎元鴻繼位。可現在呢? 他知道后來發生了什么,曾經對元熙不利的人能殺的都快被他光了,可這齊王……別的那都是什么舊燕殺手,這位可是大魏宗室王爺,他想把人弄死,還真不容易。 他也不可能直接跟元熙說齊王有野心,要小心提防。證據呢?沒證據那可就是進讒了。雖然吧,他進讒元熙也很有可能會聽。 開春之后,天氣回暖,皇帝又忙了小半個月,終于得空出門走走。高懷瑜也有了機會牽自己新得的白馬陪駕游春。 去的是城外煙霞山,山中有大片櫻花,開春后恰好是山櫻盛放的時節。 此行元熙并非只帶了高懷瑜一人,剛過繼到元熙膝下的元鴻也陪駕同行,另有十來名親信官員。這些人里,有幾個是元熙留給元鴻的,以后要給元鴻當老師,元熙也是趁此機會讓師生互相有個了解。 可惜天公不作美,明明一行人出城時還艷陽高照,不料老天說變臉就變臉。眾人在山櫻間游玩了不到半個時辰,天上便烏云密布,轉瞬間暴雨傾盆而下,只得在櫻花林中的小樓里避雨。 沒能盡興便有人賞雨寫詩,閑著也是閑著,幾個文官一見有人開頭,也紛紛開始吟詩作對。得出佳句讓元熙看了,元熙也是興致大好,干脆趁興直接在小樓中辦了場詩會。 輪到高懷瑜,高懷瑜盛情難卻,也提筆寫了一首《游春》。 春歸山已碧,燕去剪朝暉。 遍野芳菲盡,東風景漸催。 山櫻遲未去,細雨叩門扉。 妾待歡時久,妝沉淺酒杯。 高懷瑜平日里沒什么寫詩的興趣,也就當年在建平裝沉迷酒色的時候寫過一些。 可能就是那時候的寫詩風格對他影響太大……嗯……今天寫出來還是一股子艷情味。 皇帝走過來看他寫的詩,正要從他手里把紙張抽走,他面上一紅,似乎才反應過來自己寫得這詩好像有那么一點不對勁。于是連忙探手抓住紙張,試圖阻止皇帝。 元熙瞟了一眼,卻是真心贊嘆道:“清河王此詩頗有意趣情致。” 說著他還遞給旁邊的王儼看:“王卿以為如何?” 眾人好奇,紛紛圍過來看。高懷瑜身上雞皮疙瘩都起了,有點想跑。 結果皇帝不僅遞給別人看,似乎還怕別人看得慢不能及時欣賞高懷瑜的詩作一樣,當著眾人的面吟了一遍。 高懷瑜:“……” 故意的吧,故意的吧! 皇帝整天就知道欺負人! * 作者有話要說: 剛看了同人文的皇帝:朕不是,朕沒有,朕單身到死誰都沒碰過怎么可能那么會玩! 還是皇帝:沒錯,朕就是那么會玩。 第80章 有什么心愿直接說與朕聽,何必舍近求遠。 皇帝都說好, 別人難道還能不給點面子嗎? 幾個文官也都開口稱贊,畢竟這詩算不上奇句,但也不至于夸不出口。 然而高懷瑜一聽他們夸的那些話, 更是受不了。 他本來就對吟詩作對沒什么興趣,文采也算不上多好。當年整個建平城的少女傳誦他的詩詞, 就不是因為他詩詞寫得多好, 完全只是因為他長得俊俏,又很知情識趣。 請了幾次花魁到府上,人家回去就把那點子風流韻事傳揚出去,越傳越叫人臉紅心跳, 一下子清河王就風流美名傳遍建平了。 他長得好,又上戰場立過功, 還有皇室王爺身份加持,寫什么建平的小姑娘都愛。《清河王集》至今都暢銷, 最有名氣的詩人也不過如此了,當真羨煞旁人。 然而實際上, 高懷瑜自己都恨不得把那些詩詞集收上來全部銷毀。他真的就是瞎寫的,還故意往那低俗下流的方向帶了帶。可是誰讓他容貌好氣質佳, 清河王的低俗下流那能叫低俗下流嗎?那都是風流! 他明白自己斤兩,因而越被夸他越難受。 皇帝倒是對眾人拍的馬屁十分滿意, 還有些炫耀地道:“清河王武人出身, 朕還以為詩作該是粗獷狂放,沒想到詩風如此細膩婉麗。” 高懷瑜望了望元鴻,輕輕道:“陛下!” 別人就算了,元鴻還在一邊呢, 這不得帶壞小孩子! 雖然他也沒寫什么露骨的東西, 可將花比作等待情郎許久的女子, 還是有那么一點香艷的。“正經”些的成年人都不一定能接受,何況元鴻還是個孩子。 元熙笑著將那頁詩收好,總算是放過了他。 外面的雨已經不似初時那般大了,又細又密,雨聲輕柔。又過半個時辰,這雨才停下,眾人離開小樓,繼續上山。 煙霞山上有一座佛寺,平日里人少,一到過節玉京城中百姓便愛出城來進香,那時香火最是旺盛。 此時寺中少人,剛剛下過雨更顯幽靜。 一行人到正殿進香,那里供奉的除了佛像,還有大魏皇帝陛下的畫像。畫像上元熙身穿天子冕服而立,畫師還真的跟畫神一樣,另外畫了一大堆光環在他身后。 來這里進香的人,要拜佛還得連著皇帝一起拜。 元熙自然是上了香卻不拜,他現在可是跟神佛一個地位,只有受人禮拜的份。 皇帝設的理宗院作用就在這了,拜神佛都得先拜皇帝。寺廟里的和尚道士如今都是通過了理宗院考核才能繼續出家,一個二個都很識相,什么經都能給解釋出一套對皇帝統治極為有利的道理來。 什么皇帝就是天神,跟諸天神佛平起平坐,與這個神那個佛都是至交,人來到人間都是神佛的考驗。在人間就得先信皇帝再信神佛,這樣皇帝滿意了,皇帝那些神佛至交才愿意讓人修得大道得登極樂。 想修行不是非得要出家,好好種地干活過好自己日子也是修行,反正想靠出家躲避賦稅徭役是可恥的,神佛不喜歡! 不管別人信不信,反正天下寺廟都歸朝廷管了,管你什么教,都得按皇帝規矩來。 高懷瑜上前拜了拜,心中默默許愿,起身將香插進香爐。 拜過佛時候也不早了,都到后院去吃齋飯。元熙剛跨步邁過門檻,便悄悄對高懷瑜道:“許的什么愿?” 高懷瑜笑著搖頭:“若是說出來就不靈了。” 元熙不以為然:“那正殿里可還掛著朕的畫像呢,有什么心愿直接說與朕聽,何必舍近求遠。” 高懷瑜怔了怔,道:“臣……唯愿四海清平,能與陛下相守一生。” 這個心愿好像還真的只有元熙能幫他實現。 什么神啊佛啊的,怎么可能幫他實現這個心愿呢?僅那四海清平,就不是拜拜佛能成的。 若神佛能實現他的心愿,他何至于苦了整整八年。 他的陛下那么好,卻被害得早早崩逝,若神佛能看見,為何不讓陛下一統天下結束亂世? 神佛慈悲,卻不管這片大地上苦了百年的亂世人么? 神佛不可信,只有陛下才值得。 “臣的心愿,只能靠陛下了……”高懷瑜目光近乎虔誠,“臣不信神佛,唯念陛下。” 元熙似乎被他目光觸動,不得不正色幾分:“朕必然給卿一個盛世。” 不過現在還是得先填飽肚子再說。 住持領著五六個僧人過來送齋飯,這差不多是這座大寺里面的一半人了。 元熙設理宗院,要求年輕和尚道士還俗返鄉,想留下的就得通過考試才能繼續出家,全天下出家人十之八九都沒通過,只能還俗。煙霞山這佛寺里原本有僧人近百,如今只剩了十幾個。 元熙帶著官員出城游春,也是想順便來看看自己設那理宗院的成果。 如今看來幾個月過去,還是頗有成效。 寺剩的這十幾個僧人都對元熙畢恭畢敬的,佛都不能皇帝大。 經過一番整治,天底下的出家人大多如此,元熙讓他們忽悠人他們就忽悠人。至于別人信不信沒關系,就算不信也不會出現從前寺廟占據著大量田產,聚斂民財的情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