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200
也罷,且讓自生自滅吧。” 羅家和見溫向平竟然還有心思開玩笑,也就清楚了他在這事上有多堅定,聞言頷首道, “可以,只不過――你要以溫知秋的筆名發表么?” 羅家和的意思是,可以取一個練筆的筆名,如若得到了高口碑自然是一段佳話,拋卻了光環的溫知秋確實有折服讀者的實力。倘若最終沒成,灰也沾不到溫知秋的身上來。 溫向平視線凝在手中的大綱上良久,最終搖了搖頭, “不用,外界知不知曉它出自我手,它都確實是我親手寫出來的,倒不必要刻意遮掩。和都是我的作品,都是我的孩子,自然要一視同仁。” 聞言,羅家和不由得嘆一口氣, “倒是我被錢瞇了眼,總想著擴大利潤減少損失,卻忘了這一份初心。” 頓了頓又笑道, “你這倒還真是又做了父親,父愛泛濫,也罷,我就照著你的想法來,一切都有我,你且放心寫作就是。” “那就謝謝羅大哥。” 溫向平真心實意的道謝,有羅家和在,確實免了他許多的麻煩。 因著時間到底是充裕,預計總字數也并不算太多,哪怕溫向平每日寫的字數不多,也到底是在趕在新一期冒頓獎評選前完成了這本。 然而出版社為了保證自己的利潤,向來都是千本起印。多出來的九百多本,溫向平便放入了各大書店,也沒有再印的打算。 書一印出來,溫向平先拿了三本分別寄給賈史兩位前輩,并附言求教。 很快,賈平仄和史仁的回信便寄了回來。 溫向平看完兩封回信,心下不由得沉了幾分。 賈平仄和史仁都是華國資深且首屈一指的大家,華國內七七八八的文學獎項,二人基本評委已經做了好幾圈過去,在評獎文學這方面可以說是相當有發言權。 然而兩者對于的評價都不是很高。 史仁文如其人,言辭間直指要害,稱得上是疾言厲色,說這本書的主題“刻意且淺薄”,情節“矯揉且造作”,不可不謂尖酸刻薄,哪怕隔了一張紙,溫向平也能感覺到臉上泛起羞愧又羞惱的熱度。 史仁這樣評價道, “為了獲獎而誕生的作品,作家的心態就是淺薄的,又怎么能要求其作品不淺薄。一個突如其來的靈感被作家的細膩捕獲,再用最純潔的心、最順暢的筆觸構寫而成,引以為傲,故而得到大眾認可,得到更權威的前輩和機構認可,這才是得獎的含義。” 溫向平看著羞愧,卻又不得不承認史仁說得對。 溫向平從一開始寫的目的就不單純,因著錢財夠了,在讀者中的名聲口碑也有了,所以就貪求在權威中的獎項來加重自身的籌碼。 縱然后來溫向平心思有所扭轉,可源頭錯了,后面再怎么改也是徒勞。 賈平仄在信中也是批評道, “古人說窮而后工,不是沒有他的道理在,外物都被作家摒棄,創作的初心便指引著作家一次次的突破自我,下筆也就如有神。為外物所驅使,哪怕再華麗的文筆,再深刻的事實,也是言之空洞乏味,徒有其表。思想的深度,不在于作家選擇了多么貼切社會和現實的題材,不在于作家寫的多么深奧晦澀。心是透明的,思想是清越的,哪怕是簡簡單單同家人一起用一頓家常晚飯,也能品出來思想的深度。” 末了,賈平仄下了八字結論, “其心不靜,火候未到。” 雖然其間也有寥寥幾筆的夸贊,然而和通篇的批評之言相比,簡直可以忽略不計。 溫向平捏著這薄薄的兩封信,哪怕書房里只有他一個人,也恨不得地上有個地縫能讓他鉆進去。一瞬間更是萌生了把已經刊印出去的書都收回來的想法。 到底還是忍著羞愧把這兩封信又仔仔細細的讀了幾遍,其中除了對于溫向平立意的問題,還指出了溫向平在寫作方法和情節安排上的一些漏洞及誤區。 溫向平不由得嘆了口氣,都是自己造的錯誤,又能怪誰呢?何況兩位前輩還如此細致的為他分析了整篇的優劣,著重警示自己切忌走了彎路,拳拳愛護之心可見一斑。 思及此,溫向平不得不沉下心來,著實思考一番。他寫作究竟是為了得名得利,還是自我升華的追求,兩者又是否一定沖突? 溫向平默坐良久,終于得出了結果。 不可否認,每一個文字在筆下誕生的感覺令溫向平著迷,溫向平亦享受隨著主角人物在情節中生存體驗的過程。也好,也罷,溫向平在創作的過程中都是心無雜念,沉入其中。 溫向平可以是勇敢對抗怪物的小琳,也可以是一生傳奇的衛華,可以是舍情舍愛的陸川柏,也可以是赤誠可愛的太陽公主,卻唯獨沒成為和樂。這令溫向平遺憾,也令溫向平警醒。 所謂思維深度,正如史仁所說,并非情節一定要多么驚心動魄,也毋須人物身世要多么坎坷不平。之所以能讓作品中的人物在讀者眼前重現,溫向平首先需要成為這個人物,不僅僅是主角――帶著一腦袋的書本和人生經驗切實體會作品環境中的,獨屬于作品特定的人生。 每一刻的心思感情,本人往往都分辨不清。所謂深度,就是將每一種情緒都辯識清楚,再對每一種情緒產生的原因追根究底。 倘若人與書合了一,真正與每一位讀者共鳴且共情,再加上文筆與構思的點綴,一本好書,哪怕內容再簡單不過,也稱得上一本上上之作,得到讀者和文學領域的認可自然不在話下。而名利與自我追求,并不沖突。 溫向平最終將這兩封信就貼在了書桌靠著的墻上,與坐時的視線平齊,抬眼便看的到。這是為了時刻提醒自己,一戒躁,二戒傲,三戒心不正。的錯誤,溫向平不想,也不會再讓其重演一遍。 然而帶來的影響卻沒有隨著溫向平的改變而消退。 起初看到的人雖然大多是偶然,然而在看見作者署名是溫知秋時,消息便擴散而去,很快就有慕名而來的讀者買回家。 因著只有九百本的緣故,許多人都未能搶著,只能到處去跟親朋好友借著看,甚至借來復印一本帶回自己家。被迫冠上了個“限量版”的名聲,一時間,竟然變得赤手可熱起來,倒是讓溫向平頗為頭疼。 然而以往的等不同,這本書的立足之處黑暗且殘忍,通篇都是灰色的色調,與題目形成了孑然相反的對比。本是沖著溫知秋式作品去的讀者不由得失望于晦澀的主題,但也有人耐著心讀下來,最后的評價褒貶不一。 有人覺著溫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