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236
沒空傷感。 甚至見過陳王以后,他還有點慶幸魏王死得及時,因為以二兒子的一貫作風,合作肯定不會這么及時暢快。 “孫進忠,朕要早些歇息。” 天色剛剛擦黑,往日就是召幸妃嬪的時候,但昌平帝此刻全無此意。恢復早朝的圣旨今早的頒下去了,他要早些歇息養精儲銳。 陳王說得對,他到底是帝皇之尊,在早朝這種場合能起到極大作用。 明面上,皇太子總不能違逆的。 他說話管用,陳王在朝堂有勢力,雙方攜手,才能共贏對付東宮。 有了目標,昌平帝面上陰沉少了許多,孫進忠忙應了一聲,吩咐捧著洗漱用品的宮人太監趕緊進來,他也一同上前伺候著。 皇帝歇下了,內殿燭火熄滅許多,安排好值夜的宮人,孫進忠才退了出來。 他雖是御前大總管,但也挺累的,皇帝早起前等著伺候,一直等皇帝睡下才能歇息。 不過他待遇卻十分好,有非常的不錯的一間獨立屋子,還有幾個小太監貼身伺候。 剛回到自己屋里坐下,小太監忙忙碌碌打水擰帕,剛整理好,孫進忠耳朵一動,便聽見隔扇窗被敲響。 聲音很輕,一長二短一長,似乎是風吹到什么東西打在窗欞子上。 小太監沒什么反應,孫進忠卻倏地抬眼,他不動聲色道:“行了,咱家要歇下了,你們下去罷。” 小太監唯唯諾諾,湊趣幾句便躡手躡腳退下了,并掩上了房門。 他等了片刻,隔扇門再次被人無聲推開。 進來的是一個藍袍小太監,孫進忠認識這人很久,對方負責廊道灑掃,一貫勤快不多話,也不怎么會經營,一直沒能往上升,到了前幾日他才知道,原來對方是東宮的暗線。 孫進忠投靠了東宮。 他本來以為自己對皇帝足夠忠誠,享受夠了也能豁得出去命,只可惜事到臨頭,他發現自己還是畏懼死亡的。 孫敬忠跟在皇帝身邊多年,眼界是有的,現在局勢怎么樣,他看得比自己的主子明白太多。 他不想死,他去年才尋到失散多年的弟弟了,兄弟重逢很高興,弟弟還把一兒一女過繼到他膝下。 他找到家人還有了后,最有滋有味的生活才剛開始,他必須活下去,不能讓家人一起陪葬。 “殿下有何吩咐?” 這里不是清靜地方,孫進忠不敢耽擱,見了人就立即壓低聲音詢問。 小太監也不廢話,直接從懷中掏出一個瓷瓶,“這瓶里的藥粉無色無味,一次只需半個指甲蓋分量,明日早朝前,你設法讓陛下服下。” 孫進忠心中一震,小瓷瓶險些脫手而出,“這是!?” “無色無味無毒,就是有點小效果。” 小太監一笑,“你放心,我家主子沒有弒君打算。” 這話孫進忠倒沒懷疑,畢竟皇太子本身名正言順,又大權在握,實在沒必要染上篡位污名。 他也就是乍一聽藥粉驚了驚。 “你不必驚慌,我家主子既然答應事成放你一馬,讓你出宮自過日子去,就必會如此。” “你替我叩謝殿下。” 東宮處事為人,孫進忠多年看在眼里,這也是他沒考慮了太久,就點頭答應投靠的重要原因。 二人很謹慎,匆匆說了幾句,小太監就悄悄離去了。 孫進忠心里存著事,這一夜沒怎么睡,寅時他就起了,匆匆往乾清宮內殿趕去。 “陛下,陛下該起了。” 現在的昌平帝很看重早朝,孫進忠隔著帳幔喚了兩聲,他就起了。 洗漱更衣,接著就先抓緊時間墊些早點,以免稍后早朝腹中饑餓。 皇帝用了好些才罷,孫進忠如往常一般,立即捧了一盞熱茶過來。 昌平帝接過,撇了撇茶葉沫子,用點心肯定有些干,他連續喝了好幾口才放下。 纏枝紋的青花茶盞就被隨意擱在高幾上,孫進忠垂眸瞥了眼。 成了。 他心底暗暗松了口氣,雖然知道自己出手,必定成功,但這等事肯定得落實才能安心。 這個小插曲須臾則過,除孫進忠無人察覺,他隨即躬身道:“陛下,早朝時辰差不多了。” “那走吧。” 一身明黃龍袍的皇帝上了御駕,被儀杖隊伍禁衛軍簇擁著往文明殿而去。 文明殿殿門早早開啟,文武百官分列兩旁,整整齊齊,吳正庸剛與外孫交換一個眼神,便聽到太監尖利的傳唱聲驟起。 “皇上駕到!” 137、第 一百三十七 章 “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一殿文武百官跪迎, 山呼萬歲,往日司空見慣的場面, 今日卻教昌平帝熱血沸騰。 他登上玉階,落座于龍椅之上, 視線順勢往下一掠,最后落在一身金黃頭戴紫金冠的皇太子身上, 他眼眸一咪, 欲將一切牢牢掌握的心情更加迫切。 待他重掌權柄,必將這個逆子連根拔起! 昌平帝想起昨日陳王所言, 小不忍則亂大謀,他勉強收回視線,“眾愛卿平身。” “謝陛下!”文武百官紛紛起立。 要說上面皇帝的視線, 高煦感覺到了嗎? 答案當然是肯定的。 昌平帝并不是一個擅長掩飾情緒的的人, 視線有些露骨,偏高煦敏銳, 那道冰冷的目光從何時開始何時移開他一清二楚。 他非常平靜, 從自請代天子出征那刻起, 他就知道將與龍椅上的父皇勢同水火。 也好,徹底解決, 也免了日后煩擾。 昌平帝與陳王飛速交換一個眼神, 高煦盡收眼底,他不動聲色,微微挑唇一笑。 不管這二人有何協議,都晚了。 短短一息間, 大殿內已暗流洶涌,孫進忠上前一步,尖聲道:“有事啟奏,無事退朝!” 他話音一落,陳王立即出列,“啟稟父皇,兒臣有本要奏。” 二人昨天已經商議好了,昌平帝立即詢問:“何事?” “據兒臣所察,大軍凱旋已有些時日,但不知因何故,大軍回歸各自衛所速度緩慢,導致京郊營地至今仍有大批京外軍滯留,請父皇下旨,讓京外軍速速歸位。” 陳王還是有些眼光的,先揪住了關鍵問題。 本來犒賞三軍后,大軍確實應該快速離去,各自回到自己原本的崗位上的,他們之所以動作緩慢,當然是因為高煦的安排。